《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并品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诗歌的背景。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诗歌的结构与韵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结构。
运用听觉分析法引导学生感知韵律。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韵律。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情感。
3.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第四章:诗歌中的意象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特点。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4.3 教学方法使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4.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意象。
第五章:诗歌的翻译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翻译并创作类似《涉江采芙蓉》风格的诗歌。
5.2 教学内容翻译诗歌。
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使用翻译技巧指导学生翻译。
使用创作技巧指导学生创作。
5.4 教学步骤讲解诗歌翻译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翻译练习。
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第六章: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处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
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元素。
6.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研究法了解时代背景。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涉江采芙蓉>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尤其是思乡怀人之情。
2、难点(1)对诗歌中含蓄、委婉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赏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_____,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关键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芙蓉”“兰泽”“芳草”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氛围。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采芙蓉的喜悦到思念远方亲人的忧愁,体会这种情感的起伏和深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三维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同心而离居”的悖论式表达。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首《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来体悟其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解题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为一人所作。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一字千金”。
2、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又称为“古风”、“古体诗”。
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不需对仗;篇幅长短不限。
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奇葩。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朗读诗歌。
还(huán):回头,调转。
遗(wèi):赠送。
四、研读诗歌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幺?其目的是什幺?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体味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2、感受诗歌看似单纯但却意蕴悠长的特点3、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
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二、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创造的抒情五言诗的选辑。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其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不少作品从女性角度深婉细腻地抒写相思之苦,在她们孤独无止境地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中,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
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时代背景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官僚集团把持朝政,垄断仕路,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
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文人士子,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生不逢时、志不得展。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为摆脱穷困潦倒的境遇,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不惜辞别父母妻儿,离乡背井,奔走交游,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然而往往投奔无门,一事无成,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落得满腹痛苦和乡愁。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方法:诵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重点字词3、检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芙蓉(fúróng)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所思:思念的人。
还顾:回顾,回头看。
浩浩:广阔无际。
这里形容路途漫长,无边无际。
4、集体朗读提示:朗读时注意诗歌的情感5、个人朗读,其他学生作相应的评价。
注意断句: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6、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四、放飞想象,感性读诗——想象画面,体味意境,把握情感方法:逐句鉴赏诗歌,生利用想象体味意境,把握情感。
师生交流,讨论。
1、教师指导想象:戴叔伦说过:“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诗歌贵朦胧,讲究以少胜多、从无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只凭几个有限的字句,神游冥索,去寻求作者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非借助于想象进行揣摩、体会不可,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
《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想象丰富到位,才能把握意境,体会情感。
2、生闭目想象一分钟,同桌之间用生动的语言相互描摹画面。
指三、四名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描摹意象(师作相应的点评,点拨)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想象画面: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教师引导:这两句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芙蓉意象:又名荷花、莲花、芙蕖等。
(为什么要采芙蓉?)(1)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品质高洁气质优雅姿态优美仪表庄重(2)爱情之花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兰泽”和“芳草”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抒情主人公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想象画面: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
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注意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所思在远道的怅然)教师引导:赠送芙蓉想要寄托什么?古人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教师引导: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能遗送给谁?“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想象画面: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引导学生想象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参考: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还顾”动作性和画面感、情感性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
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
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一个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回望只见长路漫漫,天地苍茫,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想象画面:我日夜思念的人啊,想到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同心而离居,更难堪的是,这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注意引导学生想象“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
“同心而离居”也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
5、情感领悟(1)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感佩而崇敬。
五、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单纯但意蕴悠长的特点1、关于《涉江采芙蓉》,诗歌中的动词都是没有主语的,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游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思妇?请谈谈你的观点与依据。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师点拨(只要言之有理,不求答案统一)参考答案一: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参考答案二: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
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花摘草却无人可送,让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
“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
迷茫中,思妇不禁想象: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的游子正带着无限忧愁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
许多读者以为,“还顾望旧乡”这两句写的是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