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合集下载

中药材颠茄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药材颠茄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药材颠茄的特性及栽培技术武汉飞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录颠茄植物学特征特性颠茄苗期管理颠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4123颠茄俗名“野山茄”,属于茄科,颠茄属中的一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

原产欧洲,20世纪30年代引入中国,颠茄属无限生长型,高1-1.5米,根呈圆柱形,直立,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

茎扁圆柱形,直径3-13mm,下部淡紫色,表明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及疏稀的细点状皮孔,中空。

叶在茎下部互生,上部叶常大小两片巾生于一节上,有短柄,叶长5-22cm,宽4-11cm。

湖南永州花期在4月份,果期在5月份,在冬季能露地越冬,可以在头年的11月份下霜前栽种下去。

●颠茄植株气微、味微苦、辛,以全草入药,误食有毒。

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全草含量的分布:根为0.6%,叶为0.4%,茎为0.15%,花为0.19%,果实为0.21%,种子为0.31%。

●该生物碱其主成分是莨菪碱,并含有少量东莨菪碱。

莨菪碱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消旋生物碱阿托品,尚含其它微量生物碱。

●国内对颠茄提取物系列产品有稠膏、流浸膏、酊和复方颠茄片等,其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解痉药,有解除平滑肌痉挛、镇痛、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肠胃道、肾胆绞痛等,青光眼患者忌用。

●土壤选择颠茄根为多汁肉质的直根系,根长30 cm 左右,较抗旱,怕涝,雨水过多时易发根病死亡,以选择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宜,土壤pH 值5.5 ~9 均可。

易积水的低洼地和盐碱地皆不宜种植。

忌连作,也不能以茄科植物为前作。

●生长发育条件要颠茄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怕寒冷, 忌高温, 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超过30℃生长缓慢, 能经受短期0℃低温。

颠茄是喜肥植物,耕地前每667平方米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尿素10kg、肥老大17-17-17S基复合肥50kg,耕后耙细整平。

丁公藤

丁公藤

丁公藤文章目录*一、丁公藤的概述*二、丁公藤的功效与作用*三、丁公藤的分类*四、丁公藤的药方选录*五、丁公藤的服用方法*六、丁公藤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丁公藤的概述1、丁公藤的概述丁公藤,中药名。

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2、丁公藤的别名麻辣子藤、包公藤、斑鱼烈。

3、丁公藤的性状形态斜切段或片。

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

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

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

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

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

气微,味淡。

4、丁公藤的性味归经性温,味辛。

归胃经、脾经、肝经。

5、丁公藤的来源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

6、丁公藤的产地分布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

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丁公藤的功效与作用1、丁公藤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含包公藤甲素、包公藤丙素、凹脉丁公藤碱、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及酚酯类和有机胺等。

另含包公藤乙素、东莨菪内酯及微量的咖啡酸及绿原酸等化学成分。

丁公藤碱Ⅱ可作为丁公藤的鉴别。

2、丁公藤的功效作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3、丁公藤的毒副作用有小毒。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丁公藤的药方选录1、风湿痹痛,手足麻木:丁公藤、桂枝、枳壳、麻黄等,浸酒服。

2、跌打肿痛:单味浸酒,外搽患处。

丁公藤的服用方法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

外用:浸酒外擦。

丁公藤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选购方法:以切面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者为佳。

保存方法:置干燥处。

丁公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丁公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丁公藤
药材名称:
丁公藤[毒]
拼音名称:
DINGGONGTENG
别名:
麻辣子。

科属:
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

产地: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中成药:
共有10种中成药使用丁公藤: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海蛇药酒十四味羌活风湿酒骨通贴膏风痛药酒罗浮山风湿膏药丁公藤注射液风湿痹痛药酒丁公藤风湿药酒藤络宁胶囊等。

应用:
1、风湿痹痛,半身不遂。

本品辛散温通,擅长发散,善祛风湿,消肿止痛。

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可单用酒水各半煎服;或与桂枝、麻黄、当归制成酒剂,以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或配伍桂枝、羌活、乳香等。

2、跌打损伤。

本品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之功,可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事项: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炮制工艺: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包公藤甲、以、丙素,东莨菪苷,微量的咖啡酸及绿原酸等。

2、药理作用:丁公藤所含包公藤乙素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包公藤甲素、丙素有显著地缩瞳作用;包公藤甲素具有强烈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及强心作用;
丁公藤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有强烈的发汗作用。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

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

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地胆草(头)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地胆头目录地胆头概述药材介绍相关配方地胆头概述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

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

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丁子的功能主治与作用1. 简介丁子,又名丁香,是一种常见的香料和中药材。

其主要产地为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

丁子具有强烈的香味,并且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与作用。

2. 功能主治2.1 抗菌作用丁子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特别对于抗菌药物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丁子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2 止痛作用丁子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特别对于口腔和牙齿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效果。

将丁子研磨成粉末后,可以用于牙膏和口腔护理产品中,能够减轻牙龈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2.3 祛风散寒丁子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可以帮助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例如头痛、鼻塞、流鼻涕等。

丁子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风寒引起的症状。

3. 使用方法3.1 内服可以将丁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0.5-1克,分2-3次服用。

可以加入开水中冲泡,或者与其他中药材一同煎煮,口服。

3.2 粉末外敷将丁子研磨成细粉,可以直接撒在患处进行外敷。

适用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3 熏香将丁子干燥后,磨成细末,可以用于制作熏香,或者加入香囊中放置于衣柜等地方,起到驱虫和提神的作用。

4. 注意事项•使用丁子时应注意适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不适或不良反应。

•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和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丁子。

•对丁子过敏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不明原因的生理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丁子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与作用的中药材料。

它具有抗菌作用、止痛作用和祛风散寒的功效。

适量使用丁子可以帮助缓解各种疾病的症状,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建议在使用之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使用丁子。

中药材颠茄草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颠茄草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颠茄草的种植技术颠茄草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经济价值很高。

一、土地选择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疏松且肥沃的砂壤土作种植用地,土壤pH 值5.5~9.0均可。

整地要深耕细耙。

每667m²施腐熟后的农家肥3000~4000kg,同时施5%辛硫磷颗粒剂1kg,3% 呋喃丹颗粒剂2kg,掺入细土20kg撒入田间,然后再施全效复合肥1包,进行细耙。

二、苗床选择苗床地应选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疏松肥沃的砂壤土。

选好后做成东西长0~20m、南北宽1.3~1.5m 的厢,选用肥沃的大田土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的配制比例为肥沃的大田土与有机肥的比例为5:5或6:4,混合过筛。

每立方米混合土中加入过磷酸钙1~2kg,草木灰5~10kg,磷酸二铵1~1.5kg,50% 的多菌灵粉剂 80~120g,充分拌匀撒施在育苗床上,播种苗床营养厚度10cm,分苗苗床营养土厚12cm。

三、种子处理(一)高温浸种法用种子体积4~5倍的热水 50~52℃,浸泡种子。

(二)药剂浸泡法常用的药剂有磷酸三钠、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多菌灵等。

用10%磷酸三钠液浸种20min或者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min。

四、浸种催芽(三月上旬)(一)浸种1、一般浸种,水温20~30℃,4~6h。

2、温烫浸种,水温50~52℃,浸种时不断搅动,并陆续添加热水,水温维持在50~52℃约15~20min,随后使水温自然下降30℃左右,浸种 4~6h。

(二)催芽将浸种后的种子,摊开晾去种子表面的水分,然后用干净的湿布包好,置于25~28℃的环境下催芽3~5d,使部分(50%~70%)种子露出胚根(露白)即可播种。

(三)播种1、撒播法播前苗床浇足底水。

苗床株行距为10cmx10cm,开1.5 cm 深的浅沟,将种子掺上部分湿细土,以便播种均匀,播后覆盖细土,厚度一般为1~1.5 cm,然后在苗床上加小拱棚,夜间另加草苫。

2、点播法每个营养钵内播种子1~2粒。

小时候经常摘来玩,我们叫其“野茄子”,是一味治疗多种病的中药

小时候经常摘来玩,我们叫其“野茄子”,是一味治疗多种病的中药

小时候经常摘来玩,我们叫其“野茄子”,是一味治疗多种病
的中药
春天到了,在农村有一种开花非常好看的植物我们叫它“野茄子”,每个地方的叫法都有点不一样,小时候经常挖来凉拌吃,跟蒲公英差不多,非常好吃。

它的学名叫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

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

紫花地丁不但可以食用、也可以当药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医师的指导,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但无毒,可以入心经和肝经,清热解毒和清热消肿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可以用于人类的黄疸、肠炎以及乳腺炎和咽喉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平时用它泡水喝,还能起到预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

【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做法指导:
1.凡各种疔毒痈疮,红肿热痛者,可单用鲜品捣汁服,并用其渣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

2.若气血亏虚者,可加入当归、黄芪;若湿热凝结骨痈疼痛高肿者,可与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同用,以利湿清热。

3.凡颈项瘰疬结核者,可与夏枯草、玄参、贝母、牡蛎相合,以散结消肿。

蕉岭寿乡,富晒本草——一包针

蕉岭寿乡,富晒本草——一包针

蕉岭寿乡,富晒本草——一包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守一方民。

草药蕴含着神奇的疗效,俗话说,天生一病,地必生一药克之。

九康带您走进草药世界......一包针别名:引线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肠草、王八叉、小狗叉、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分布区域: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附近。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虫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采集加工:可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成1~2cm小断,干燥。

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1、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75~100克。

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

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

(选自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2、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25克(切细)。

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

(选自《福建中医药》1961,6(2):19)3、治偏头痛:鬼针草50克,大枣三枚。

水煎温服。

(选自《江西草药》)4、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50~100克(干的减半)。

水煎,另加黄酒50克,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

(选自《福建民间草药》)5、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25克,青松针50克。

煎服。

(选自《浙江民间草药》)6、鬼针草汤治疗高血压:鬼针草适量。

夏秋季采收全草(连根),洗净泥沙杂质,晾干备用或鲜用。

干品每次20~30克,沙罐加水浸泡15~20分钟,文火煎熬,沸后立即离开炉火,冷却,每日午饭前服大口(50~70毫升)。

鲜品每次50~60克,煎服法同前。

每日服1次,服至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即可停药。

(选自《四川中医》1987,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
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
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

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

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
地胆草(头)
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
地胆头
目录
地胆头概述
药材介绍
相关配方
地胆头概述
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

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

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

瘦果纺锤形,具10纵棱,被短柔毛。

冠毛为5条硬刺毛,基部宽扁。

药材介绍
药材名:苦地胆英文名:ScabrousElephantfootHerb 拉丁名:药材地胆头HerbaElephantopi 别名: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
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铺地娘,铁扫帚,铁筶杯,铁丁镜,一刺针,铁灯柱,毛刷子,地苦胆。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地胆草的全草功效:凉血,清热,除湿,利水,解毒。

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苦地胆【异名】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马驾百兴(《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地胆头、磨地胆(《广州植物志》),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间草药》),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广西中兽医药植》),铺地娘(《南宁市药物志》),铁扫帚、铁答杯、铁丁镜、一刺针(《闽东本草》),铁灯柱、毛刷子(《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地苦胆(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胆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

有时全体被白色紧贴的粗毛。

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

单叶大部基生,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4.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钝或短尖,边缘略具钝锯齿:茎生叶少而细,叶柄长5~15毫米,基部扩大抱茎,或近无柄。

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朵,生于枝顶;通常有3片叶状苞,苞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头状花序在每一花束内有多个,密集;总苞片长8~10毫米;花托无毛;小花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长7~9毫米,先端4裂,一边开裂,裂片稍阔展;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

瘦果有棱,顶端具长硬刺毛4~6。

花期8~12月。

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长于山谷、村边及路旁、荒地、耕地等低草丛中。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末采收,洗净泥沙,切碎晒干备用。

【药材】干燥全草,根茎短粗,长1~2厘米,粗约0.5厘米,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

茎圆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断,断面
中空,茎生叶少而小。

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

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白花地胆草的全草亦可作苦地胆使用。

其特征为茎分枝极多,被毛,叶生于茎枝上,椭圆形或矩圆形,花白色。

【化学成分】地胆草含表无羁萜醇、蛇麻脂醇、豆甾醇及卅烷醇、卅二烷醇、氯化钾。

又含乙酸蛇麻脂醇酯及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又从其鲜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

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苦辛,寒。

①《纲目》:"味苦。

"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 【功用主治】凉血,清热,利水,解毒。

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

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

"治肠风下血。

"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

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

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
相关配方
①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

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②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

煮肉食,连服四、五天。

③治单腹殿胀:地胆头二两。

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

④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脚气:地胆头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

酌加开水炖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

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⑦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

泡入300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

亦可制成片剂含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

(《医林集要》)⑨治痈肿:一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

二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⑨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⑾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

(《纲目》) ⑿解暑热:地胆头根,同白豆、片糖煎。

(《牛草药性备要》) ⒀治肺结核病咳嗽痪血:地胆头草根二两,调猪赤肉炖服。

(《泉州本草》) ⒁治头风:鲜
地胆头根二两,鸡一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两、三次服。

(《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风湿头痛:鲜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⒃治牙痛:地胆头根煲酒含。

(《生草药性备要》) ⒄治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地胆头根五至六钱,和鸭蛋一、两个炖服。

(《福建民间草药》) ⒅治乳腺炎:地胆头根捣烂冲酒敷患处。

又可煎水冲酒服。

(《岭南草药志》) ⒆治跌打损伤: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

酒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