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孔子的思想怎么总结的

孔子的思想怎么总结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来总结孔子的思想,以期能够对他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仁主义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意味着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有同情心和理解力。
他认为仁者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道德修养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以影响和感化他人。
二、君子与人性孔子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从而影响他人的行为。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人性的美好。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善的本性。
因此,教育和修养的目的是要使人回归善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
三、儒家教育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出了“以教育基础”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善人的品质和修养,达到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孔子主张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他认为儒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礼仪、忠诚和孝顺等美德,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四、周礼与仪礼孔子重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周礼和仪礼,可以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将礼仪与道德相结合,认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展示。
他强调礼仪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礼仪的规范和约束,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孔子的思想体系涉及众多方面,上述仅是对其思想的一部分粗浅概括。
无论是仁主义、君子与人性、儒家教育还是周礼与仪礼,都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其人其事

一.貌寝大力的孔子材料1.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2.“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就是“高人”)而异之。
(周制一尺=0。
1991米)1.头部凹顶(形成一个天然的四川盆地),突额;眼睛大而有神;耳轮大而后翻;暴牙,长嘴;面黑,貌恶。
2.身材个高,背驼,长上短下粗壮有力3.仪容威严而慈祥4.风度宏毅而儒雅5.气质朴厚而高贵(以上参考文史资料)二.多才多艺的孔子材料1.《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摇滚和歌唱,听到好听的歌,孔子常和之。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搏弈和驾车)3.《吕氏春秋慎大览》: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还能举重)三.幽默风趣的孔子材料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四.古板苛刻的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酱不得其色,不食。
席不正,不坐。
寝不言,食不语。
(挑剔,林语堂由此推断孔妻要跑路了)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是日哭,则不歌。
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亦非常人所为)五.温婉多情的孔子见《非常师徒——孔子和颜回》六.经济学家的孔子“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篇第十四》孔子曰:庶矣!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一、孔子生平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
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以“身教”来教育他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及提问、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孔子主要思想》课件

中庸思想强调适度、适中,反对过度或不及,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采取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它 要求人们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中庸思想在处理矛盾和冲突中的作用
总结词
中庸思想在处理矛盾和冲突中具有重 要作用,它主张通过调和、折中的方 式来解决分歧,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 的。
详细描述
中庸思想要求个人在言行举止方面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不得过于张扬或偏激。同时,它也强 调社会要保持稳定和和谐,各阶层之间要相互尊重和支持。通过中庸思想的实践,可以实现个人与社 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05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理念
仁爱与和谐
孔子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关爱与尊重,提倡以和为贵,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乐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的规范和制度,人们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维护社会 的稳定和秩序。
礼乐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乐的和谐与美好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4
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的内涵
总结词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采取适中、折中的态度,以达到和谐、平 衡的状态。
孔子的教学方法
01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主
张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能为知识的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他主张通过实
地考察、社会实践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加深对
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庙
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 孔子的礼制庙宇。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
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 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
(2)忠信: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
五常:
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论语》 仁义礼智信——五常出于《春秋繁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出
于《白虎通义》 “三纲五常”连用——宋代朱熹
仁:爱人。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
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义者宜也。《礼记·中
孔子与儒家文化
一、孔子其人
(公元前551--公 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 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 心。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 远,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一、孔子其人:
1、孔子的身世: 父亲:叔梁纥(鲁国有名的武士,66岁) 母亲:顔正在(未满20岁) 字、名的由来: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
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孔子的经历:
委吏(会计)、乘田(管理畜牧)、 讲学、从政(中都宰、司寇、摄行相事)、 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教育、编著文集
庸》,“行而宜之谓之义”。即行为适合 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 行为的道德原则。
孔子其人及故事

一.孔子困陈蔡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①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②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
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孔子看了,很不高兴。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②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
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二.孔子直八的故事孔子当年和一班弟子困守陈蔡的时候,衣食不足而一个个面有菜色,就教弟子仲由去讨吃的。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包子店,掌柜的说:“我写一个字,你若认识,我就免费招待。
”仲由心想,我乃圣人门徒,别说一个字,就是十个字,又岂能有不认识的道理。
于是满口应承了下来。
掌柜的写了一个“真”字。
仲由说,这连三岁娃娃都知道,怎还好意思拿来考我,不就是一个“真”吗?没料想掌柜的听了大怒,“明明白痴,竟敢口出狂言,冒充孔门弟子,小子们,快给我乱棒打出”。
仲由狼狈而逃。
孔夫子说我去看看。
掌柜的仍写一个“真”字,孔夫子说,这是“直八”呀。
掌柜的大惊失色,忙说果然名不虚传,学问果真了不得。
酒足饭饱之后,仲由悄悄问,我怎么就搞不明白,明明是“真”字,怎就变成“直八”了。
孔老夫子叹口气说,你懂个什么啊,现在是认不得“真”的时代,如果你一定要认“真”,那就只有活活饿死了三.做好事要回报吗孔子的弟子子贡,又叫端木赐,是个大富豪、外交家,受孔子的熏陶,很讲究“仁”,他在国外赎回大量的鲁国人,带他们回国,成为自由民,还高风亮节,不去鲁国领报酬。
孔子观人的故事

孔子观人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其品性和内心。
据说,孔子在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会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尤其关注对方眼睛的神情和眼神。
孔子相信,眼睛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窗户,通过看对方的眼神,他能把握对方的品性和人品。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观察了许久后,对自己的学生颜回说:“这个人说话很有礼貌,但他的眼神并不真诚。
”颜回听后非常惊讶,因为这个人的确是个很有口才和优雅的人。
然而,颜回再次回想了一下,发现孔子观察眼神的判断并没有错。
这个人的确有一些不太光明的动机和企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解他人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眼睛可能被表情、掩饰和欺骗所迷惑,使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眼见和表面现象来下判断,而应该更深入地观察,甚至需要倾听和沟通,以真正了解一个人。
除了这个故事,孔子还有其他关于观人的言论和行动。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句话意味着,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做事动机,细察他的心理寄托,这样他还能躲到哪里呢?他还能隐藏什么呢?另外,孔子在观察人时还会采取九种观察方法,包括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妄之以财而观其仁、委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这九种观察方法虽然具体但不免繁琐,而孔子最直接、最可靠、最核心的识人术还是在于他的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
总之,孔子观人的故事和言论都强调了解他人需要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眼见为实。
同时,孔子也提倡通过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品格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出身——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弗父何的父亲宋缗
公(名共)有子二人,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又名 方祀)。缗公死时不传子而传弟熙,是为炀公。鲋 祀不服杀了熙。原应由长兄弗父何继位,弗父何 不受,让位于弟鲋祀,即宋厉公。弗父何因让国 而声誉大张,世为宋大夫。
钱穆:《史记》称叔梁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此因古人谓圣人皆感天而生,犹商代先祖契,周代先祖
后稷,有感天而生之神话。又如汉高祖母刘媪,尝息大泽
之陂,梦与神遇,遂产高祖。所云野合,亦犹如此。欲神
其事,乃诬其父母以非礼,不足信。
12
孔子传略 • 孔子的一生——仕途不顺、修书教学
(一)1—33岁,居鲁。 (二)34——35岁,出国(东周、齐国)。 (三)36—50岁,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教书育人治学。 (四)51—54岁,仕鲁。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 (五)55—68岁,周游列国。到过宋、卫、曹、郑、陈、
9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出身——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三)孔父嘉是孔子第六代祖先。从孔父嘉起,子孙
有的就以孔为姓氏了。大概孔父嘉不象父亲正考 父那样谨慎恭敬,所以在一次宫廷斗争中和宋殇 公一同为华督所杀。其曾孙孔防叔畏华氏之逼, 始奔鲁,为防(今山东费县东北)大夫,故曰防 叔。
10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出身——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四)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鲁郰邑大夫,亦称郰叔
18
• 幽默
孔子的性格
《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 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 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从商,提的问题,不脱商人本色、他把老 师比之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孔子一点也不觉得 有损颜面,反而顺着弟了的口气大声说:要卖! 要卖!我就是在等待识货的买主啊。这当然是 一种幽默。
蔡六国和楚的边境,仅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 (六)69—73岁,孔子返鲁。
13
二、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 • 自我期许极高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15
孔子的性格 • 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 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
19
• 幽默
孔子的性格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
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
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
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
之狗,然哉!然哉!”
20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 有?”
16
孔子的性格 • 不厌不倦的精神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 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出身——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二)正考父是孔子第七代祖先。他曾连续辅佐宋国
三公即戴公、武公和宣公,不但不骄傲奢侈,反 而越发谦逊俭朴。他在家庙中的鼎上作如下铭文: “一命而偻,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同 时,他又爱好文献。据传《诗经》中的《商颂》, 就是经他和周太师校订的。正考父以谦恭俭朴和 熟悉古文献见称。
6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形象——个高、谦谨、劳苦 (三)劳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 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2
一、孔子传略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形象——个高、谦谨、劳苦 (一)个高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
之‘长人’而异之。” “九尺六寸”合多高?按 西汉1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
5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形象——个高、谦谨、劳苦 (二)谦谨
画像上的孔子,腰间佩剑,两手当心,哈点腰, 身体略向前倾。这种姿势,古人叫“磬折”,好 像奏乐的石磬,有个弯儿,所谓“鞠躬如也” (《论语·乡党》),它和背手撅肚子趾高气扬 的样子正好相反,是表示温良恭俭让。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7
• 幽默
孔子的性格
《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 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 御矣。”
林语堂认为:“这活真是幽默的口气,我们 也只好用幽默假痴假呆的口气读他。这哪里是 正经话?或以为圣人这话未免杀风景,但是孔子 幽默口气,你当真,杀风景是你,不是孔夫 子。”
第六讲 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1.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2.体会孔子的性格 ★3.掌握孔子的重要思想
• 引言
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云:“孔子一身直为中 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云:“孔子者,中国文 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 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 文化赖孔子而开。”
纥。此人武力绝伦,在当时以勇称: 《左传·襄公十年》:
晋人围逼阳。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 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11
孔子传略
• 孔子的出身——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五)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 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