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人孔子——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
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精髓中庸之道本文话题: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庸君子原文地址:《中庸》之精髓作者:鼎乾坤《中庸》之精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134034483姓名:董思禹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
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依据。
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一、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孔子思想的至高境界一中庸之道

孔子思想的至高境界一中庸之道作者:李行道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6期摘要:由孔丘开创并以他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之为国学,直至今日,统治了中国思想整整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其中有许多人生真义和安邦定世之主张,尤其是它的“中庸之道”更是能给国家安定和世界和谐与稳定提供可以借鉴的精神瑰宝。
孔子及其后学对现实社会和谐做了可贵的探索,并认为只有遵循“中庸之道”,万物共存才会协调,人际相处才会融洽,社会发展才能健康、稳定。
关键词:礼;中庸之道;孔子;儒学每个学说的出现就其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来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春秋末期,新旧交替,方生未死。
孔丘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其时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家族之间相互倾轧,大夫之间相互残杀。
“贱人执其刀兵毒药以相攻”,致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于是圣人,贤士,纷纷出现,或论道,或收徒,或讲学,一时百家争鸣。
“仁义”、“礼乐”、“忠恕”、“圣智”是儒家观察社会现象,处理社会问题,进行道德修养的总原则,是儒家的基石。
但在运用这些范畴以确定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时,儒家还有一个更核心性的方法和原则,这就是“中庸”。
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山,他的言行和学说,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但春秋时期的孔丘和以后不同历史时期被不同思想家所继承,批判,利用或被改装了的孔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陈尚思《孔学主要的是礼学》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在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虽名为“仁”,而实却是以“礼”为其主要内容的。
这点后学不敢苟同,他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反对为调和而调和来看,却要回到用礼作为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他讲为政要“道之以德,也应齐之以礼”,讲“为学”不仅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礼,虽然“礼”在孔子学说中是作为一种标准,准则或者是规律而存在的,但途径所到达的却是“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并由”执两用中“导向”致中和“的归结。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第一篇: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一、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
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
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
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
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
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
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孔子评说“中庸之道”

不管以君子固有的属性达至中庸,还是通过后天“修炼”达至中庸,殊途同归, 效果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小人的表现。
小人则违背中庸,与君子相反,他们要么天然地不具备中庸的特质,要么后天 也不认可中庸的理念,半然也就不肯接纳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与中庸之道渐 行渐远。
这里还有一个因果关系,君子为什么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随时做到合乎尺度; 小人为什么违背中庸,是因为他没有顾忌,肆无忌惮,胡为妄为。
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最极端的那一个,而是处在最好和最差之间的方式,恰 恰好,刚刚好,小人破坏了这一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中庸是最好的德行,但人们很少能做到
观点已经给出,剩下的就只有履行和付诸实施了。对于孔子眼中的“最好的德 行”,其价值多么珍贵,境界乂多么高深,普通人达至中庸之境,与其说完全 做到,不如说一点点靠近,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再讲回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其实就是中庸的境界。孔子 经过一生的磨砺与修炼,一直到了七十岁,也才有了如此体悟和感受,或者说 也才终于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普通人呢?所以孔子说中庸这种最好的德行,人 们很少能做到,也就不难理解了。
孔子对中庸的论断是“其至矣乎",最高最好的德行,但很多人难以完全做到, 且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孔子周游列国,看了不少风景,见了不少人物,他自 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远的不说,就近的情况看,比如他的弟子子路,性格上 属于直爽躁动、勇猛好斗之人,这就与中庸的要求有些距离,子路后来的结局 比较惨。
连孔子的弟子都难以达到,可想而知普通人要做到中庸,谈何容易?如果说子 路属于个例,那么孔子一定不只留意子路一个案例,是经过大量的观察,阅人 无数之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文化巨人——孔子》有感
——论孔子的中庸之道引: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
几千年来,孔子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他的思想核心是“和”,就像大家看到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中所呈现出来的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流传至今的“和”字,如此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孔子提倡“礼”和“正名”,主张“中庸之道”,发展了"仁者爱人"的仁德学说,孔子的成果是不言而喻的,他对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贡献是不可置否的,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时就提到过: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学习孔子的智慧。
以下,本人就对体会较深的“中庸之道”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庸至德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
要理解中庸至德的涵义首先要对“中庸”有个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主见,没有立场的墙头草。
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借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这种理解才是正确的。
所谓“至德”,德是广义的德,而至的理解很重要,不是到达的意思,而是“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庸至德就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不左不右,不高不低,不前不后,不急不缓,以中为用,以和为贵。
这也是哲学中很重要的观点,在我国的《易经》中也是强调阴阳平衡,包括人的本身,以中间为界,左右对称;中国的建筑风格、室内装修亦是如此,厅堂中物品的摆放常以对称为美。
按照不同的方式,对中庸的理解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但所阐述的道理都完全一致。
其实中庸之道不仅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说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中,人类要度好度,把动物、植物、矿产、空气等都当作有限的资源,平衡好科技发展与资源再生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国家之间建立各种关系都要在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下;话说回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把握发展的进程,如何掌控前进的步伐;再回归到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你陷入低谷,或是正值高峰,如何拿捏与人相处的分寸,我们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伤悲,都是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少走了那一步,就与成功失之交臂,若是偏偏又多走了一步,又会失势而下,这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大概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孔子说:“颛孙师常常做的有些过头,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
子贡说:如此说来,那么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孔子说: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
说到底,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它深刻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凡事都会有一个数量的界限,超过了会引起质的改变。
所以过犹不及实质上还是一个中庸的问题。
我曾尝试着不断的变换角度,把中庸之道和哲学思想更多的联系起来,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印证这两者的正确性,到最后还是绕回来。
哲学中讲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那么找到事物的最恰到好处的一点,这一点的左右两边就是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中庸之道是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矛盾,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进的正确途径,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中庸哲学的无处不在,矛盾的永恒性决定了中庸哲学的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