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关于“哲学思想”(一)中庸之道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中庸”这个词汇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庸之道,斯人不倦。

”孔子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实际性,通过这种道路引导人们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与真实。

中庸思想在《论语》中形成,是孔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以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和真实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达成。

所谓“中庸”,就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行为中应该保持和谐、稳定和温和的状态,而不是走向极端。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坚持中庸的均衡、平稳的态度,这种态度代表着最符合真理和正义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对人生中极端、偏执和偏见的反对。

他主张在完美的中间地带保持均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极端。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某一方面,就可能会导致我们走向极端,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明智、实际、自信的方式,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希望人们不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所控制,而是走向均衡、和谐和平稳。

中庸思想与个人品德中庸思想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涉及到个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完美的个人性格,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行为和思考中的正义、公正和谷德。

所以,如果我们坚持中庸之道,就能在生活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孔子强调人的正义和善良是由心情直觉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和之道,就能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品德精华,是人格的体现,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发扬。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中庸之道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人品质的显现。

“中庸”与国家治理中庸思想不仅带给了个人生活和品德的提高,还涉及到国家治理。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

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其实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至少在孔子眼中,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孔子曾多次直呼:中庸之道,要么众人很难做到,要么做到了也很难坚持。

首先我们说一说这么难以做到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何意思?基本来说,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凡事执两用中,是为中庸。

也就是说,不要走极端,学会用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

第二,中庸代表着一种原则性,中不偏,庸不易,面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如一去坚守去践行,当然包括中庸之道本身,也应该去践行。

第三,中庸者,中用也,指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价值,处在某一个位置,都要做好这一个位置的事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误会成这样一种状态:凡事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甚至稀里糊涂怎么都行。

这是一种误读,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

中庸的概念,和老子的无为的概念,这两个词汇,都是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肤浅片面的理解和误读,一定要多加注意。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他把中庸拿来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条件,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反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子懂得适可而止,小人却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庸之道,代表着一种自我约束力,代表着一种原则性。

孔子又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人们很少能做到且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孔子也曾分析人们做不到中庸之道的原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蠢的人又做得太少太不够。

你看看,这不是刚好刚中庸之道的要义反着来吗?要么过头,要么不及,完全就是背道而驰。

但是毕竟还是有人实施了中庸之道,但是却未能使其彰显发扬光大,“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一句跟上一句十分相似,区别在于这是在讲中庸之道即便实施,也未能彰显的原因。

其意思是说,就算实施了,好像大家并没有得其精髓,“鲜能知味也”。

这是在强调,中庸之道要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才能得其要旨。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表现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欢迎你的阅读。

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常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

它源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处世哲学,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字。

中,意味着处于两个极端之间,不偏不倚,与“偏”、“极”截然相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喜怒哀乐、爱恨情欲等方面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失去理智,进而偏离中庸之道。

比如,当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做出过激的行为;当我们陷入愤怒之中时,也容易做出过激的言行。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处事冷静理智,才能避免偏离道德的行径,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庸之道强调“适度”。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君子尊贤而容众”这句话正是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

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活跃,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庸之道提醒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物的主宰,适应自然而非违背自然。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中庸之道强调的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遵循中道,平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个人欲望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个人的追求不能违背集体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的权益。

只有在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做到公私有序,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深刻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国家治理。

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坚持中庸之道,寻找平衡点,追求共同利益,化解冲突与矛盾。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中庸之道也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国家应当秉持中庸之道的原则,尊重人民的权益,避免过于专制或过于民主的倾向,追求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34034483
姓名:董思禹
摘要
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

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
依据。

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
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
一、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
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三、孔子的中庸
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孔子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中庸》这本书里,叙述的深一些,有文字功底和较厚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而《论语》中涉及中道的论述简单易懂,寥寥几句表述了社会人与人之间中道的现实准则。

如:“乡愿,德之贼也”,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最大贼人,这表明了孔子的中庸之道绝不是老好人的态度,老好人是孔子最为痛恨之人。

再如:“以直报怨”是“以怨抱怨”和“以德报怨”的中道,对“以德报德”没的说,对别人的怨恨在现实中很难处理,以怨抱怨就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通俗做法,以德报怨通常是宗教的提倡,孔子对这两种作为给予否定,提出了“以直报怨”,以正直、公平、公道对待怨恨自己的人。

《论语》还有一段话,在中庸的理解上较为艺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之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解释为白话文就是:一个人被全乡拥护不见得就是好人,全反对也不见得是好人,乡里的好人拥护坏人反对的才是好人;这就是两极端的中间,中间点的把握主要来自于自己,平时的认识水平和作为来支撑,同时还要依据外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素养,坏人拥护你,就是在助纣为虐,社会风气变坏。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四、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
大学是一个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在这里,大学生要刻苦求知,强健身体,修养自身,锻炼能力,以便于走出校园后,能利
益于国家和社会。

大学生应该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呢?下面我想从修身、学习、处事、情感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建议。

1、修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明代的叶子奇在《草木子·杂俎篇》中说“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也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这是做人做事,成就事业的基础。

修身修什么?“文”与“质”啊。

先说“质”,就是内在的仁德。

《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以大学就是在学校里学做这样的“大人”。

2、学习: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说到学习,很多人都会想到《论语》开头孔子的那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道理很深。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是专指读书长知识,而首先是学会怎样做高尚的人——向内,是不断增进修养;向外,是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不亦悦乎!至于“时习之”中的“习”,并不是读书后经常“温习”的意思,而是学会怎样做人后要不断地付诸实习、实践,要避免光说不练的空谈。

3、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学做“大人”的学问从哪儿做起呢?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做起。

用中庸的观点来看,与人相处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用《论语》中的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坚持自己的本心,选择自己觉得正确的。

4、恋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期,很多人都会在大学里拥有一段恋爱的时光。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恋爱也需要中庸?当然要。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为业:不偏不倚,端正自己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处在上位,不欺凌下面的人,处于下位而不攀援上面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是去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身处社会之中,总会有上下级之分,也免不了与上上下下打交道。

对于上级的尊重是必须的,但万不可阿谀奉承;对于下级的要求引导也是必须的,但万不可盛气凌人。

级别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人的尊严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切不可因过
分看重所谓地位和权力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之常态。

这也就违背了,适度和坚持平常的处世准则。

综上所述,于学生个人层面,传统文化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也没有任何理由忽视传统文化。

中庸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和不断实践的一门人生艺术。

而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也不能任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让我们从追溯千年的传承中获得知识,体验价值,追寻信仰。

也让我们拾起那一份谦逊温润的君子遗风,顺境中居安思危,谦逊待人;逆境中依然从容,浩然一身正气。

参考文献
[1]《论中道——中庸思想的起源》,陈跃文,《孔子研究》1993.03期;
[2] 《中庸》位育思想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刘松,科技创业月刊,2012.07.01
[3]《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余仕麟,北京大学学报,2003.S1期
[4]《《论语》伦理思想简介》,张卫东,《道德与文明》 1983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