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庸之道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庸之道和心理健康教育浅谈中庸之道回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中庸之道作为儒家修行思想,在当代以其适度、整体、权变以及和谐四大原则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以及行为五个方面来诠释健康心理,从个体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修道”,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致中和”,从而促进个体的形成健康心理,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庸之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变得不再平静,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伤人或者自伤事件让我们逐渐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思考的焦点,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界定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

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庸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1 中庸之道 1.1 中庸的含义“中庸”一词是最早是由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提出。

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

通常认为孔子的“中庸”,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以及“和而不同”之意,即“适度”、“整体”、“权变”和“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过犹不及”的适度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

1.2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之道所从尚的“道”是“中和之道”。

《中庸》认为“中”乃是天下之大本,“和”乃是天下之达道。

倘若人们遵循此“道”,就能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游刃有余,比如知道什么事该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该交以及所交的深浅。

如果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那么万物就能生长顺畅,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拥有平和而快乐的心境。

中庸之道所修的“道”是“君子之道”。

孔子认为有修养的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情要去做:“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以及“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而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教育、修养、完善,从而达到具有善、仁、诚、道、德、圣的完善人格。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君子观对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孔子观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名言,让当代青少年们受到积极的启发,可以以此为榜样去坚定不移地学习、成长,养成三个要素:知行合一、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来成就自身人格。

第一,要培养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要结合自身的行动来学习新知识,形成实际的行动及知识累积。

学习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核心,但知识要落实到行动之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的确,只会锢炼脑力,而不涉及实践操作,是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的。

因此,知行合一是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培养礼以和为贵的态度。

好的文明,主要关乎礼仪,个人的气质,以及谦虚的态度。

好的文明,要求人们学会尊老爱幼、以礼待人。

即使有些时候意见不同,也要学会尊重、包容。

乡里长把路上的石块移到路中央,就可以看出礼让的精神。

礼以和为贵,是养成良好人格的第二要素。

第三,要培养诚实守信的信用感。

言行要一致,说话要守信,不能一言而决,不管是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都要信守承诺,不能随时违约。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才能赢得最高的人格荣誉。

因此,信誉感也是养成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孔子君子观,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的重要性。

要想成就自身人格,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养成礼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信用感,把孔子的启示当作榜样,用心去实践。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

浅论中庸之道摘要: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

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我们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准则提起中庸之道,我们往往会将它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庸溯源与释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孔子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庸之道作了定义: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执两用中”,即是指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并坚持运用正道去治理百姓。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

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

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

“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

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蒙斋中庸讲义》卷载。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首先,在处理人的本身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否则便会生病。

例如,如果一个人阳盛便会出现口唇燥裂,口干烦渴等症状;而一旦阴盛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然而无论是“清热”还是“祛寒”,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又出现新的阴阳失调。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的中庸之道与⼤学⽣⼈格养成孔⼦的中庸之道对⼤学⽣⼈格养成的影响孔⼦追求中庸的理想⼈格。

中庸⼈格具有执两⽤中、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我们⼤学⽣正处于个⼈世界观、⼈⽣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学⽣的⼈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的阐述下有特殊的⽤意,对我们有重要启⽰。

什么是孔⼦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

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平正⽆偏⽆易。

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

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定的量和度。

所以“和”与“中”是⼀回事,可⽤“中”的标准去把握“和”,⽤“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

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思想⽅法扩展到个⼈的⼈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孔⼦是⼀个处世⼤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

孔⼦在教导他⼈“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的⾔⾏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物的中庸;“乐⽽不淫,哀⽽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神⽽远之” ,是他对待⿁神的中庸;“周⽽不⽐” 、“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孔⼦避免了弟⼦们的短处,⼜以⾃⼰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之所以胜于他⼈,就在于他善于利⽤“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种积极⽽不激进、执着⽽不偏执的思维⽅式,是⼀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论在⼈类社会还是⾃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周村实验中学许静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

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1、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2、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要“知之”,就得学习。

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

”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

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3、矢志不移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

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134034483姓名:董思禹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

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依据。

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一、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中庸之道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孔子追求中庸的理想人格。

中庸人格具有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子的阐述下有特殊的用意,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什么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自《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

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心平正无偏无易。

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

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量和度。

所以“和”与“中”是一回事,可用“中”的标准去把握“和”,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

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方法扩展到个人的人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身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身?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

孔子在教导他人“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 ,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 、“和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孔子避免了弟子们的短处,又以自己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子之所以胜于他人,就在于他善于利用“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而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处世?
“中和”意味着恰到好处,即人与人的和谐是有原则的,应以“礼”为标准,用“礼”节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说话做事都完全与自己所处的地位相
符,也就是“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

然而对于那些“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的和气、和顺、做老好人的作风,孔子是厌恶的,“亦不可行也”。

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在这里,孔子评价了商与师。

孔子认为师往往做事过了头,而商做事过于小心谨慎。

虽然这两种表现截然相反,但都不能做到恰到好处,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

只有将强烈的进取心和谨慎的处事风格结合,走一条中间道路,才能无往不胜。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为先贤的智慧而惊叹,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具体而伟大的道路,但是,让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大学生,做事情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而又团结和谐,想达于这种高深的修养境界,又谈何容易呢?所以我们进一步要思考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提高自己的处世修养。

中庸之道如何与自处?
中庸之道虽然难求,但人们还是应该去积极追求。

中庸作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自己也没什么知识,而只是通过发现事物矛盾所在,仔细推敲矛盾的两端,再结合自己适宜的立场而解决问题。

在做人方面,孔子也恪守中庸之道。

他反对过与不及,而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要求凡事一定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那么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如何接近中庸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讲,自省就是主体依据客观道德标准对自己在道德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知、评价、选择,从而不断深化自我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孔子很重视自省在自我修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自省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庸的标准,从而不断地接近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把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就需要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呢?然后《中庸》讲情感的抒发,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有七情。

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情感,有恻隐之心。

恻隐是同情、怜悯之心,是人最宝贵的东西。

还有羞恶之心,也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懂得羞耻,好善恶恶。

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时候,属于平静的状况,叫做中。

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规范的要求,“发而皆中节”,这叫做和。

“中节”的“中”读“众”。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情感未发之前,心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状态叫做“中”。

如果情感抒发合于中道,恰到好处,没有偏颇,自然而然,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则在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

君子省察工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

《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叫成己,还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叫成物。

把主观和客观都结合起来,我们要实现自己,我们也要实现别人。

我们要成就自己,我们也要成就他人。

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

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
人。

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中程学会别人,我们成就别人、成就天下的事物。

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物质欲望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我们人就会提升自己的境界,久而久之,我们会成长,会成熟,能够中庸地自处,处世,得到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