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新人教版
高二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范文

高二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范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二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1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7)。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思考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最新高二中国地理气候公开课教案7篇

最新高二中国地理气候公开课教案7篇最新高二中国地理气候公开课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二中国地理气候公开课教案(精选篇1)一、学情分析: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
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
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
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
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的教案

学校课堂教学备课方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8 年 9月 20日总课时 1 第 1 时二、教学过程1、读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2、读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3、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4、读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气候复杂多样:(板书)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2-22,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2、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3、〔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二、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板书)〔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4)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5)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教案标题:了解中国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2. 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3. 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2. 中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中国气候地图和图表。
3.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制作一个简单的气候调查问卷,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气候相关的问题,如他们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季节变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学活动:1. 使用中国气候地图,向学生展示中国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并讲解各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带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他们了解该气候带的地理位置、气温、降水量、季节变化等,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3.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图片、图表和文字说明。
4.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报告和讨论,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强调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册或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以检验他们对中国气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旅游、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气象专家或相关行业从业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2. 通过观察当地的气象数据和报告,让学生进行气象预测实践,提高他们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评估。
2. 练习册或活动材料的完成情况和准确度评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质量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PPT或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_中国的气候教案人教版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从时间分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数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材安排了“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的“阅读”材料,在P.36设计了一组读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的“活动”。
因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与季风密切相关,所以教材将成因问题的探讨安排在“季风气候显著”这个内容中,并在P.41设计了“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根据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把全国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为便于学生了解这个内容,教材安排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为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P.38设计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两幅图叠加起来进行判读。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关于“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教材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①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占据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类型多,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的气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中国气候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3. 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初步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 阐述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和季风性特征。
- 分析中国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2.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详细讲解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
- 描述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特殊气候条件。
- 探讨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的特点。
3. 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讨论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威胁。
- 探索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 讨论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 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点。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候分布图、气候变化视频等,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安排实践活动,如气候观测、环保项目设计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国气候多样性的兴趣。
- 展示中国各地气候特点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
2. 讲解新知- 系统讲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 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 设计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小型研究项目或环保倡议。
4. 总结反馈- 总结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发现和观点。
- 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检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地理上学期第四周 中国地理 第四章 气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地理教案

三、课堂小结
【复习】
一、运用等值线原理图判读中国的气温等值线分布,完成P128的书上读图指导。
1、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找出一月0摄氏度等温线,看看它大致经过哪些地区。
2、分析等温线变化趋势。
二、在老师指导下灵活应用:
A、 B 、 C、 D、 E 五处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的原因。
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统计问题,订正,针对性讲解,可恰当安排学生答疑讲解。
结合学生层次和高一 补充情况,建议让学生自习10分钟,就个别问题讲解。集中时间用在课后读图训练和配套练习上。针对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性讲解。
除教师总结外,注意让学生总结。
除教师总结外,注意让学生总结。
重、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第一课时
一、解读“目标聚焦〞
二、等值线知识复习
1、等值线基本原理
〔1〕同线同值。
〔2〕同一副图线差一致。
〔3〕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4〕相邻等值线中闭合等值线的意义。
2、中国的冬季气温特点
〔1〕特点
一、独立完成教材P134读图训练1。完成订正,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二、总结归纳 整理笔记
三、完成订正,认真听取老师或同学的讲解。
【复习】
1、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
2、分析冬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各是那些。
【自学】
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1.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台风 寒潮 洪涝 干旱
〔2〕原因
三、读图3-4-1训练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气候
考纲要求:
从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看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温度带,从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变率考察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综合分析我国各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结合分析气候成因和天气变化,认识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治。
预习内容
一、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工作原理:
作用:
判读方法:
2、天气符号:能够识别天气符号和读懂简易天气预报图。
二、我国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冬①,成因:①②
③
夏②,成因:①②
活动1:冬季我国南北温差约,一月0度等温线经过一线。
冬季难以受到冬季风影响的地区有,原因。
冬季四川盆地较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高的原因是。
活动2: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有,原因。
夏季气温最高在,原因。
我国的三大“火炉”是,成因
2、温度带
(1)概念——生长期:,积温:
活动3:举例说明不同的温度带对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
三、降水的分布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来源
(1)我国降水主要由(包括和)带来的。
东南沿海夏秋季
节的
雨也占较大比重。
(2)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规律:
正常情况:五月位于地区,六月位于地区,七、八月位于地区,九月,十月。
反常情况:、。
(3)解释概念梅雨:出现时间范围成因
伏旱:出现时间范围成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地区分布特点:,成因
(2)时间(季节)分布特点:,成因
活动4: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和一月度等温线重合。
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地区: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原因。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原因。
3、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取决于,根据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区。
活动5:举例说明不同的干湿区对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
四、气候特征
1、归纳气候特征:
(1),表现
成因
(2),成因
活动6: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差异大的原因是
2、归纳我国气候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的:
不利的:
活动7: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有,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危害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课堂训练:
单项选择题:
1.从降水成因上看,我国的降水大多数属于( A )
A.锋面雨B.地形雨C.台风雨D.气旋雨
2.对我国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寒潮,大多发生于( A )
A.春季B.仲夏C.早秋D.隆冬
3.某一台风中心位于上海从东洋面,其边缘影响上海,上海吹( B )
A.偏东风B.偏北风C.偏南风D.偏西风
4.我国东南某地建一水泥厂,该厂应位于城市居民区的:①西南方,②东南方向,③西北方向,④东北方向,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组是( A )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5.夏季风热力偏强的年份,我国( A )
A.南旱北涝B.南涝北旱C.东旱西涝D.南北都旱
6.我国下列天气现象与冷锋活动无关的是( D )
A.北方夏季的暴雨B.冬季爆发的寒潮
C.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D.南部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
7.右图是夏秋季地处华南某地的天气系统示意图。
a为1000百帕,c为990百帕( D )A.乙地吹东南风,甲地吹西北风
B.甲地的风速小于乙地
C.该天气系统为反气旋
D.该天气系统常带来急风暴雨
8.我国下列农产品与其主要产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棉花——南部新疆B.甜菜——珠江三角洲
C.苹果——太湖平原D.水稻——华北平原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的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
读图回答9-12题。
9.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 )
A.海洋湿热气团影响 B.地形的影响C.热带气旋过境D.地面强烈增温10.一般情况下,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位于图中地区( C )
A.①B.②C.③D.④
11.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B )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河套平原
12.位于适宜种植小麦、甜菜地区内的地方是( B )
A.①B.②C.③D.④
二、综合题
1.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气温变化图”和“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1)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
气温变化图”,判断四幅图分别代表的
城市,并说出理由。
广州,武汉,
北京,哈尔滨。
理由是。
(2)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降
水变化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特点是。
2.读某月份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_____月份(一月、七月),图中A所
在地区气温低的原因是_______ ,因此
该地区农业中______ 业占有重要地位。
又由于
______ 等
原因,这一地区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往往较高。
(2)图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有“火洲”之称的
____ ,该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______ ,
图中另一高温地区是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
,其气温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降水量沿该线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面四幅图是我国锋面雨带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锋面雨带移动的时间先后给四幅图排序_____
(2)图①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_____ 控制下,天气______ ,图③时该地区正处在_____
季节,天气________ ,形成这种天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乃至于东亚的季风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
中国的气候
1.(1)D C B A 理由: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气温年较差大,南方小。
(2)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空间上,南多北少。
2.(1)七月海拔高畜牧业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吐鲁番光照充足重庆七月太阳高度角增大,气温高;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盆地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3)逐渐减少由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
3.(1)④③①②
(2)副高炎热少雨梅雨阴雨连绵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锋面,锋面雨带长期停留在长江流域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