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潮间带生物调查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

“五界”系统
4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
基本阶元:界、门、纲、目、科、属、 种。附加阶元:亚、超、总等。 在有些分类系统中还采用股、群、族、 组或类等阶元。 动物分类中只设亚种,很少提及变种, 在植物分类中,除亚种外,还有变种及 变型等单元,而细菌则设品系、菌株等 单元。
4分类阶元表达法
类似于生物的家谱。如:钝顶螺旋藻 植物界plantae(也属原核生物界)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藻殖段目Hormogonales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螺旋藻属Spirulina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什么叫鱼?”
3生物分类
第一里程碑: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384--322B.C) ,他 总结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动物学知识,并对各 种动物作了细致深入的观察,记述了450种动物,并 建立了分类系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产。 第二个里程碑: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35),他不仅提出了动植物的系统分类规则,并 确立了“种”的双名法,即林奈双名法(延用至今)。 1959年,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把 生物分为5个界。
2海洋生物的种类
据粗略估计,全世界海洋中共有生物 20余万种。其中海洋动物 16~20万种, 植物 1 万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 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仅有 100 多种), 动物中鱼类 2 万 5 千余种,哺乳动物 125 种。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 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 20278种海洋生物(截止98年)。
珊瑚藻 Corallina officinalis
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潮间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带,是两种生态系统的交界处。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贝类、藻类、海星、海葵等各类生物。

潮间带的独特环境条件使得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并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与投入。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

物种多样性研究旨在了解潮间带各种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

通过对不同区域或不同季节的调查,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而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物种组成差异。

这些研究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潮间带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功能多样性研究关注的是潮间带中各个生物物种的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潮间带中,各类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与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通过揭示不同生物物种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机制,并为潮间带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潮间带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捕捞、生态系统入侵物种、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导致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破坏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潮间带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

普及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潮间带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加强对潮间带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确保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其次,科学研究的持续推动是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加强对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和调查,掌握潮间带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支持。

最后,加强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

09年海洋调查之海洋生物调查讲稿08.06.18解析

09年海洋调查之海洋生物调查讲稿08.06.18解析

• 2.3.2 图表绘制 • 1) 填写统计表
• 按分类系统,将数据汇总于浮游动物数量统计表
• 2) 绘制数量分布图
• (1) 湿重生物量平面分布图 • 取值标准:小于25、25、50、100、250、500、 1000和大于1000(mg/m3)。 • (2) 体积生物量平面分布图 • 取值标准:小于0.1、0.1、0.2、0.5、1.0、2.5、 5.0、10.0和大于10.0(ml/m3)。 • (3) 主要种或主要类别的个体数平面分布图 • 取值标准:小于1、1、5、10、25、50、100、 250、500、1000和大于1000(个/m3)。
• 4.3 样品处理和分析 • 标本按类群或软、硬分别装瓶,一般用5% 中性甲醛溶液保存,藻类用6%中性甲醇溶 液保存,海绵动物用85%乙醇保存。 • 湿重生物量精密度为0.01g。 • 优势种和主要种应尽可能鉴定到种,断面、站位所获类群、种类、生物量和 栖息密度列表统计,且编制主要种类分布图。 按分类系统排列各断面、站位所获类群。 • 描述群落特征的四个参数值: • 多样性指数(H) • 均匀度(J) • 丰度(d) • 优势度(D)。
减低,增加胃的负担。总之,这种情况是因胃的运动受到抑制,胃的出口紧闭,胃和胃壁的 入口松弛,胃内之物无法送抵肠部,反而倒返口腔,产生呕吐。 塞上耳栓就可以了。
• 二是内耳的平衡器官产生反射作用而晕船。这种类型的防止方法,只要 • 三是自律神经失调所引起。自律神经因外界的刺激,在体内产生固定功效,如果
4、潮间带生物:
• 4.1 软相潮间带(软底质滩涂)取样 • 定量取样面积为0.5×0.5m2,每站用定量采样框 (0.25×0.25×0.30cm3)在同一水平上等距离 取4至8个,面积共计为0.25m2至0.5m2样方。 • 将样方提取的样品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放入旋 涡分选装置淘洗。用两层套筛分选生物,上层网 目为2.0mm,下层网目为1.0mm。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1. 野外样点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样点,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情况,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2. 标本采集与标本鉴定:在野外样点,通过人工或者使用特定工具(如拍照、手抓、底栖生物采集器等)采集潮间带底栖生物标本。

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标本鉴定,即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底栖生物进行物种确认。

3. 野外环境参数测量:测量潮间带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水流速度、溶氧量等,以了解环境因子与底栖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4. 格点调查:对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格点调查,在不同位置和时间进行样点布设与调查,以获取更全面和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不同位置、不同季节之间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的差异。

5. 样本处理与实验分析: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处理,如整理、保存和标志。

对样本进行实验室的观测和分析,如测定生物量、测量生物形态、分析生物化学成分等,以了解底栖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

6. 野外长期监测:建立潮间带底栖生物的长期监测站点,进行连续、定期的野外监测工作,获取长时间尺度上的数据,以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1.取样站布设a)一句潮带划分,各潮区均应布设有取样站位,通常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布设1~2站;b)岩石岸布站应密切结合生物带的垂直分布,软相滩涂除考虑生物的垂直分布外,应特别注意潮区的交替、沉积物类型的裱花和镶嵌;c)各站间距离视岩岸坡度、滩涂酌定,确定站位后,应设有固定标志,以便今后调查找到原为。

为防标志物遗失,需按站序测量、记录各站间距离;d)岩沼和滩涂水洼地是一种特殊生境,在污染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另布站取样。

2.室内标本整理、鉴定和保存2.1标本整理2.1.1核对:按调查地点、断面、站序,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依野外记录,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找2.1.2分离与登记:a)标本分离须按站进行,必要时可按样方分离,以免不同站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归入;b)称重时,标本应先置吸水纸上吸干体表固定液。

称重软体和甲壳动物保留其外壳。

c)称重用感量为0.01g的天平。

称重前或后还需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d)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各相应栏目,并注明是湿重、干重。

必要时可考虑称取灰分重;e)依据取样面积,将表中各种数据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2.2标本鉴定a)优势种和主要类群的种类应力求鉴定到种,疑难者可请有关专家鉴定或先进行必要的特征描述;b)鉴定时若再发现一瓶中有两种以上生物,应将其分出另编新号,注明标本原出处,并及时更改标签和表格中有关数据;c)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名不符,亦应立即更换标签和更改表中有误种名。

2.3标本保存经鉴定、登记后的标本,应按调查项目编号归类,妥善保存,以备检查和进一步研究。

且应定期检查、添加或更换固定液,以防标本干涸和霉变。

1.资料整理3.1种类名录:将每次采得得所有种类按分类系统一次列出,各种名后表明种名、采集时间、地点、断面、站号及分布潮区。

3.2种类组成表:根据各种名录,以断面或取样站位统计单位,计算各生物类群的种数和比率,表内类群名称可依各地实情增减。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概述一、生物群落的定义及特征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生物的组合,所谓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或biocoenosis)是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

生物群落由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组成。

群落与环境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自然整体。

由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环境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或者说整个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那一部分就是生物群落。

不过,一个生态系统可能包含有若干不同等级的群落。

因此,生物群落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生物集合。

由于环境可大可小,因此生物群落是一个非常泛指的概念。

人们将那些具有充分大的范围、其组成结构有一定的完整性(有自养成分、异养成分及营养循环功能)可独立存在的生物集合称为主要群落(major community),而将那些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邻近群落(如能量摄取来源于其他群落)的生物集合体称为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

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的边界较为明显(如池塘、湖泊、岛屿)。

更多的情况是群落之间的环境梯度连续缓慢地变化,群落的边界就不明显(如陆地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之间,海洋潮间带与陆地、潮间带与浅海之间的边界)。

虽然群落间常常不存在明显的边界(其中的生物组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经过分析,仍然可以把它们划分开来。

所以也可将群落定义为:“群落就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一群生物,它们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借助生态学调查能够与其他类群相区别”。

群落在外界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相对稳定的组成出现。

群落中各物种间产生很多相互适应的特征(动物与植物、捕食者与被食者、寄生物与寄主、竞争者、同居者等)。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5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5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概述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一) 生物群落(1) 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或自然生态环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2)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3)各种群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组成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

(4)组成上必须有植物、动物与微生物,实践上可应用于同一类生物的集合体。

(二) 对生物群落概念的进一步理解(1)集合体中的各个种群保持着各种形式、紧密程度不同的相互联系。

(2)各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组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成份、结构和机能的”生物社会”,即为生物群落。

(3)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自然整体。

(4)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环境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那一部分就是生物群落。

(5)生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生物集合(可大可小,例如从一个挂板上的附着生物到整个大洋生物群落)。

(三) 生物群落的分类(1)实践中常把生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于某一类生物的集合体,分为以下三类: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2) 海洋生态系统中往往以三大生态类群为单位进行独立研究,研究范围以外的其它生物作为环境生物因子来分析。

(四) 不同生物群落的分界(1)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之间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群落的边界就比较明显(如池塘、湖泊、岛屿等);更多的情况是群落之间的环境梯度连续缓慢的变化,群落的边界不明显(如潮间带与陆地、潮间带与浅海等);但通过分析仍可将这些群落区分开来。

(2)另一种定义:群落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一群生物,它们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借助生态学调查能够与其它类群相区别。

(五) 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的生存。

(3)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称重、计算 a)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 b) 称重时,吸干体表水份。 c) 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等。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 d)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并注明湿重、干重; e) 依据取样面积,换算(ind/m2)和 (g/m2)。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4.2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鉴定到种,疑难者暂以SP1、SP2、
SP3……表示,再行分析、鉴定; b) 鉴定时若一瓶中有两种以上生物,应分出另编新号, c)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名不符,更改标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岩石岸:用定量框,每站取1个或2个。 可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 先计数易碎生物, 优势种的覆盖面积。 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c) 生物栖息密度很低,可采用大面积计数。 d) 每站定量取样时,采定性样品、分装。 e) 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1 生物收集器 2 筒体 3 分流器 4 漩涡发生器 5 支架 6 余渣收集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标本经洗净,按类别或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 b) 未处理的余渣,装瓶,回实验室挑拣; c) 按站或样方装瓶后,将标签分别投入各瓶中;
5.3.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1 生物样品的淘洗 A 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法 B 过筛器淘洗法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a) 固定装置,连结装置和抽水机; b) 调节分流器水压使涡流适中, c) 约经10min涡动,轻、柔软的生物截留于套筛上。 d) 排出余渣(网筛孔径2mm); e) 将余渣中生物挑拣干净。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水质和沉积物样品采集
a 水样采集 断面调查同时:高平潮和低平潮时各采一次水样。
河口区增加一次。 岩沼和滩涂水洼采样。 取样站穴内积水 底质间隙水采样分析。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沉积物取样 与生物定量取样同步, 表、底层沉积类型有明显差异时,分层取样 样品编号与生物样品编号一致。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日潮类型 a) 高潮区:回归潮高潮线至分点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分点潮高潮线至分点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分点潮低潮线至回归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混合潮类型 a) 高潮区:高高潮线至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低高潮线至高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高低潮线至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漩涡分选装置和过筛器 a) 漩涡分选装置 用于生物样品淘洗,配备抽水机; b) 过筛器 不宜漩涡分选,用过筛器。网目1.0mm。
5.3.2 样品采集 1 生物样品采集 a) 滩涂取样用定量框,每站4个8个。 观察表面生物及数量 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分层取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区 断面
站位
样方 潮区
底质
取样时间______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
种名 _____________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大约 长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约14000公里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 潮间带的划分
依据
潮汐水位参数 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
5.1.1 潮汐水位参数划分法
半日潮类型 a) 高潮区:最高高潮线至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小潮高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小潮低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带。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岩石岸每个站2个定量样方 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 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断面位置: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中部 海区
北部 海区
南部海区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C 调查时间 a) 大潮期间进行。或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采样面积 硬相:用25cm×25cm。取2个样方; 软相:用25cm×25cm×30cm,取4~8个样方。 并进行定性取样观察。
5.2.2 调查要素 不同生境的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 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3 采样 5.3.1 采样设备 1 采样器和定量框
泥、沙等底质: 25cm×25cm×30cm。 包括框架和挡板 配套工具是平头铁锨。
岩岸:25cm×25cm的定量框。 计算覆盖面积 配套工具:小铁铲、刮刀和捞网。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2 生物垂直分布带划分法 生物群落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划分 通常岩石岸大体分为: 滨螺带;藤壶——牡蛎带;藻类带。 根据群落优势种命名。
外侧沿岸和岛屿 生物种类的分布超过高潮区时,应测量生物带的
高度,并进行样品的采集。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2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5.2.1 技术要求 A 地点、断面选择 a) 地点和断面,根据调查目的而定,选择均匀、无人为扰动。 b) 不同生境的潮间带断面
第五章-潮间带生物调查
海岸带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 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地位十分重要。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 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 带即是海岸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