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娜塔莎》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提取文本信息和推测人物心理。

4.提高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提取文本信息和推测人物心理。

2.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课本《娜塔莎》第一课时内容。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展望(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娜塔莎》的封面和简要介绍。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娜塔莎》这部作品了解吗?你们对这部作品有什么期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1.向学生简要介绍《娜塔莎》的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时代背景。

2.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第三步:阅读故事(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娜塔莎》第一课时内容。

2.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简单的标记和注释,以便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

2.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和地点?–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何感想和疑问?3.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互相交流。

第五步:整体讨论和分析(15分钟)1.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

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人物,推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步:作品赏析(15分钟)1.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2.通过选取一小段文本,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作者的笔法、意象和语言运用。

3.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第七步:自主写作(15分钟)1.提供一个写作题目,例如:“如果你是娜塔莎,你会如何应对困境?”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一篇短文回答这个题目。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及写作风格。

2、分析娜塔莎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娜塔莎在舞会前、舞会上和与安德来相遇时的心理和动作,理解其性格特点。

(2)探讨娜塔莎这一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2、难点(1)理解娜塔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的多面性。

(2)通过娜塔莎这一形象,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引出《娜塔莎》这一章节。

(2)提问学生对爱情和青春的看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娜塔莎的哪些经历?3、分析娜塔莎的形象(1)舞会前找出描写娜塔莎在舞会前心情急切的语句,如“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我一整晚都在受罪,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分析她的性格特点——热情、活泼、天真。

讨论她在准备舞会所表现出的冲动和缺乏耐心,如不断地问“我这打扮怎么样?”体现她的孩子气和不成熟。

(2)舞会上让学生找出娜塔莎在舞会上与安德来共舞时的描写,如“娜塔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她的舞步轻盈而欢快。

”分析她此时的心情——兴奋、陶醉、沉浸在幸福中。

探讨她在舞会上与别人交流时的表现,展现她的活泼开朗和善于交际。

(3)与安德来相遇分析娜塔莎与安德来相遇后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惊喜到后来的羞涩,如“娜塔莎的脸红了,她低下头,不敢看安德来的眼睛。

”表现出她的纯真和少女的羞涩。

讨论她在面对爱情时的勇敢和直率,如主动与安德来交流。

4、探讨娜塔莎形象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娜塔莎这一形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

(2)讨论她的性格特点对个人成长和爱情观念的影响。

5、写作手法分析(1)分析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娜塔莎形象的方法。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娜塔莎》是一部描绘俄国社会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娜塔莎的成长历程,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娜塔莎》,使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娜塔莎》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人文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作品背景分析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解读《娜塔莎》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要人物详细分析娜塔莎、安德烈、皮埃尔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及其在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

3.2 人物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梳理4.1 小说结构梳理小说的整体结构,分析其章节安排、时间线索和空间转换。

4.2 重要情节挑选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娜塔莎与安德烈的相遇、战争场面等,进行详细解读。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主题概述总结《娜塔莎》的主要主题,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爱情与友情、成长与成熟等。

5.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主题,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等来阐述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叙述手法分析《娜塔莎》中的叙述手法,如插叙、倒叙等,探讨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2 描写手法研究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解读其对主题和人物塑造的贡献。

第七章:文化与历史背景7.1 俄国文化特点介绍19世纪末俄国文化特点,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娜塔莎》教案二

《娜塔莎》教案二

《娜塔莎》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娜塔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3.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娜塔莎性格形成的心理轨迹。

2.小说深层主题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娜塔莎》小说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娜塔莎》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娜塔莎》的作者、背景及小说的基本情节。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疑问。

2.阅读与分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引导学生关注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

3.小组分享学生针对娜塔莎的性格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娜塔莎的性格特点,那么她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小说情节发展的呢?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分析小说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娜塔莎的经历中,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小组分享学生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拓展延伸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如果你是娜塔莎,你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

5.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思想,那么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的人生启示。

3.小组分享学生针对启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实践活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小说《娜塔莎》,写一篇关于人生启示的短文。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

六、课后作业1.阅读小说《娜塔莎》,深入理解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2.结合小说,写一篇关于人生启示的短文。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娜塔莎》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强调《娜塔莎》作为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的位置。

2.2 作品背景简述《娜塔莎》创作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品中的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

第三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1 娜塔莎·罗斯托娃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善良、热情等。

探讨娜塔莎的成长历程及其对作品主题的作用。

3.2 帕夫尔分析帕夫尔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娜塔莎的关系。

探讨帕夫尔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情节发展分析4.1 娜塔莎与帕夫尔的爱情故事分析爱情故事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中的冲突和转折。

4.2 娜塔莎的成长与蜕变分析娜塔莎在作品中的成长历程。

探讨娜塔莎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实现自我救赎。

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5.1 勇敢与担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勇敢元素。

探讨娜塔莎如何展现勇敢与担当。

5.2 爱情与命运分析作品中的爱情观。

探讨爱情在塑造人物命运中的作用。

第六章:亲情与友情6.1 娜塔莎与家族关系分析娜塔莎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探讨家族背景对娜塔莎性格形成的影响。

6.2 娜塔莎与朋友关系分析娜塔莎与朋友们的友情关系。

探讨友情在娜塔莎人生中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与环境7.1 作品中的社会风俗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风俗。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俗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7.2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

探讨历史背景对作品主题的衬托作用。

第八章: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8.1 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分析托尔斯泰在《娜塔莎》中的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托尔斯泰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娜塔莎》这部作品。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1.2 适用对象1.3 教学材料《娜塔莎》原著或相关选段教学课件或黑板参考资料或评论文章第二章: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2.2 作品背景《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其活泼、天真、热情的性格特点深受读者喜爱。

2.3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个体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第三章:阅读欣赏指导3.1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通过阅读,了解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以及她的内心世界。

3.2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和冲突分析作品中的主要情节,以及娜塔莎在这些情节中的表现和成长。

3.3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涉及的人性、道德、爱情等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第四章:课堂活动设计4.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2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扮演娜塔莎或其他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4.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娜塔莎的短文,可以是描述她的性格、分析她在作品中的作用,或是对她的命运进行思考。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娜塔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5.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战争与和平》全本或其他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加深对俄国文学的了解。

5.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娜塔莎》的读后感,可以是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第六章:深入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6.1 比较分析将娜塔莎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她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6.2 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对娜塔莎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把握《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娜塔莎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发展。

3、学习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探讨娜塔莎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娜塔莎的形象特点,把握其性格的复杂性。

(2)体会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娜塔莎在爱情中的盲目与热情,以及她的成长与转变。

(2)引导学生对娜塔莎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娜塔莎的形象和爱情观,激发学生的思维。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爱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娜塔莎的爱情。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体特色的鸿篇巨制,以1812 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从 1805 到 1820 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文本分析1、娜塔莎出场(1)请学生阅读娜塔莎初次登场的段落,分析作者对她的外貌描写,如“她的头发是淡黄色的,梳成两条长长的辫子,垂在她那纤细的脖子两旁”,感受娜塔莎的青春活力。

(2)讨论娜塔莎此时的性格特点,如天真、活泼、充满朝气。

2、娜塔莎的爱情萌动(1)引导学生阅读娜塔莎在舞会上的表现,如“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分析她的心理变化。

(2)探讨娜塔莎在爱情萌动时期的心态,如渴望爱情、充满幻想。

3、娜塔莎的盲目爱情(1)讲述娜塔莎与阿纳托利的相遇和交往,分析娜塔莎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如“她觉得自己爱上了他,并且相信他也爱她”,体会她的盲目和冲动。

教学设计7:第6课 娜塔莎

教学设计7:第6课 娜塔莎

娜塔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把握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特点。

3.从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及言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4.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点评式鉴赏、分角色朗读法,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探讨,鉴赏小说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200部世界名著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PPT展示)托尔斯泰这个被誉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此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娜塔莎》(PPT展示),探究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话题。

二、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要素概括小说各个部分的情节内容。

生:1.舞会前的准备。

2.舞会上的幸福。

3.为了爱的争吵。

(PPT展示)三、探究人物形象师:三个情节紧紧围绕娜塔莎这一人物展开。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曾说: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PPT展示)。

请同学们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文章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并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讨论要求:①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进行点评式鉴赏:第一大组:重点抓住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娜塔莎》教案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与能力:一、了解托尔斯泰简况,掌握他的代表作;二、了解课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娜塔莎形象;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三、探究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四、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一、查阅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简况,掌握他的代表作;二、阅读课文,讨论、探究,把握娜塔莎形象,探究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娜塔莎的恋爱经历,感悟人生要相信感情,但不轻信骗子。

教学重点:分析娜塔莎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娜塔莎复杂的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

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谈是不喜欢娜塔莎,为什么呢?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四、阅读第一部分: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1、如: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

披着母亲的短宽服。

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

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

“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2、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P50~51的对话,体会娜塔莎的心情。

)3、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4、我们是否可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女参加盛大的舞会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学生想像,帮助理解“贴着人物写”)五、阅读第二部分:争强好胜渴望关注虚荣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的?明确: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

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 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第一支舞。

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人认同。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娜塔莎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2、“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

”等语句。

通过对娜塔莎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写出了一位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

3、“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

4、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明确: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

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5、文中有一段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的文字,我们请同学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怎样一个娜塔莎呢?明确: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第二课时六、阅读第三部分1、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简要说说娜塔莎在这一部分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

天真、轻率、盲目、冲动2、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

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

明确:“三天,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

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

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

我便做什么。

……”“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你记着,人不能干预这种事情的……”“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

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其实这一部分娜塔莎的性格在前面两部分里也得到体现,人物的发展符合其性格特征:】第一部分:有活力、率性、莽撞自我、主观(她总是对的)容易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或一个人上遇事过于兴奋第二部分:“几乎要哭”多愁善感,争强好胜“终于”心里焦急“我等你好久了”胸无城府,没有心计“快乐、感激,小孩一般”“感激”可以看出他与安德烈的爱情有感恩的成分,此时若换一个男人,也许她也会……引入:“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

作家不能想当然地使唤人物,他要对笔下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要站在小说中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把人物写好。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

七、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至此,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明确: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可见,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

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

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

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

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

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可以先不要介绍后半部分,留给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推断)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

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

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

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

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得来--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得来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在出征之前,安得来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

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

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

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得来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

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

安得来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得来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

可是安得来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