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娜塔莎》是一部描绘俄国社会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娜塔莎的成长历程,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娜塔莎》,使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娜塔莎》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人文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作品背景分析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解读《娜塔莎》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要人物详细分析娜塔莎、安德烈、皮埃尔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及其在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
3.2 人物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梳理4.1 小说结构梳理小说的整体结构,分析其章节安排、时间线索和空间转换。
4.2 重要情节挑选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娜塔莎与安德烈的相遇、战争场面等,进行详细解读。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主题概述总结《娜塔莎》的主要主题,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爱情与友情、成长与成熟等。
5.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主题,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等来阐述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叙述手法分析《娜塔莎》中的叙述手法,如插叙、倒叙等,探讨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2 描写手法研究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解读其对主题和人物塑造的贡献。
第七章:文化与历史背景7.1 俄国文化特点介绍19世纪末俄国文化特点,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时教案

合用优选文件资料分享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授课设计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授课设计一、授课目标1、认识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要旨。
2、经过文本分析,掌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经过娜塔莎形象分析,认识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认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授课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绘和语言描绘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四、授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幸福的家庭是相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 ? 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19 世纪俄罗高雅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高雅学家,美国闻名文学教授兼责怪家哈洛? 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中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高雅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责怪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顶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 ? 卡列尼娜》和《复生》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学生述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四、快速文第一部分,以下。
1、你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体印象。
用的来表示。
、快、、希望、忧愁2、人物的心理活是藏在他内心的,你是怎样得悉的呢?通外化的神、言行等来领悟。
3、描绘斯托夫一家行舞会准工作情况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一世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 )同学听找体娜塔莎、快、、希望、忧愁等心情的文字。
:比方①“不是那的,不是那的,索尼!”娜塔莎一,一去,用双手抓住,替她梳的女仆来不及松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学设计

《娜塔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品味细节,从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贴着人物写”的写作技巧,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在不断变化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建议1、课文较长,课时少。
授课时应抓住单元重点,着重分析娜塔莎的言行举止及心理描写,以此来探究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2、建议学生课外观看电影《战争与和平》,感兴趣的可以阅读原著。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重点了解第二卷第三部和第五部内容。
2、扫清语言障碍。
3、初读课文,写出故事梗概。
4、阅读课本P59-61相关内容,了解“贴着人物写”“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世间最美的坟墓图片入题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40相关内容)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2、《战争与和平》简介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
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1

娜塔莎【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2.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1、“贴着人物写”(沈从文语)▲塑造人物依据人物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依据作家主观意志。
▲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烈的动作感。
2、揣摩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西方小说尤为多见)梦境、幻觉。
3、描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小说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的外部活动表现人物内心。
《堂吉诃德》中荒唐、莽撞、英勇而又颇具骑士风度的唐吉诃德就是这样被展示的。
◎语言和动作是最能暴露人物内心,比直接描写人物心理,虽来得曲折、含蓄,却暗藏着更多的智慧和心机。
○有时一部小说会同时采用心理和言行来刻画人物,只要恰如其分,并无固定之法。
4、“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情节发展变化的动态中建立起人物性格的多向性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因而显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种结构中塑造的人物就是“圆形人物”形象,如娜塔莎、夏洛克、哈姆雷特、聂赫留朵夫。
林冲: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
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
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其性格在单一的线索上发展,直至最终,这类人物性格稳定,既容易被人辨认又容易被记忆。
例《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
“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小说中年却常常能产生戏剧效果,其到入木三分的作用。
如《变色龙》中的契诃夫。
唐吉诃德和桑丘都是“扁平人物”极尽滑稽之能事,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批判骑士的用意。
教学设计7:第6课 娜塔莎

娜塔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把握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特点。
3.从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及言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4.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点评式鉴赏、分角色朗读法,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探讨,鉴赏小说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200部世界名著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PPT展示)托尔斯泰这个被誉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此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娜塔莎》(PPT展示),探究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话题。
二、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要素概括小说各个部分的情节内容。
生:1.舞会前的准备。
2.舞会上的幸福。
3.为了爱的争吵。
(PPT展示)三、探究人物形象师:三个情节紧紧围绕娜塔莎这一人物展开。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曾说: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PPT展示)。
请同学们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文章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并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讨论要求:①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进行点评式鉴赏:第一大组:重点抓住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点评。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娜塔莎》这本小说,了解和欣赏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适用对象1.3 教学材料《娜塔莎》小说原文或译本。
笔记本和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说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娜塔莎》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特点。
介绍小说背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2.2 小说情节概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角色,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文本解读分章节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写作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说人物、情节或主题的写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
3.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3 讨论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课程安排根据具体学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阅读和讨论时间。
第五章: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写作和讨论,进行综合评估。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实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在每节课前,为学生提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讨论主题,以激发他们的思考。
6.2 课堂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制作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七章:学生反馈与互动7.1 学生反馈在每节课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7.2 师生互动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和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娜塔莎》,了解和欣赏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之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1.2 适用对象高中生或大学生,对文学阅读有浓厚兴趣。
1.3 教学方法以讲解、讨论和阅读欣赏为主,结合电影片段欣赏和写作练习。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2.2 作品背景《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作品描绘了娜塔莎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皮埃尔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
第三章:情节梗概3.1 第一阶段:少女时期的娜塔莎描述娜塔莎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以及她与皮埃尔的初次相遇。
3.2 第二阶段:战争时期的娜塔莎描绘娜塔莎参加战争的经历,以及她与皮埃尔的相遇。
3.3 第三阶段:成年时期的娜塔莎叙述娜塔莎与皮埃尔的爱情故事,以及她面对家庭、社会和道德挑战的过程。
3.4 第四阶段:娜塔莎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包括她对爱情、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第四章:人物分析4.1 娜塔莎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如活泼、开朗、热情、善良等。
探讨娜塔莎的成长过程,以及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4.2 皮埃尔分析皮埃尔的性格特点,如稳重、善良、有责任感等。
探讨皮埃尔与娜塔莎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支持。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人性的探讨通过分析娜塔莎和皮埃尔的角色,探讨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
5.2 爱情与婚姻分析作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它们在19世纪俄国社会的背景下的意义。
5.3 个人与社会探讨作品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抉择。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分析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如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9

第四单元娜塔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把握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特点。
3、从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及言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4、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
通过点评式鉴赏、分角色朗读法,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探讨,鉴赏小说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200部世界名著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PPT展示)托尔斯泰这个被誉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此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娜塔莎》(PPT展示),探究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话题。
二、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要素概括小说各个部分的情节内容。
生:1、舞会前的准备。
2、舞会上的幸福。
3、为了爱的争吵。
(PPT展示)三、探究人物形象1、师:三个情节紧紧围绕娜塔莎这一人物展开。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曾说: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PPT展示)。
请同学们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文章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并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讨论要求:①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进行点评式鉴赏:第一大组:重点抓住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娜塔莎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电影海报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
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找学生概括节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舞会上的幸福(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为了爱的争吵(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明确:能。
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
披着母亲的短宽服。
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
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
“我来替你重新别一
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因为要参加舞会怕迟到,同时也是兴奋之情的表现。
3、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4、我们读了这段小说后,看看娜塔莎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明确:一位被兴奋、激动包围着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5、我们是否可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女参加盛大的舞会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五、阅读第二部分,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焦之处。
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
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
明确: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
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2、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
明确:这是侧面描写。
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
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六、文中有一段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的文字,我们请同学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怎样一个娜塔莎呢?
明确: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七、一位对爱情如此渴望的女孩在爱人离开身边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简要说说娜塔莎的故事。
明确: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了安德莱,并与好友索尼亚发生争执。
八、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娜塔莎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幸福爱情的内容。
明确:如“她的脸是安静的、温顺的、幸福的”“‘三天,’娜塔莎说。
‘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
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
我不能不爱他。
”“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等。
七、你认为此时的娜塔莎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那么又如何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呢?
明确: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
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
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
八、课堂小结: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九、拓展研究:对“圆形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参见课本第61页)。
十、课外作业:想想我们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是圆形人物,哪些人物是扁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