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史

合集下载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知识整合】新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征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年):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①1949年,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④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⑥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时间成就1971年①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乒乓外交”;③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尼克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2年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度,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毛主席提出了三大政策
中国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
1950年5月,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 年 月 中国建交的国家。 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年 月 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此外,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给美国以 沉重的打击,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捍 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作 用 和 影 响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了中国与 国 的 和 了中国在国际上的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破裂,并一步一步恶 化,影响到了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中国重点发展了与亚、非、拉“第三世界”的 关系, 加强了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于是,出现 了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高潮。 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 及其走狗”的口号。 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 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1963年底到1964 1963年底到1964 年底到 年初, 年初,中国领导 人先后访问亚非 国家, 国家,掀起中国 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中国团结第三 世界国家,加强与第二世界的联系,坚决反 对霸权主义,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中“大 三角”的政治格局。 1971年7月,基辛格(Kissinger )秘密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 (Nixon)访华。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8年1月,,中英达成协 年 9月 1984年月 外交部副部长周 年 月 南和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 议并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 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 日 问题的联合声明 月19日, 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互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 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 署了联合声明。 署了联合声明。 明的批准书。 明的批准书。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外交历史论文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解放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外交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道路。

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战略极具影响力。

他们主张要坚持与苏联结盟、与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争取国际声誉和支持。

195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加强了对抗西方的力量,维护了国家安全。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和越南,积极参与国际抗美援朝斗争,为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国际大局中,新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外交挑战和挫折。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中国被孤立于苏联的半封锁圈内,外交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受到巨大影响,外交工作几乎完全瘫痪。

直到1970年代中期,随着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的走上舞台,中国外交逐渐走出低谷,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逐渐恢复了元气,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提出了独特的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体系的发展。

中国逐渐过渡到了以争取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外交方针,同时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在当今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历史经历了坎坷,收获了荣光,不断前行,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外交风采。

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精品初中历史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伟大成就

精品初中历史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伟大成就五十年来,我国在外交战线,也同在其他各条战线一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贫穷落后,国力孱弱。

“弱国无外交”,一百多年间,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压迫,没有什么主权可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他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这一巨变,集中地反映在我国的外交方面。

五十年来,虽然没有再次发生世界大战,但国际风云诡谲莫测,复杂多变。

新中国外交,在中央三代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始终把握和驾驭着世界形势,披荆斩棘,胜利前进。

我国的外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有本质的区别。

这在我国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又写进了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并成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五十年来,中国始终不渝地恪守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重要基础,多次被写进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决议、公报、声明,包括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和其他重要文件之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与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坚持世界上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历史,充满了反对霸权主义的复杂而激烈的斗争。

新中国刚刚成立,即投入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60年代又进行了抗美援越的斗争。

新 中 国 的 三 次 建 交 高 潮

新 中 国 的 三 次 建 交 高 潮

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很快得到前苏联政府的承认,中苏两国于1949 年 10 月 5 日互派大使,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南斯拉夫于 1949 年 10 月 5 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 年 1 月 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新中国还努力争取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并同他们发展友好关系。

从 1949 年末到 1950 年上半年,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以色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相继承认中国。

随后,缅甸、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与新中国达成了正式建交协议。

第二次建交高潮50 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在非洲仅1960 年就有17 个国家宣告独立,这一年被称作“非洲独立年”。

这些国家在肃清殖民势力残余,发展本国经济等方面,迫切需要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帮助,它们愿意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关系。

同时,由于遭受殖民统治和民族独立的共同经历,由于巩固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愿望,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怀有较强的认同感。

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1955 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23 个,到60 年代中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在10 年内增加了一倍多。

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24 个,除法国外全部是亚非拉国家。

它们是: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扎伊尔、老挝、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突尼斯、刚果、坦桑尼亚、中非、赞比亚、贝宁、毛里塔尼亚和民主也门。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

尼赫鲁总 理欢迎周 总理访印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 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一、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 2.外交成就: (1)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0年:建国一周年,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3)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志着外 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1954年: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牛刀小试】
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 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是( )
D
A.罗马尼亚 C.南斯拉夫
B.越南 D.苏联
2.新中国成立后,与印度、缅甸等国家共同倡导 了( )
B
A.亚非会议 C.日内瓦会议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运动
3.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B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会见格 雷厄姆· 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 乓外交”。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 接见美国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
二、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 正常化。
1955年4月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讲话
一、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 2.外交成就: (1)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0年:建国一周年,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3)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志着外 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1954年: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会后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故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欢欣鼓舞。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这个新生国家百废待兴、步履艰难。

凭借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凭借着一代代领导人的睿智决策,中国一步一步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

万隆会议,中国精彩亮相,万隆精神延续至今。

重返联合国,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员。

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展示了大国担当。

中国与苏联以及美国两个大国的关系折射出时代风云变幻,令人无限感慨。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每一朵浪花都足以激奋人心。

本报独家专访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五位亲历者,听他们讲述那些动人的故事。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中国走向亚非、走向世界”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9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会场外,中国代表团印尼文翻译黄书海通过广播,认真聆听着周恩来总理的大会补充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时隔64年,87岁的黄书海仍能一字一句地背诵出周恩来当年掷地有声的开场白。

“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经历了三大挑战。

”黄书海说。

第一次挑战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

“那天晚上11点多,使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围坐在一起,让我把短短几行的新闻念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非常担心代表团和周总理的安危。

”躲过暗杀阴谋的周恩来毅然赴会。

“周总理的果敢举动赢得了亚非国家的敬重。

”黄书海赞叹。

“大会发言一开始,一些受美国指使和操控的代表开始对中国进行无理攻击和指责。

这是第二次挑战。

”黄书海回忆,周恩来沉着冷静应对,决定把原来的长篇发言分发给各国代表,并即席起草了一个简短的补充发言。

这段18分钟发言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

年轻的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出热爱和平的友好姿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了《上海共识》。

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
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

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