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出的背景:

①美国包围圈的形成。50年代,美国通过一系列双边与多边协议及条约,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政治军事同盟,封锁包围中国;

②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新中国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宏伟的“一五”计划正在建设中,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③周边国家对我国缺乏信任。中国与周边邻国有着历史、边界等方面的纠纷,需要消除误会,增加政治信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定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隐身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波匈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了其应用范围。1957年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总理出访了亚欧非14国,提出了我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自首倡至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逐步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收,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并已经成为当今工人的现在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3.“中间地带”理论

“中间地带”概念最初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目的是说明中国革命自主发展的合理性和不可抗拒的潮流,阐述应该对待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的基本态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次被提出,是作为两个阵营理论的附带物提出的,50年代再次提出,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和平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即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美国的扩张与反对美国扩张的矛盾,中间地带的国家是反对扩张的和主张和平的,为了给中国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必须联合和支持“中间地带”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也要支持哪些民族独立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中间地带”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战后世界政治中,存在三种力量,三种力量基本分布在三个地区;②美国征服“中间地带”与那里人民的反抗是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不是美、苏矛盾;③中间地带国家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④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支持而不是限制那里的革命运动。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概念,有两个重要的背景:①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②中、苏同盟破裂,毛泽东认为两个阵营不复存在,开始尝试对世界政治潮流和力量格局做新的认识和描述。他认为世界正在大分化、大改组,结果是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主要是指中、苏分裂;西方阵营四分五裂,也快要解体了。毛泽东又认为:“中间地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从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出发,第一个中间地带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是直接同盟军,我们应该给以最大的支持,并且联合他们;对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帝国主义矛盾,也应该加以利用,使他成为间接同盟军。

进入60年代,在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时,争取“中间地带”被确定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的背景:

1.二战后,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美国基于其与苏争霸的战略目的, 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这种局面对于正处于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世界上普遍流行“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爆发”的悲观论调。

2.苏联对中共的态度, 也是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的重要原因。内战爆发后, 美国完全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 以人力、物力支持蒋介石。而苏联却并没有给中共以任何的物质帮助, 甚至在舆论上也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表现得十分冷淡。苏联的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 使毛泽东很为失望。因此, 在设法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援助的同时, 毛泽东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