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之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有何特点?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有何特点?
《茶馆》是由老舍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特点。
1. 王宝钏:
王宝钏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
她深明事理,为了家庭的幸福奋斗不息,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2. 王利发:
王利发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政治角色。
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反动势力,并通过权谋手段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3. 买办:
买办是一批聚集财富、自私自利的商人。
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阶层,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贪恋权力,喜欢投机买办的行为。
4. 洗头房老板娘:
洗头房老板娘是一个聚焦当时社会顽强生活状态的形象。
她通
过各种手段来获取生计,展现了普通百姓生存的困境和艰辛。
5. 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孤独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形象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茶馆》中的角色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
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符号意义,通过他们的塑造,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茶馆人物形象概括

茶馆人物形象概括
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交流、吟诗作画的场所。
而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则是茶馆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一、茶馆老板:茶馆老板是茶馆的经营者,通常是一个有经验、热心的人。
他们经营茶馆多年,对茶文化和茶道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研究。
茶馆老板通常以和善、热情的态度迎接客人,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善于与客人交流,了解客人的需求。
二、茶馆伙计:茶馆伙计是茶馆老板的得力助手,负责接待客人、泡茶等工作。
茶馆伙计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工作勤奋、机智,能够快速反应并满足客人的需求。
茶馆伙计也是茶馆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与客人的交流,了解客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茶道技术。
三、茶馆常客:茶馆常客是茶馆的“常客”,他们经常光顾茶馆,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休闲、交流和欣赏文化。
茶馆常客通常是有文化修养、心境宁静的人,他们可以是学者、文人、画家等。
茶馆常客之间经常会就文艺、哲学等话题进行讨论,互相启迪,共同提高。
四、茶馆故事人物:茶馆中经常会有一些特别的故事人物,他们或者
是一位神秘的老人,或者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年轻人。
这些故事人物通常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吸引着大家的注意,他们带给茶馆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茶馆故事人物的出现,为茶馆增添了许多趣味和乐趣。
总之,茶馆人物形象是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而茶馆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的存在,才成为了人们休闲、交流和欣赏文化的场所。
茶馆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茶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茶馆人物形象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
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
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
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
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寓意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寓意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聚会、交流的地方。
在茶馆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他们的言谈举止、态度和思想常常影响着整个社会。
本文将以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所体现的社会寓意。
一、常客-知识分子在茶馆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常客。
他们总是带着一本书,一杯茶,坐在角落里专心地阅读或思考。
他们的形象给人以学识渊博、深思熟虑的印象。
这样的常客在茶馆中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茶香,更多的是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见解。
他们的存在使得茶馆成为了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提醒着整个社会知识的重要性。
二、老板-商人茶馆中的老板通常是经商的人,他们经验丰富,眼光独到。
他们精明强干,善于经营,懂得顾客心理,能够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品种。
茶馆老板的存在让茶馆成为一个经济交流的场所,茶馆的生意兴旺与否往往与老板的经营能力有关。
茶馆老板的形象告诉我们,商业思维和经营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三、茶工-劳动者茶馆中的茶工是茶叶加工和泡茶的专业人士,他们辛勤工作,手法熟练。
他们的形象给人以敬业和勤劳的感觉。
茶工的存在使得茶馆内的茶味更浓郁,茶香更醇厚。
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品味到美味的茶汤。
茶工的形象体现了劳动者的价值和社会地位。
四、茶客-普通大众茶馆中的茶客大多是普通大众群体,他们来茶馆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消遣、聊天、打发时间。
茶馆中的茶客形象丰富多样,有些人诙谐幽默,有些人严肃认真,有些人沉默寡言。
茶客们的存在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社交的场所,他们可以通过茶馆结交朋友、发现商机、沟通思想。
茶客的形象彰显了社交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五、歌女-文艺人茶馆中的歌女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们用歌声和舞蹈为茶客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歌女通常是具有艺术天赋的女性,她们以歌舞传递各种情感和故事。
歌女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她们的存在使得茶馆充满了音乐和浪漫。
data-茶馆人物形象及语言特点分析

个我的身上更有劲
性 了!”“什么时候洋人敢
) 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
跟他们打打呢!”
常四爷是旗人,在 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 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 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 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 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 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 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 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 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 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 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 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 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 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 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 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茶馆》人物形象及语言特点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8),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人民艺术家” 。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 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写下多 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 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 译著。
《茶馆》人物众生相
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 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 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 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 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茶馆的语言特点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剧本《茶馆》 《龙须沟》。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 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 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 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 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 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 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 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 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完整版)《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1.常四爷的形象: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②个性语言:\'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2.松二爷的形象: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②个性语言:\'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唐铁嘴)\'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 \'(刘麻子)\'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4.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5.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6.王利发的形象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茶馆》之人物分析

《茶馆》之人物分析1、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
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
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
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
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常四爷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老舍先生用幽默、同情的笔调塑造了约70位老北平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辗转沉浮刻画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突出社会复杂黑暗。
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话剧主题,根据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将主要人物划分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型;积极求变,勇于反抗型;受压迫蹂躏,苦苦挣扎型;随波逐流、盲从麻木的愚昧型;黑恶势力、社会渣滓型这几种不同类型。
并对这些人物形象类型进行分析解说,分享我个人对时代和人性的认识理解。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建国后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极成功的话剧,是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用高超技艺刻画了一个真实动人的动荡中的老北平。
话剧没有中心故事仅有对社会百态的巧妙编织和描摹,时间跨度较大。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期、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帝国主义在北京横行的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借助茶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老百姓日常聚散
的地点,通过各色人物之间利益纠葛的对立冲突串联起了这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的北平,揭示中国半殖民主义半封建主义命运,探寻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和复兴民族大业的道路方向。
本文对老舍《茶馆》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类,以便能更条理更清晰的认识这部作品。
从形象群体中理解不同类型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并从中发掘探索中国救民救国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人物形象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PGN0293.TXT/PGN>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
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
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
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这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
</PGN0294.TXT/PGN>自己的事情。
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
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
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
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
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
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
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戏剧语言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老舍,和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一样,均对我国戏剧事业作出过独特的贡献。
老舍认为:“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小说与戏剧既重故事,更重人物。
作者的眼光要老盯住书中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事无大小,都是为人物服务的。
”
戏剧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老舍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是语言艺术理论家。
他论戏剧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讲到语言问题。
他对戏剧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性格化。
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这就是性格化。
性格化对剧作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剧本属代言体,它
不像小说那样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语言。
剧作家必须把他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内容转化为人物语言及其动作,这里讲的“生活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及作品的思想倾向,在“转化”时,人物语言必须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经历、地位、性别、年龄特征、个性习惯。
老舍写北京市民,由于对人物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熟悉,所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就让观众不仅了解说话者的身份,而且了解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真所谓是“话到人到”,闻其声如见其人。
老舍对戏剧语言的第二个要求是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意。
戏剧语言不能过分文雅。
因为小说中的语言还可以容人细细去揣摹、体会,而舞台上的语言要立竿见影发生效果,所以戏剧语言既要俗(通俗易懂)又要富于诗意,才是好语言。
老舍自己写的戏剧所用的几乎均是清浅明白、自然流畅的北京人日常语言。
别人嫌弃“大白话”,他却“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
当然,他运用“大白话”时,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老舍对剧本语言的第三个要求是风趣幽默,尤其是喜剧语言。
“必须有味道,令人越捉摸越有意思,越有趣”。
可是这种生动风趣的语言,在舞台上很难遇到,当时人们只求说得对,而不太要求说得既对又精彩,既正确又风趣。
老舍论剧,虽然欠缺理论深度,有些内容也前后重复;但他能实话实说、言之有物,这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