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及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及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及生态影响评价在解决了温饱和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之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工作的环境质量和自身的健康水平。

这也是建设全面小康、构造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必然要求。

因此今天环境污染与健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人们期望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

环境保护首先就要解决好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紧迫问题。

而现今我国的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从查到的数据上看,2009年,我国监测340个城市空气质量,有142个城市达到或优于Ⅱ级标准,占41.7%。

空气质量为Ⅲ级或超Ⅲ级的城市198个,占58.3%。

若按城市人口统计,生活在符合适宜居住的空气质量标准(Ⅱ级或优于Ⅱ级)的人口,36.4%。

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人口占63.6%空气首要污染物(超标比例最高者)是颗粒物;其次是二氧化硫;第三是氮氧化物(或二氧化氮)。

冶金、石油化工、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工业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金属以蒸汽态(如汞)或以氧化物的形式(如PbO,As20,)释放到空气中,并且附着在空气的细颗粒上。

而在水方面,我国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能达到I~1/I水质标准要求的仅占38.1%,属Ⅳ、V类水质的占32.2%,属劣V类水质占29.7%,可见污染仍然很严重。

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总氮、BOD氨氮、挥发酚、石油类和某些重金属⋯。

城市饮用水源水的污染对市民饮水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害。

当然,还有令几乎所有专家都头疼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掩埋会造成土壤以及地下水的污染,焚烧会产生大量剧毒的二噁英。

今天我们则主要讨论一下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来源、毒性以及危害。

环境中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它们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只举几个具体的实例来简单的探讨一下1.电子垃圾及其回收加工中产生的有毒物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电子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一系列范围广泛且不断增加电子淘汰品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电子垃圾或者说电子废物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

环境污染物毒性与毒性评估方法

环境污染物毒性与毒性评估方法

环境污染物毒性与毒性评估方法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人类居住的地球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健康危害。

环境污染物是指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环境污染物还可能在生态系统中发生富集、转化和生物放大作用,最终导致食物链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和危害加剧。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如有些污染物可引起急性中毒反应,而有些污染物则是慢性毒素,只有长期接触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毒性是评价化学物质危险性的关键标志之一,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毒性特征是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环境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的必需内容。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估分为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实验室毒理学方法,二是模拟生态系统实验。

实验室毒理学方法是研究化学物质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确定其毒性的定量或定性方法。

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评估方法。

急性毒性评估方法包括LD50(半数致死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IC50(半数抑制浓度)、MIC(最小毒性浓度)等。

这些方法是研究化学物质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某一剂量下的反应情况来进行评估。

慢性毒性评估方法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的长期毒性影响,如生殖、发育、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损伤,主要采用NOAEL(无观察到不良影响水平)、LOAEL(最低观察到不良影响水平)等方法。

模拟生态系统实验是在实验室中使用代表性的生态微观体系,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其组成成分的影响。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真实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行为和影响程度,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生态学评估方法包括结构和功能等的评估,其中生物学指标和物种多样性是最主要的评估内容。

当需要针对一种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暴露途径、剂量-响应关系、物种特异性、毒性暴露剂量、毒性作用机理等。

评估完毕后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污染物是否对人体或生态系统有毒害性,如果有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其危害。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又称过敏性瓜。 (五)特异体质反应: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
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0
三 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一)联合作用的类型 + 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
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 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 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 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 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䀩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 用强度的总和。
11
+ 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 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 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 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 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 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 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 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12
+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 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 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称为增强作用 或增效作用。
(二)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 1 联合作用系数法 2 等效应线图法
13
四 毒性作用的机理 + 一、直接损伤作用 + 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 + 三、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 + 四、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 + 五、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质 + 六、膜自由基损伤 + 七、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 八、选择性细胞死亡 + 九、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 十、诱发凋亡(程序性死亡)
14
一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一)结构与毒性 1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2 烃基 3 分子饱和度 4 卤素取代 5 羟基 6 酸基和酯基 7胺基 8构型 9 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几种动物不同注射染毒途径注射量范围(ml)
注射途径 静脉
肌内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0
0.5-1.0 1.0-3.0 5.0-10.0
1. 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可分为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等方式 .一般来说新物质均先进行经口染毒 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值,通常用该 LD50值来比较不同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
2.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在动物麻醉情况下,将已消毒 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悬液或液体) 注入气管,使之分布于左右肺内。 动式吸入 吸入 静式吸入
(六)观察时间和周期
• 急性毒性的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LD50计 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不同化学物其中毒体征出现的时间和特 点各有不同,而且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也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别.如氰化物多数动物在染 毒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死亡;羰基镍染毒 早期出现上呼吸道体征,很快就缓解,但2 -3天后甚至更迟些又出现明显的中毒体征, 表现为严重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然后死 亡.
静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具有固定体积的容器内(染毒 柜),定量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在容 器内形成试验设计所需要的空气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使动物连续吸入并观察毒性反应。 优点:该染毒方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 物较少。 缺点:实验期间,实验动物得不到氧气补充;且随 实验的进行,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注意染毒柜容积、放置实 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放置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鼠最低需气量:3.45L/h, 大鼠30.5L/h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

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
TI=LD50/ED50
急性毒性的参数
✓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
•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 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式中:Xm——最高剂量对数
i——组距,或公比的对数值
∑p——各组死亡率的总和
LD50标准误差SlgLD50 SlgLD50=i × √∑pq/n
式中:p—各实验组死亡率;q—各实验组存活率
i—组距 n—试验动物组数
LD5095% 可信限= lg-1(lgLD50±1.96 × SlgLD50)
: 例题 小鼠腹腔注射敌百虫的急毒及LD50计算,n=5
• 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 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 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急性毒性的参数
✓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 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急性毒性的参数 ✓ 剂量-反应曲线
✓ ED,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组,以4为公比,或0.6组距向上、下个推两个剂量组。
组别 1 2 3 4 5
剂量 2.5 10.0 40.0 160.0 640.0
对数值 1.6021-0.6*2 1.6021-0.6 1.6021 1.6021+0.6 1.6021+0.6*2
LD50计算
lgLD50=Xm-i(∑p-0.5)
⑤实验动物的预检
✓ 给药前检疫观察:
实验动物选择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六)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项目
1.生命统计学 2.DNA测序 3.社会、法律和伦理学的应用 4.功能分析 5.人群研究 6.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 用及其评价
一、环境致癌、化学致癌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 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四、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
一、环境致癌、化学致癌
1.化学致癌(chemical carcinogenesis) 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
染色体
基因Ⅰ 基因Ⅱ DNA
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一、基本概念
● 遗传毒理学 (Genetic Toxicology ) ●突变(mutation) ●化学致突变作用(chemical mutagenesis) ●诱变剂(mutagen)
直接诱变剂(direct-acting mutagen) 间接诱变剂(indirect-acting mutagen)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 殊毒性及其评价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 及其评价
遗传与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而DNA是生物遗传与变 异的物质基础。
• DNA(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碱基、核糖、 磷酸组成。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其他备选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 死试验,UDS试验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1991)
Ames试验和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微核
试验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睾丸细胞染色体 畸变试验或显性致死试验(必做项目) 选择试验:精子畸形试验、体外培养细胞染色体畸 变试验、UDS、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等
• ➢突变(mutation):是指遗传结构本身的 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

第7章⼀般毒性作⽤及其实验与评鉴⽅法第六章⼀般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般毒性作⽤: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的毒性作⽤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节急性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般包括⾏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或经注射给毒,“⼀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肤给毒,“⼀次”则指在⼀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或⼀次不能导⼊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急性毒性试验的⽬的(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学变化规律;(4)为下⼀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1)品种、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啮齿类(nonrodenl species),其中⾄少有⼀种⾮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和⼤⿏,⾮啮齿类常选⽤⽝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标,也可选⽤单⼀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18~25g、⼤⿏180~240g、豚⿏.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4~6kg(⽝⼀般为1岁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霍恩氏( Ho r n ) 法
所查表见急 性 毒 性 试 验(GB 1 5 1 9 3 . 3 -2 0 0)附录A
查表示例
2、概率单位法(机率单位— 对数图解法)
(1)预试验 以每组2只一3 只动物找出全死和全不死的剂量。 (2)动物数 每组不少于1 0 只, 各组动物数量不一定要求
4健康状况
在试验前检疫观察5-7天。 大动物的亚慢性和慢性试验, 在试验前还
应采血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检查, 剔 除异常的动物; 如对狗进行试验, 应常规 驱除肠道寄生虫。
二、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 灌胃 ② 喂饲 ③ 吞咽胶囊 2、经呼吸道染毒 ①静式吸入染毒:短时间染毒的试验 ②动式吸入染毒:较长时间以及反复染毒的试验 ③气管注入:仅限制造化学物对肺脏损伤模型
✓与SPF动物不同:抗体检查常发现脑 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等抗体滴度 ,但不应有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及自 然死亡。 ✓饲养在半屏蔽系统中。
开放系统:饲育环境与外界相同,有强力通风设 施、饲料、饮水和垫料要求不被污染。应防鼠和 防昆虫措施。
屏蔽系统:饲育环境是密闭的。送入的空气需经 过滤,洁净度达万级。饲料、饮水和垫料要需经 灭菌,饲养人员进入要经过淋浴、穿无菌工作服、 戴口罩、手套。
小鼠体重与周龄的关系
周龄 昆明
雌性 雄性
0 1.95 2.10 1 5.54 5.82 2 7.90 8.35 3 13.55 14.80 4 21.35 22.60 5 27.90 33.25 6 32.80 39.25 7 34.70 39.90 8 34.80 40.05

BALB/c
雌性 雄性
短期内:一般为7天。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确定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评价化学物对机体的 急性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 应)关系,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染毒 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毒 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三、实验动物的选择
隔离系统:是以一个隔离器为主体及其客观存在 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送入的全新风要经百 级以上洁净度过滤,一切物品都要经严格灭菌后 经传递仓送入,饲养人员不得入内。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四)个体选择
1 年龄 2 性别 3 生理状态 4 健康状况
1 年龄
取决于试验的类型。
– 急性试验:成年动物; – 亚慢性、慢性试验:较年幼的或初断乳的动物,
观察期限:如受试动物于接触受试物后24~48h 内中毒死亡,未发现有迟发中毒作用时,一般 观察7~14d 即可。否则应适当延长观察期限, 直到中毒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为止,延长观察需 要2~4周。
五、经典急性致死毒性实验
(一) LD50的测定
查阅文献,确定预试剂量。 先用少量动物, 以较大的剂量间隔 (一般是按
1、霍恩氏( Ho r n ) 法
限定使用 4个剂量组, 剂量按等比级数。根据化 学毒物致死剂量范围的宽窄考虑两个剂量染毒系 列。
每组动物数相等 (如 4只系列或5 只系列) 根据死亡情况直接查表求出LD50及95%可信限。 方法简便, 使用动物数相对较少, 但是其95%可
信限的范围较大。
(1)预试验
剂量:10、100 和1000 m g / k g 体重 各以2只~3只动物预试。以24 h内死亡情况, 确定正式试
验的剂量组。 也可简单地采用一个剂量, 用5 只动物预试。观察2h内动
物的中毒表现。如症状严重, 估计多数动物可能死亡, 即可采用低于该剂量的剂量系列, 反之可采用高于此剂 量的剂量系列。 如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时可不进行预试。
1.58 4.64 7.96 9.83 19.00 22.58 25.96 27.96 28.83
2性别
同一物种、 同一品系但不同性别的实验动物对化 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时会有差别。
如试验对动物性别无特殊要求, 一般应选用雌雄 两种性别;
如果已知不同性别的动物对受试物的敏感程度不 同, 应选择敏感的性别;
相等。
2、概率单位法(机率单位— 对数图解法)
(3)剂量及分组 在预试得到的两个剂量组之间拟出等比的六个
剂量组或更多的组。 不要求剂量组间一定呈等比关系, 但等比可使
各点距离相等,有利于作图。
2、概率单位法(机率单位— 对数图解法)
(3)剂量及分组 在预试得到的两个剂量组之间拟出等比的六个
急性毒性实验 :研究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 学物后,短期内发生的毒性效应的实验。
一次:含有时间因素。经口/注射染毒,指瞬间染毒; 经呼吸道/皮肤染毒,指在特定期间内持续接触化学物。
多次:当外源化学物毒性过低,或一次染毒剂量受机体 容量限制,需给予实验动物较大剂量时,则可在24h内 分次染毒。
1.40 3.35 5.50 7.32 11.60 14.75 15.60 16.10 18.16
1.46 3.50 5.60 7.40 12.45 16.10 17.40 18.65 20.25

C57BL/6
615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1.40 1.44 1.58 3.42 3.50 4.64 5.55 5.60 7.96 6.40 6.90 9.83 12.20 12.57 15.75 16.90 18.10 20.75 18.40 20.50 21.88 19.00 21.60 23.12 20.25 22.40 24.16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指体内无特定 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实际 上是无传染病的动物,容许携带非特 定微生物。
✓来源于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饲养于 封闭的系统中。 ✓国际上进行毒理学试验的标准实验动 物。
➢清洁动物 ( clean animal,CL ): 又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 外不携带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或 动物传染病病原体。
(二)品系选择
4、封闭群动物 ➢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 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保存繁殖的动物群 ➢可分为起源于近交系和不起源于近交系两 类 ➢不进行兄妹交配, 避免亲子、 表兄妹、 伯侄间交配,以保持遗传差异性。 ➢个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差异。
(二)品系选择
4、封闭群动物 ➢不同品系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可能会 有差别, 要选择适宜的品系; ➢对某种外源化学物毒理学系列研究应固定 使用同一品系的动物,以求研究结果的稳 定性。
如实验中发现毒性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则应对不 同性别动物的实验结果分别统计分析。
3生理状态
特殊生理状态 (如妊娠、 哺乳等) 对实验 结果影响很大
一般应选用未产未孕的雌性动物。 除进行与生殖有关的试验时需有计划地合
笼交配外, 雌雄动物应分笼饲养。
4健康状况
应选用健康的动物。
健康动物的要求:发育正常, 活动灵活, 体形健壮, 无外观畸形, 被毛浓密而有光 泽、 顺贴而不蓬乱, 眼睛明亮, 表皮无溃 疡和结痂, 眼、 呼吸道等孔道无分泌物, 饮食和排便正进行试验。 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
初成年者
➢ 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 分别为180~220g和18~22g;
➢ 家兔为2~2.5kg; ➢ 猫为1.5~2kg; ➢ 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
四、毒性反应的观察与检查
观察项目: 中毒症状的特点和出现时间,中毒 症状恢复时间,动物发生中毒死亡的时间及死 亡数,死亡动物必须的病理解剖检查观察等。
3、经皮肤染毒 皮肤接触化学物的面积、时间长短、环境中温、
湿度均应控制统一的条件。
4、注射途径染毒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及小动
物腹腔注射染毒
用于:绝对毒性或比较毒性研究,或进行一些 必要的特殊研究(如静脉注射毒物动力学、代谢 研究、急救药物筛选等)
一、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实验
1、霍恩氏( Ho r n ) 法
(2)正式试验 动物在实验动物房饲养观察3 天一5 天, 适应环
境, 证明健康后, 随机分组。 给予受试物后一般观察7 天或1 4天, 若给予后的
第4天继续有死亡时, 需观察 1 4 天, 必要时延 长到2 8天。 记录死亡数, 查表求得LD 50 , 并记录死亡时间 及中毒表现等。
首选受试物在体内代谢情况与人体内相近的或对受试物 最敏感的品系(如对黄曲霉素选择雏鸭, 对氰化物选择 鸟类。)
一般选用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 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 体重差异≤平均体重的10%。 数量:大白鼠和小白鼠每组10只以上;较大的动物如狗、家兔等
(二)品系选择
2、突变系动物 ➢动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通过自然突变或 人工定向突变的办法,使其某基因发生突 变并丧失原有的正常功能。这种突变的基 因可以世代相传并保持遗传基因特性的品 系动物,称为突变系动物。 ➢在免疫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等研究中得 到应用。
(二)品系选择
3、杂交群动物
➢两个不同近交系之间有目的进行交配,所产生 的第一代动物,亦称杂交一代动物。 ➢有两系双亲所有遗传特性,子代个体是杂种, 但杂合的程度一致, 具有与纯种动物局部相同的 遗传均质性,个体差异小; ➢具备杂交优势,生命力强; ➢无近亲衰退现象。 ➢但只能供实验用,不能继续繁殖育种, 因在子 二代时,会发生遗传性状的分离。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三)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 ) :指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 虫的动物。经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 出来的。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GN ) :又称已知菌动物,指体内带有已知 微生物的动物。
✓经人工有计划地将已知菌投入动物体 内。 ✓比无菌动物生命力强。 ✓有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肠道细菌 的代谢产物有关,用含肠道菌的悉生动 物进行试验比用无菌动物可得到更真实 的毒性反应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