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绪论第一章1、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2)体外实验;(3)人个体实验;(4)流行病学研究。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3、除了剂量外,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因素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也有影响。

4、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选择毒性。

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未受损害的即为非靶生物或非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并不一定是机体中的最高浓度部位。

例如,甲基汞由于亲脂性而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它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但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却远低于肝脏和肾脏。

5、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如氰化钾和硫化氢等引起的急性中毒。

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如某些有些有机磷类化合物具有迟发性神经毒病作用。

6、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如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例如。

铅浓集在骨中但其毒性则由于铅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其它组织的作用所致。

同样DDT在脂肪中的浓度最高,但并不对脂肪组织产生毒作用。

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有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肝、肾、肺等。

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电子教案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电子教案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周建伟刘起展主审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 00 四年四月前言《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

习题内容主要依据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内容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

本书编写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范围。

因此,本书还可作为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考试是评定应试者知识结构与能力、检查教学效果、客观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毒理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编写一本适应考试需要的教材。

本书的主要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其覆盖的知识面较宽,能检查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并且评卷比较客观。

主观题指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

主观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因水平有限,本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恳切希望各院校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使用说明1. A 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叙述性题干和四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三个均为干扰答案,从中选择最佳2. B 型题(配伍题)B 型题的基本结构是先列出五个备选答案,接着是至少二道用数字标明的试题,需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题配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3. 名词解释解释名词时,只需对该词作出明确解释,不需进一步讨论。

4. 问答题对问答题只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内容的要点,不需展开讨论。

5. 论述题论述题则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目录前言 (1)目录 (1)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6)第四章毒性机制 (11)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1)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13)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8)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24)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29)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32)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观察周期及内容
• 3. 观察时间和周期
• 高剂量组动物染毒后常在数分钟或数十分钟 内出现死亡,染毒后应立即开始观察动物的中毒 表现和死亡情况。

给药当天应连续或多次观察,以后可根据情
况,每天2次或多次观察直到试验周期结束。
• 隔夜禁食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2. 受试物的处理
受试物的成分、配方应稳定不变: 一般为新鲜配置(除非是很稳定的): 水溶性: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注射用:生理盐水 脂溶性:色拉油、玉米油等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第一步工作
40
1 2
3
4 5
LD50 的 局 限 性
41
LD50相近,但是毒性特 征、毒作用带或致死剂 量范围可明显不同;
用LD50来描述急性毒性需
全面描述中毒体征及程度、 出现体征的时间、死亡前征 兆、死亡的时间和剂量组间 分布、存活动物的体重变化 和恢复情况、死亡动物的病 理变化等。 42
半数致死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的有关参数
8
难 点
1. 2.
确定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 是半数致死剂量 LD50
3.
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
4.
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7)行动灵活、反应敏捷。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几种动物不同注射染毒途径注射量范围(ml)
注射途径 静脉
肌内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0
0.5-1.0 1.0-3.0 5.0-10.0
1. 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可分为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等方式 .一般来说新物质均先进行经口染毒 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值,通常用该 LD50值来比较不同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
2.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在动物麻醉情况下,将已消毒 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悬液或液体) 注入气管,使之分布于左右肺内。 动式吸入 吸入 静式吸入
(六)观察时间和周期
• 急性毒性的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LD50计 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不同化学物其中毒体征出现的时间和特 点各有不同,而且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也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别.如氰化物多数动物在染 毒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死亡;羰基镍染毒 早期出现上呼吸道体征,很快就缓解,但2 -3天后甚至更迟些又出现明显的中毒体征, 表现为严重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然后死 亡.
静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具有固定体积的容器内(染毒 柜),定量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在容 器内形成试验设计所需要的空气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使动物连续吸入并观察毒性反应。 优点:该染毒方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 物较少。 缺点:实验期间,实验动物得不到氧气补充;且随 实验的进行,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注意染毒柜容积、放置实 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放置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鼠最低需气量:3.45L/h, 大鼠30.5L/h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 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后所 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结构与功能变 化)。 一次接触因给予途径不同定义不同:口服和 注射指瞬间将受试物给予机体;吸入和皮肤 接触指在特定期间内(24小时)机体持续接 触受试物。
2019/3/10 3

2019/3/10 8
猫和犬
因试验成本较高,不适于样本量大的试验如
测定LD50。 仅仅用来验证对毒性或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做 深入研究时以及对某些毒作用的种属敏感性 进行比较。 猫和犬有高度发达的呕吐反射系统,有催吐 效应的化合物在经口接触时应注意。
2019/3/10 9
猪和灵长目
猪的食谱及皮肤结构与人接近,是一种用来

2019/3/10 29
1.4.2 急性毒性分级法
它是以死亡为终点的分阶段试验法,每阶段 3只动 物,根据死亡动物数,平均2-4阶段即可判定急性 毒性。使用动物数量少。 首选大鼠进行试验,在25、200、2000mg/kg中选择 一个剂量开始试验,并据其结果判断:不需进一步 试验进行分级;下阶段以相同剂量的另一种性别试 验;下阶段以较高或较低的剂量水平进行试验。 动物观察14天,在染毒当天观察体征和死亡至少 2 次,之后每天观察1次。 染毒前和每周测体重,所有动物进行大体解剖,必 要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检)。
急性毒性试验除计算受试物的LD50/LC50外,
还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症状判断受 试物的毒作用性质,推断中毒的靶器官等。 因此,试验周期一般为2周。
2019/3/10
21
1.3.7 观察指标
应根据急毒试验的目的来确定观察指标。
1.3.7.1 1.3.7.2 1.3.7.3 1.3.7.4 1.3.7.5
27
2019/3/10
1.4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1.4.1固体剂量法
(fixed
dose procedure) 1.4.2急性毒性分级法 (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1.4.3上下移动法 (阶梯法,up/down method)
2019/3/10 28
2019/3/10 15
1.3.4 剂量选择
一般采用查文献和预试验(少量动物试验),
估计LD50的范围。 然后以此剂量为中间剂量,然后以4倍数上下 各推两个剂量组,共5组,使相邻两对数剂量 的差值相等。如P90表6-3。
2019/3/10
16
1.3.5 染毒途径
接触途径的选择应以人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接
2019/3/10 13
1.3.2 动物分组及样本例数
试验动物应按年龄、性别和体重进行分层随
机分组。 随机方法可用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即先 将动物编号后,进行抽签或查随机数字表。 注意随机不等于随意! 每组样本例数小鼠10至20只,大鼠12至16只, 家兔8至12只。
2019/3/10 14
第6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general toxicity,基础毒性,basic toxicity):指外来化学物在一定的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 接触方式下对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 毒性和慢性毒性。相应的试验称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 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1 急性毒性作用 2 局部刺激试验 (local irritation test) 3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4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啮齿类动物 猫和犬
猪和灵长目
2019/3/10
7
啮齿类动物
因缺乏呕吐反射而利于经口接触受试物的吸收,但 不适于研究经口能引起呕吐的化学毒物的毒性。 大鼠和小鼠繁殖力强、寿命短、食谱与人类似、便 于分析比较明确的生物学指标,且价格低、易管理。 大鼠在代谢和毒性反应上与人类较为接近,用于急 性毒性试验占第一位。小鼠占第二位。 家兔因盲肠较长,经口接触毒物在肠道的吸收充分, 结果往往毒性大于其他动物。
1.3.3 动物喂养环境
实验动物喂养室室温应控制在22±3℃,家兔
可控制在20±3℃,相对湿度30%-70%,无对 流风。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 不影响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单笼喂养。 饲养室采用人工昼夜为好,早6点至晚6点进 行12小时光照,其余时间黑暗。 一般食用常规试验饲料,自由饮水。
基因型的一群生物。 不同品系的同种动物,可对同一被检物发生 不同反应,即存在品系差异。 为了在同种动物中减少这种遗传特性所决定 的品系差异,在毒性试验中,最好采用同品 系动物,即纯种动物。
2019/3/10 11
1.3.1.3 动物性别选择
性别的选择依试验目的、要求而定。
如需要着重观察受试验物对雄性动物生殖功
1
2019/3/10
1 急性毒性作用
新外源化合物首先需必须阐明其急性毒性的
强度及特征。 1.1 基本概念 1.2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3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1.4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1.5 LD50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1.6 急性毒性评价
2019/3/10 2
1.1 基本概念

2019/3/10 26
1.3.7.5 其他指标




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 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 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对死亡动物要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记录各器官 系统肉眼可见的病变;停止观察后也应抽取部分存活的动物 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病理解剖学检查对迟发性死亡动物,尤其是发生双峰死亡的 现象是必要的。双峰死亡指早期死亡较多,继而减少,然后 又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病理解剖学检查对估计受试物的毒理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并 可为亚慢性、慢性和其它毒性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估计外来化合物对人急性毒性危害水平较好 的试验动物。但其饲养管理不便,价贵,也 不适于样本量大的试验。 灵长目动物在种系上与人类最接近,结果最 能反映人体的反应。但其价格昂贵,获得较 难。基本不用于急毒试验。
2019/3/10 10
1.3.1.2 动物品系选择
动物品系是指源于一个共同祖先而具有特定
2019/3/10 23
1.3.7.2 中毒症状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一般出 现在给予受试物24-48小时内,故观察1周即可。 如中毒反应出现较迟,主要在给受试物后 48小时-4 天,则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至2-4周。特别在48-72 小时内要仔细观察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反应、临床 表现、死前表现及这些反应出现的时间。 具体观察指标见P123表6-1。
2019/3/10 25
1.3.7.4 体重
在急毒试验中对于存活动物尤其是低于 LD50组的动 物,应观察动物体重变化,以便了解受试物引起的 中毒效应是短暂的还是较长期的。 尽管引起动物体重下降或增长率减慢的原因较为复 杂,如受试物影响食欲或消化系统功能而使动物厌 食或拒食可使体重下降,受试物可能会引起腹泻而 引起食物的吸收利用也可导致体重下降。 影响肾功能可使水盐代谢的紊乱而可影响体重。

2019/3/10
24
1.3.7.3 死亡及其时间
观察试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其中毒机制或死因。 在同系化学物中,有些在致死量下表现出动 物先兴奋后抑制,死亡时发生抽搐;而有的 则只引起抑制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 钝,并在抑制状态下慢慢死亡,表明同系物 之间的毒作用有差别。

2019/3/10 18
1.3.5.2 经呼吸道接触
其适于在常温、常压下生产生活中以气态、蒸汽态、 气溶胶、烟雾与粉尘状态存在的受试物的急性毒性 试验。 具体接触方式有:吸入(将试验动物置于含有一定 浓度的受试物的染毒柜或其它容器中,让动物自然 吸入)和注入(将受试物直接注入试验动物的气管 或肺内)。 该途径接触的持续时间可依据试验要求而定。毒性 大的接触时间可短些,毒性小的可长些。国内一般 在求LC50时为2小时。
测人体接触时的反应。要求动物健康,体重 差异不超过10%,试验前应禁食16小时。同时 尽量选用饲养管理方便、成本低的动物。 1.3.1.1 动物种属选择 1.3.1.2 动物品系选择 1.3.1.3 动物性别选择 1.3.1.4 动物年龄与体重选择
2019/3/10 6
1.3.1.1 动物种属选择
1.4.1 固定剂量法
与经典方法不同的是它不以动物死亡作为观察终点, 可以利用预先选定的或固定的一系列剂量染毒,从 而观察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来对化学物的毒性进行分 级。实践证明可大量节省试验动物。 实验选择的剂量范围是5、50、500mg/kg,最高限 量是2000mg/kg。 欧共体(EEC)的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是:高毒 (LD50<25mg/kg),有毒(LD50为25-200mg/kg), 有害(LD50为200-2000mg/kg),不分级(LD50> 2000mg/kg)4个等级。
1.2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LD50, LD100,LD01 ),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为进一步的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及特殊毒 性试验提供剂量和判断指标的依据。 阐明一种化合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 出量-效关系,以便其毒性包括临床症状、生理生化和病理 变化、毒性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等有初步了解。为毒理学机 制研究的初步探索。 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 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触该化合物的方式为出发点。主要有: 1.3.5.1 经口接触 1.3.5.2 经呼吸道接触 1.3.5.3 经皮肤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