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入仕之谜
庄子人物经历简介

庄子传第一章庄子其人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大解放、学术大发展的时代。
在众多学者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子,是道家集大成的人物。
可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确切的记载不多。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记》和《庄子》以及历史上的传闻轶事来了解庄子的大概生平。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今山东省曹县)人。
庄子的生卒年代难以确知,大约在公元前368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大致同时而稍后。
因此庄子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
庄子生活的时代并非天下大治的繁荣时期,当时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且大小战争连年不断,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忧民感伤,只好走隐遁一途。
他的生活是贫困的,曾向监河侯借过粮,并受到戏弄;还曾靠织草鞋为生。
他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破烂的草鞋。
虽然一生贫困,但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淡泊利禄,并且时而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
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也很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惠施与他交往最深。
两个人虽然在人生追求和学术思想上的分歧都很大,但是两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庄子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
20多岁的时候,开始四处远游,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庄子非常喜欢楚越之地。
30多岁的时候,在蒙邑出任漆园吏。
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了,回到蒙县,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讲学与著作。
著书《庄子》,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生逢战乱热爱自然1战国中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周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各个国家的诸侯纷纷割地相继称王称霸。
春秋时期有大大小小约100多个国家,到了战国时代,经过激烈争战,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主要形成了秦、齐、楚、魏、赵、韩、燕7个大国,和鲁、宋、越等小国。
为了争夺土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动辄出兵十万数十万,一次战役短则数月,长则可以旷日持久至好几年。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庄子·应帝王》【题解】《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
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
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
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
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
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原文】齧缺问于王倪[1],四问而四不知。
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2]。
庄子为何不当官 小官太累不屑作 大官危险害怕作

庄子为何不当官小官太累不屑作大官危险害怕作导语: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
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
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
在他们看来,庄子那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学(“不傲睨万物,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乃是“十有九人堪白眼”处境中的自己最好的精神慰藉。
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是出乎本性主动朝着这方面做努力,如“浑身上下静穆”的陶渊明;有的人则是在人生道路上摔了跟头之后再回过头来寻觅庄子这个精神港湾,如李太白、苏东坡。
不过,殊途而同归,这恐怕也是事实。
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
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
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
作为“毛”,管你是白毛黑毛、粗毛细毛,还是软毛硬毛、长毛短毛,都得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这张“皮”上,而毛的意义、毛的作用,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云云,其实就是指读书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开出一个好价格,兜售给帝王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然这只是在“吾皇圣明”的盛世时代),换取一顶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官帽戴戴。
庄子的典故_庄子的典故介绍

庄子的典故_庄子的典故介绍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故事有很多,但也有关于庄子的典故。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庄子的典故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周梦蝶的典故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威王仰慕庄子的经世之才,想要请他出仕楚国辅佐自己,于是两次派遣使者携带珍贵的礼物前去恭请庄子出仕楚国,没想到却被庄子接连拒绝。
楚威王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第三次派遣使者前去,并许诺给庄子更高的官位。
王使第三次到了庄子的家里,庄子正午睡未醒,于是便恭敬的立于一旁等候庄子睡醒。
过了四刻时辰,庄子终于悠悠醒来。
一见王使,庄子就先开口说道:“刚才我在梦里见到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无拘无束的在空中飞翔,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自由啊。
”王使见庄子又要出口拒绝出仕,连忙打断道:“在梦中你可以化成蝴蝶,但是那只是在梦中,睁开眼睛还是要做庄周啊。
大王请你去楚国功成名就呢”庄子则是笑着说道:“为什么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而不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呢?说不定我们现在都在梦中呢?”庄子坚决不受,王使只能失望而回,向楚威王报告了经过。
楚威王则理解了庄子的隐含深意:“庄周是觉得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是如同云烟,像是做梦化蝶一样仅仅是一场空啊。
”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庄子晚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施来奔丧吊唁。
惠施走进庄子的家中,只见庄子的大儿子跪在门口迎接前来奔丧的友人亲族,见到惠施,他悲伤地道:“我替母亲谢谢伯父前来。
”惠施将他扶起来,安慰了几句,让他不要过度悲伤,然后就面带哀色的进入了大厅灵堂。
只见庄子散坐在棺材旁边的地上,面上无丝毫悲痛之色,竟然用瓦盆当乐器,以手击之伴奏,高声大唱。
见到好友惠施前来,继续面不改色高唱依旧。
惠施气愤的对他说:“夫妻多年,恩爱礼敬,她为你生儿育女,没有半句怨言,现在撒手人寰。
你性格淡泊不悲伤哭泣也就罢了,竟然还在此击盆高唱,庄周你这真是太过分了。
”庄子淡泊说:“惠施你错了,同床共枕这么多年,我怎么可能不悲伤。
但是我不能被悲伤所支配,我还要仔细地回想与她在一起的时光啊。
借问庄子您是谁?

那么,庄子到底是谁?根据我的考证,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两次讲到,庄氏出于楚庄王,战国时有庄周,“著书号《庄子》”。郑樵遍读唐以前的书,广搜博引,写成《通志》二百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因此他说庄氏出于楚庄王,是有唐以前的牒谱文献为据的。当然,“庄”是一个美谥,春秋战国之时,以“庄”为谥号的国君有十几个,但庄氏的出处具有特指性,特指和泛指是迥然有别的,“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宣氏者,鲁宣伯之后也”,这是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故事一: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chú【下同】)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此处作动词,读hè)我吗?”故事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出仕入仕作文素材

庄子出仕入仕作文素材
《庄子与出仕入仕》
嘿,咱今儿来聊聊庄子和出仕入仕这档子事儿。
你知道吗,就像我之前有一次找工作的经历。
那时候我可纠结了,有个公司给我发来邀请,让我去入职呢。
我就开始琢磨呀,这到底去不去呢。
去的话,就得按部就班地工作,得听领导指挥,说不定还得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可要是不去吧,又觉得好像错过了一个机会,万一这是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呢。
就像庄子,面对出仕的机会,他也得好好思量一番呀。
去工作吧,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既定的轨道,可能会稳定,但也少了很多自由。
就像庄子要是出仕,就得遵循官场的那一套规则。
可我又不想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我还是喜欢自由自在的。
这多像庄子追求的逍遥自在呀,不想被世俗所累。
但反过来想,不入仕或者像我不接受那份工作,就得继续在找机会的路上晃悠,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心里也没个底。
庄子要是不入仕,可能就得过着相对清苦的生活,得自己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哎呀呀,这可真是让人纠结死了。
就像我那次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内心来,先不去那家公司。
我还是想先好好享受一下自由的时光,再看看有没有更适合我的机会出现。
庄子估计也是同样的心态吧,在出仕入仕之间谨慎抉择,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之啊,庄子出仕入仕这事儿就跟我们平常面临的选择一样,得好好琢磨琢磨,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个答案才行呐!嘿嘿。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聊聊庄子的治国之道,那叫一个高深莫测,却又贴近咱老百姓的心窝子。
要说这老庄啊,人家讲的是“无为而治”,听起来玄乎,其实你要是细细咂摸,嘿,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咱先说说这“无为”。
可不是叫你啥也不干,往那儿一躺,等着天上掉馅饼。
那不成,那成懒汉了。
庄子的意思呢,是说要顺着自然规律来,别老想着用你那点儿小聪明去逆天改命。
就比如说种地吧,春天该种啥,秋天该收啥,这都是老天爷定好的规矩,你非得冬天去种玉米,那不瞎折腾嘛。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得顺着民心民意来,别老想着搞那些个花里胡哨的政令,把老百姓折腾得晕头转向。
再来说说这“而治”。
咱也不能光顺着自然规律啥也不干,那国家不就乱套了?庄子说的“而治”,其实就是要咱们聪明人学会放手,让下面的人自己动脑子。
皇帝老爷子坐龙椅上,别老想着啥事儿都得自己说了算,你得相信下面的大臣,相信老百姓,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这样一来,国家大事儿小情儿的,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皇上您也能落得个清闲自在。
这“无为而治”的好处啊,多了去了。
首先一条,那就是省钱。
你想啊,那些个繁杂的政令,哪个不是得花钱去执行?减少这些政令,不就是变相给国家省钱嘛。
再说了,老百姓也能少受点折腾,安安心心过日子,这不是皆大欢喜嘛。
还有啊,这“无为而治”还能激发老百姓的创造力。
你想啊,要是你啥事儿都替老百姓想好了,他们还用动脑子吗?时间长了,脑袋瓜子不就生锈了嘛。
可你要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嘿,那创造力可就出来了。
什么新发明、新技术,那都是小菜一碟。
这样一来,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嘛?当然了,这“无为而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得有个过程,得慢慢培养老百姓的自治能力。
一开始啊,你可能得手把手教他们,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等他们学会了,你就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
这个过程啊,就像养孩子一样,你得有耐心、有爱心,还得有智慧。
其实啊,这庄子的治国之道,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顺应自然、相信人民。
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为何不当官
核心提示: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
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
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
在他们看来,庄子那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学(“不傲睨万物,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乃是“十有九人堪白眼”处境中的自己最好的精神慰藉。
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是出乎本性主动朝着这方面做努力,如“浑身上下静穆”的陶渊明;有的人则是在人生道路上摔了跟头之后再回过头来寻觅庄子这个精神港湾,如李太白、苏东坡。
不过,殊途而同归,这恐怕也是事实。
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
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
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
作为“毛”,管你是白毛黑毛、粗毛细毛,还是软毛硬毛、长毛短毛,都得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这张“皮”上,而毛的意义、毛的作用,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云云,其实就是指读书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开出一个好价格,兜售给帝王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然这只是在“吾皇圣明”的盛世时代),换取一顶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官帽戴戴。
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达则兼善天下”。
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都争先恐后地往仕途上挤,挤得龇牙咧嘴,碰得头破血流。
即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乐观其成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理想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能标榜什么“精神自由”,奢谈什么“人格独立”。
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你既然仰人鼻息,暂时当稳了奴才,有了“扯淡”、“帮闲”甚至于“帮忙”的机会,那自然只能是以人家的意志为意志,出主入奴,亦步亦趋,做得好一点的,争取当一个良知未泯的“清官”,定力不足的,则不免“为虎作伥”,祸害天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人与官场关系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自然本色还能保持几许,他的心灵自由还能留存多少。
庄子、陶渊明等人与官场瓜葛比较少,他们的精神自由空间便相对宽阔一些,可以大白天睡懒觉,梦蝴蝶,“鼓盆而歌”;可以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可以“手挥五弦,目送飞鸿”。
王摩诘、李太白、苏东坡等人对于官帽比较热衷,老是幻想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角色,殷切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一类好事的发生,以便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因此,他们的心灵便难免要多受一些折磨,患得患失、自寻烦恼,“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了。
至于韩愈、柳宗元、司马光、王安石、曾国藩之流,亦官亦学,一副“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的腔调,尽让人看了恶心,则更是自桧以下,不足具论了。
庄子的走运,我觉得正在于他仕途上的坎坷,因此而避免了“失足”的尴尬,摆脱了“沉沦”的危险。
不管是出于养家糊口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考虑,庄子他一开始也不怎么清高,不怎么潇洒,也曾涉足于仕途,在宋国蒙地当过一阵子“漆园吏”。
这个管理漆园的官职,至多相当于今天小小的科长,不入流,没有品,收入不会太多,
事情操心不少,典型的责任不轻,辛苦多多。
一年到头要为漆园的经营忙前忙后,日晒雨淋,夏天在毒日底下烤得全身脱皮,冬季在寒风之中冻得手脚裂口,既没有了读书抚琴的时间,又丧失了吟诗作画的雅趣。
更要命的是,漆在当时属于国家战略物资,修缮宫殿需要它,制作武器需要它,老百姓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
所以国家对它的出产与质量加以关注和重视乃是势所必然,理有固宜。
这意味着上级官员动辄要莅临漆园,考察监督生产的进度,考核审计工作的实绩。
不过如此一来,庄子便更是大倒其霉了:不得不劳心费神、加班加点整理汇报材料,编造各种数据,填写各种报表;不得不低眉顺眼、哈腰迎往送来,陪宴敬酒。
在酒席上不断经历从“豪言壮语”到“花言巧语”,止于“不言不语”(完全醉倒,钻到桌子底下,不能吭声的最高酗酒境界)的游戏过程。
这种日子,就像《聊斋志异》“促织”篇中那位可怜的小吏成名那样过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如何让生性自由的庄子能够忍受。
陶渊明好歹还是个县令,正儿八经的“正处级”,可他尚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回乡下老家种瓜栽豆,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庄子他的“漆园吏”官衔比起县令来,又低了不知多少级,当然更不愿为“五升米”折腰了。
于是乎他的选择也就只有一个:趁早辞官,去做“涸辙之鲋”,到烂泥沟里自由自在去摇曳自己的尾巴,“无己”、“无名”、“无功”、“无待”。
可见,庄子不愿当官,最初的动因,恐怕是嫌官职太小,只有办事的辛苦,没有吆五喝六的快乐。
不过,问题又来了?押庄子嫌漆园吏官小位卑,有苦劳没功劳,所以撂挑子不干,似乎说得通,可是当楚国国君千里迢迢派遣专使恭请庄子去当宰相,庄子还是不干,这又是什么道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而名尊,职重而权大,应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显赫、最荣耀的仕途顶点吧。
可是庄子居然不识抬举,表示只做烂泥塘里翻跟斗的小乌龟,不做那庙堂里面供瞻仰的大乌龟,三言两语谢绝了楚王的一番盛情,让楚王的专使(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或人事局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简直是犯迷糊到了极点。
实际上这样看庄子才是蠢,庄子本人可一点也不傻,倒是绝顶的聪明。
在他看来,宰相这个官职太大太高了,就像《荀子·王霸》所称,宰相拥有“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的大权,一旦爬上这个位置,地位自然是高了,俸禄自然是多了,威风自然是有了,享受自然也是少不了了。
有金银源源不断送上门,有美女纷至沓来偎上身,荣华富贵如春风似秋雨,挡也挡不住。
可是常言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毁必随之。
”在拥有巨大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更得处于巨大的危险。
在君主独裁专制体制之下,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还不是让老虎一口吃了!范睢当年身为宰相,够厉害了吧,还不是被秦昭王用几句话便打发他送了命。
连白起这样的功臣宿将,邯郸一战打得不好,自己的小命便莫名其妙给赔了进去。
礼聘庄子的楚国,情况更是糟糕,做宰相的,下场大多都不是太妙:春秋时,城濮之战失利败北,令尹(也就是宰相)子玉只好引刀自我了断,让对手晋文公乐得心花怒放,连声叫好:“莫余毒也!莫余毒也!”战国时,吴起当宰相辅佐楚悼王辛辛苦苦搞改革,使楚国面貌大变,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龙头老大,可结果却让恩将仇报的楚国贵族大佬扣上“谋叛”的帽子,不由分说用乱箭射死。
这说明官大有官大的难处,尤其是像宰相这样的特大号高官,完全不是聪明人该干的。
庄子他学富五车,知古识今,自然懂得这层道理,哪里肯拿自己的生命去和功名利禄开玩笑,当然不会接楚王送来的宰相委任状。
由此可见,庄子不愿当官,有时又是因为嫌官职太大,虽有当官的神气、威风,但有更多当官的危机,作为明白人,这种致命的游戏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会掺和进去,同豺狼虎豹一起玩牌呢!
小官不屑干,大官又不愿干,那么,庄子难道真的对当官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吗?我看其实也不见得。
庄子成为大思想家后这方面的心态我不敢妄加揣度,但是其早年恐怕是不会彻底拒绝当官的诱惑的,否则,我们便不能解释他为何连漆园吏这样的芝麻官也一度做得。
按我的看法,庄子内心真正想做的官是既不太大,又不太小的中等官。
这种中等官一方面无须去承担过重过大的责任,不必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似的侍候身边的国君,以至于稍
不留意,颈上的人头莫名其妙给搬了家;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地位,一定的权力,一定的威风,有下属可供驱使,有“小蜜”可供消遣,有油水可供打捞,没有太大的风险,不必像最基层小吏那样忙得头昏脑涨,手足胼胝。
庄子自己曾说过,做人要把捏分寸、恰到好处,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他在做官问题上的夫子之道:即做官也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不大不小之间。
而历史也证明了庄子的远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等永垂不朽的篇章,岂不都是在他们当太守、团练使这类中不溜儿官员时写成的吗!可见,对读书人来讲,当不大不小的中官,恐怕是“入世”与“出世”两不相误的较好途径,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庄子身上,这种“材与不材”、不大不小的中官的机会一直没有出现,所以到后来他也就干脆完全杜绝了仕进的念头,“终身不仕,以快吾意”,以“游世”的立场与态度打发自己的生命,“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在绝对自由的精神王国中驰骋自己的天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就中国历史而言,或许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少了一个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官僚,而多了一位傲视千古、伟大不朽的思想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