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的福建省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 1 14 h , . 2 6 m。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0 6 98 m2人均生态赤字达 0 4 16 m2 总生态赤字 16 ×1’ m . .5 5h , . 6 1h , . 1 0 h 。 说
明 在省 区尺 度 上 , 建 省 的生 态 足 迹 占用 已超 过 了 生态 承 载力 , 成 了对 生 态 系 统 的 巨 大 压 力 ; 全 国 人 均 生 福 构 与 态 承 载力 底 线 0 6 1h 相 比 , 建 省 生 态 足 迹 超 过 了全 国 人 均 承 载 力 , 国 家 尺 度 上 也 处 于 不 可 持 续 状 态 I . 8 m。 福 在 从 全球 人 均 2h z生 态 承 载力 底 线 的角 度 看 , 建 省 生 态 足迹 仅相 当 于 全 球 人 均 生 态 承 载 力 的 5. 7 , 态 m 福 6 0 生 盈 余 达 0 8 85 m。 因此 , 全 球 尺 度 上处 于可 持 续 范 畴 . . 7 4h , 在 关键 词 : 生态 足迹 ; 持 续 发 展 能力 ; 价 I 建 省 可 评 福
资源和吸纳所衍生 的废物 ; 生态承载力则是一定区域所 能提供给人类 的生物生产性 土地面积 的总和. 地球表
面的生物生产性 土地一般可分为 6大类 : 化石能源地、 耕地 、 草地、 林地 、 建筑用地和水域口 . ]
生态足迹分析法基于 以下两个 基本假设 :1人类可以确定其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 以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 ()
E —N× F 一N× ( ∞ )= N × ( =P . cf ) /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1 F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0 9 8 2 ( 0 8 0 - 0 7 - 0 10- 2420)6 06 5
3S技术视角下泉州市永春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1引言水土流失会导致大量的表层土壤和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流失,进而引起土地生产力下降,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灾害问题。
加之,农业用地上施用的化肥、农药残留物很容易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河湖水库,引发水环境的恶化,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甚至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全局视角,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观点,并着重阐述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大意义。
如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将水土流失问题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3S 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侵蚀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监测和预报已成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水土流失现状进行长期系统和科学地动态监测,是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1]。
GIS 技术结合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使人们对环境的承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2]。
由于近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保工作的不断强调,对水土流失检测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优化的新要求,这需要水土研究检测能快速获取水土流失的驱动因子,并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合的评价模型。
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简称“双评价”)中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合GIS 技术分析,利用遥感数据,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这四个关键因子,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相应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图。
双评价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分级区间过大,因此本研究结合福建闽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永春县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分级体系进行分析。
永春县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单位,对永春县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积极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
本文将介绍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背景、目标、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 背景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得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福建省政府决定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划定生态功能区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 目标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利用价值,为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划定生态功能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3. 方法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和区域分析等方法。
首先,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植被类型、水资源状况等。
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得出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值。
最后,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值,将福建省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利用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4. 研究成果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明确了福建省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利用价值,为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5. 意义和展望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对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划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

关键词 :可持 续发展 ;指标体 系;综合评 价指数
中 图 分 类 号 :F17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龙江县 位于黑 龙 江省 的西 部 ,是 一 个风 沙大 、
经济 比 较 落 后 的 县 ,地 处 12 2 ~13 3 2 。4 2 。7 E,
4 。 3 4 。O N。北邻 甘 南县 和 齐齐 哈 尔市 ,西 64 ~ 7 4 与内蒙古 自治 区布 特 哈旗 、扎 赍 特旗 接 壤 ,南 与 泰来 县 隔江 相望 ,东 与 齐 市 富拉 尔基 毗 连 。 由于 该县 处 于大 兴 安 岭 与 嫩 江平 原 过 渡 地 带 ,形 成 西 高东 低 阶 梯 式 的 地 势 ,构 成 了 山 、丘 、 岗、平 、 洼 五种复杂 的 自然 地 貌类 型 。龙兴 乡 朝 阳 山是 全
县最 高 点 ,海 拔 66 0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鲁 河 人 江 口为 最 低 ,
海拔 10 4 m,相差 4 6 6 m。由西 向东 依 次 为低 山 区 、 丘 陵 区 、 平 洼 区 ,分 别 占 总 面 积 的 2 . % 、 54 3 . % 、3 % 。 由于 地 形 起 伏 变 化 较 大 ,各 地 区 66 8 环境 条件差 异 明显 。全 县 水 利 资 源 比较 丰 富 ,有 嫩 江 、雅鲁 河 、济 心 河 、绰 尔 河 、野 马 河 、苇 莲
第3 卷 4
第1 期
林 业 科 技
Fo RES TRY SCI ENCE & TECH NO Lo G Y
Vo .3 N 1 1 4 o.
2 009 年 1 月
Jn. a
2009
文 章 编 号 :10 99 (0 9 1- O4— 4 0 1— 4 9 2 0 )0 O6 0
《202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范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南平市,位于我国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农业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研究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南平市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等。
其次,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此外,南平市还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其次,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此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五、优化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针对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六、结论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2021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21(总第22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26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1.01.00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黄茂兴,张建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1)01-0040-1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①。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而生态文明正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用生态文明指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福建的经济发展导致了生态破坏的问题,特别是 对于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
自然环境压力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资源约束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福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约束的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采取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环境成本
由于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福建需要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发展的考量中。这包 括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
本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数据、政府 公开数据、研究报告等数据来源 。
02
福建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毗邻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份,*海峡隔海相望。
气候特点
福建属于18-21摄氏度,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
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合理配置水资源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产业布 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区域的 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福建自然环境概况 •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依赖性分析 •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压力评价 •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优化路径与政策
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 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
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1)12-0086-07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实践来看,存在很多具体问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时,总结了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二是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三是“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四是“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五是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六是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七是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八是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其中有几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很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当前文化遗产开发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一是历史造假行为。
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尊重与保护,许多城市为迎合历史风貌,在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对反映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人为改造,建各式各样的仿古街,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
大批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堆砌而成的仿古建筑一时间集体亮相,而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老街区则被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二是保护性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文化遗产真实的本身,而不是复制品、仿制品,更不是赝品。
当下有地方政府打着保护的旗号,谋取开发之利,急功近利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修缮”,其目的是招揽游客、积累政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5月229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以福建省为例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胡琳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越来越重视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本文在阐述可持续发展能力涵义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个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并以福建省为例,对其2005~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就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 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c)-229-031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
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的界定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各自偏向于某一方面,无统一定论。
因此本文采取最为广泛使用的定义,即为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1.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的变量多、层次广,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就要科学全面地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代表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物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三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
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本文选取了36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生态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其评价指数。
再根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子系统的权重,最终由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及其权重得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以评价福建省5年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走向。
3.2.1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表1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经济子系统A1经济规模B1C1.人均GDP;C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3.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C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结构B2C5.GDP 中第二产业贡献率;C6. GDP 中第三产业贡献率经济效益B3C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C8.万元GDP 能耗;C9.工业增加值;C10.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经济速度B4C11.GDP 增长率;C12.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率; 经济外向B5C13.进出口总额;C14.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子系统A2人口状况B6C15.人口密度;C16.非农业人口比重;C17.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活质量B7C18.人均年收入;C19.人均居住面积;C20.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科技教育B8C21.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C22.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生数;C23.每万人拥有专利数基础设施B9C24.人均道路面积(m 2);C25.人均日生活用水量(kg/日);C26.人均用电量(千瓦时)生态子系统A3资源状况B10C27.森林覆盖率;C28.人均占有水资源量;C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污染B11C30.工业废气排放量;C31.工业废水排放量;C32.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C33.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环境治理B12C34.工业废水处理率;C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C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302012年5月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把多项指标(如n 项)转化为少数几个(如m 个,m<n)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其核心就是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m 个主分量即综合因子F1,F2…FM ,然后对这m 个综合因子进行分析,考察各综合因子与原始指标集之间的联系和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各综合因子的内部结构及其经济含义,以达到数据压缩及解释的目的。
3.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的计算过程(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常代表不同的量,其度量单位不一样,数值大小也不尽相同,各变量的作用常常难以比较。
若某一变量改变计量单位后.其协方差阵的特征根也要发生变化,导致主成分的改变。
因此常用Z —SCORE 方法对第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变换。
标准化公式为:xik ’ =(xik –i)/si 式中xik ’—i 指标第k 年标准化后的数值;xik —i 指标第k 年的数值;i —i 指标的多年平均值;si —i 指标的多年标准差。
(2)主成分个数的确定。
利用SPSS 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出公共因子,得出主成分个数。
(3)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
利用SPSS 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
(4)计算各主成分的权重。
由以下公式可得出主成分i 的权重: wi =Λi/∑Λi (i=1,2,…) (1) 在公式①中wi 为主成分i 的权重,Λi 为主成分i 的特征根。
(5)计算子系统j 年的综合得分。
得知各主成分的权重后,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子系统在j 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Fj =∑wi Fi(i=1,2,…;j=1,2,3,4,5) (2) 其中Fj 为子系统在第j 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wi 为主因子i 的权重, Fi 为主因子i 的得分。
3.2.3 基于AHP 的各子系统权重的计算过程(1)对经济子系统(B1)、社会子系统(B2)、生态子系统(B3)的重要程度方面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 及标度含义表,如表2和表3所示:表2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判断矩阵AA B1B2B3B1 1 3 3 B21/3 1 1 B31/311表3 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标度值含义1表示因素Bi 与Bj 比较,具有同等重要性3表示因素Bi 与Bj 比较,Bi 比Bj 稍微重要5表示因素Bi 与Bj 比较,Bi 比Bj 明显重要7表示因素Bj 与Bj 比较,Bi 比Bj 非常重要9表示因素Bi 与Bj 比较,Bi 比Bj 极其重要2, 4, 6, 82,4,6,8分别表示相邻判断1~3,3~5,5~7,7~9的中值倒数(1/ bij)因素Bj 与因素Bj 比较的相应结果显然,对于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①b ij =1(i =j)②b ij =1/b ji (i,j =1,2,…,n) (3) (2)将判断矩阵A 的每一列Bj 归一化,根据公式④得到ij :ij = b ij /b ij (i,j =1,2,…,n) (4)(3)对按列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再按行求和,根据公式⑤得到i :i = ij (i,j =1,2,…,n) (5)(4)将按行求和得到的向量i =[1,2,…, n ]T 归一化,根据公式⑥求出特征向量:Wi = i / i (i =1,2,…,n) (6) 则W =[W1,W2,!,Wn ]T 即为所求的各子系统的权重。
(5)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 =(i =1,2,…,n) (7)式中,(AW)i 表示向量AW 的第i 个分量。
⑹根据公式⑧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从而检验其一致性: CI=(λmax – n)/(n–1) (8)在公式⑧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 的值越大则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 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4)进行比较。
一般而言,1或2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的;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其一致性指标CI 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之比,即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记为CR :CR=CI / RI (9)一般地,当CR<0.10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即当CR ≥0.10时,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表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阶数123456789101112131415RI 000.580.90 1.21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1.59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根λmax =3,特征向量W=(0.6,0.2,0.2),CI=(λmax –n)/(n–1)=0。
在本文中n=3,查表4可知RI=0.58,故CR=CI/RI=0<0.10,说明判断矩阵A 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上述子系统权重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在对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系统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6,0.2,0.2。
3.2.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如本节开头所述,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分别得到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和权重后,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获得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总体量化标准。
计算公式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Σ[(各子系统评价指数)×(各子系统权重)]=0.6*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0.2*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0.2*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10)4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分析4.1 数据来源及使用软件本文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选取2005~2009年这5年的数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5月231据对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
所有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福建省的《统计年鉴》。
4.2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结果按照上节所述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得出了福建省2005~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以及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如表5及图1、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