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重力观测技术总结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项目结题总结报告项目名称: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项目编号:G2000078400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项目负责人:汪景琇研究员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二〇〇五年十月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一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2000078400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本项目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日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太阳剧烈活动的成因,及在剧烈活动中爆发式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磁通量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太阳风和行星际介质、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灾害天气的物理过程,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难题。
它适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空间探测乃至空间产业的重大需求,并将对宇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带电物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一项目是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项目。
它以奠定我国日地空间灾害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为国家目标,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聚焦于太阳的剧烈活动及其驱动的日地空间灾害天气的机理,力图在新的学科生长点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按照计划任务书的构想,在这一研究中揭示的太阳变化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形成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将为发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准备必要的科学基础,而且将为我国空间天气地基和空间观测网的建设等大科学工程做理论和概念准备。
2.1 主要研究内容1)太阳剧烈活动的能源来自磁场,系统地研究导致剧烈太阳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向量磁场结构、演化,取得定量的观测结果,以独立磁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和构筑唯象和数值模型,乃至物理模型,为理解剧烈太阳活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其中粒子加速等高能物理过程,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物理基础。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5200字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5200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经费的合理利用,973计划项目的结题验收办法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从什么是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的意义、验收标准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973计划“973计划”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计划,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主持实施。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该计划是我国政府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战略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稳定、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结题验收的意义项目结题验收是指在973计划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确认其研究成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预期论文、专利等成果量,是否符合项目进行中制定的研究计划、规模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结题验收,可以明确项目的成果、质量、理论与应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项目执行的效果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973计划中研究经费的合理利用。
三、验收标准和程序1. 验收标准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标准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达到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向的前沿性。
项目应在当前的学科或技术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成果应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项目应在科学性和技术性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性和理论创新性。
(3)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成果应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等,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应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认可。
(4)完整性和质量。
项目成果应在数量、质量、价值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保证,其成果应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验收程序针对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的具体程序如下:(1)建立鉴定小组。
按照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建立相应的鉴定小组和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第一次鉴定和评审。
重力勘探

三、重力勘探方法技术
h
h′ ρ0 =2.67 T
t′
t
ρ1 =3.27
艾里均衡模式示意图 The sketch4公里 h=3公里
海面 h ′=5公里
D ρ0 =2.67 ρ=2.57 ρ=2.59 ρ=2.76
补偿深度
普拉特均衡模式示意图 The sketch of Pratt model
剩余异常特征;综合地质背景资料。 ④密度界面的求取
密度界面计算采用Parker法、三维密度多界面反演 法等计算密度界面。 采用二度半人机联合解释方法正演计算剖面。用剖 面所计算的各密度界面深度值,综合有关资料,勾绘 各密度界面埋深图。
三、重力勘探方法技术
5、高精度重力测量所解决的石油地质问题
① 在盆地的分析和区带勘探阶段, 解决祥查区选择问题;
重力场的分离
局部重力异常识别使用的主要图件有 ⑴布格重力异常图 ⑵剩余重力异常图 ⑶重力垂向二次导数异常图 ⑷参考图件地质图。 局部重力异常的识别原则是: 在不同方法的数据处理图件上, 异常现象清晰,异常形态、位置、 范围基本近似并能形成独立封闭的异 常,而且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能找到 相应的异常现象。
定远县
3600
桑涧子
池河
57
双桥集
长丰县 七里塘
窑口集
朱家集
曹庵
90
瓦
47
建设乡
朱湾
红桥
68
岱山乡
仁和
90
九子集
耿巷集
高塘
老人仓
下马铺
堰口集
D 80 老庙集
江黄城
埠
瓦埠镇 湖
向82东乡
新兴
永丰
杜85 集
吴家圩 防修乡
重力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

重力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重力勘探技术是最为基础的一项技术,其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重力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上任意一点的重力值、重力异常等参数,推断出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及其空间结构及形态特征。
在重力勘探中,最基础的是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各种参数,例如重力值和重力异常等,进而利用理论方法将测量值转化为密度结构。
重力勘探仪器广泛使用的是重力仪,它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来测量地球的重力值。
三、数据处理1. 数据采集与处理重力勘探的数据采集常用重力仪完成。
在完成数据采集后,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1)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可靠,需要严格把握每个采样点的质量。
数据采集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滤波、异常值处理、坏点检测和采样点校正等。
在数据的初步处理之后,为了方便数据的后续分析,需要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2)数据校正重力勘探数据在采集过程中可能由于许多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包括仪器的灵敏度、环境因素和采样点高度等。
因此,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进行数据校正。
(3)数据分析重力勘探数据处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数据推断出地下物质的密度结构特征。
对于处理过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测试分析、图像处理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数据解释(1)地下构造解释地下构造解释是指将重力勘探数据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根据地球物理理论模型推断地下构造情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正演模拟、反演模拟等。
(2)岩性解释岩性解释是指通过对重力勘探数据的解释,归纳出样地所含有的岩性类型和岩性组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出石油、煤炭、地下水等目标物质的分布情况。
(3)含油气解释含油气解释是指通过分析重力勘探数据,判断目标地区是否有含油气的可能性和分布范围。
通过重力勘探数据分析,可以对含油气区域的地质构造及沉积等特征提供定量化的模型,从而为油气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重力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X研究所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实习内容:重力场研究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重力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重力场是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质构造、资源勘探以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重力场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重力场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
具体工作如下:1. 数据采集:在导师的指导下,使用重力仪进行实地数据采集。
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在采集过程中,了解重力场变化的基本规律,对比不同地区的重力场特点。
2. 数据处理:学习并掌握重力场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滤波、插值等。
通过处理原始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3.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成因。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数据,探讨重力场与地质构造、地球内部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4. 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根据所参与的工作和所学到的知识,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三、实习收获及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重力场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收获如下:1. 掌握了重力场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知识,对重力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地质意义。
3. 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学会了与同事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认识到了实践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仪器操作不够熟练,处理数据时对某些方法理解不深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更好地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做好准备。
重力学和重力勘探总结

地球重力的组成部分(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地心 G=F+C)
重力的单位(1m/s2=106g,u, 1cm/s2=1Gal=10-2m/s21Gal=104g.u.=10-2m/s2=103mGal)重力位与重力的关系
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利用卫星携带的重力梯度仪直接测定引力位的二阶导数张量来确定地球重力场。
重力:除该物体以外的地球质量及其他天体质量对物体产生的引力(F)体随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惯性离心力(C)的合力。G=F+C
重力场:地球周围空间任何一点存在的一种重力作用或重力效应。
引力位的定义;由于场做功与路径无关,只决定于路径的起点P1和P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引入相应的标量函数V(P1)和V(P)
影响岩石密度因素
(1)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
(2)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多少
(3)岩石所受压力的多少
三大岩石的分布规律;
(1)火成岩;从酸性到中性过度是密度都要加大,边缘相的密度比过渡相、内陆相的密度大。倾入岩与喷出岩的密度差异较大。
(2)沉积岩;近地表的沉积岩由于压力小,孔隙度大所以密度小。随着深度的加大,压力大,孔隙度小所以密度大。
△
1x=0时,异常的极大值△g=GM/ (2)因含 项,异常相对于原点对称当x趋向于无穷大时△g=0(3)当某点的异常为极大值的1/n时,GM/N =GMD/
则 = 则可得d
(2)重力异常密度均匀的水平圆柱体的柱体(典型而度体);假设地质体长2l,半径r,中线埋深d,线密度λ=σs, △g=gλ =
重力测量技术总结范文

一、引言重力测量技术是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对地球重力场的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内部的重力信息,为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力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本文将对重力测量技术进行总结。
二、重力测量技术发展历程1. 古代重力测量技术古代的重力测量技术主要依靠水银柱和摆锤等简单仪器,通过比较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差异来进行测量。
这种技术虽然精度较低,但为后续的重力测量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代重力测量技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力测量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1)绝对重力测量技术:通过直接测量物体在地球重力场中的重力值,获取地球重力场的绝对信息。
主要包括扭秤法、摆动法、重力仪法等。
(2)相对重力测量技术:通过测量物体在地球重力场中的相对位置变化,获取地球重力场的相对信息。
主要包括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卫星重力测量等。
(3)重力梯度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梯度变化,获取地球重力场的空间分布信息。
主要包括重力梯度仪、原子干涉重力测量等。
三、重力测量技术特点与应用1. 重力测量技术特点(1)高精度:现代重力测量技术具有很高的精度,可达到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
(2)高分辨率:重力测量技术可获取地球重力场的空间分布信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3)广泛应用:重力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重力测量技术应用(1)地质勘探:通过重力测量,可以发现石油、天然气、金属等矿产资源,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2)资源开发:重力测量技术可帮助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工程建设:重力测量技术可监测地下水位、岩体稳定性等,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4)科学研究:重力测量技术可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动力学过程等,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重力勘探期末知识重点整理

重⼒勘探期末知识重点整理第⼆章1.重⼒值测定⽅法分类:[1]根据测量的物理量不同分为:1)动⼒法:观察物体在重⼒作⽤下的运动状态。
如运动的时间和路径;⾃由落体的速度;⾃由摆振动周期。
以测定重⼒的绝对值。
2)静⼒法:测量物体在重⼒作⽤下的相对平衡状态。
以测定两点间的相对重⼒值。
[2]根据测量结果的不同,可分为:1)绝对重⼒测定:测量地球上某点的绝对重⼒值,绝对重⼒测量的是重⼒的全值——绝对重⼒仪2)相对重⼒测定:测量地球上某两点间的重⼒差值(即各点相对某⼀基准点的重⼒差)——相对重⼒仪2.绝对重⼒仪依据⾃由落体定律,分为⾃由下落法和上抛法。
3.相对重⼒仪[1]分类1)从构造上:平移式和旋转式;2)从制作材料及⼯作原理上:⽯英弹簧重⼒仪、⾦属弹簧重⼒仪、振弦重⼒仪以及超导重⼒仪;3)应⽤领域:地⾯重⼒仪,海洋重⼒仪以及井中重⼒仪[2]弹簧类型:S0是弹簧的原始长度。
S0>0(正长弹簧),S0<0(负长弹簧),S0=0(零长弹簧)[3]零点漂移:弹性重⼒仪中的弹性元件,在⼀个⼒的长期作⽤下将会产⽣蠕变和弹性滞后效应(弹性疲劳)等现象零点漂移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
改正⽅法:仪器制造时,选⽤适当材料,使零点漂移量⼩,且尽量随时间线性变化。
4.厄⽸效应:因载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使作⽤在重⼒仪上的离⼼⼒变化⽽改变了重⼒的⼤⼩,这种影响称厄⽸效应5.重⼒仪性能指标:观测精度,读数精度,测程范围,格值(全球范围)、零点漂移,分辨率、第三章重⼒测量1.重⼒勘探⼯作的主要阶段(简答):(1)设计:根据地质任务进⾏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2)施⼯:根据设计进⾏外业测量,采集各种有关数据(3)处理解释:对实测数据进⾏整理、处理、解释、成图和编写报告2.按照测量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重⼒测量可以分为:地⾯重⼒测量、地下(坑道、井中)重⼒测量、海洋重⼒测量、卫星重⼒测量。
3.重⼒测量的地质任务根据重⼒测量或重⼒勘探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及勘探对象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3重力观测技术总结
1、基本情况
根据中心对973项目监测任务的安排,GPS区域站重力联测工作由分析预报室负责实施,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62个GPS区域站、62个测段。
2001年进行祁连—河西和青海地区的28个重力测点联测。
测点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2个省区,在进行地震重力监测的同时,进行GPS区域站重力联测。
我们按计划完成了祁连—河西地区和青海地区的重力联测任务。
实际工作中由于芦泉测点无路、官亭及循化正在修路,这三个测点无法联测。
我们在野外作业中向课题组负责人汇报了这一情况,并根据项目的需要,增测了武威、元山子、黑马河、扎巴四个测点。
实际完成29个测点、29个测段(见表1-2)。
表2 重力联测路线及测段距离
2、作业依据
GPS区域站进行相对重力联测作业依据的技术规范主要有:
1. 地震重力测量规范。
地震出版社,1997年。
2. 973重力观测实施任务书。
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分析预报室,2001年。
3、仪器情况
本次联测使用两台美国生产的拉科斯特—隆贝格(LaCoste-Remberg)重力仪,仪器号分别为:LCR-G793和LCR-G854。
仪器接回后,首先在单位尺改室的地下室认真细致地调整了仪器的气泡、灵敏度和读数线等;对仪器的供电电池的使用时间也作了初步的了解,并在西安—长安一线进行试测,进一步了解仪器性能。
在野外作业期间,LCR-G793和LCR-G854仪器的性能比较稳定。
仪器的一次项系数采用长基线标定结果,LCR-G793为1.000616,LCR-G854为1.000464。
工作中LCR-G854仪器存在一定的零漂,我们根据不同的测区分别进行了零漂改正,并时刻根据路面情况、地形的不同来调整工作计划,同一天的工作尽量安排在相同路面和地形一致的情况下作业。
司机从事流动重力测量多年,熟知测区环境,工作中汽车行驶平稳,减少了汽车振动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4、作业过程概述:
首先进行祁连—河西地区地震监测网附近的GPS区域站联测,后进行青海及甘南地区重力支线联测。
由于西部大开发,甘肃及青海的省级公路及县乡级公路正在进行建设,加上7月份正赶上农民晒麦子,工作比较困难,增加了作业的难度。
在进行支线联测时,为了保障观测质量,小组每天只能测1~2个测段。
在仪器操作方面,出测前大家分头温习了《地震重复重力测量规范》和《973重力联测任务书》,在外业期间,观测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做到轻拿轻放。
每天早上开测时和晚上回到驻地后都进行仪器检查,以确保第二天的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每天给仪器充电前和供电时,都用数字万用表进行进行电池电压测试,以保障电源充足。
工作中不急于读数,在整平气泡粗略读数后5分钟左右再精确读数,尽量减少因读数太快而引起的返工,做到稳中求快。
观测过程中观测员互相提醒注意安全,避免因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事故。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始终不给仪器断电,以保持仪器始终处在工作或待工作状态,减少仪器恒温不够而造成的观测成果不佳。
在记簿和计算方面,记簿员认真负责,保证记录项目齐全,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尽量减少差错。
每天收工后观测员先自查手簿,自查完后两人再交换互查,检查完后检查者签名,确保野外手簿200%准确无误。
在安全方面,小组成员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人身、仪器和车辆的安全。
在少数民族地区尽量不出去走动,遇到非去不可的事最少两个人一起去。
司机负责行车和车辆、公物的安全,行车过程中根据路面状况控制行车速度。
而且每天工作结束后,立即进行汽车的维护和检修;观测员负责仪器安全,做到轻拿轻放,到驻地后及时给仪器和电池充电,遇到堵车或车坏时及时更换仪器电池,保证仪器不断电;由于大家的安全意识强,作业比较顺利,保证联测任务的圆满完成。
5、观测成果情况:
考虑到重力联测跨距大,LCR-G854仪器有一定的零漂,因此本期作业对LCR-G854进行了零漂改正。
本期作业共完成29个测段,LCR—G793自差均值为8.57µgal , LCR—G854自差均值为8.76µgal, 两台仪器互差均值为13.07µgal。
从观测结果来看,两台仪器互差不大;LCR-G854进行零漂改正后,自差都在限差范围内。
本期作业中有一个测段因LCR-G854自差超限而进行了返工。
室内平差计算结果:单位权中误差为7.6µgal, 点值中误差为8.9µgal。
从整个观测质量来看,两台仪器自、互差较小,室内计算精度较高,观测成果优秀。
6、经验和建议:
1. 了解仪器开摆后的读数时间,不同仪器在同一地区或同一仪器在不同地区开摆后的读数时间可能不一致。
例如,G793仪器在测点读数的稳定过程中读数逐渐增大趋于稳定,而G854仪器在测点读数的稳定过程中读数逐渐减小趋于稳定,两台仪器具有反方向变化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和仪器内摆的稳定性及弹簧的弹性后效有关。
2. 仪器气泡严格居中。
虽然“规范”中只要求每天开测前检查一次气泡,由于此次联测测距长、跨度大,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大,因此每个测点都应进行气泡检查,并在读数完毕,检查纵横气泡是否有变动,以免气泡偏移造成观测误差。
由于出测前已制订了合理的野外观测计划,在小组四人的一致努力合作下,今年较为圆满地完成了973重力联测中29个区域站、29个测段的重力联测任务。
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流动重力组
200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