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总说明书

合集下载

设计总说明书2

设计总说明书2
北京市化工橡胶设计院
工程
名称
河南宇航集团公司
5万吨PVC专用树脂项目
职责
签字
日期
设计施工总说明书
设计
项目
设计
制图
图号
SW031-GY01
CAD
校对
第8页
共10页
2002年
审核
比例
材料
设计阶段
施工图
审定
3、该工艺中有不少排放口或小安全阀,但在管道布置图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安装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合适的位置或增加排液口。
其它则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4、需作静电接地的设备
TK-3B,回收单体槽;
TK-8B,单体储槽;
FIL-1B,新鲜单体过滤器;
FIL-2B、3B,VCM输送过滤器;
PU-3B、4B,VCM输送泵;
北京市化工橡胶设计院
工程
名称
河南宇航集团公司
5万吨PVC专用树脂项目
职责
签字
日期
设计施工总说明书
管道液压试验压力的规定细则详见GB 50235-97规定。
液压试验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用防冻措施,试验时,应测量试验温度,严禁材料试验温度接近脆性转变温度。
用于流体输送的钢管属于压力管道,除了要保证有符合要求的强度与刚度外,还要求保证密闭性,因此要逐根管子进行水压试验。
2、当电气、仪表、土建专业施工图的设计与管道布置图的设计不协调或发生碰撞时,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与设计人员共同协商酌情处理。
八、管架
管架标准采用管架标准图:HGJ 524-91,其它管架图见管架施工图。
九、静电接地的要求
1、有静电接地要求的管道,各段管子之间应导电。当每对法兰或螺纹接头间电阻值超过0.03Ω时,应设导线跨接。

景观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

景观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

景观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一、编制依据1.1 设计图纸及说明: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及说明,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细部图等,是施工的主要依据。

1.2 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计算书、设计变更通知单等。

1.3 国家及地方规范、标准:本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如《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浙江省园林绿化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2001)等。

1.4 施工现场情况:包括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

1.5 施工经验:依据我单位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为本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二、工程概况2.1 工程名称:XXXX景观工程2.2 工程地点:XXXX2.3 工程规模:XXXX2.4 工程性质:XXXX2.5 质量要求:本工程的质量应达到设计文件和规范、标准的要求,确保工程安全、可靠、美观。

2.6 工期要求:本工程的工期为XXXX天。

三、施工组织设计3.1 施工总体布局: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情况,合理布置施工临时设施,如临时道路、临时用房、材料堆放区等。

3.2 施工顺序:依据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3 施工方法及工艺: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及工艺,如土方工程、绿化工程、硬质铺装工程等。

3.4 施工机械设备: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3.5 施工人员组织:合理配置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3.6 施工安全管理: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3.7 施工质量控制:制定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3.8 施工环境保护:制定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确保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施工进度计划4.1 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性质、工期要求等因素,制定施工总进度计划。

设计图纸总说明书

设计图纸总说明书

设计图纸总说明书一、工程概述本次设计项目为_____,位于_____。

该项目的总占地面积为_____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_____平方米。

项目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等。

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和相关要求。

2、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等。

3、项目所在地的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和相关要求。

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三、设计范围本次设计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的设计。

具体内容如下:1、建筑专业:包括建筑的总体布局、平面功能设计、立面造型设计、剖面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等。

2、结构专业: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基础设计等。

3、给排水专业:包括室内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消防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等。

4、电气专业:包括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照明系统的设计、弱电系统的设计等。

5、暖通专业:包括空调系统的设计、通风系统的设计、防排烟系统的设计等。

四、建筑设计1、平面设计本项目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合理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_____区、_____区等。

各个功能区域之间通过走廊、楼梯等交通设施进行连接,交通流线清晰、便捷。

房间的布局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等要求,尽量保证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

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间等的宽度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

2、立面设计建筑的立面造型简洁大方,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

采用了_____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

外立面材料选用了_____,色彩搭配协调,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3、剖面设计建筑的层高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如_____层的层高为_____米,_____层的层高为_____米等。

室内外高差为_____米,满足防水、防潮等要求。

五、结构设计1、结构体系本项目采用_____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参考)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参考)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1.工程概况本方案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2789366.23058,Y=532803.32505;设计终点桩号为K5+334.790,坐标为:X=2792400,Y=529400。

路线全长5334.790m,全线设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2X10,K0+200~K0+300,K5+120~K5+160)、8道涵洞。

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根据本项目在总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结合公路设计规范,确定本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为:本次设计一律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25m圆曲线一般最小径:200m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m圆曲线不设加宽值最小半径:250m最大纵坡:6%路基宽度:10m路面宽度:7m小桥和涵洞: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公路Ⅱ级3、道路工程设计3.1道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原则:平面线形应流畅顺适,利于安全行车,与地形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条件、地质气候、材料来源等其它影响因素;处理好道路与农业、城镇、居民的关系,要努力做到“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注意与农业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要占高产田地和经济作物田地,注意与农田水利设施、当地土地规划良好结合;充分重视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地貌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同时对特殊地质的处理将增加工程费用,应尽量绕避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生态平衡。

本路线起于206省道,止于店上村,总长5241.692米。

线形设计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依据,按60km/h二级公路的标准来进行设计。

01 初步设计总说明书

01 初步设计总说明书

目录1 总的部分 (1)1.1设计依据 (1)1.2站址概况 (4)1.3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设计应用 (21)1.4技术经济指标 (22)1.5对可研批复、反措、强条的执行情况 (24)1.63C绿色电网建设(变电站绿色部分)评价指标执行情况 (25)1.7示范工程样板点复制情况 (25)1.8闲置物资产生和再利用 (26)1.9南网品类优化物资应用情况 (26)1.10存在问题及建议 (26)2 电力系统 (27)2.1系统概述 (27)2.2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7)2.3建设规模 (33)2.4主要电气参数及设备选择 (34)3 电气一次部分 (39)3.1标准设计应用情况 (39)3.2电气主接线 (43)3.3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44)3.4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47)3.5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49)3.6站用电及照明 (51)第 i 页3.7防雷接地 (51)3.8电缆设施 (53)3.9临时停电过渡方案及措施 (53)3.10样板点实施内容 (53)3.11综合布线 (56)4 系统及电气二次 (57)4.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57)4.2系统调度自动化 (60)4.3通信 (68)4.4计算机监控系统 (87)4.5元件继电保护 (93)4.6直流电源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94)4.7辅助系统 (96)4.8二次设备布置 (97)5 土建部分 (101)5.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101)5.2建设用地规模 (106)5.3建筑 (110)5.4结构 (114)6 水工及暖通部分 (117)6.1站区供、排水条件 (117)6.2给水系统 (118)6.3排水系统 (118)6.4防洪排涝 (119)6.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20)7 消防部分 (122)7.1概述 (122)7.2消防措施 (122)8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125)8.1环境保护 (125)8.2水土保持 (127)8.3节能减排 (129)9 劳动安全卫生及安健环设施标准 (133)9.1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设计任务和目的 (133)9.2工业安全与卫生危害因素分析 (133)9.3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对策措施 (133)9.4变电站安健环设施标准 (135)10 主要施工方案及大件设备运输 (137)10.1主要施工方案 (137)10.2大件设备运输 (137)11四节一环保评价分析 (139)11.1绿色评价等级目标 (139)11.2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及等级划分 (139)附件: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阳江供电局文件,《关于印发阳江110千伏温泉(那龙)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阳供电计【2017】20号)第 iii 页1 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2004年2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工程)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6年版)。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任务依据1.1任务依据本路线在云南境内,根据所给的参数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通过交通量计算,确定为双向四车道,由规范查得此路设计车速为60Km/h,整个路段的最大纵坡不大于6%,同时为满足纵向排水的需要,纵向坡度不低于0.3%-0.5%。

路面宽度23m,最大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1.2设计标准1.2.1主要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1996年版(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1.2.2主要技术指标表-1 主要技术指标表12.设计主要过程2.1工程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该工程是云南省一级公路第1标段,属于山区,地质条件良好,适合建设一级公路。

(2)作用:该工程主要是联结昆明和桂林两个地区的路线,缓解两地区间目前紧张的交通状况,加快两地区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兼顾防洪和景观功能设计,使线形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2.2总体设计的原则该工程的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合理利用地形,遵循路线设计标准,达到路线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

结合本工程沿线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合理使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尽量减少拆迁,以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本设计着重公路景观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总说明书范文

总说明书范文

总说明书1 设计依据及范围1.1 设计依据a)本工程初步设计文件b)110kV 杨洪线改造(生命线)工程初步评审意见1.2 设计范围本工程线路从220kV新御变出双回,一回至220kV朱坝变,一回至110kV 邓码变。

本工程的电压等级为110kV,导线选择为LGJ-400/35,相应配合地线为1JLB1A-8Q线路220 kV变电所出口段,采用双地线JLB1A-8Q中间采用单地线JLB1A-8Q本线路双回路部分长约36公里,至朱坝变单回长约4公里,至邓码变单回长约5公里。

线路在新御变出口段、跨越大运河双回路长约4公里采用双地线架设,往朱坝变方向的单回长约5公里采取双地线架设;至邓码变方向的单回长约3公里采用单地线。

为保证线路顺利架设,在新御变原越闸线路间隔不用(与二站线路同塔双回),新上两个间隔;在武墩镇南侧,35kV和平线路须让出通道,35kV和平线路改造 3 公里。

拆除原线路40 公里。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工程分成三段: 1 、新御变至苏北灌溉总渠即0#〜114#为第一段;2、苏北灌溉总渠至朱坝变,即114 # (含114# )至162#为第二段;3、洪泽境内双回路分支塔至邓码,即142#(不含142#)至原邓码双回路转角塔为第三段。

第一段线路,双回路设计,线路长约29 公里。

第二段线路,双回路设计部分,线路长约7 公里;单回路设计部分,线路长约5公里。

第三段线路,单回路设计,线路长约3 公里。

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1 线路概况2.1.1导线采用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相应配合地线为JLB1A-80考虑导地线之间绝缘配合,故铁塔部分取导线安全系数K= 2.5;地线安全系数K=3.5。

对于110kV与35kV同杆塔架设部分导线安全系数K= 4;地线安全系数K= 6。

对于110kV与20kV同杆塔架设部分导线安全系数K= 6;地线安全系数K= 8.3。

具体详见平断面定位图及其杆塔明细表本线路主要气象条件:最大风速26.5m/s,复冰厚度导线5mm,地线10mm,最低气温—20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一、概述本设计位于广东省某一地区的山岭、重丘区地段,全长5.104公里,途经圩上伊岭圩、伊岭公社、伏虎村、学校、伊岭岩仃车站、电灌水利沟,建成后将有利于沿线地方的出行及经济发展。

本设计现在交通量为小汽车3500辆/日,载重汽车4800辆/日,其中载重汽车东风占18%,解放占52%,黄河占30%。

设计年限20年,远景交通量增长率为4.6%。

由此算出远景年交通量为14784辆/日,其中小汽车为6720辆/日,载重汽车为8064辆/日,因此本设计为一级道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

(一)任务依据1、成人函授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公路路线、路基、路面设计规范4、公路路线勘测规范5、道路制图规范6、各门课程的教程、讲义。

(二)设计标准公路等级:按平原微丘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1、计算行车速度:主线80km/h;2、桥涵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3、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中小桥及路基1/100;4、路基宽度:27米;5、桥涵与路基同宽;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重100kN的单轴荷载;7、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R=400米,极限最小半径R=250米;8、最大纵坡5%;9、停车视距160米;10、凸型竖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R=3000米,一般最小值R=4500米,凹型竖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R=2000米,一般最小值R=3000米。

(三)执行规范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交通部部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5、交通部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6、交通部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50-2006)7、交通部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8、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9、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0、交通部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10、《道路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四)下一阶段需要进行试验及研究的项目软基处理设计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一般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土工格栅、等载预压;第二种,特大桥引道填土较高的路段采用粉喷桩+反压护道;第三种,鱼塘路段塘底流塑状淤泥采用清淤换填砂砾+袋装砂井+土工格栅、等载预压处理。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气象1、气温该项目路线地处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路线地处华南沿海台风(IV7)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21.6℃,一月平均气温13.1℃,7月平均气温28.3℃,极端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9℃。

2、降雨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宜人,高温时间长,温差较小,平均气温21.6℃。

年平均降雨量达1600mm以上,四季常青。

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每年7~9月多台风,台风过境时伴有暴雨。

由于雨季时间长,暴雨集中,地面经流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各类边坡应绿化防冲刷,路面结构选用水稳定好的水泥稳定类基层。

3、风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平均风速1.9~2.1m/s,最大风速14m/s,7-9月常遭受强热带风暴侵袭,风力达6-9级,最大达12级。

(二)水文本区域河流众多,增江纵贯南北,东江沿市境南部流过,西距市界5公里处汇入珠江。

本区地处东江支流增江下游河网区,地势低平,河汊交错。

沿线经过的几条河涌均为增江支流,均受潮汐影响,具有半日潮的特点。

(三)地形、地貌本路段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古生界地层和燕山三期花岗岩。

1、第四系(Q):第四系按成因类型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层,局部为淤泥层。

冲洪积层沉积较广泛,淤积层分布不均匀。

残坡积相沉积层(Qel、Qdl):主要分布于丘陵台地和三角洲平原基底。

残坡积相沉积层大多数为褐黄色,褐红色亚粘土层。

2、古生界(Za):多为隐伏状基岩及其风化层,为灰色,灰白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四)场区地基地震效应经查阅资料,本路段地震活动不频繁,震级小,自1045年至今,广州地区有历史记载共发生25次地震,震级均小于5级。

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为地震基本烈度VI度区。

(五)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系松散层内上层滞水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位一般较高。

再则第四系松散层多为粘性土层和淤泥等,松散岩类含水层位,多为中粗砂层,水量丰富。

本路段的特殊岩土主要为软土,软土属山间平源淤积,厚度小,分布不连续,含较多腐植物和古生物,其天然含水量为42.5%~81.0%,孔隙比为1.14~2.268,容许承载力[σ]=46~81Kpa,填筑路基后将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将对路基、路面及人工构造物起破坏作用,对软土地基采用加固处理。

(六)不良地质路段情况及对策在地质钻孔钻探深度内未见断裂和构造破碎带,路线所经过的地方及附近亦未见崩塌、滑坡,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全路段若有较软弱的淤泥层。

则:软土路基采用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一般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土工格栅、等载预压;第二种,特大桥引道填土较高的路段采用粉喷桩+反压护道;第三种,鱼塘路段塘底流塑状淤泥采用清淤换填砂砾+袋装砂井+土工格栅、等载预压处理。

对于涵洞工程,基底采用清淤换填砂砾垫层,结合路基的第一种处理方法。

并采用反开挖施工等方法处理。

对于桥梁工程,基础采用灌注钻孔桩。

台后填土按软土路基处理方法施工,钻孔桩施工应于等载预压完成后进行。

三、总体设计(一)交通量分布状况、公路功能及总体设计原则的确定通过对交通量的调查和分析,预测本项目主线平均日交通量为7700辆/日,远景年为14784辆/日。

1、总体设计的原则(1)依据本项目的性质和功能,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合理确定计算行车速度。

(2)对路线起、终点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作出接线方案。

(3)合理划定设计路段长度,恰当选择不同设计路段的衔接地点,处理好衔接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设计。

(4)根据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减小拆迁房屋、方便群众、依法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古迹、避免经过地质不良地段、避免穿越城镇、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等原则,合理选择线位。

(5)与沿线路网、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乡镇规划、管线交叉等进行协调配合,处理好跨越主要河流的关系。

(6)根据公路功能,确定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布局与位置。

(7)注重景观设计,使公路线形、桥梁、沿线设施等人工构造物构成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群体。

(二)技术标准与技术指标的总体运用情况1、平面:(1) 在不影响路线总体走向,不降低主线设计指标的前提下,路线布设充分考虑尽可能为大型构造物的设置提供有利条件,避免因路线布设不当造成设置困难和工程数量显著增加。

(2)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提高服务水平,以利项目功能的发挥和营运效益的提高。

(3) 在路线设计时讲究路线平纵横配合,使其具有流畅的立体效果;在争取较高平纵技术指标时,更注意合理运用技术指标,讲究平纵配合和前后指标的均衡掌握。

(4) 对困难路段,纵坡设计时考虑了以合理的横断面相配合,综合确定更为合理的纵坡,尽量降低边坡高度,减少占地和土方数量。

(5) 路线纵坡设计时桥梁纵坡不超过3.5%,路基纵坡不超过4%。

(6) 在线型组合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平、纵组合设计,对可能存在不良组合路段已进行透视检查,证实设计合理可行。

(7) 在连续上坡的路段应设置缓坡段,其坡度须小于2.5%,长度不小于300m。

若条件许可,尽量设置反坡,其坡度以不小于0.5%为宜,长度不小于300m。

(8) 在较长连续上坡的路段,宜合理划分坡段组合,使得陡缓坡段组合得当,一般情况下应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坡顶的纵坡宜适当放缓。

(9) 下坡与平曲线组合在一起时,若坡度大于3%,应对平曲线超高予以加强,以保证货车的安全行驶。

(10) 竖曲线半径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半径,条件许可时,采用了视觉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R凸=12000m,R凹=8000m;条件受限时,采用一般最小值R凸=4500m,R凹=3000m。

竖曲线长度一般不得小于100m。

(11) 重视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尽力少占良田,尤其是高产4、在施工期间,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田,尽量避免过多拆迁房屋和重要的电力、电讯、水利设施。

全线纵断面纵坡较为平缓,全路段共设变坡点1.396次,最大纵坡2.377%有1处,最短坡长370米。

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竖曲线R=5591.585米,凹形竖曲线R=6211.799米。

(三)路线起讫点与其他公路的衔接方式(四)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设置原则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设置原则,交通标志、标线按国标《道路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设计。

除桥梁两侧及中央分隔带采用砼护栏外,其余路段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绿化带,路边设置里程碑、百米桩和公路界碑,在交叉路口设置指向标志、限速标志、解除限速标志,在高路堤路段(H>4米),交叉路口、桥头两端等地方设置护柱。

(五)公路与沿线环境协调情况及环境保护对策本工程对沿线环境的主要影响有:1、公路施工造成水土流失及植被破坏引起的生态失衡;2、软土路基施工的淤泥挖运处理不好会引起环境污染;3、施工、运营期内,噪音、废气、排污等对居民居住区、学校环境的影响。

针对以上影响设计中主要采用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路基设计在已有灌渠、小河的位置,修建桥涵;2、防止路面污水流入水田、鱼塘,设计时考虑在路堤坡脚设置边沟,在鱼塘护坡平台设置截水沟,将污水引入公路边沟。

3、为防止水土流失及补偿植被,在路基边坡及隔离绿化带铺种草皮;四、路基、路面及排水(一)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型式及边坡坡率,并采取经济有效的排水防护工程及病害防治措施,防治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造成的危害,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受洪水控制的路基高程为(设计计算水位+壅水高+0.5m)。

路基设计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桥梁、洪水位、软土路基的临界填土高度、规划控制标高。

路基填方边坡根据水文、地质、填料、填土高度等因素确定。

2、路幅按照成人函数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的规定。

路基宽度为27米。

其中行车道2×7.5米,中间带宽4.5米(其中中央分隔带宽3米,左侧路缘带2×0.75米),硬路肩(可作非机动车道)2×3.0米(包括右侧路缘带2×0.5米),土路肩2×0.7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