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格结构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路遥

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路遥著作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路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备受赞誉。

自他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他的作品一直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而且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追寻了人类生活的真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路遥的长篇小说创作艺术。

首先,路遥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化,融入了众多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智慧,路遥成功地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中国社会形象。

其次,路遥的叙事手法非常自由和灵活。

他善于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和时间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多层面的叙事方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此外,路遥的小说作品以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特色。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塑造,展现了人们不同的命运和生活道路。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路遥都能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并感受到他们的人性之美和悲凉。

另外,路遥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情感渗透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厚意。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爱恨情感,表现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情感深度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路遥长篇小说的叙事脉络和结构架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叙述,让读者沉浸其中,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而且,他的作品常常以复杂的剧情线索和错综的人物关系为基础,既展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又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对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各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命运,解析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并对作者的人物创作手法进行评析。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路遥孙少平孙少安一、绪论(一)路遥的生平与创作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

路遥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当地最好的延川中学,但因伯父已无力供养而险些辍学。

后来他硬是凭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同学接济完成学业。

文革时,他曾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是诗歌。

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会,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

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由此,他逐渐舍弃诗歌,开始写小说。

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

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

之所以要简要地介绍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是因为像路遥这样的本色作家,其作品几乎从未脱离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他几十年生存的土地——陕北,尤其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脱胎于他本身的经历。

因此,只有了解路遥本身,才能对他小说中的人物作出客观深刻的剖析。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路遥是一个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作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悲壮情怀和献身精神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引起强烈、持久影响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深邃的目光解析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剖析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他的作品中,以普通农民、工人、知识青年、基层干部为主角,他以现实主义作家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普通人物身份的认同感,将他们塑造成了英雄,使他的作品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论路遥笔下不平凡的人生及其影响

论路遥笔下不平凡的人生及其影响

论路遥笔下不平凡的人生及其影响论路遥笔下不平凡的人生及其影响【内容摘要】:路遥是一位真正的农民作家,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源农村的真实生活。

他笔下那些不平凡的人生是定格在那片让人痴情的黄土地上,他们或固守家园,亦或追逐青春梦想,塑造了一批活灵活现赋予现实启迪意义的人物形象,其实那就是陕北一代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影响着世代黄土地的儿女们追求那不平凡。

不管是固守家园的“孙少安”们,还是追逐梦想的“孙少平”们,他们始终走不出农村,也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始终处于城乡交叉地带。

本文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写了不同人在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人生、作者创作的影响因素、后人对作品的评价及其影响。

【关键词】:路遥不平凡人生固守着开拓者第一章引言路遥(1949—1992)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一向被视为一种奇特的现象。

虽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没有获得多少风光,但却在普通读者群中拥有广泛的声誉,特别是像我一样的青年读者中赢得喜爱。

《平凡的世界》以全景式的方式描写了改革开放前后发生在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的故事,以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人们生存社会背景下的的苦难状态、苦难下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浓浓的人间真情,谱写了一曲“平凡世界里不平凡人生”的生命赞歌,在这幅社会全景图中展现出来的奋斗精神美、苦难精神美、人性精神美,激励着当时的甚至是现代的年轻人。

本文主要从乡村生活的固守者和交叉地带的开拓者的角度来写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作者创作的影响因素、后人对路遥作品的评价及影响。

第二章、乡村生活的固守者2、1 乡村世代的普通百姓生活于陕北黄土地上的我,对黄土地有着和路遥一样的感情,无比热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黄土高原沟壑圪崂都有着我至亲的回忆。

不管是高家村、双水村,还是原西城,那里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那一点一滴的民俗风情,读来都是那么亲切,似乎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村庄甚至自己家,都已经司空见惯。

演讲稿描述路遥

演讲稿描述路遥

演讲稿描述路遥路遥,原名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以其作品《平凡的世界》而闻名于世。

他生于山西省,成长于乡村,深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路遥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路遥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乡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人生的坎坷与憧憬。

在《平凡的世界》中,他通过对农民家庭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希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小说创作,路遥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语言简洁、真挚感人,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则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路遥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文学创作上,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生问题,呼吁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路遥的文学成就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一笔,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路遥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卓越艺术创造力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

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将会长久地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毕业设计 浅论路遥生平与创作的关系

毕业设计 浅论路遥生平与创作的关系

浅论路遥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摘要:路遥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坎坷,其作品更是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作品中的很多都有着他自身的影子,可以说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路遥的作品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他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系列的生存在农村与城市交界处的艰苦奋斗的青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对当代人仍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

但对于路遥的研究很少有系统地结合作品谈其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本文就这方面结合文本加以研究。

关键词:路遥、生平、创作引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路遥一直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进行创作,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其实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一直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着他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给文学史添了一道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为当代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路遥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对于他的研究仍然进行着。

在国内,关于路遥的创作活动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马一夫、厚夫收集整理了较为详细的路遥研究评论文章,把这些收录进《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中,从而为路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此外,梁向阳教授在《路遥研究述评》一文中,全面地介绍、梳理和评价了目前国内对路遥的研究状况。

当下,对路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比较研究、作家研究和创作心理研究这四个领域。

其中,对于路遥生平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有着大量的回忆类,纪念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立体化的解读了路遥的情感世界。

陈忠实的《告别路遥》、白描《写给远去的路遥》、王安忆《黄土的儿子》,共同展现了一个情感炽热、热爱生活、行走在“城市交叉地带”的路遥。

高歌《困难的日子纪事一一上大学前的路遥》、黄卫平《一名真正的矿矿工》、白正明《路遥的在大学生活》、邢小利《从夏天到秋天一路遥最后的岁月》、航宇《路遥在最后的日子》等,对路遥在困难时期、在大学里、在矿区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日子,进行了如实的记录,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路遥、一个有血有肉的路遥。

解读路遥及作品

解读路遥及作品
曾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 《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 两首诗歌。初试牛刀,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 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知名度越 来越高。 1980年,他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创作风格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 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 带着‘城市味’的人”,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 农村生活; 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 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 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 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 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2019/1/8
这种反差让高加林很是纠结。他的那种难以言说 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 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 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 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 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 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她脸 上刷刷地淌着。 回到土地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 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 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 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 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 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 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 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创作生涯
内容简介:
回到土地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 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 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 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 ,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 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 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 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 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 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 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摭谈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摭谈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摭谈路遥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在他创作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摭谈,希望能为读者深入了解路遥的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天下儿女”形象路遥的小说中主要是以普通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其中最经典的作品就是《人生》。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刻画了一批“天下儿女”的形象。

在这些形象中,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理解。

其中最经典的是主人公李家同。

他和他的同伴、女友一道,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不停。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一直在为梦想而努力,但是却始终无法真正摆脱现实的束缚,仍然深陷于生活的困境之中。

这里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心理作用等等,都有着深刻地思考和认识。

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路遥的小说中自然也有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

在笔者看来,这些形象不仅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刻画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形象。

这个家族虽然很贫困,但是却充满着亲情、友情和爱情。

路遥通过对这个家族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的中国乡村社会,这种社会在许多方面都独具中国特色。

同样,在《春天里》中,路遥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

比如,小林、小李、吕四娘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国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思想及生活方式,都代表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风韵。

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路遥的小说中往往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既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平凡的世界》中,站在整个人物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女性形象:比如付小芹和孙少安的爱情、苏叶重拾自尊、李桂贞在集合队中的追求等等。

她们展现出了独立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坚韧的精神,自觉地面对着种种不公和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的持续不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公允。20世纪80年代,路遥的《人生》、《平凡的 世界》曾在全国引起了持久而强烈的反响,“高加 林”、“刘巧珍”、“孙少平”等人物形象曾深深地 感动了一代人,甚至成为青年们的偶像和人生楷 模。《平凡的世界》使路遥步入了人生的巅峰,给 他带来了的殊荣,他因此而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位茅 盾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还被译介到不少国家和地 区,使他享有一定的世界声誉。即便是在文学处于 相对沉寂状态的今天,《平凡的世界》依然雄居畅 销书之列。堪称当代乡土文学的扛鼎之作。令评论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College
of
Yuncheng,Yuncheng
044000,Shanxi,China)
Abstract:Lu Yao’S personality plays
it’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yle of his literature creation.Therefore,
315
理解他的作品。
予了其作品深刻、厚重之感。路遥对于人生苦难的 极度张扬已成为他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 分,有论者曾指出:“路遥的小说属于典型的人生 炼狱体验叙事。他是把人生的苦难体验当作小说的 主题内容的作家。但他并不怨天尤人地渲染苦难, 并不单纯地写苦难本身,而是通过苦难来写人格尊
严、道德激情,面对苦难的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追 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热情。在苦难面前始终强调人的
河南理工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01.1 l,No.3,Jul.2010
路遥的人格结构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路遥的人格结构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其人格结构,有助于我们更 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本文从苦难意识、英雄情结、政治情结、平民意识四个方面对路遥的人格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his works by studying his person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Lu
Yao’S personality in four aspects,that is,consciousness of tribulation,hero complex,political complex and consciousness of common people. Key words:Lu Yao;personality;style of literature
就着自己的唾沫,将这半个黑白馒头吞下。……
学的献身精神上。路遥在文学创作中倾注了他的全 部激情,堪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灵化写作。在写 作《人生》时,他整个人几乎就已进入了一种癫
狂状态:
班上有一个同学,家境好一点,口袋里时常有馍 吃,于是就用这馍逗路遥。他说:
“王卫国同学,
你学两声狗叫,我将这馍给你吃”。路遥于是学两 声狗叫。这同学又说:“我将馍掰咸蛋儿,往空里 扔。你用嘴接!”路遥又答应了。于是,在延川县 立中学的操场上,便演出了这一幕,一个人不停地 向空中扔着馍蛋儿,一个人用嘴去接,接一次学两 声狗叫‘31。 穷困、辛酸的童年生活成为路遥成年后摆脱不 掉的精神地狱,也使他形成了怯懦、自卑、压抑的
在当代文学史上,路遥似乎已渐渐淡出了评论 家们的视野,成为一个愈来愈模糊不清的背影。各 种版本的文学史都极少提及这位来自黄土高原的陕
北汉子,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这的确有失
界困惑不已的是:“路遥是位主流作家,其作品以 主旋律为基调,但却消解了概念化、理念化的通 病,这里的主要窍门是什么?”…这是研究路遥的 作品所遇到的核心问题,却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路 遥的价值所在。“对人生的创伤和屈辱感的刻骨铭 心,对身处困厄处境时生存意志的砥砺,对青春的 过失和迷茫,对黄土地的炽热眷恋,这一切都是路 遥给予人们的长久感动。阅读路遥作品的情感投 射,有着路遥作品本身的因素,但更应引起人们注 意的是,它或许是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 中人们的某种情感诉求。”【2 o这段话也许为路遥作
将他笔下的人物对于苦难的反应贯彻落实到了自己 的生活实践之中,这一点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他对文
延川求学的日子里,饥饿使路遥丧失了做人的尊 严。作家高建群曾谈及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路遥通常总没有吃的,看见谁手里有个馍
馍,于是一把夺过来,待那同学来抢时,路遥就给
馍上吐两15/唾沫,同学见状,放弃了,于是路遥便
性格特征。他发愤读书,渴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挽回
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
结构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路遥;人格结构;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79(2010)03—0314—05
Lu Yao’S Persona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SONG Jie
(Department of
一、苦难意识
路遥来自陕北黄土高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 看,这里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极为恶劣。1949年 12月2日,在陕北清涧一户贫困的农民家里,路 遥呱呱坠地,等待他的是不幸的童年和窘困的生 计。因为贫穷,七岁的路遥被过继给了伯父。他不
得不离开清涧到延川,开始了沉重的人生之旅。在
生存意志和乐观的生存态度,是路遥的人生炼狱体 验叙事的一个特点。由炼狱而顿悟、升华、获救, 构成了路遥小说的完整的情节构织模式。”卜。 路遥不仅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种苦难意识,更
收稿日期:2010—01一15
路遥的人格结构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研究其人格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
作者简介:宋沽(1969一)女.山西万荣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E~mail:songjie0066@163.corn
万方数据
第3期

洁:路遥的人格结构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