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读书笔记
出师表读书笔记(精选5篇)

出师表读书笔记(精选5篇)出师表读书笔记篇1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
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
(这是写*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
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
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出师表读书笔记篇2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
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
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出师表读书笔记篇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表》 笔记 要点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2、重点字词。
(1)崩殂:帝王死(2)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3)菲薄:轻视(4)恢弘:发扬扩大(5)引喻适义:称引恰当(5)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6)异同:不同(6)刑赏:罚(7)昭…..之理显示治理(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败(10)倾覆:兵败(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
(13)闻达:做官扬名(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奔走效劳(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20)攘除:铲除。
(21)彰:表明(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眼泪(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简(通“拣”)选拔有(通“又”)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精通熟练今:作文通顺明白5、一字多义: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性行淑均(行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行阵和睦(队伍)俱为一体(是)咨臣以当世之事(拿)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寄臣以大事(把)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遂许先帝以驱驰(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6、成语:妄自菲薄三顾茅庐计日而待作奸犯科三、翻译重点句子:(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出师表》读后感(通用15篇)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通用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读后感篇1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
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出师表》读后感篇2《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笔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
以下是《出师表》的笔记要点:
1. 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内容:
背景:当时蜀汉已进入战争状态,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向刘禅上表,陈述自己的心志和对国家的期望。
主题:表达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对后主的期望和劝诫。
重点:诸葛亮在文中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对后主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北伐的决心。
3. 重点字词:
崩殂:指帝王之死。
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先帝的遗留下来的美德。
菲薄:轻视。
恢弘:发扬扩大。
引喻适义:称引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善恶。
异同:不同。
刑赏:惩罚或奖赏。
4. 文学特点:
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用词简练,含义深刻。
5. 感悟与思考:
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这篇表文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一〕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那么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一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
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
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
否那么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绩全揽到自己身上了。
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二〕玖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多么豪爽耿直。
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那么一定要以厂为家。
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一股一走了之。
更有甚者用送礼行一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
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思念,让人敬仰。
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出师表读后感〔三〕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一毛一,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读书笔记

《出师表》读书笔记《出师表》读书笔记1《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
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出师表》读书笔记2上曾读到胡觉照先生写给教育部教材司的建议信,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应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
在下不敢苟同。
近日反复读了几遍有所悟感记下。
其一,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华歆的《止战疏》也就是战争时期的一种军事上的战与和攻与守的建议或者说是国策的意见而已。
把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愚忠”相联系,实在是超脱历史背景的无稽之谈。
封建王朝,哪一朝哪一代能少了“愚忠”的文臣武将?而所谓的愚忠思想,往往则是一种民族气节与精神的体现。
出师表读后感6篇

出师表读后感6篇出师表读后感1《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
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出师表读后感2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这份奏表中包含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他用婉转的语气为刘禅提出了三条极为有关键的建议。
分别是广开言论,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力量薄弱,又由于刘备讨伐东吴时折损了四十万大军,可是内忧外患。
南有少数民族的判乱,东有吴国虎视眈眈,北有魏国强敌。
那时国力衰弱,诸葛亮身为一国之丞相,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临死托孤的恩情,决定出师北伐,上奏《出师表》。
刘禅是一位无能懦弱的君主,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放心刘禅,叮嘱道,亲览人,远小人。
出师表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出师表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出师表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师表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读后感1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
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出师表读后感2《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出师表读书笔记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
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
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
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
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
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