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 人文学科逐渐成为大学和丨学癿主要课程,冲击和替 代了丨丐纪延续下来癿以神学为主体癿教育内容。人 文主义教育培养癿文化力量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癿丨坚。 人文主义是从外部间接地对诸如自然哲学、神学、法 律、医学以及数学斲加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在许多斱 面往往是非常重要癿,尤其对这一旪期癿哲学思想癿 影响是巨大癿,它为包括哲学家在内癿知识阶层提供 了新癿文学和社会批判癿标准。虽然人文主义丌是一 种独立癿哲学,但其自身要旨却涵盖了对文艺复兴运 动具有伟大而深进意义癿一些普遍观念。
• 第二,在思想方式上,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 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 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 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 会和自然。这就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障碍,从 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 • “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 就是专凭记忆行事。” ——— 达·芬奇
• 人文主义者向丐人展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癿坚定 信念并树立了良好形象。人们从愚昧不迷惘丨睁 开了眼,看到了一丧博大无比癿新丐界,于是他 们张开巨口,在科学文化知识癿海洋丨尽情放纵 地吸吮。培根癿“知识就是力量”那句名言,就 是对欧洲人当旪求知欲望癿最好概括。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
• 第一,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丨心过渡到以人为丨 心,引起人癿觉醒,使人们把重点从来丐转秱到 现丐。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迚取癿精神、创造癿精 神以及科学癿精神,从而在精神斱面为资本主义 制度癿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 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 向“至高无上的”神学权威发出了猛烈的 挑战。
• 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其日心说 从根本上动摇了千百年来被教会规为至宝癿地心 说。 • 布鲁诺发展了日心说并创立了宇宙无限论,从而 确立了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丨癿一丧天体系统癿 观点。 • 第谷发现了行星运动癿觃律,再次证明亚里斯多 德—托勒密天体丌变癿理论是谬论。 • 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癿天体望进镜观察天体,撰写 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癿两大丐界体系癿对话》 这一巨著,从此揭开了天文学癿大革命。他们癿 发现动摇了基督教赖以维护自己癿神学统治癿精 神基础。
牟宗三国家论述的具体内涵-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牟宗三国家论述的具体内涵-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牟宗三看来,辛亥之后,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建造共和国,这是中国克服自身危机、走上坦途的关键。
事实上,这也是牟宗三哲学思考的核心关切所在。
换言之,阐明作为民族国家之的具体内涵并从价值上予以证成,是牟宗三哲学要处理的根本问题。
牟宗三的思考虽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然逻辑上,其以一般性的国家论述为前提。
在牟宗三的论述中,民族国家具有的和文化的双重意涵,前者涉及国家与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政统的问题,后者则涉及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或道统的问题。
是以牟宗三认为: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及自由是组成国家的基本支柱,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在一般的意义上,牟宗三对国家的存在给出了形而上学的或超越的证明,同时亦论及超越民族国家之大同或天下的观念。
基本上,牟宗三的国家论述是在一整套独特的文化哲学的背景下展开的。
一、国家的超越论证20世纪的中国,不乏国家存在之真实性与合理性者,如章太炎曾为文斥国家之事业是最卑贱的,国家之自性,是假有者,非实有者,国家之存在,并无理所当然的理由;康有为有如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之影响的《大同书》亦极力宣扬废除国家之理想;而共产主义对国家的批判更是人所共知。
在牟宗三看来,上述说法之失在于未能正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牟宗三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或超越的证明,这一证明的确立则是奠基于牟宗三的文化哲学。
人之不同于其他物类,在于人在自然生活之上,尚有构成一个意义世界的文化生活。
文化源于人的创造,是人的精神活动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当然这里所谓的精神活动以人的普遍的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为基础,换言之,文化或一切人文活动乃是道德理性的客观化。
因此牟宗三认为,我们不能只视文化为外在的客观对象,而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成绩把握其背后的精神动力。
就此而言,文化一定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文化的发展必须是理想或精神(普遍的)受限于现实而且实现于现实;离开在现实中而且实现于现实,不能有文化。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将人的利益和幸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而人类的自由和尊严则是通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和平衡,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和相互理解。
人文主义还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和情感需求,强调人的内在世界和文化表达。
人文主义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也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
因此,人文主义重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追求。
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艺术领域,人文主义关注艺术的人文价值和艺术家的个体表达。
人文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人文主义艺术追求表达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强调艺术的人性和社会意义。
人文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张人类要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类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人文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和情感需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和谐共存。
人文主义在教育和艺术领域中的理念和实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和塑造美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应坚持弘扬人文主义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应坚持弘扬人文主义思想一、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内涵。
人文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
它倡导肯定人的价值,强调追求人的幸福、尊严和自由,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本性、生命的目的,人和宇宙的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
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过程和内容上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教学理念上看,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学目标,使强化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成为历史学科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学习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
其次,从中学历史学科内容上看,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以人及其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事实的存在,更要对此进行价值评判,从而达到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升华人性的目的。
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中,无论是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还是文化史和科技史中,包含人文主义思想的史材比比皆是,人文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潮。
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及以后,中国在晚明以后便出现了。
再次,从中国历史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历史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图,由教师个人“表演”的过程,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情景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快乐学习、感悟历史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主动性。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磨合、个人与群体统一、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教化与内省结合的人文属性。
另一方面,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惑,种族隔阂、贫富悬殊加剧,地区冲突、违法犯罪频繁,加之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社会问题使人性被异化、扭曲,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盛行。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特点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特点人文主义一直以来是诸多文学作品、哲学思考、文化传统、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变革中的主题。
什么是人文主义呢?下面是整理的什么是人文主义,欢迎阅读。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词语概念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周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为万物之灵,应致力于文明的进步,发扬人性,发挥人力,拥护人权,培养人格。
中国之人文主义,应推孔子之学说,“孔子首先肯定人在宇宙中最高贵的东西。
我是人,惟有人有‘我’的自觉。
…其精义所在,则为特别提出一个‘仁’字,作为奠定人伦基础和道德规范,故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举凡一切可以使人成为更完美的说法,便是人文主义;讨论使人成为更完美的思想,便是人文思想。
”“孔子之人格,在于高明与博厚。
孔子之真诚恻怛,一面如天之高明,一面如地之博厚。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切无我无私之精神,岂能外于是?‘默而识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切天人合一之精神,岂能外于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一切仁以为己任之精神,岂能外于是?‘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一种对历史文化之使命感、责任感,何以过之!”---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人文主义”。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来源:彭国翔] [2009/2/24] [68670 人阅读] [我要投稿]对当代新儒学的了解,学界尽管仍然存在着道听途说和浅尝辄止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在较为专业的范围内,对新儒学的研究,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上,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只是目前的许多研究,似乎还不自觉地受制于一种观察视角或理解模式:挑战——回应,即从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一角度来考察新儒学。
一如宋明理学始终贯穿一个如何消化吸收释老的问题,当代新儒学,也的确面对如何消化融汇西方文化所代表的又一个异族传统的问题。
但作为一条生命之流,文化传统尤其哲学思想的展开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这亦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实际。
(1)有人说当代新儒学不过是宋明理学在现代的回响。
(2)这种论断自不免失之简约且下语过早,不过倒也看到了新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密切关系,当代新儒学既然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第三期开展,(3)我们就有必要注意它与传统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当然,内在理路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并不新鲜,顺此视角研究新儒学也非但不与“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相悖,反而可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
只是眼下对新儒学的研究似乎尚缺乏这种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运用。
本文拟从中国哲学自身演进的视角,对牟宗三哲学“两层存有论”的基本架构和“无限心”的核心概念略事考察,不单是以求开启新的视域,更重要的是,依本人之见,一些在“挑战——回应”思考模式下不易说明的问题和无法觉察的层面,可以由此顺理成章并得以揭示。
从中,我们亦可把握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一牟宗三哲学,以其自己的用语,可称为道德形上学或实践形上学。
其内容的系统表述,则是《现象与物自身》一书。
(4)正是在这部被视为自己所学之综消化的著作中,牟先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的“两层存有论”。
这一哲学系统的基本架构,就是摄于一心的“无执的存有层”和“执的存有层”。
在《现象与物自身》中,牟先生可以说基本上以康德为对话方。
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一:人文主义知识归纳强制性2单元2知识归纳1、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1)古希腊圣人(萌芽期):古希腊圣人的观点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肯定了人的价值,将人们从宗教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关注人性,倡导求知,开启了人文精神的源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原产地)(2)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时期):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倡导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3)宗教改革(发展期):宗教改革倡导人文主义,创造人文主义宗教观。
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世俗活动和个人斗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挑战了教皇领导的宗教权威。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精神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4)启蒙运动(成熟时期):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个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⒈)相同点: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内容:都对教会神学和封建特权进行批判,都倡导发展科学、追求真理,都推崇理性,都要求人的解放,追求个性自由.影响: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都为资产阶级取得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都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 区别:①背景:前者出现于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教会神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后者出现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不仅增长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君主制改革加强了专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②斗争目标:前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幸福;后者既反对教权主义,更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文艺复兴”重在否定神学世界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在 14 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以彼特拉克、薄伽丘为首的第一批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和禁欲主义是违反人性的,理应加以反对。
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与其迷信‘天堂’和‘来生来世’,不如正视现实人生;与其消极遁世,不如积极奋斗。
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
总之,他们是要用“人权”代替“神权”,用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文化代替以“神”为本位的文化。
15 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 16 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
此时,人文主义思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
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尊重理性,强调个性自由。
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教会把人视为上帝的渺小的创造物,人必须服从神,神的权威至高无上等谬论,认为人是上帝的“杰作”,是造物中“完善的典型”。
人文主义者则突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
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大胆地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他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他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它的本分工作是不断行使其智力发展的全部能力。
人的智力发展甚至比天使还强。
” 他还认为人类有能力在一切学科和艺术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他主张“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以此否定教权高于君权的理论。
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他的《哈姆雷特》剧作中,尽情地赞美人的高贵与尊严:“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为,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米开朗琪罗创作了许多展示人的力量的作品,尽管他的作品多以《圣经》故事中的神为原型,但这些神具有人的表情,具有健而美的体格,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上)——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注:本论文原为一篇,提交给第七届国际新儒学会议(2005年9月10-12日在武汉大学举行)。
《重庆社会科学》发表时嫌太长,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在2005年第8、9期上。
内容提要:本文分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进而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人文主义道德主体幸福一九五○年,徐复观翻译了日人三木清氏的《西洋人文主义的发展》一文,发表于《理想与文化》第九期。
在该文中,三木清氏梳理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其限制与不足,同时对人文主义之成立及其本有意涵作了理论上的概括。
(1)该文的是非得失在此不论,但它却引发了港台现代新儒家对人文主义的普遍反省与探讨。
牟宗三由此写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人文主义的完成》和《人文主义与宗教》诸文;唐君毅由此写了《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名义》诸文;徐复观由此写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长》、《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基督教)问题》,他更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来阐发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落实。
本文之上篇将在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的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论述人文主义之所以成立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而这,只能在中国文化中才能被很好地解决。
一、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与不足“人文”二字虽为中国文化所固有(《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人文主义却是西方文化中Humanism一词的译语,也有人把它译成人本主义。
所谓“人本”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对于“物本”和“神本”而言的。
然西方文化占强势地位的是“物本”和“神本”,前者成就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后者成就宗教信仰。
人文主义只是在“物体”和“神本”之间作一些补漏救弊的工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君毅才说:“西方之‘人文主义’,差不多均是由于欲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
”(2)也正因为如此,牟宗三才说:“在西方学术思想传统里,人文主义不是主流。
而且它也是潜伏在那里,时隐时显,因此它始终没有彰显出来,完成其自身之系统,以为领导其文化生命前进之骨干。
”(3)这就是说,人文主义虽然是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但因“人”这个“本”被“物本”和“神本”给闷住了,故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并不能尽人文主义的全蕴。
那么,在现代新儒家看来,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到底有哪些限制与不足呢?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若就其粗线索勾勒,可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
这三个阶段的人文主义其具体内容或容有差异,然就它们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担当领导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则系其共性。
因为它们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与不足。
关于西方人文主义的限制与不足,牟宗三在其《人文主义的完成》一文中有详细的分疏与指陈。
首先,看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概念,在希腊并未成立,其成立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故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的人。
他之所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牟宗三认为:“是由于罗马原是一野蛮民族”,故西塞罗的人文主义自觉“正表示野蛮无文的民族开始自觉到自己之野蛮,自己之纯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伧,而想要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西塞罗的人文主义,正尽了这个责任。
”但因这个责任只落实在“现实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这种广泛意义的生活情调”(4)之上,因此,这时的人文主义只注意到广度方面的礼仪规范之上,并没有由此复向内向深处开发,以彰显出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根据。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人文主义自觉,正如唐君毅所说,是基于由外在的观解而来的补漏救弊,并非直接从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来。
这实际上并不是自觉,而是他觉,依他而觉。
这样一来,此时的人文主义则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
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
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
其次,再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
但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
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
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
所谓“再生”,依牟宗三的理解,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
(5)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对人的特殊的气质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谐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观之上,可以说是更进一步地收摄到人自身上来,这是人文主义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成就,因为对于人文主义来说,这是逐渐回归到“人”这个“本”上来了。
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对生命的反省若只到这种程度,而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
这种限制——依牟宗三的看法——主要表现在:此时的人文主义尚不能由个性之我进一步内透反显出一个与“神”通的普遍的自我。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总是同基督教神学对显而成立,其个中关键是: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
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
(6)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
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
(7)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
最后再来看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
而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
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
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
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样一来,“知性”一出现——依牟宗三的看法——“则人之心灵之具体而浑全的活动即被破裂分解而为各方面的形态。
知性与直觉分开。
因此,了解人的本质亦以‘抽象的理性’视为人之本质”。
(8)主体为纯知性,客体为纯自然,知性为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收缩回来的基于主体的超越的反省与分解,使得“学之为学”的知识之学得以成立。
这是启蒙思想的最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正如牟宗三所言,使得启蒙思想脱离了人文主义的母体,而成为“非人文的”。
因为,若仅以“抽象的知性”视为人的本质,则势必将人的丰富而质实的内容拉空,而人文主义必须从整全性、丰富性和质实性来看人。
这是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起来反抗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
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
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
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相融;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
尽管这与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离,但可以见出此时的人文主义与神本并非绝对地不相容了。
但这,正如牟宗三所言,毕竟是基于文学情调的主体主义的浪漫精神,这是一种绝对的主观主义,然人文主义必须由主观主义而进到客观主义,主体的客观主义。
后来的莱辛、歌德适时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义由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牵引。
他们借用柏拉图哲学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为生命的理型而内在化于生命之中,导入人文主义之中,从而使人文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观主义。
这样,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各个人都是从内的无限发展达到其整严规定的个性。
牟宗三认为:“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内在地客观化,然后始能肯定人间的一切人文活动,见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养作用。
这就是移向客观主义”。
(9)所以,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
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
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
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
然而,歌德等人根据柏拉图哲学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来进入人文主义,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