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行路难》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xxxxxx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师: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件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6教材简析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

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

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

(学生回忆诗句)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

(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一)出示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三)了解乐府古题。

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

(出示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2课时20xx年12月27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0分钟)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公开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行路难》,使学生了解李白的诗词才华与背景知识;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3. 理解诗歌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 分析诗歌中细节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2.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李白和《行路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行路难》,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整理学生的阅读反思和疑问,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4. 合作探究(3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意义,互相交流思考,形成小组报告。

5. 展示与分享(15分钟)小组报告展示与分享,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6. 写作训练(25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是抒情诗、散文或小说等。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小组报告的质量;3.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创造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词才华;2. 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深入研究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行路难》这首杰作的内涵与技巧,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诗词三首
编写:陈凤军审定:九年级语文组批准印刷:
《行路难》(其一 )
一、学习目标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

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
1、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2、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

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节奏。

3、理解诗意,质疑解惑
1)请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2)三四句连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有怎样表达效果?
3)作者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七八两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5)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赏析最后两句
活动二:
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

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活动三:
1、
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能说出相应的句子。

3、
4、自由识记诗歌2分钟,竟背诗歌。

三、作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情感变化:
欢乐豪放——失落苦闷——矛盾痛苦——怀有希望——茫然彷徨——充满希望
哀而不伤、悲而能壮、昂扬向上
(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