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行路难》教案 (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教案 (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

《行路难》教案 (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教案 (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1、指名朗读2、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 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欣赏板块一——李白和他的诗歌《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欣赏板块二——李白的志向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与反思

14诗词三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行路难(其一)一、说教材《行路难》(其一)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

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其一)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三、说学习目标1.抒情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法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六、说学法具体做法如下: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行路难【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行路难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诗歌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2.写作背景《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3.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统编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

统编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

统编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人激荡起伏的情感。

2.感悟诗意,品味意境,感受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的态度。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人激荡起伏的情感。

2.感悟诗意,品味意境,感受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视频,引入李白(不夜城李白对诗)2、师生问答,回顾李白(文学常识及作品)PPT出示: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等。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李白,在唐朝就颇负盛名。

玄宗慕其才华,召进长安,进翰林院入仕。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行路难》来走近李白,再睹其诗仙风采。

二、诵读感知1、听读正音塞Se2、齐读明确七言为主:四三节奏。

夹有三言。

体裁一一乐府诗《行路难》乐府旧题,多咏叹世事艰难和贫困孤苦处境。

3、自读,结合注释,揣摩情感。

4、小组合作,设计诵读脚本。

提示批注角度: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动作表情5、诵读展示,结合情感点评。

学生点评:你从他的诵读中听出了哪些情感?预设:茫然(政治失意)迷惘(眼前艰难险阻)希望(像先贤一样,辅佐帝王,大济苍生)低沉(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自信(抱负可以实现)6、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李白少有壮志,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以历史上管仲、晏婴等名相为期待,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精选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精选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精选范文3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精选范文一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出示大屏幕。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羞直三、自学指导二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2课时20xx年12月27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0分钟)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行路难》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学会写作描绘景物的句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加深对人生困境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行路难》的基本意义。

2. 学会写作描绘景物的句子。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或投影仪。

3. 教学辅助材料: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准备诗歌《行路难》的录音,并播放。

2. 导入词语:“行路难”,让学生展开联想,谈谈他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词语出现在哪些场景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语?二、自习诵读(10分钟)1. 让学生自习诵读《行路难》,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 指导学生捕捉重点词语,并进行标注。

三、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介绍行路艰辛的四个场景。

2. 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各自对诗歌的理解。

3. 整理共同的理解结果,并进行解读。

四、语言表达(15分钟)1. 以诗歌为基础,让学生扩展句子,描述他们对行路难的理解。

2. 鼓励学生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心得。

2.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行路难》的理解。

二、语言表达(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行路难》的理解的句子,并进行分享。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语言表达,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三、细读诗歌(10分钟)1. 分段展示诗歌,让学生对每个场景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的方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几幅描绘不同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选择一个进行写作。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描绘景物的特点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 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出示大屏幕。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1.诵读诗歌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3.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
4.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羞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
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

总结全诗。

板书。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

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

(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 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

3、
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的诗句: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

今天我学会了......如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 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

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板书
欢乐希望自信
﹨∕﹨∕
苦闷失望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