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全本)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第一章导论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
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
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①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③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3.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Esp<1②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林地→耕作投入增大,生物蓄积量减少→耕地→固定资产投入,生态损失巨大→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损失大→耕地→生长周期更长→林地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课堂练习(看一下)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 土地的数量、质地和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等发挥作用,因此,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7.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内涵: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第三个层次,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第四个层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2.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则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
同时把土地视为资产并不否定土地仍然是资源的两重性,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和法律的综合属性。
3.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的原始性;②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③土地的不可搬动性;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⑤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⑥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人文社会特性:①土地利用的社会性;②土地经济位置的变动性;③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又称支撑力或支持功能;②生育或生产功能;③可耕功能;④资源功能;⑤土地的其他功能和用途:土地的生态功能;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土地的景观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与地的关系;具体而言之。
则为因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的关系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①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②土地利用理论;③土地制度经济理论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6.人地关系实质:是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所有权:是对土地的完全支配权,是土地产权权利束中最充分地一项物权,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2.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力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4.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7.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1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1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12.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13.土地计划利用: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14.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0.内部规模经济的含义及来源: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来源: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包括:○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从而降低管理成本○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的互补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效益。
土地经济学

1.我国土地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有哪些?(1)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
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
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
水土流失之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
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
沙漠化之所以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为的强度活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则是主要促成因素。
近年来着力营造“三北”防护林,开始调整半农半牧地带的产业结构和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恶性蔓延。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大量施用农药等原因,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估计,全国受大工矿业“三废”物质污染的耕地达6000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有2800万亩,受农药严重污染的农田有2.4亿亩,三者合计达3.28亿亩。
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土地污染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
(2)耕地严重流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自古以来有“惜土如金”的传统,这是因为“有土斯有粮”,要满足人民吃粮,必须爱惜耕地。
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开发建设需要和受市场经济驱动影响,各行各业都伸手要地,在这股洪流冲击下,全国各地区的大量耕地纷纷被转作他用。
耕地锐减直接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学

第一節 土地之意義及其特性
一、土地之意義 二、土地之特性
數量(面積)固定性 位置不移動性 長期不毀滅性 品質差異性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一、土地之功能
負載功能 滋育功能 生命之繼起功能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二、土地之用途
土地為人類居住的基地 土地為主要生產要素之一 土地為成立國家三大要素之一 土地為置產保值之良好教授在其《土地經濟學》一書中謂:
「土地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利用土地時所應遵循的經濟 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間之經濟關 係,並探求改善這些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它是理論兼 實用的科學,一方面說明利用土地的許多原理,另一 方面又提供利用土地的實際方法,以使人與地間及人 與人間的經濟關係得以改善。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伊黎和威克按其定義的內容係包括:
1. 2. 3.
土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枝 土地經濟學為理論兼實用的科學 土地經濟學研究人與地之間的關係
4.
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張丕介教授謂:
土地經濟學具有經驗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三種 性質,並研究因人類經濟行為而造成之人與地、人與 人、地與地之種種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二、土地經濟學之研究範圍
土地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概括言之為人與 地的關係。如具體而論,為因人類經濟行 為而造成的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之間 的種種關係。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应,是土地所固有的。
包括: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 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3.资源(非土地的分类:1.按地貌特征:山地,高原, 丘陵,盆地,平原;2.按土壤质地:黏土,沙土,壤土;3.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4.按土地权属性质: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5.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土地资源利用 2 土地财产制度 3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济学究其学科性质而言,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年代,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理论作了完整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接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的三方面:1.是个技术问题;2.是个经济问题;3.内涵是动态的。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分析,利用结构分析,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得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从微观上讲,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土地的潜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42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1 果园
种植果树的园地。
4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2 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
44
45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3 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
46
包括土地和附着物还包括相应权利 23
三、经济土地与土地二元论
4.二元论观点
(1)未经开发利用的的为自然土地;投入劳动的的土 地为人工土地。
(2)自然土地为基础,人工土地是附加。 (3)自然土地数量面积固定,人工数量可增减。 (4)自然土地具有使用价值,人工土地具有使用和劳
动价值。 (5)两者都可衍生出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6)两者的地租、地价 本质上不同。
76
台湾故宫
77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 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 地。包括护路林。
78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民通
铁道线路及站场用地。包
6 用地 61 铁路 括路堤、路堑、道沟、取
土坑及护路林。
79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8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①基本层次 : 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 均耕地等等。 ②中间层次 : 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 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量等等。 ③综合层次 : 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 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 展。 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2、 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 环境的恶化 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1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 交换的关系。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
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
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 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 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 题的研究。
2、制约因素 (1) 地球的表面积 (2) 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3)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4) 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 (5) 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指各种有用的矿 产动植物可供利用) (6) 一定的交通条件(使人们易于接近,便 于联系和物质交换)
3、自然供给的现状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
1、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 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 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 济、社会持久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土地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经济学 研究和学科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1900—1929年为第一个时期 1930—1949年9月为第二个时期 1949年10月至今为第三个时期。 (其中第三个时期分为中国大陆部分和 台湾部分。)
五、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2、系统分析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5、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6、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
有时分为两个部分
农村土地经济学: 注重土地和水的利用、土地规划和开发、土地分类、 土地评价、土地市场、地租、土壤保护、税收及土 地利用计划、区划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土地经济学 或叫不动产经济学,作为普通经济学或经营学的一 个分支,注重住房、城市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 发、工商业选址、城市不动产评估、金融、营销等 一系列问题。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 ① 18 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 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②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③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 论。 ④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 第三阶段, 20 世纪的 20 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 出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 大纲》( 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 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土地:经过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已 开垦利用的土地),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应 具双重性,但仍然称为自然资源。 不动产: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 工资源的总和。
就生产关系方面而言,涉及土地财产、土地资产、 土地资本三方面的问题。
土地财产:是土地的经济形态之一,是指人们拥 有产权的土地,或在产权上有所归属的土地。
二、土地经济学定义
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指 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 机制。 2 、经济学 --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 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 一门学科。 3 、土地经济学 -- 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一门学科。
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领域
第三节、土地可持续发展
一、 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水平的提高,有时也指每个人收入或实际消 费水平的增加。 好处:①提高世界经济水平,很多国家经济及综 合国力得到加强。②很多国家消除贫穷,大大提 高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也向更舒适、 更高层次发展。 社会问题:贫富不均、失业、环境恶化、犯罪率 上升、社会不稳定
基本特征: 1、 鼓励经济增长 2 、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相协调 3 、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 步相适应 实现途径: 1、 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 转变生产与消费方式 3、 调整产业及经济政策 4、 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5、土地功能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基 础和条件。土地具有两项基本功能:
(1)承载功能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和生产的场所;也是地球 陆地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地, 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依赖土地的承载功能。没 有土地的承载就不会有整个世界。
(2)生产功能
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即使在没有人类劳 动投人的情况下土地也能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自 然产品。土地的这种生产力被称为自然生产力。
二、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物理供给、实质供给) 指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强调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 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已利用的 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即后备土地资源。 其特征是:相对固定,不受任何人为因 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供给无弹性。 有时可(1)针对一些特定资源 (2)针对具体的地区单元来理解。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第二节
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 础概念
一、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1、土地是指大气层以下一定高度,地壳一定深 度,包括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 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劳动的自然、历史和经济综 合体,是一切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理解上:空间、自然界、一种生产要素、消费品、 位置、财产、资本 2、土地资源是指在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 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3、土地资产是指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 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下面这一新理论 (四个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核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公正、 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 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 发展构成威胁。
4、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现阶段是改造中地产田土,其作用有: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贫穷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 济发展。
第二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来研究土地问题,尤其土地经济问题,首先 就要研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说有多少土 地供给我们使用,而人们又需要多少土地。 供给:可利用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涉及到已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商品或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 需求:人们需要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涉及到影响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还涉及到人 们满足相应需求的能力。
三、土地的经济供给
1、概念
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 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强调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 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 地供给数量。 自然供给——自然存量 ——经济供给(其中供给人们利用 的部分,当人们有足够的兴趣使用它,对其用途产生需 求,并赋予一定的价值或愿意承担包括开发成本在内的 成本时,土地资源才具有经济意义。)
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可折算为货币并可用于抵 偿债务的部分即土地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