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亲密度_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信任及生活满意度三者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信任及生活满意度三者的关系分析

人际信任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信任感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
01
研究表明,人际信任感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信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02
人际信任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
而提升生活满意度。
信任与社会支持网络
03
信任有助于个体构建和维护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在面对
困难时获得更多帮助和支持,提高生活满意度。
学会倾听和表达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和表达同样重要。大学生应该学会倾 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要勇于表 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结交来自不同背景、 不同专业的朋友,从而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建议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信任对象
生活满意度定义
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衡量标准
通常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如学业 、家庭、朋友、健康、休闲等。评价标准具有主观性,因个 体价值观、期望和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
整体生活满意度较高
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信任危机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 际信任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会降低大学 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价值观、认知方式等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产生影响。例如,性格开朗、乐观的大学生更容易建立人 际信任关系。
04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
生活满意度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人际交往、人际信任与生活满意度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造成长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际敏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干预策略,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对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后,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将揭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路径,并明确人际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 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氛围、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压力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会增加大学生抑郁的风险。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如家庭支持、亲子沟通、家庭氛围等,这些因素对于缓解抑郁情绪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际敏感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情绪、需求和行为变化的敏感程度。

研究表明,人际敏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人际敏感在家庭环境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干预方面,现有的研究多从改善家庭环境和提升人际敏感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通过加强家庭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优化教育方式等手段改善家庭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支持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成年早 期这 一 阶段个体 更 普遍地 由早 闭 和扩散 状态 向延缓 和 获得状 态 转变 , 但在 各 同一性 领 域一 直处 于早
收 稿 日期 :09 1—3 20 -21
作者简介 : 王
8 8
婧 (9 6一) 女 , 西兴 县 人 ,0 9级 硕 士 研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经 济 与 管理 心 理 学 。 t8 , 山 20 研
性 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 , 但由于青少年面临身体 、 心理和社会角色三方 面的巨大变化 , 青
少 年期成 为个体 一生 中 自我 同一 性 的第 一次形 成或整 合时期 , 也是 同一性 形成 最为重 要 的阶段 。 Mac _假设个 体 的 自我 同一性 状态有 一条发 展路 径 , i f a2 即随年 龄增 长 , 于不 成熟 同一性 状 态 ( 处 同一性 扩散和早 闭 ) 的个 体减 少 , 于成熟 同一性 状态 ( 处 同一性 延缓 和获得 ) 的个 体增加 。研 究发 现 , 青少 年 晚期 到


问 题 提 出
Ei o r sn是第 一个 系统全 面地 阐释 自我 同一性 的理论 家 , 的 同一性 渐成 理论 认 为人 的一 生要 经历 八个 k 他
连续 而 又不 同的发展 阶段 , 每一 阶段 都 面临着 一 个 主要 矛盾 或 发展 任务 。在 Ei o l 的整 个理 论 中 , r sn1 k 同一
性处于核心地位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面体 , 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简言之 , 自我同一性 是个 体在 过去 、 现在 和未来这 一时 空 中对 自己内在 的一 致性 和连续性 的主观感觉 和体验 , 以及 为他人 所知觉 到的个体 自身 的一致性 和 连续性 , 是个 体 在特 定环 境 中的 自我整 合 。Mac L 提 出的 同一性 状 态模 型 是对 ri 2 a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
归 分析
( 一) 被试 。从某大学随机抽 取 3 2 0名 学生作为本 研究 的 被试 , 最后获得有效被试 2 6 7人 。其中女生 1 3 5 , 男生 1 3 2 , 大一
学生 7 O , 大二学生 7 3 , 大三学生 6 6 , 大 四学生 6 6 。
( 二) 测 量 工 具
以家庭 亲 密度 和 适 应 性 的 得 分 为 预 测 变 量 , 以 核 心 自我 评
影响 。
著性别差异。这 与罗丽芳 、 陈梦华 的研究 结果不符 , 罗 丽芳等 人 的研 究表 明, 在家庭适应 性上不存在性 别差异 , 但 在家庭亲
密度上 ,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 ( 三) 大学生核 心 自我评价与家庭适应性 、 家庭 亲密度之 间
的相 关 关 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 的关键阶段 , 个体 的 自我认识方面在 此阶段也呈现出新的发展 , 他们 十分关注 自我及其对 自我 的评
别差异 以及传统 文化背景下男女角色分工存在一定的关 系.
( 二) 大 学 生 家庭 亲密 度 和 适应 性 的性 别 差 异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 分别分析家庭 亲密度 、 家庭适应性在 性别上的差异。 数据结果为 , 家庭亲密度上男女生均值 分别为 6 5 . 2 4 ±0 .
价, 在与周 围环境 , 如家庭 、 学校等发生作 用的同时不断发现 和 反省 自己 , 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及 优化 。故探 索大学生的核心 自 我评价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的关 系, 对 当今大学生个性 的完善和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二、 研 究 方 法
对三者进 行 相关检 验 , 结果 为 , =0 . 3 2 7 , P<0 . 0 1 , ; =0 . 0 3 2 , P <0 . 0 1 即 大 学生 核 心 自我 评 价 与 家 庭 适 应 性 、 家 庭 亲 密 度之间均存 在 显著地 正相 关 ( 自我 评价 和家 庭适 应性 P=0 . 0 0 0 ; 自我评价和家庭亲密度 P= 0 . 0 0 0 ) ( 四) 大学生的核心 自我评 价对 家庭 亲密度和适 应性 的回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的关联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的关联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的关联分析在大学生活中,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联,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研究背景介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稳定和良好状态,涉及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平衡。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承受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规划等多重压力。

而家庭作为大学生的最早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提供情感支持:一个亲密的家庭可以提供大学生所需要的情感支持,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得到安慰和鼓励,减轻压力感。

2. 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亲密的家庭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3. 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在亲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家庭亲密度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形成健康的应对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的关联分析1. 调查研究: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问卷中可以包含家庭亲密度的评估指标,如家庭沟通的频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等,以及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如焦虑、抑郁等。

2. 认知评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认知评估,可以了解他们对家庭亲密度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看法。

这可以通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3. 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家庭亲密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比如积差相关、回归分析等。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的建议1. 加强家庭沟通:鼓励大学生与家人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困惑,减少误解和冲突。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引言: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信任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人际关系中的人际距离会对信任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一、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1.1 熟悉程度与人际信任人际信任重要程度与熟悉程度相关。

对于大学生而言,与陌生人相比,与熟悉的同学或朋友建立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建立信任。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通过观察和互动逐渐了解对方的行为、价值观和动机,从而形成信任的基础。

1.2 亲密程度与人际信任人际信任与亲密程度也紧密相关。

亲密关系意味着更多的分享、支持和真实性,因此亲密的人际关系更易建立信任。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与室友、恋人和亲密朋友之间的信任通常比与普通同学之间的信任更强。

这是因为亲密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和经验,减少了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感。

二、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2.1 什么是依恋回避依恋回避是一种依恋风格,指个体在建立或维持亲密关系时常常避免接近和表达感情。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抵制他人的接近并拒绝依靠他人。

大学生期间,他们可能遭遇了伤害或失望,导致选择回避式依恋方式,对人际关系保持距离。

2.2 依恋回避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者在人际关系中通过维持较远的人际距离来保护自己,这导致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信任。

由于回避他人的接近,他们无法体验到亲密关系带来的支持和安全感,从而疏远他人。

长期以往,依恋回避者容易形成对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2.3 依恋回避在人际距离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依恋回避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影响着人际距离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

人际距离通过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依恋回避者的人际距离较大,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导致信任水平较低。

因此,依恋回避在人际距离和人际信任之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罗丽芳¹ 陈梦华【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随机抽取3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¹男生的社交自尊显著高于女生,家庭亲密度显著低于女生;º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社交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具有预测作用;¼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家庭适应性对其社交自尊有更好的预测力。

结论 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社交自尊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社交自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elf-esteem,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L uo L if ang,Chen M enghua. College of Ed ucation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Fuj ian N ormal U niv er sity,Fuz hou350007,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 e the r elationship amo ng social self-esteem,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 ability o 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Self r epo rt data wer e collect ed fro m323college st udents by using T ex as Socia l Behavior I nv ent or y (T SBI),F 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 n Scale(F A CESI I-CV).Results F irstly,the male students had hig her so cial self-esteem and low er family cohesio n than t he fema le.Seco ndly,the family cohesio n and adapta bility o f colleg e students w ere positively r elat ed to their so cial self-esteem.T hir dly,the family ada ptability w as valid in predicting social self-esteem. M o reo ver,to the male students,the family ada ptabilit y wa s a bett er predictio n to their social self-est eem.Conclusion T he family a daptability of co llege student 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 n t heir so cial self-esteem.【Key words】 Co llege student s;Social self-esteem;F amily co hesion;A dapt ability 社交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状况的评价与情绪。

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分析【摘要】家庭环境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背景、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氛围和支持体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在高校中的社交表现。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支持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而家庭环境的冷漠或矛盾则可能导致学生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

通过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社交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家庭环境在塑造高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环境因素、高校学生、社交问题、影响力、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家庭支持体系、分析结论1. 引言1.1 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分析在当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学生的社交问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背景、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氛围以及支持体系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在高校的社交表现和发展。

家庭背景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父母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背景往往能够培养出自信、独立、友善的学生,在社交中更具优势。

家庭教育方式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塑造了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温和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培养出善于交往、包容他人的学生。

家庭亲子关系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氛围和支持体系也会在高校社交问题中发挥作用。

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会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有效的支持体系也能够让他们在困难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环境因素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家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亲子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家庭背景对高校社交问题学生的影响家庭背景是指一个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均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 立样本 检验,发现男生(76.35±8.15, =144)、女生 (74.75±8.05, =184)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 =1.78, =0.16)。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进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子女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检验,发现独生子女 (75.66±8.36, =101)与非独生子女(75.36±8.03,
变量
人数( ) 人际信任度
是否被亲人或好友欺骗过

91 74.86 ± 7.96 -2.15 0.03

237 77.00 ± 8.38
是否被陌生人欺骗过

94 74.76 ± 8.07 -2.47 0.01

234 77.19 ± 8.03
2.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比较
2.2.1 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
2.2.2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对实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
子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进行 检验,结
果见表 3。
表 3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x ± s)
独生( =227) 非独生( =101)
实际家庭亲密度 70.87 ± 8.93 69.64 ± 7.50 1.21 0.23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内容。 家庭亲密度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适应 性是家庭体系随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 应改变的能力。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已对家庭亲密度 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多 是针对单方面的,或是单纯关于家庭亲密度的研究, 或是单从人际信任方面进行研究。有结果提示家庭 因素可能是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之一[7],但是真正关
第 24 卷第 7 期 2011 年 7 月
·医学心理透视·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4 No. 7
Jul. 2011
·75·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冯现刚 王 青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广州,510515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量表 FACES-Ⅱ中文版,从某大学随机抽取 350 名大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调查。结果:不同家庭亲密 度类型出身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 6.00, < 0.01);男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 = -2.07, < 0.05)、理想家 庭亲密度( = -4.07, < 0.001)、实际家庭适应性( = -2.87, < 0.01)、理想家庭适应性( = -2.77, < 0.01)显著性低于女生;实际 家庭亲密度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性弱正相关 ( = 0.11, < 0.05);实际家庭亲密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显著性正相关( =0.71,
< 0.01);家庭亲密度不满意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 = -0.34, < 0.01),而与其家庭适应性不满意度呈正相关( =0.70, < 0.01)。结论:家庭亲密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
关键词 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人际信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11.07.027
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的性别差异进行
检验,结果见表 2。
表 2 大学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x ± s)
男( =184)
女( =144)
实际家庭亲密度 68.99 ± 7.49 70.82 ± 8.27 -2.07
理想家庭亲密度 75.42 ± 8.92 79.36 ± 8.51 -4.07
·76·
医学与社会 2011 年 7 月第 24 卷第 7 期
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两方面的相关研 究还不多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某大学随机抽取350 名大学生,年龄为19-24岁,在统一的指导语下以无记 名方式集中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 93.7%,其中男144人,女184人;独生子女101人,非独 生子女227人;农村152人,城镇108人,城市68人。 1.2 测评工具 1.2.1 人际信任量表 (ITS)。人际信任量表 (ITS) 由 Rotter 编制,为自评量表,用于测查被试对他人的信 任度[8]。量表包括 2 个因子: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 的信任及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共 25 个条目,采 用 5 分对称评分法,1 为完全同意,5 为完全不同意, 部分条目系反向计分,因子总分高代表人际信任度 高。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 0.76,其中男为 0.77,女为 0.75,平均间隔 7 个月的重测信度为 0.56,而间隔 3 个月的重测信度为 0.68,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 1.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FACESIICV)。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FACESIICV)由 Olson 等编制(费立鹏等译),为自评量表,包括 两个分量表,共有 30 个条目[8]。FACESII-CV 主要评 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①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 情感联系密切程度。②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 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 能力。每个项目的答案分为 5 个等级,参试者的回 答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其家庭出现的程度。 对这 30 个项目的每个项目参试者要回答 2 次,一次 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 望的理想家庭状况。该量表采用 5 级评分,亲密度 与适应性的实际感受和理想状况分开计算,实际感 受和理想状况的得分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对家庭亲密 度和适应性的不满程度,差异越大,不满的程度越大。 量表经测定信度较高,效度高,并有常模[16]。 2 结果 2.1 人际信任度的比较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Cohesion an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Undergraduates
Feng Xianga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cohesion an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undergraduates from a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FACE IICV),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rgraduates from different family types of family adaptability ( =6.00, < 0.01). The scores of males in the actual family cohesion ( =-2.07, <0.05), expected family cohesion ( =-4.07, <0.01), actual family adaptability ( =-2.87, <0.01) and expected family adaptability ( = -2.77, < 0.0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females. The actual family adapt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was significant low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interpersonal trust ( =0.11, =0.048). The actual family adaptability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actual family cohesion( =0.71, <0.05). The dissatisfaction of family adaptability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ir actual family cohesion ( =-0.34, <0.01), and it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issatisfaction of family cohesion( =0.70, < 0.001).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is, the higher interpersonal trust the undergraduates may take on. Key words Family cohe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Interpersonal trust; Undergraduates
理想家庭亲密度 77.70 ± 9.00 77.60 ± 8.88 0.10 0.92
信任是影响个体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 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标志。其中人际信任是信任 确立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形式。人际信任的定义有 很多,国内研究多采用 Rotter 对人际信任的定义 , [1-2] 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 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是类化预期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