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

合集下载

八礼四仪简短故事

八礼四仪简短故事

八礼四仪简短故事1.八礼四仪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八礼四仪”吧!“八礼”指的是: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指的是: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知礼、品德高尚是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青少年儿童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品德呢?那就需要学习“八礼四仪”了!八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四仪则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学习“八礼四仪”吧!现在我来给同学们来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吧!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带我到新街口的大众书局去买书。

那天地铁上人很多,我和爸爸都没有座位。

车到莫愁湖站时,靠近地铁门口的一位叔叔下车了,我赶紧过去坐到了座位上,看到还有很多人还没有座位,我心里感觉很美。

可是正当我高兴地哼着歌曲,庆祝自己抢到了个好座位时,我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手中提着一个大大的口袋进了车箱,她一边擦汗一边四处张望看有没有空座位,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她没有找到空座位,只好坐在了她的那个大口袋上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水。

我看到周围的叔叔阿姨有的只是喵了一眼老婆婆,就又无动于衷地玩起了手中的手机。

有的人有些犹豫是否应该让座位给老婆婆,但最终他们也没有起身让座。

看着疲惫的老婆婆,我觉得她都那么大岁数了也没有人给她让个座位,她太可怜了!所以我个我的座位让给了老婆婆。

老婆婆非常高兴,她不停地夸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心里高兴极了,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这件小小事情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习“八礼四仪”的一个实际行动吧!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礼仪都做不到,将来等我们长大了怎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呢?有怎么能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2.八礼四仪故事“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

八礼四仪

八礼四仪


故事(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 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 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 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 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请你思考:

1. 小华在吃饭的时候,哪些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 是小华最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奶奶跟前,奶奶说:“这是 专门为你做的”。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奶奶高兴地笑 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 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事真是越来越多了。”
16.八礼四仪(三)
一(4)班主题班会
我诵读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 ——李绅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 3.一个好人能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希 腊) 米南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思考

礼仪小故事 故事(一) 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 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 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过了一会儿, 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 “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奶 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6. 吃饭过程中,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 菜。
2.看了故事(二),你有什么感想呢?
我参 与

1. 四人为一小组,说一说你所搜集到关于餐饮之礼和言谈 之礼的小知识。谁知道的多,就可以评为知识“小博士”。

八礼四仪的素材作文

八礼四仪的素材作文

八礼四仪的素材作文八礼四仪的素材作文【篇一:“八礼四仪” 微故事】“八礼四议”中的八礼之一“言谈之礼”我觉得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易懂、易学、易做,而且能让我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叫人,一次我到奶奶家去吃饭,在路上只要看见认识的人我都会去叫他一声,然后再对他甜美一笑。

不喜欢叫人的人觉得这样是一个很累的事,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由于我的活泼可爱很多人都夸我,说我懂事,从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快乐。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礼仪为做人之根本,现在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句话还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想抹都抹不掉。

还有一次,我的笔盒被人弄到了地上,可我没有生气,我刚准备把笔盒捡起来,就有一位好心人用飞快的速度帮我捡了起来,放在我学习的课桌上,她就是我的好朋友­­­­---李端沐,当时她对我说:陈子暄,你的笔盒没被那帮家伙给弄坏了吧!我说:没有,谢谢你呀!她又说:这一些小事情不足挂齿。

这时弄掉我笔盒的同学们看着我和李端沐说:“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我们,下次我们在玩耍的时候要小心,尽量不影响到其他的同学”。

我们开心地笑了。

从这两个微故事中,就知道礼仪其实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的简单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

【篇二:八礼四仪】相信大家平时都很文明讲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平常要做到的“八礼四仪吧”!首先,我们要知道“八礼四仪”是那些。

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以及仪式之礼。

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古代中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之道,称为“八礼四仪”,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认为八礼四仪的正确运用可以显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日常行为准则,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八礼包括冠礼、婚礼、弔礼、军礼、封礼、祭礼、宴礼和迎礼。

每一种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标准。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婚礼和弔礼。

在古代中国,婚礼是极其重要的家庭仪式。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关于一位名叫赵显宗的皇帝,他的婚姻故事体现了古代婚礼礼仪的重要性。

当时,赵显宗为了加强国家对外征战的能力,需要一位与敌国联姻的公主,最终他选中了高丽国的公主。

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赵显宗认真地研究了婚礼礼仪,包括婚礼程序和服装配饰,他甚至亲自提议向公主的家族返还陶器、马匹和绸缎等贡品,以表达中华民族婚姻中深刻的友好关系。

弔礼是表示哀悼和悼念的一种仪式,而古代中国弔礼的要素非常丰富。

在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为了送别丧偶的朋友李龟年,特意为他写了一篇《赴田家吊丧》。

他走入田家,看到了丧事现场“帷幄凌寒望断景,深宫无人留晚扉”,他循着灵堂所在的方向,依照弔礼的规矩,将纸钱、木榧、麻糕等用袋子装好,放在神龛前,而他在向神龛祷告之时,声音中透露出对李龟年深厚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四仪分为治国仪、丧葬仪、射礼仪和乐礼仪。

其中,治国仪是指皇帝在维持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式,如即位、宴请群臣和外国使节等,而在治国仪中,最为庄重的是即位典礼。

在唐代,当时的太子即位为皇帝,需要经过多种程序,如禅位、咏经、祭天、祭地、祭文皇、祭文宣、设乐职、赐衣、封命、册文等。

即位典礼的复杂程度表明了古代中国皇帝的权力和维系朝廷安稳的重要性。

丧葬仪指的是逝者安葬仪式,其中包括抚恤、瘗藏、告丧、吊祭、送葬、修建墓葬等。

在明代,出现了一种“三堂会审”的仪式,即三位贵客分别在三堂之中发表追悼演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珍视。

射礼仪是指射箭运动的仪式,它占据了古代中国四仪中最为隆重的地位。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简短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简短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简短在古代,咱们中国可是有一套完整的“八礼四仪”,你听过吗?其实它不单单是一些仪式规范,还是古人讲究礼节、展现风范的方式。

说起这“八礼四仪”,那真是个大话题,什么‘见面打个招呼’、‘吃饭要讲究’,都得有规矩,不能随随便便。

比如说,咱们家长说的“吃饭不吃菜,不叫好人”,就是在提醒你吃饭要专心,不要做出不尊重人的行为。

这个“八礼四仪”,大概是古人教大家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一整套行为准则。

话说回来,要不是这个“八礼四仪”,你敢想象古人之间会怎么打交道吗?你不小心冒犯了长辈,或者见面没给别人一个合适的礼节,那后果真不是咱们现在随便讲讲的‘不好意思’。

比方说,过去你跟长辈打招呼,不是单纯的“你好”两个字就完了。

古人讲究的可不止这些。

要恭恭敬敬地站好,弯腰微微鞠个躬,给个适当的眼神交流,再加上一些合适的问候语,给人一种“你看,我真心尊敬你”的感觉。

你就能想象得出来,古代的“礼”那可是种风度!当然了,谁家家里有点儿地位,到了别人家做客可不能随便抹嘴,轻轻松松拍拍屁股走人。

人家请你吃饭,咱得坐得端正,吃得文雅,连筷子拿得都得有章法。

至于不小心夹菜的时候,不能表现得急匆匆的样子,得慢条斯理,像是个有品位的人一样,丝毫不急躁,稳稳当当的。

要是跟古人一起吃饭,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上,不止是美食,还有一种庄重感。

再说了,四仪可不只是吃饭的时候需要注意。

咱们要是去拜访别人,跟人打个招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个仪态。

在古代,不管走到哪里,见到谁,行个礼貌性的躬身、握手啥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这话可是说得有道理。

别看咱们现在吃个饭,打个招呼啥的随便,古代可没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你想想,古代大家伙出去走一圈,走到人家门前,得先“叩门”三下。

这不是为了什么别的,主要是为了表现出尊敬,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进入他人世界”的心理准备。

古人可是非常注重“座次”的。

这就像是咱们现在去人家家做客,谁坐哪儿得先问清楚,否则可能就会让人家觉得你不懂规矩。

中国古代「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故事

中国古代「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故事

中国古代「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故事1 泰伯采药殷朝末年的时候。

有个孝悌兼全的人。

姓姬名字叫泰伯。

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第三个弟弟。

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

名叫姬昌。

就是后来的文王了。

生下来的时候。

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

嘴里衔了丹书。

停在门户上。

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

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

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

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

假称因为父亲有病。

要到山里去采药。

借着这个名头。

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

披散了头发。

又在身上画了花纹。

表示自己的身子。

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孔夫子表扬泰伯。

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2 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抓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 许武教弟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古人礼仪小故事(通用4篇)

古人礼仪小故事(通用4篇)

古人礼仪小故事(通用4篇)古人礼仪小故事篇1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人礼仪小故事篇2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人礼仪小故事篇3程门立雪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0xx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八礼四仪,守信

八礼四仪,守信

诚信,是一种美德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

讲诚信的人,处处都会受到欢迎,而不讲诚信的人,人们往往会忽略他的存在。

有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过去是他推荐的秀才。

深夜,王密带了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人知道。

”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羞愧地走了。

杨震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如果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常常见到诚信的影子。

十岁的时候,我结识了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姐姐。

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位知心的朋友。

我有什么不懂的难题,她总是热心解答;她有什么要我帮忙的,我也总会答应。

暑假时的一天,姐姐打电话说要到我家来玩,没人陪得我连声答应,早早地就在家预备好零食、饮料和图书,一声不响地坐在椅子上等着姐姐的到来。

随着门铃声的响起,我立马抓上一把巧克力,跳下椅子,奔向门口,迎面而来的就是期待已久的笑容。

我拉着姐姐的手,领她到书架跟前,说道:“姐姐,姐姐。

看,书多吧,我们一起看吧。

”于是,我和姐姐拿着几本书,一人一把椅子,一人一包零食,津津有味地看着。

过了两小时左右,我揉了揉还没休息的眼睛,打了个哈欠,看见一旁的姐姐几乎整张脸都埋在了书里,我轻轻道了句:“姐姐。

”姐姐猛地一抬头,立马说道:“呀!已经这么晚了。

我该回去了。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我能不能先借着,下周再还你?”“当然没问题了,姐姐再见。

”转眼就到了下周,我看着窗外,心想:雨下的那么大,姐姐她应该不会来了吧。

正想着,门铃响了,我打开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几乎全身湿透的姐姐,我马上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她,但姐姐却先从怀里拿出了那本书放在我手上说:“对不起了,我走在半路时,就下雨了,我只好把书塞在怀里,幸好没湿多少,可都有点皱了,实在对不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导读:大家听说过八礼四仪吗?具体的内容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八礼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仪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八礼四仪故事“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主要是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

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关于“八拜”,在宋朝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文彦博听说国子监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程门立雪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文明礼仪故事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西游记:大闹天宫,大闹黑风山,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智取芭蕉扇,真假猴王,狮驼岭遇险,大战金角银角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风雪山神庙,三大祝家庄,大闹东京,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三英...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1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孔融让梨》日父亲买了些梨子特地拣了大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小梨子说疲乏: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梨给哥哥吧父亲听十分惊喜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尊敬长辈的崇高品格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展示的淋漓尽致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杨香扼虎救亲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

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

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1.古代礼仪小故事2.关于古代的礼仪小故事3.关于古代礼仪的小故事4.古代礼仪的小故事5.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6.有关古代礼仪的小故事7.古代成语礼仪小故事8.古代礼仪小故事500字上文是关于八礼四仪古代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