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写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灵魂

但若是把写生泛指 “ 对着实物风昔绘画 并以此推论 中国山 活和学 习山水画的重要手段。 水画写生就是对风景描绘 ,那幺就右很大的偏差了。因为在
中国,山水画写生一词并不是对着风景如实地描绘 ,自然对 山水画创作的真湍。宋代范宽、清代石涛等都尊崇这一理论 象并非绘画中的道具。当代从西方引进的 写生方式不应该也 并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之 中。 “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印 不可能涵盖具有千年文化传承历史的中国山水画写生原本的 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生活 .观察体验生活 .在收集创作素
许是盛名之下#实难副的泼墨大作。花较多的篇幅来阐述中 美学观中主体性的要求 国山水的发展大势,其目的要说明中国山水画写生的真实涵 三
认识,为真正山水画写生进行概念上的正名,在此略述一些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写生这一创作形式构筑起来的。他们 从形式上分有二法.一为笔记, 为心记。 笔记 写生法 给世人留下来的作品都没能脱离写生的功能 ,那些写生作品 即 :当确定某视域之后,整体地观寨、整体地作画,进行取 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原创风采 叩使是那些大写意并带有抽 舍 ,提炼 、刻画,真 实而艺术地表现山水的外观形象 而 象意味的青绿 山水 画.也无法回避对 自然形态的研究和理 心记 写生法是高深层次上的写生。主要手段是默 记和意
程,同时也是画家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重要手段。 “ 写生
一
词,从西方造型艺术的形式来看,作为西方文化现念来解 行 了 “ 写云林 山水 .须 明物 象之 原 等 一系l 方法论的探 矧
释.是 “ 耐着实物,人物或风景绘画 。这是可以理解的,
讨。由此可见,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而写生又是体验
电论 ・
论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从“搜尽奇峰打草稿”谈起

论写生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
从“ 搜尽奇峰打草稿" 谈起
口胡 念锐
摘
要: 在 中国山水画创作过 程 中, 写 生具 有相 当重要 的地位 , 写 生的过 程就是一 个打草稿 的过程 。清初著名 画家石涛提 出了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的思想 , 这一思想不仅是石涛对搜 尽奇峰 自然之 源的切 身体验 , 还是他是 对前人理论 的总结。该文就石涛的“ 搜尽 奇峰 打草稿” 进行分析 , 并以此阐述写生对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
含 了深入生活 、 仔细寻找 生活 中的美 的含义 , 又具有付 出艰 苦努 力以完成创作 的含义 , 如此创作 出来 的作 品才是优秀 的作 品。 石涛在 众 多山水 画创作 中, 一直将 “ 搜 尽奇峰 打草稿 ” 作为 主要 的写 生理念 , 而这种 理念 是建 立在 “ 身所 盘桓 , 目所绸 缪” ( 宗炳 ) 、 “ 外 师造 化 , 中得心 源” ( 张躁 ) 、 “ 身即 山川 I 而取 之” ( 郭 熙) 等众 多写生理念 的基础 上的 , 这 些都是古代 画家在绘 画过程 中总结 出来 的重要写生方法。 在 石涛 的观 念中, 生活 中的 山、 石、 水 等形象都 是大 自然给
名创作 者的身心感 受和对事物的认 知与理解。
树 立“ 搜尽 奇峰打 草稿” 的写生理念 , 需要创 作者具 有丰 富
的游览经历 , 脑 海 中能 出现 各 种 山水 形 象 , 然 后 对 这 些 景 物 进 行
加 工和 完善。在 实 际对景 象进 行描 绘 时, 各种 因素 ( 如 第一 印 象、 推 理 能力 、 综 合 分析 等 ) 都会 对创 作 者 的写 生理 念 产 生 影 响。对创作者来 说, 逻 辑思维固然重要 , 但其仅 能掌控 山水景 象 的部分 内容。理 性认 识和感性认识 是两种不 同的认 识。创作者 对 事物 的真 实感 受直接影响其创作 的质量。只 有对 景物有真 实
浅谈当代山水画学习中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三、 山水 画 写 生 为 更 好 地 创 作 提 供 可 能
科, 我认为这种情况说 明 了一个 问题 , 就是在传 统 山水 画学 习 中, 山水写生大都是一个画家 自觉的随时性 的行为。我们
纵观历代 的传世名画 , 能流传至今的纯粹 的写生作品是 十分 有限的。但是 , 就现在来说 , 大多数 画家都居住 于高楼林 立
如何把 自然景物 中的层 次 和气 象表 达为 画纸 上 的笔 墨层 次和画 面的最终效果 , 等等 , 这些都 是在 写 生时需 要加 以 解决和需 要思 考 的 问题 。 比如说 处 理 画 面 的结 构 时 , 自
画 创 作 关 系 的理 解 。
一
一
个“ 外师造化” 的过 程 , 画家 “ 行 万里路” , 饱 览 名 山大 川 ,
以大 自然为师 , 观察体验真 山真水 的奥妙 , 而 山水 画创作 就
是一个把外在“ 自然 ” 升 华 为胸 中“ 心源 ” 的 过 程 。 当 然 有 些
画家能做到“ 对景创作 ” , 像李可染 、 傅抱石 、 黄宾虹 、 石鲁 等 山水 画大师们 的很多 山水画 写生 , 就 是一 帧成功 的山水 画 “ 即兴创作” 。但大 多数人 的山水写生 画稿 属于生 活素材 , 或是创作的 “ 半 成品” , 还需要 继续进 行艺术 加工整 理。所 以, 对 于大多数画者来说 , 一方 面 , 写生 是创作 的来 源 , 它 为
于创作 中 , 可 以说 如 果 没有 写 生就 很 难 有 精 彩 的 创作 。 其次, 就 山水 写 生 本 身 而 言 , 既 然 写 生 是 为 了 更 好 地 创
作, 那么 , 当我 们面 对 万 千 自然 景象 的时候 , 就 有 众 多 的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感悟

2020/10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感悟回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中国画的诞生至今已历经一千多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及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因此每一时期的艺术发展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人物画最早出现,同时也兼及一些植物与鸟兽,山水画的出现相对较晚,早期也仅仅是作为人物画中的一些点缀与装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独立成科。
这也说明艺术家的视角已由人本体转向周围的生活环境。
自五代、隋唐至今,不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的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十种对山水刻画的方法。
本文结合我对太行山的写生与创作的深切体会来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绵延400余公里。
它既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几千年来太行山的豪迈与雄大一直影响着中华大地上文人的艺术思想。
三国时曹操曾有诗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表现出太行山的凶险挺拔;北宋苏轼诗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更表明了太行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画山水多是描绘南方山水风貌,以南北朝至近代的一千多年里,以太行山为范本去描绘的几乎没有,能留世至今的更是少之又少。
五代时期荆浩的《匡庐图》也只是传为真迹,绘画基础是在太行山长期隐居时积淀的,作品气势雄浑,表现细腻,被誉为是中国山水画作品的一座高峰。
荆浩的学生关仝也曾创作了多幅关于太行山的作品,代表作《关山行旅图》充分表现出太行山荒寒幽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北方绘画特色。
宋代,郭熙和范宽喜欢以太行山为表现对象。
郭熙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悟后,创作出《早春图》,作品构图完美,意境深远。
画家必须耐得住寂寞与清淡,才可潜心于作品的创作。
白云乡先生在《五十岁感怀》一诗中写道:“少年挚笔走太行,卅年他乡成故乡。
铁鞋踏破山河水,石研磨碎月共霜。
截取春山一坡绿,染做秋阳纸半张。
苦茶三杯夜过午,秃笔残磨伴炎凉。
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88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王法亮(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本文主要谈了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阶段与创作方法,点明了临摹、写生与创作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意境一、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走之路临摹是我们学习好中国山水画的必走之路,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临摹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传统经典山水画的技法,才能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
在临摹中国山水画作品之前,我们要对画家生平等一系列资料进行大体的了解,然后要以一种认真且耐心的态度投入到作品的精神世界中去,用眼睛、用手、心灵去感悟、理解,也去感受他们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还有笔墨、造型之间是如何经营与处理的。
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前辈们所流传下来的成就,那就是他们的作品。
谈到临摹的作品,我们要适当选择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杰出的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习到传统的精髓。
有很多名家之作可以临摹研究,如巨然的《层岩丛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沈周的《庐山高图》等。
二、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本源对景写生、抒情造境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本源。
第一阶段的临摹已经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写生则是锻炼与培养我们在大自然中对景对物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把观察到的结合造型与笔墨作于画面之中。
‘师造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到自然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
把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写到画面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经营去组织的,画面的构图和虚实变化,以及对笔墨处理也都要经过个人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在大自然中写生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俯察品类之盛,一切思绪都在高度敏感之中,无论你在画面中是在勾、皴、擦、点、染都是你当时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对笔墨的真实理解,这一刻可能不是准确的、完美的,但却是宝贵的、有价值的,也许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会受到当时某一情景或画面的启发而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浅谈山水写生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

创作打打
底 稿 “
”
。
这种观 点我们认 为欠当 。
其实写生是客
观 事物的认 识一 一 认 识一 一 再 认 识不 断深 化 的过程 。
一
《国
≤:獭
量 : Ⅱ l _0 i
:’
。
q
- z●
/一
司 ●∥ .
翔 -’
'’
}。
Jl
—■■ _
骘.{ H
k譬
_
潮
l, 一
i ? ◆ j :■ ≯
:‘
。
1 r : “ ::
大 自然 是 艺 术 工 作 者 的 老 师 , 是 艺 术 工 作 者 的 挚 友 。
只 有 投 入 大 自然 的 怀 抱 与 其 融 为 一 体 , 才 能对 大 自然 产 生 热
爱之 情 。 通 过 深 入 生 活 , 才 能达 到 “ 会 当凌绝 顶 , 一 览众 山
小” 。
“ 飞 流直下 三 干 尺 , 疑 是银 河 落九 天 ” 的境界 。 长 途
中国画 要求作 者要 做到 应物象 形 , 随类赋 彩和传 模移 写 , 澄 怀 味象 。 唐 人 张 躁 提 出 “ 外 师造 化 中得 心 源 ” , 成 为 历代 画 家亘 古不 变 的座 右 铭 。 五 代 画家荆 浩 因战乱 隐居 太行 山洪谷 , 出入 深 山 , 因惊其异遍而 赏之 , 携笔而 写 , 凡数 万 本 , 方 如 其 真 , 遂 有 巨 作 《匡 庐 图 》 。 宋 代 范 宽 隐 居 终 南 山 , 终 日 观 览 山 水 遂 有 传 世 《溪 山 行 旅 图 》 。 元 代 黄 公 望 居 富春 山 , 常在荒 山乱石 , 丛 木深 筱 中写 生 , 外 出访 友皮袋 中 携 笔 见 景 便 当 模 写 记 之 , 历 经 数 年 方 有 名 画 《富 春 山 居 图 》 传世 。 清代石 涛更是提 出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的艺术主 张论 画 常言 “ 古人须眉不 能生在我 之 面 目. 古 人之 肺腑 不 能安入 我 之 腹 肠 。 ” 发 出 “ 我 自发 我 之 肺 腑 , 揭 我 之 须 眉 的 大 胆 议 论 , 足 见 其 强 调 师 法 自然 的 重 要 性 。 现 代 山 水 画 大 师 黄 宾 虹 遍游海 内, 画稿 以万计 。 山水 画 家陆俨 少 以摹古入 手 接 受传 统 技 法 的 学 习 , 后 到 大 自然 中 去 体 验 印 证 , 得 到 启 发 回 来 有 所 变 理 , 创立 了 留 白法 , 墨 块 法 成 为 一 代 山 水 画 大家 。 李可 染先生更 是身体力行 , 倡导 山水 画写 生应 把西法光影 效果融 入 到 山水 画 中 , 拓 宽 了中 国 山 水 画 的表 现 领域 。 “ 外 师造 化 , 中得 心 源 ” , “ 读 万 卷 书 、 行 万 里 路 ” 对 画 家 来 说 是 永 恒的且 具有普遍 的意义 。
谈写生与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关系

一
也 。清石 涛 《 画 语录 》亦 有 “ 一 画者 ,众 有 之本 ,万象 之根 ,见 用于 神 ,而藏 于 人 ” :清 龚 贤 云: “ 书 画 ,与造 化 同根 , 阴阳 同
、
对当代 山水 画现 状的总 体认 识
2 0 世 纪 中 期 , 中 国 山水 画迎 来 了新 的时 代 ,要 经 历 重 重 考 候 … …心 穷万 物 之源 , 目尽 山川 I 之势 。”这 些都 足 以说 明游 历 、 验 。时代 下 的新 山水 画 ,在 旧文化 的 改革 中脱颖 而 出 ,表现 新 的 观 赏 、写 生对 于 山水 画家 的 重要 性 。在 中 国艺术 史上 ,荆浩 、 董 生 活 ,反 映新 的适 应大 众 的审美 需求 ,承 担 了空 前 的社会 责 任 。 提出 “ 笔 墨 当随时 代 ”的 理论之 后 ,又 一次 提 出笔 墨与 时代 之 间 的关 系,他 认 为 “ 时代 变 了,笔 墨就 不 能不变 ”,新 中国成 立 以 源 、石 涛 、李 可 染、 陆俨 少 、黄 宾虹 、傅 抱石 等 无数 大家 的艺术 三 、 写生 与当代 山水 画创 作的 关系 和意义 新 山水画 为传 统 山水 画找 到 了新的表 达 方式 。傅 抱石 便 是 即石涛 成 就 即是佐 证 。
写 生不仅 可 以积 累素 材获 得美 好 的 山水画 形象 和意 境 ,锤 炼 自己 不若 师诸 造 化 。 乃舍 旧 习 , b 居 终南 ,太华 ,遍 观其 胜 ,落 笔
的表 现 语言 ,探 索 富于个 性 的绘 画形 式 ,寻找 内容 和 形式 的最 佳 雄伟 老硬 ,真 得 山骨 ,而与 关李 并驰 方驾 。 ” 结合 点 ,还 可 以拓 展 画家 的知 识面 ,培 养 新的 艺术 感觉 力 和创 造 南宋 李澄 叟 《 画 山水 诀 》 中有 “ 画山水 者 ,须 要遍 历广 观 , 力 。李 可染 曾说 要通 过写 生掌 握 自然 规律 ,要 发现 前 人未 发现 的 然 后 方 知着 笔 去处 ” ; 明董 其 昌 在 《 画诀 》 中也 讲 道 : “ 看 得 东 西,从 对象 中挖 掘 新的 表现 方法 ,从 丰 富到 单纯 , 酝酿 意境 和 熟 , 自然 传 神 。传神 者必 以形 。形 与心 手相 凑 而相 忘 ,神之 所 托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作者:张思雨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山水画自六朝以来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一进程中,山水画家的刻苦写生取得了丰富的创作成果。
写生不仅是山水画初学者学习基本功的重要课程,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关键素材和灵感源泉。
中国山水画注重形神兼备,将大自然的万物元素整合进创作中。
写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既蕴含着世间万物的规律变化,又展现出其莊严而宏大的气势,可以帮助画家获取灵感、提升技巧,并使作品更加生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内心精神世界和真实情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受到大众的认可,并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但单纯的静态或完全依靠想象创作的画作往往难以真正触动人心。
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够令人赞叹不已,是因为画家将真实情感融入作品中,并以写生的功力使其更具有感染力,满足人们对于内心精神世界和真实情感的追求。
一、写生概述写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画家通过实地观察来描绘自然景物。
在古希腊,画家主要以人体为写生对象,用以研究人类形态和比例。
中国在唐代就开始有文人画家通过实地写生来观察自然景物,并将其融入绘画作品中。
宋代以后,写生更加盛行,成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如米友仁、徐渭、朱耷等,都注重实地写生[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广泛采用写生技法,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写生旨在真实地描绘人物或自然景观的特征,表达创作者的感受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家将对自然景观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写生的过程通常包括亲身体验、收集素材和获取灵感。
画家亲自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体验,记录所见所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亲身经历,画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风景的特点和美感,并将其转化为绘画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1、定心静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坐、凝神、存想”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寻找内涵的、本质的规律和奥秘。
正如常说的:“心有成见,视而不见”,所谓成见,就是说,你只看到表面的一些现象,就认为您对它的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解了,就认为它非常简单。
所以,有了成见或一般的常识性认识之后,在写生的时候就观察不深入,所以,成见和常识是写生时候的最主要的障碍。
要剥开常识和成见的表面,去观察内部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都是内涵的,要把眼前的一切对象都看作是生疏的,要加以重新认识,使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之后,再开始描绘。
2、凝神构思:
好的作品是“若不经意”,但是,若不经意,并非是真不经意,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3、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
意匠是创造意境的必要的加工手段,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完全一样的,即,以虚代实。
4、夸张:
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
具体到画面上,要密处更密,疏处更疏。
强化与减弱。
5、山水画的透视:
(1)“三远”法:“自下而观其上,谓之高远”(仰视);“自前而观其后,谓之平远”(平视);“自前山而观后山,谓之深远”(俯视),深远,层层叠叠,不知其有几千万重,深处宜曲,此最难处理。
(2)散点透视:必须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与束缚,特别是较长的竖幅和长卷,尤其如此,在一个画幅里要有多个视点,也就是说视点是不固定的,是游走的,否则画面易散。
围绕每个视点使画面内紧外松。
(3)云遮雾挡法:为消除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所产生的矛盾,可巧妙地用云雾(空白)进行调和,使画面趋于协调。
(4)剪裁与取舍:“取近不取远,取远不取近”,一般要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中景。
(5)门板式透视:视平线的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前后景物透视变化不能太大,这样,可以使画面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把远处的景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具体。
(6)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在创作实践中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6、构图形式与法则:
(1)开合:绘画上的构图的“开合”与作文章的“起结”是一样的,一篇文章大致有起、承、转、
合四个部分组成,承、转是文章的中间部分,起、结为文章的开始与结尾,所以,一张画的好否,重要的就是一张画起、结两部分处理的好与不好,“开”即外张;“合”即内敛,开合是画面中两种力的互相制约与平衡,“开”与“合”两者互为对立,互为统一。
比如画树,树根为起,树干为承,分枝的地方为转,最后小枝结构画的完善的部分为结。
不管是起、承、转、合,或归纳成两部分,起和结,都是两种力量的互相制约。
画的开合的规律,最主要是外张和内聚这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就是外扩与内敛。
(a)外张:外张这种向外切出、展开的构图容易取得气势,张是力量的外伸,有动势,可以使画外有意。
但,这种以外张为主的构图,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散。
(b)内敛:内敛这种向心力比较强的构图,四周都是虚画的,也叫画入,就是藏、内敛,敛,就是向内的力量的内涵、深化,一般为减弱四周,突出中间部分,有静感,使画内有神,就是容易集中的看主要形象,让视线集中在画的中心。
中间的实与周围的虚形成了对照,这种构图,容易集中,但,也容易画的比较小气。
(c)外张与内敛两种力量的均衡处理:如水流的旋涡的向心力与旋涡四周水面外切处理的外张力两者的均衡发展,正是两者的互相制约,才使构图能够相应的稳定下来。
画面中的任何物像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而非表面的结合。
能否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在。
(2)高视点盆景式的结构方式:高视点盆景式的结构方式是中国
山水画章法中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它的构成方式可以概括为画幅下部的坡岸;中部的杂树、斜坡、水面、雾蔼;上部的山峰等三个层次的结构方式。
下、中两个层次仅增加画面的高度,并不能增加山峰的高度。
然而,画面的高度与山峰的高度间会形成一种视觉差,误把与山峰并不处在同一个高度层次上的景物叠加进去。
这样也就在画幅这个平面上助长了山峰的气势。
历代画家们正是运用了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视觉差,造就了无数高耸入云却并不陡峭逼人的壮丽山河。
它们是心造的,是意念的,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却又是真实的,可感的,层次井然的。
7、虚实:
虚、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的极为重要的表现方法。
主张“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虚和空白,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更广阔的想像驰骋的空间。
中国戏曲里也是很讲究虚实的,如,以马鞭,表示骑马;以船奖表示划船,这都是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
一幅画,有以虚为主,虚中见实;有以实为主,实中见虚;有虚实相间相得益彰。
不论那种,都要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大的虚实里边穿插小的虚实变化,以这种虚实相间构成画面的情趣。
其中,以实为主的画面,在画的时候,实的部分也要有层次,有东西。
边角的虚实处理:所谓“金角银边”,对一幅画的成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认真对待,一般可虚其一角,虚两角则显对等,亦可虚其四角或四角全实,四角全实的画面较难处理,画不好,会感觉很闷,不透气,所以在大量的实里面,要把文章作得非常充分,里边的东西要画得丰富,含蓄,
宜在一个角上有一点虚的来调剂。
8、奇正:
在自然界,绝对的运动(变化),和相对的静止,这两种状态是互相对立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互相制约。
这个规律反映在构图上,就形成为多样统一,变化统一。
在变化统一这方面,中国画称作奇正,好的构图是“似奇而返正”,好像变化很多,但,非常统一。
如,两组高低、大小、虚实悬殊很大的纵向的、静止的山峰及其倒影,可以以横向的流动的云或水中富于动感的物像,在静与动,纵与横的互相对照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中求得统一,也就是“似奇而返正”。
构图的奇正,有以奇为主,在强烈的对照和诸多的因素的变化中求统一;有以正为主,正中求变,正中见奇。
不论那种,都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找变化。
9、节奏与韵律:
(1)节奏:节奏是艺术作品形式美里边的一个普遍要素。
人对绘画形象的节奏感受,源于人自身生理和自然节奏感受的反射,在生活中和自然中都存在着节奏,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如,星空的运转,四时的变化,大海的波涛,山峦起伏,羊肠小路,叠叠梯田等等。
节奏的要素:大小高低、参差错落、疏密聚散、起伏跌宕、浓淡虚实(强弱)等。
节奏在画面中可以象音乐一样,给人以快感。
它能够使作品具有活力和增添作品的情趣。
无节奏的绘画构图,给人以混乱不安的感觉。
“做艺术家的人,要在一切死的东西中看出生命来,在一切平凡的东西里面看出节奏来”。
绘画中的节奏,主要
是指,构图中间形成要素通过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如音乐的抑扬顿挫旋律变化所产生的节奏美感。
(2)韵律:韵律在中国画里面也叫“气韵生动”,首先是“生动”,就是具有一种生命的力的这种感染力。
就是要抓住对象的生命的感觉。
气韵要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不能支离破碎,要注重笔下的笔情墨趣,要“笔精墨妙”,笔与笔之间要互相关联,不能孤立。
实际上也就是画面中各形象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有一种有节奏的生命或者是生命的节奏的感觉,在里边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