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合集下载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安史之乱】1.(1)唐玄宗(2)节度使(3)外重内轻2.安禄山;史思明3.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学习任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朱温;后梁【学习任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藩镇割据2.统一一、单选题1.【答案】B【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8年至884年,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3.【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但没有推翻唐王朝,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据局面,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比黄巢起义早上百年,排除C项。

人教版 七年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

人教版  七年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发动者、性质、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知道唐朝灭亡的标志;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1)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总结历史教训的能力。

(2)思考唐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

(3)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史实,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当今反腐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难点:安史之乱的经过和藩镇割据的概念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杜前的诗数《忆昔》的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盛世局面?其用所学知识描述这一盛世景象。

生:“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唐玄宗后期竟从顶峰急剧地下来,唐朝由盛而衰,走向天亡,唐朝灭。

全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本节课的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1、玄亲后期的作为材料一:“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

”“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钱,就有上百万。

”这些内说明了什么?材料二:“那时侯,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群巧于献福,善于逢进的小人。

先是李林甫,李林甫死后,扬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

这些内容又说明什么?材料一中的史实说明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

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唐玄宗统治昏庸,奸相当道,把持朝政,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表现: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唐玄宗后期的统治潜伏“危机”,有一句成语说: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最后一课。

本课内容涉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三部分,从时间线索上来看,上承“开元盛世”,下启“陈桥兵变”,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后段的相关史实,保证了第一单元隋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涉及三个子目,分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直接体现了课标要求。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终而引发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一击。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安史之乱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3.了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增强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 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局面2. 难点: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 新课导入。

根据前几课内容,总结介绍唐朝前期的帝王谱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正课讲授。

第一部分——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介绍安史之乱的概念,即指的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

询问安史造反的能力与动机,进而引出安史之乱的背景。

(2)唐朝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从唐朝边疆战略演变的角度分析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证分析其影响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思考:(1)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2)安史之乱的背景?教师提示:从内忧外患,外重内轻,重兵在握等方面来回答。

3.出示安史之乱的经过图,如下:讨论:(1)安史之乱的平叛将领是谁?(2)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教师总结:从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有何影响?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1.材料分析:《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思考:(1)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2)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如何?教师提示: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范镇……2.出示产藩镇割据形势图讨论:(1)请概述黄巢起义的经过。

(2)黄巢起义的结果如何?教师总结: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读史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分析:(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2)请描述五代十国的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学习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学习过程:预习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一、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的局面?二、为什么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三、.如何评价唐玄宗?知识辨析1.开元盛世是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朝后期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相对安定。

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
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
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
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唐玄宗矛盾 2.行政外重内轻 3.安禄山安史之乱唐肃宗 763 4.由盛转衰中央权力
藩镇割据 5.宦官兼并战争 6.黄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黄河流域五代十国 9.藩镇割据统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
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
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