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2、钙浓度与膜去极化
• 体外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钙浓度下,线粒 体起着钙储存的作用从细胞质收集,蒽环 类抗生素具有影响稳态钙浓度的作用。 • 这种作用模式使阿霉素保持为一种弱的氧 化剂,来氧化蛋白质上关键的巯基(这种 蛋白为钙离子传运通道或孔)。巯基还原 剂能够保护钙离子外排。
3、金属离子的络合:铁调节蛋白-铁效应元件 结合的改变,也可能是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 重要机制。
4、自由基的诱导
• 在1970年至1980年间,人们开始认识到阿霉素的心脏毒 性并非其本身的结构所致,而是由于在体内被还原成为 半醌自由基。
• 该自由基在厌氧条件下相当不稳定,它很容易地将氧还 原成为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离子可以进一步使脂质过氧 化。超氧化物将启动导致产生活性.OH和H2O2的级联放大 反应。这些自由基都涉及到对细胞的损伤,包括DNA的断 裂、DNA-蛋白的交链,以及蛋白质的破坏。
柔红霉素
• DNR累积量>300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 明显上升,且生存期越长、累积量越大, 心脏毒性越明显,因此提出了DNR最大累 积量的概念。 • DNR最大累积量不得>300mg/m2,以避免 不可逆性的心肌损害。
柔红霉素——心脏毒性 临床表现:
1 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较少见。在治疗中或治疗后的短时间内 发生,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心脏电生理和心脏 节律改变,心电图上表现为非特异性ST-T 改变、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一过 性心律失常等。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的发 生并不是使用蒽环类药物的禁忌症,也不预 示慢性心脏毒性的发生[5]。
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抗感染抗生素研究基础上发展起分类一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二丝裂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三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四放线菌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五光辉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临床常见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肿瘤药分类代表药物副作用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一、烷化剂(4)1.氮芥——最早。
淋巴瘤/慢淋/小肺。
2.环磷酰胺——淋巴瘤(出血性膀胱炎-美司钠)。
3.塞替派——癌性体腔积液注射、膀胱癌灌注。
4.卡莫司汀——脑瘤、脑膜白血病。
(呕吐致畸伤骨髓,口腔溃疡头发没。
膀胱出血尿酸高,肝脏中毒害心肺。
TANG)二、铂类(3)顺铂(肾耳毒)、卡铂(骨髓)、奥沙利铂(神经毒)(铂类呕吐和低镁,三种中毒伤骨髓TANG)三、抗生素(2)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间质性肺炎)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2)I(喜树碱/羟喜树碱、XX替康——延迟性腹泻)II(首选:依托泊苷——小肺;替尼泊苷——脑瘤)干扰核酸合成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巯嘌呤、甲氨蝶呤干扰RNA转录柔红霉素、X柔比星(心脏毒性)多么温柔啊,令人放心。
影响蛋白质合成(1)长春XX(神经毒性)(2)紫杉醇、多西他赛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他莫昔芬、来曲唑、甲羟孕酮靶向抗肿瘤药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止吐药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格雷司琼、托烷司琼第一节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第一亚类破坏DNA的烷化剂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烷化剂——最早问世的细胞毒类药——广谱抗癌。
(一)作用特点1.氮芥——最早应用。
2.环磷酰胺——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适应证】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头颈部鳞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及骨肉瘤。
3.塞替派——癌,灌注。
4.卡莫司汀——脑瘤。
(二)典型不良反应1.最常见——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例外:长春新碱和博来霉素)。
2.恶心呕吐。
3.脱发。
4.口腔黏膜反应——咽炎、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炎(口腔上皮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最快的细胞)。
5.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
6.塞替派、白消安——高尿酸血症(预防:别嘌醇)。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常用抗肿瘤药物分级表如下:
烷化剂:普通使用级包括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达卡巴嗪;限制使用级包括替莫唑胺、白消安抗代谢药。
植物生物碱及其他天然药物:包括高三尖杉酯碱、羟喜树碱、长春瑞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斑蝥紫杉醇、多西他赛、替尼泊苷、依托泊苷、榄香烯。
细胞毒类抗生素及相关药物:包括甲氨蝶呤、XXX、卡
培他培美曲塞、吉西他滨、氟达拉滨、替吉奥、替加氟、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吡伊达比星、柔比星、表柔比星、米托蒽醌、阿柔比星、博来霉素、比卡鲁胺、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托瑞米芬、来曲唑、依西美坦、氟他胺、孕激素类。
其他药物:包括达沙替尼、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奈达铂、羟基脲、亚砷酸氯化钠、门冬酰胺酶、唑来膦酸、伊班膦
酸、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I)、乌苯美司、沙利度胺、亚叶酸钙、美司钠、右雷佐生、其他洛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地西他滨、贝伐珠单抗、吉非替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厄洛替尼、依维莫司、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硼替佐米、曲妥珠单抗、阿比特龙。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有处方权,而医师职称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师则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生技基1班罗洋0942043032摘要: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其种类繁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深入,一些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抗肿瘤抗生素不断涌现,这些抗生素抗肿瘤活性强、选择性高、毒性较低,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抗生素抗肿瘤进展正文:波赛链霉菌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研波赛链霉菌是合成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红霉索、洋红霉素、13-脱氧洋红霉素等多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牛素的最重要菌株。
链霉菌是一类革兰阳性菌,具有复杂的形态分化周期,能产生种类繁多的次级代谢产物[1]。
寻找新的抗生素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筛选抗生素的研究热点。
波赛链霉菌隶属链霉菌属,该菌能合成蒽环类抗肿瘤化合物柔红霉素[2],随继国内外学者以波赛链霉菌为重要的工程菌株,对其活性代谢产物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随后分离出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红霉素、洋红霉素、13-脱氧洋红霉素等一系列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波赛链霉菌合成的蒽环类抗生素在对波赛链霉菌产抗生素的研究领域中,有多种抗生素被发现的报道,尤其以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为主。
柔红霉素,柔红霉素,又称道诺霉素、红保霉素、红比霉素、红卫霉素、柔毛霉素、正定霉素等。
多柔比星多柔比星又称亚德里亚霉素,羟基柔红霉素、亚法里亚霉素、羟基红比霉素、14-羟正定霉素、多柔比星等,是柔红霉素在C-14位羟化的衍生产物。
表柔红霉素和表阿霉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波赛链霉菌改造,合成了表柔红霉素和表阿霉素洋红霉素,波赛链霉菌突变株能合成一种蒽环类抗生素洋红霉素,又称卡柔红霉素,卡米诺霉素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对急性白血病也有功效,其疗效好,毒副作用较小。
13-脱氧洋红霉素,从利用生物化学手段诱导的突变体中分离出蒽环类抗生素13-脱氧洋红霉素,能有效抑制p-388鼠科动物白血病,在体外显示出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二.胃肠道反应
急性呕吐:用药后24h内发生的呕吐,多发于用药后 1-2h,最为严重。
延缓呕吐:给药后24h至第5-7天发生的呕吐 预期性呕吐:常发生于化疗前或化疗给药的同时,为
条件反射所致。 护理: a) 心理和行为治疗,暗示、松弛和转移注意力 b) 保持病房安静,清洁,无异味
c) ”五忌四要”
d) 致吐药物的应用,化疗前15-30min
b) 护理:加强营养,保持清洁,提高自身免疫力;白细胞 减少的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限制探视,房间空气消毒 ;Ⅳ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绝地卧床,保持大便通畅,防止 自发性出血。对于贫血患者,指导渐进式活动方式,注 意保暖。
四.泌尿系统反应
1.肾毒性 2.出血性膀胱炎
a) 常见药物 :CTX、异环磷酰胺、喜树碱等 b) 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c) 护理:水化、碱化尿液;给予美司钠;教会病人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 毒副反应
Z7 刘圆
传统分类
1.烷化剂:氮芥、CTX、异环磷酰胺 2.抗代谢物:MTX、5-FU、Ara-C 3.植物碱类:VCR、长春碱、长春瑞滨、紫杉醇
、依托泊苷
4.抗生素类:ADM、EPI、BLM、MMC 5.激素类:泼尼松、地米、雌激素、孕酮类 6.其他(杂类):DDP、卡铂
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皮疹可给予vitE霜外涂,对明 显引起脱发的药物如多柔比星,可指导患者剃光头发, 并告知疗程结束后可重新长出。
十一.局部毒性反应(静脉炎、药物外渗后导致组织坏死)
a) 根据化疗药物的刺激程度可分为腐蚀性化疗药物:多柔 比星、表柔比星、长春瑞滨、VCR;刺激性化疗药物: 依托泊苷、紫杉醇、博来霉素、大剂量顺铂及氟尿嘧啶
观察尿液性质,记录出入量,入量已足尿仍少者 使用利尿剂。
肿瘤常用药物

异环磷酰胺
药理作用: 体外无抗癌活性,进入体内被肝脏或肿瘤内存在的磷酰 胺酶或磷酸酶水解,变为活化作用型的磷酰胺氮芥而起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也 可干扰RNA的功能,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给药后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使细胞经过G2期延迟 药代动力学 按体表面积一次静注1.6~2.4g/m2,血药浓度呈单相, 半衰期为7小时;按体表面积一次静注3.8~5.0g/m2,血药 浓度呈双相,终末半衰期为15小时; 经肝降解,活性代谢产物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经肾脏 排出70%~80%。
氮烯咪胺(达卡巴嗪)
药理作用 嘌呤类生物合成的前体,干扰嘌呤的生物合成;进入 体内后由肝微粒体去甲基形成单甲基化合物,抑制嘌呤、 RNA和蛋白质及DNA的合成。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很大,故静脉内给药。 肝脏中通过N-去甲基作用成为单甲基形式,代谢成为氨 基咪唑羧基酰胺(Aminoimidazole carboxamide, AIC) 和重氮甲烷。 具有双相的血浆衰降;半衰期(t1/2)为19分钟及5 小时,尿中主要的代谢产物是AIC。
常用化疗药物用法
南充市肿瘤防治中心 陈思林
化疗药物分类
一. 传统分类 烷化剂 抗代谢类药 抗肿瘤抗生素 植物类抗癌药 其他如激素、金属 铂类 二. 作用时相分类 周期特异性药物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烷化剂
在体内能形成碳正离子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 化合物,进而与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DNA,RNA,酶) 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 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磺酸酯及多 元醇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 如 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达卡巴嗪
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及作用机制

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及作用机制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些药物对人类健康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型抗生素的发展及作用机制1. 新型抗生素的种类新型抗生素是指近年来开发的、新形态的、新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的抗生素。
它们针对性更强、更不容易被细菌耐药性绕开。
目前新型抗生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头孢呋辛等。
2) 甲氧西林类抗生素:如地西泮。
3) 多肽类抗生素:如利奈唑胺。
4) 新型环丙沙星类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 新型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新型抗生素主要靶向细菌的生存环节:细胞壁合成、核糖体形成、细胞外质松弛、DNA和RNA的合成与代谢等。
以亚胺培南为例,亚胺培南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属于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对β-内酰胺酶产生大量的抑制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抵抗细菌耐药性。
亚胺培南不仅能用于治疗肺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感染病,也可用于医院内细菌耐药性高的感染,如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
二、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及作用机制1.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目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细胞毒药物:如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
2) 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恩度利单抗等。
3) 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
2.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种类的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也不同。
例如,丝裂霉素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抗生素,它能使肿瘤细胞的DNA合成过程受到干扰,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依托泊苷则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吉非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靶向BCR-ABL融合基因,并抑制其激活,从而防止白血病细胞生长。
PD-1抑制剂则可通过抑制PD-1与PD-L1结合,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活性。
三、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发展带来的意义新型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意义。
抗肿瘤药物分类

卡培他滨 是新型氟尿嘧啶类口服抗肿瘤药物 适应症 晚期乳腺癌及结直肠癌FDA批准用于蒽环类 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 用法 每日2.5g/平方米,0.5g/片,分两次口服,饭 后半小时吞服,连用14天 ,休息7天,21天重复 不良反应 腹泻、恶心、呕吐、腹痛、手足综合症 (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脱 皮)、骨髓抑制
氟尿嘧啶 适应症 消化系统,如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如卵巢癌、 宫颈癌,头颈部及皮肤鳞癌。 不良反应 局部作用:局部注射有疼痛、静脉炎、皮肤色素沉 着 消化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 骨髓抑制 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用药前完善血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用药期间保持尿量1500ml,持续静脉滴注, 副反应小,疗效好,如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腹 泻5次以上或血性腹泻,应停药。
吉西他滨
(健择) 适应症 非小细胞肺癌 胰腺癌、乳腺癌、卵巢 癌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主要为血小板减少 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皮肤毒性 (斑疹及斑丘疹),脱发罕见
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通过抑制酶的
作用和有丝分裂或改变细胞膜来干扰DNA。 抗肿瘤抗生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广 泛用于对癌症的治疗。放线菌素D 更生霉素、 阿霉素、表柔比星 表阿霉素 丝裂霉素 平阳 霉素 博莱霉素、吡柔比星 吡喃阿霉素
4.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植物类抗癌药都是植
物碱和天然产品,它们可以抑制有丝分裂或 酶的作用,从而防止细胞再生必需的蛋白质 合成。植物类抗癌药常与其它抗癌药合用于 多种癌瘤的治疗。伊立替康、紫杉醇、多西 紫杉醇、依托泊苷(VP-16)、长春新碱、 长春瑞滨
5.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治疗淋巴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霉素
• 在临床上抗瘤谱广,主要用于实体瘤 ,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肝 癌、胃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有效, 对急性白血病也有良好疗效。
阿霉素:
•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用好后1014天白细胞降至最低值,3周内恢复。 2.心脏毒性:本品心肌病变与年龄有关,总剂量 不宜超过550mg/m2。 既往用过环磷酰胺及纵膈区域放疗者,总剂量必 须控制在400mg/m2以下。
一、柔红霉素
• 化学名称:5,10-并四苯醌,8-乙酰基-10-[(3-氨基-2,3,6-三去氧a-L-来苏己吡喃基)-氧]-7,8,9,10-四氢-6,8,11-三羟基-1-甲氧基 的盐酸盐
• 其结构式为:
• 分子式:C27H29NO10· HCl • 分子量:563.99
作用原理:
柔红霉素
二、阿霉素Adriamycin (Doxorubicin,ADM)
别名:羟柔红霉素、羟正定霉素、多柔比星、ADR 化学名称为:10-[(3-氨基-2,3,6-三去氧-a-L-来苏己吡喃基)-氧]-7 ,8,9,10-四氢-6,8,11-三羟基-8-(羟乙酰基)-1-甲氧基-5, 12-萘二酮的盐酸盐。 分子式:C27H29NO11· HCl 分子量:579.99
•
柔红霉素
• 柔红霉素是一种临床一线抗癌药物, 被广泛应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肿瘤。 • 其作用机制酷似阿霉素。但柔红霉素 的抗瘤谱远较阿霉素为窄,对实体瘤 疗效大不如阿霉素和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不良反应
1 心肌损伤、心电图异常、心动过速等。总投药量超过 25mg/kg时可致严重心肌损伤; 2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贫血、粒细胞减少,出血; 3 过敏;发烧、皮疹 4 肝脏损伤;GOP、GPT、AI-P升高,黄疸; 5 肾脏损伤;BUN升高、蛋白尿; 6 消化器官;溃疡性口腔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7 其它:脱发;倦怠、头痛、眩晕等精神症状;畏寒,呼 吸困难等。
2.在细胞毒作用浓度下,还可抑制核内 拓扑异构酶的活力,干扰拓扑异构酶 所以起得DNA断裂-重接反应,导致 DNA双链断裂,也可引起DNA单链断 裂。
柔红霉素
•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 胞各期均有杀伤作用。 血中t1/2 为30-50h,转化为醇的形式由尿 中排除,也有相当部分由胆汁排除。
抗肿瘤抗生素
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 学物质,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是在抗感染抗生素研究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分类
一、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 二、丝裂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 三、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 四、放线菌素类抗肿瘤抗菌素 五、光辉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
一、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
临床常见药物: 1.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DNR ) 2.阿霉素(ADM) 3.表阿霉素(EPI或E-ADM)、 4.米托蒽醌(MTT、DHAD)、 5.吡喃阿霉素(THP)
柔红霉素
• DNR累积量>300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 明显上升,且生存期越长、累积量越大, 心脏毒性越明显,因此提出了DNR最大累 积量的概念。 • DNR最大累积量不得>300mg/m2,以避免 不可逆性的心肌损害。
柔红霉素——心脏毒性 临床表现:
1 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较少见。在治疗中或治疗后的短时间内 发生,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心脏电生理和心脏 节律改变,心电图上表现为非特异性ST-T 改变、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一过 性心律失常等。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的发 生并不是使用蒽环类药物的禁忌症,也不预 示慢性心脏毒性的发生[5]。
R3 NH2
4'
3'
柔红霉素背景:
• 1957年 Farmitalia实验室的学者从链霉素peucetius培养液 中提取出柔毛霉素。 • 1963年Di Marco等在临床前试验中证实了其具有抗肿瘤作 用。 • 与此同时,法国Rhome- Pouleuc 实验室也从链霉素 ceruleorubidus的培养液中分离提取了同种物质称为红比 霉素。 • 1970年国内学者由河北正定县土壤中获得同类菌株并提取 同类物质,取名为正定霉素。 • 后来统一命名为柔红霉素。
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结构基本相同(差异只在一个羟 基上)
1.
2.
3. 4.
作用机制在于可直接作用于DNA,插入DNA的双螺旋链,使 后者解开,改变DNA的模板性质,抑制DNA聚合酶从而既抑 制DNA,也抑制RNA合成。 在细胞毒作用浓度下,阿霉素还可抑制核内拓扑异构酶的活 力,干扰拓扑异构酶所以起得DNA断裂-重接反应,导致DNA 双链断裂,也可引起DNA单链断裂。 影响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使线粒体的氧耗及ATP形成减少 。 阿霉素具有形成超氧基自由基的功能,并有特殊破坏细胞膜 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
1.本品与ADM都具有一个蒽环平面,可通过 它嵌合于DNA碱基对之间并紧密地结合到 DNA上,因而使核酸中含有相当高浓度的 药物,这种嵌合可导致DNA空间结构的障 碍,从而抑制DNA及DNA依赖的RNA合成 ,对RNA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可选择性作 用于嘌呤核苷。
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
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
结构中具有蒽环,且环上还有一个以六元环为基础的侧链与 1个氨基糖。
O
1 12
OH
9
O
13
R1
D
4
C
5
B
A
7
OH
14
R1 OH H OH
R2 H H OH
R3 OH OH H 多柔比星 柔红霉素 表柔比星
OCH3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3C R2
OH O
O
阿霉素是柔红霉素14-羟基类似物 表阿霉素是阿霉素的4’-OH差向异构体
柔红霉素——心脏毒性 临床表现:
2. 慢性心脏毒性 最为常见,且对临床影响较大。发生在化疗结束1年 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多为不 可逆改变,症状多隐匿,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脏增大、 ST-T改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可迅速进展为双室心 衰。 3. 迟发性心脏毒性 见于化疗结束1年以后。Veronika[6]等长期随访了 211例接受蒽环类药物(包括DNR在内)化疗的白血病病 人,发现18%的患者出现了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 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