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案例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历史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本章的难点: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8 课时,课堂讨论:2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自然运动的发展形式是的自在形式,社会运动的发展形式是自为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从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看,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育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而历史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的变换的过程中.第三,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育目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现,它只有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能实现.第四,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的表现为动力学规律,历史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 、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两个归结"“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发展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1、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社会形态理论把由生产力最终决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前者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后者包括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精神文化关系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纯粹”的,都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规定着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往往存在着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2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005年多选)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1)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社会,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了解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

(2)它指出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为我们区分和认识社会形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为我们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规律 人的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过程 更多表现为统计学规 律
表现形式
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自然规 律在人的活动之外形成和实现,而历史规 律则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实现。
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 • 历史规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获得其 相应的表现,同样,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也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 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基 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 “合力作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 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
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其历史观的前提都不是“现实的 人”,而是“抽象的人”。
“抽象的人”: 一是被抽象成“纯粹意识”的人(唯心主义) 二是被抽象成纯粹自然物的人(旧唯物主义)
• 恩格斯的“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 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冲突中产生的,而其 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 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 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 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 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可以看做一个作 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 的力量的产物。”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的人(剧作者) ]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 在)。
结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 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 系(人与自然、与人、与自己的关系)。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题库(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题库(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一、填空题1.确定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______。

我们不应当根据善恶之类的抽象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______去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

【答案】劳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解析】确定人的真正本质的是劳动。

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提供一种揭示或确定人的本质的方法,即我们应当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

2.所谓现实的人是指______的个人。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不难发现,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______。

【答案】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人的社会性【解析】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因为()。

A.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制约B.人的活动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C.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D.人的活动不能改变客观条件E.人的活动受物质生产力制约【答案】ACE【解析】人的活动,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违背规律。

因此社会领域中存在人的自觉活动这一事实,并不能抹煞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具有的不同思想、动机和目的,只有通过他们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得到说明。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设计自己的活动方式、产品或创造物的同时,还必须以对象自身的尺度为客观依据,即使人类自身的尺度本身,也是产生于同一物质世界,并受社会这一高级物质形态的发展程度所制约,因而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也是客观的。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 “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 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 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 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 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 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 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
“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以及在寒冷的 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种 耐久、辛劳、巨大、勇敢的活动。这一点不仅见 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分。 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 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 “热带民族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 年一样勇敢。” 。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讲三个问题: •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 (对象性存在)。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1.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2.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3.其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 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 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 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 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 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08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1.现代历史哲学中否定历史规律的几种观点: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李凯尔)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波普尔) • 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性来否定历史 规律的存在。(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历史科学’的说法是一个笑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2016)第7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2016)第7章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机动兵力大大增强。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这些事实表明,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政府都打了败仗。这个政府已经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授课题目
为新中国而奋斗
课次
1
章节
第7章
授课时间
2016.06.11-2016.06.18
授课地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教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教学,要使大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国内和平未能达成,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在蒋介石的武装进攻面前,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先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其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紧密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合作协商制度。三大战役胜利完成,南京政权的覆灭,宣告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7.1 复习笔记社会历史运动有自身的规律。

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活动,从中探索出隐藏在人的目的和意识背后的“物质动因”,说明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方式。

一、历史与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展开过程。

1.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社会由人组成,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

(1)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现实的人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主要有: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②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现实的人在其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更新和扩大自身的物质生活。

③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的繁衍。

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现实的人的存在会中断,人类社会的历史会终止。

(2)现实的活动现实的活动表现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规定和社会规定。

意识也是现实的人的规定。

(3)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

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这种前提与结果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2.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目的或意识只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

因果性与目的性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紧密交织。

3.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人的活动的目的有着物质动因,物质动因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1)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源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只有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出其他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形成的种种活动。

马克思原理 第七章

马克思原理 第七章

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 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于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在首都彼得堡进行武装起义,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4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的领导下 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45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 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悉尼音乐厅
上海南京路
从社会道德上看 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 都具有全心全意为整个人类服 务的精神,习惯于遵守社会公 德,处处为公共利益着想,事 事服从整体利益。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尺度——每个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自然经济阶段
拒 绝 交 换
二、人类解放实现的尺度——每个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4.从中国共产党对党员道德修养要求的历 史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 设中,党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标准来 约束党员,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 女。
主要内容
四、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并为 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 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
– 对共产主义地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
– 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 想的统一。
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 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 品格、气质、性格、爱好、 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 和。
人的全面发展 4)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 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之中。
人的自由发展 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
自己的才能,施展自 己的力量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和“自由个性”
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 彻底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以及在寒冷 的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 种耐久、辛劳、巨大、勇敢的活动。这一点不仅 见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 分。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 方的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 “热带民族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 年一样勇敢。” 。
结论:历史在其本质上既不是“神意”也不 是“人意”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 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事实上,历史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目的,只 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 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 则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只有 当这样的物质动因被彻底揭示出来并得到 正确说明时,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作出唯 物主义的、科学的解释。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 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
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 主义,其历史观的前提都不是“现实的 人”,而是“抽象的人”。
“抽象的人”: 一是被抽象成“纯粹意识”的人(唯心主义) 二是被抽象成纯粹自然物的人(旧唯物主义)
历史规律 人的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过程 更多表现为统计学规 律
表现形式
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自然规 律在人的活动之外形成和实现,而历史规 律则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实现。
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 • 历史规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获得其 相应的表现,同样,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也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 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其基 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 “合力作用”。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 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性
主观能动性
选择性 创造性
(4)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 伏尔泰:孟德斯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气 候条件下,在同一个国家里,为什么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 斯大林:“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 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因 而“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 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 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的活动的受动性
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二)人的活动的受动性 1.人的活动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 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 山脉、动植物、矿藏等各种自然条件。
3.人的活动的社会条件: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劳动者 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它具 有两个方面的性质: 从生产的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具有自然 的性质,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 方式; 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具有社会 的性质,规定着人和人之间的活动互换。
•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 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 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 展程度看作这种关系的根源。” ——列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 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 在有无规律问题上的对立 •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3)现代地理环境的决定论 杰瑞德· 戴尔蒙德:《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 诸社会的命运》 它试图解释李约瑟之谜:中国在古代领先世界 一千多年,但到近代为什么却落后了呢? 戴尔蒙德:欧洲的海岸线犬牙交错,且近海岛 屿众多,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序,近海几乎没 有大的岛屿。前者有利于形成众多的相互竞争的 小国,而后者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从而决 定了两个区域不同的发展轨迹。 但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中国在此之前为什么能够 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现实的人类活动 三个基本因素
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
人类自身的生产
(二)历史的本质: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 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 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全 局性、共同性问题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 观作为历史哲学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涉及问题: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有无规律等。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
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 “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 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 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 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 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 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 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
它使地理环境、人口、思想观念整合在一起而构 成现实的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 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 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结论:热带民族怯懦——奴隶 寒带民族强悍——独立、自由
(2)巴克尔(19世纪,英国) • 他认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地震和火山, 不仅决定了居民的强烈的宗教情绪,而且 决定了僧侣阶层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决 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仅决定了只能产 生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决定了不能产生伟 大的科学家,只有希腊和英国这样一些国 家的自然环境,才能促进逻辑思维和科学 认识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 产资料; (3)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生 产发展的方向; (4)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 度(加速或延缓)。
“地理环境决定论”:
是一种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的理论。 (1)孟德斯鸠(18世纪):《论法的精神》 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 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 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 用。其作用机理是地理环境首先影响社会心理, 并通过社会心理决定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 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 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 哲学等等
2. 利益——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反映: • 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对历史运动 具有最为根本、最为直接影响的,是以人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 的现实关联,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 上从人们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对 抗性。
②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意志自由论、英雄史观
观点:把人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 的根本原因,认为社会历史是按英雄人物的意志、 思想、愿望构造的。 代表: 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梁启超: “中国二千年无一不受赐于孔子,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的中国,世界亦 非复二千年来的世界”。“历史者,英雄之舞台 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 丧邦。”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讲三个问题: •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 制约着社会生活 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识 在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性,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 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①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天命史观、 历史宿命论 观点: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居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某 种神秘的精神。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都是出自这 种神秘力量的安排。 代表:奥古斯丁(354—430年)《上帝之城》 《封神演义》:把周朝灭商朝描写成“天数” 注定。 黑格尔:英雄人物不过是“绝对精神”实现自 己目的的工具。 “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灵魂”。
•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1)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 (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对人类社 会发生影响作用。
2.人的历史活动的精神条件
• 包括:既有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 一般知识状况等。 • 它们既导致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它 们的发展状况又制约着人的主体能动性的 发挥。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 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 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08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 人类历史活动是否存在规律,是历史观中的重大 问题。 •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首先是 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实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 法哲学所进行的批判表明: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 钥匙,不应到被黑格尔描绘为“整个大厦的栋梁” 即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到被黑格尔轻视的“市民 社会”即“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 关系)中去寻找。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