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絮凝池(优质二类)

合集下载

高效沉淀池絮凝区污泥浓度对药剂量的影响

高效沉淀池絮凝区污泥浓度对药剂量的影响

高效沉淀池絮凝区污泥浓度对药剂量的影响摘要:我厂二级尾水深度处理采用的是高效沉淀池+活性砂滤池工艺,目的是进一步去除出水水质中的COD、SS等指标,由于我厂进水SS波动较大,所以高效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二级尾水中的SS值,确保出水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标准。

因此,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高效沉淀池絮凝区的污泥浓度,调控PAC、PAM投药量来评价出水中SS情况及矾花形成情况。

最后确定污泥浓度在800mg/l时,PAC投药量为15mg/,PAM投药量为0.3mg/l,PAC与PAM的最佳投配比为1:50,出水水质最好,经济运行成本最低。

关键词:污泥浓度、药剂量、影响Influence of sludge concentration in flocculation zone of high-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on dosageHelanxia(Changsha Zhongkecheng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Co., Ltd., Changsha of Hunan 41000)Abstract: The advanced treatment of secondary tail water in our plant adopts high-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and active sand filter process, the purpose is to further remove COD, SS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effluent water quality. Due to the large fluctuations of SS in our plant, the high-efficiency precipitation The pond is mainly usedto remove the SS value in the secondary tail water to ensure that the effluent can stably meet the level A standard of the "Emission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sludge concentration in theflocculation zone of the high-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in the laboratory, and regulates the dosage of PAC and PAM to evaluate the SS and the formation of alum in the water. Finally, when the sludge concentration is 800mg/l, the dosage of PAC is 15mg/l, the dosage of PAM is 0.3mg/l, the best ratio of PAC:PAM is 1:50, the effluent quality is the best, and the operating cost is economical. lowest.Kewords:sludge concentration, dosage, impact一、前言2015年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指出: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需全面升级,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标准[1]。

高效沉淀池池设计计算书

高效沉淀池池设计计算书

高效沉淀池池设计计算书高效沉淀池池设计计算书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特点和优势高密池可用于原水净化也可用于污水混凝沉淀去除SS,或者用于中水回用,膜浓水等工艺的软化澄清。

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一污泥循环和排泥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高效沉淀池池设计计算书一、设计水量二、构筑物设计1、澄清区水的有效水深:本项目的有效水深按6.7米设计。

斜管上升流速:12〜25m∕h,<20m∕h o——斜管面积Al=500∕20=25m2;沉淀段入口流速取60m∕h o——沉淀入口段面积A2=500∕60=8.3m2;中间总集水槽宽度:B=O.9(1.5Q)0.4=0.9X(1.5X0.14)0.4=0.48m取B=0.6m o从已知条件中可以列出方程:所以取X=7∙0°即澄清池的尺寸:7.Om×7.Om×6.7m=328m3原水在澄清池中的停留时间:t=328∕0.14=2342s=39min;Xl=8.3∕X=1.2,¾Xl=I.2m,墙厚0.2m斜管区面积:7.0m×5.6m=39.2m2水在斜管区的上升流速:0.14/39.2=0.0035m∕s=12.6m∕h从而计算出沉淀入口段的尺寸:7m×1.2m o沉淀入口段的过堰流速取0.05πι∕s,则水层高度:0.14÷0.05÷7=0.4m o另外考虑到此处设置堰的目的是使推流段经混凝的原水均匀的进入到沉淀段,流速应该比较低,应该以不破坏絮体为目的。

絮凝沉淀池

絮凝沉淀池
③普通型网格(栅条)絮凝池网格前段较多,中段较少,末端可不放,前段总数宜在16层以上,中段在8层以上,上下两层间距为60~70cm;改良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段网格数为2~5层。
④普通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格竖向流速,前段与中段0、14~0、12m/s,末端0、14~0、10m/s,过网(栅)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末端不安放网格(栅条);改良型网格(栅条)絮凝池每段的竖井流速相同,每段的网孔流速也相同,但前段向末端递减,竖井流速v1与过网流速v2关系如下:v1=0、02~0、10m/s v2=0、05~0、35m/s v2应大于(2~7)v1
④折板通常采用平板。平板折板夹角采用90°~120°两种,折板峰高为0、3~0、4m,板长为0、8~2、0m,折板宽度为0、5~0、6m,折板间距(相对折板为峰距)为0、3~0、6m左右。折板上下转弯与过水孔洞流速,前段采用0、3m/s,中段采用0、2 m/s ,后段小于0、1m/s。
⑤波纹板适用于小水厂,波纹板波长为131mm,波高为33mm,波纹板的间距前段为100mm,中段为150mm,后段为200mm。
①絮凝池容积V=QT/60
②平面面积F=f+V/nH1
③池子长度L=F/B
④隔板间距a=Q/3600n vnH1
⑤各段水头损失hn=(ξSnv02/2g)+( lnvn2/(RnCn2))
⑥总水头损失h=∑hn
⑦平均速度梯度G=(γh/60μT)1/2
以上各式中V—絮凝池容积,m3;Q—设计流量,m3/h;T—絮凝时间,min;n—池数,个;F—单池平面面积,m2; f—单池隔板所占面积,m2; H1—平均水深,m;L—池长,m;B—池子宽度,m,一般与沉淀池等宽; a—隔板间距,m;vn—隔板间流速,m/s;hn—各段水头损失,m;Sn—该廊道内水流转弯次数;ξ—转弯处局部阻力系数,往复式隔板为3、0,回转式隔板为1、0;v0—该段转弯处的平均流速,m/s;Cn—流速系数;Rn—廊道断面的水力半径,m;ln—该段的廊道总长度,m;G—平均速度梯度,s-1;γ—水的密度,1000kg/m3;μ—水的运动黏度,kg·s/m2;h—总水头损失,m。

絮凝加斜管沉淀池及V型滤池和活性炭滤池城市给水厂毕业设计计算书

絮凝加斜管沉淀池及V型滤池和活性炭滤池城市给水厂毕业设计计算书

X X 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作者: XXX 学号:XXXXXX 学院: XX工业大学系(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题目:北方某城市给水厂工程设计指导者: XX 讲师评阅者:2016 年 12 月 18 日XX工业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目次1. 绪论 (1)1.1 前言 (1)1.2 工程概况 (1)2. 方案比较 (2)2.1 原水资料 (2)2.2 构筑物比较 (2)2.2.1 混凝和沉淀 (2)2.2.2 澄清池 (4)2.2.3 过滤池 (5)2.2.4 消毒 (5)3. 给水工艺的选择 (6)4. 工艺设计的相关计算 (8)4.1 一级泵站 (8)4.1.1 扬程计算 (8)4.1.2 选泵 (9)4.1.3 机组基础尺寸的确定 (9)4.1.4 压水管的设计 (9)4.1.5 泵机组及管路布置 (10)4.1.6 吸水管路和压水管路的水头损失计算 (10)4.1.7 泵房筒体高度的确定 (11)4.1.8 附属设备的选择 (12)4.1.9 泵房建筑高度的确定 (12)4.1.10 泵房平面尺寸的确定 (13)4.2 平流式沉砂池 (13)4.3 混凝剂投配设备的设计 (14)4.3.1 溶液池 (14)4.3.2 溶解池 (15)4.3.3 投药管 (15)4.3.4 混合设备的设计 (15)(1)设计流量 (16)(2)设计流速 (16)(3)混合单元数 (16)(4)混合时间 (16)(5)水头损失 (16)(6)校核GT值 (16)4.4 机械絮凝池 (16)4.5 斜管沉淀池 (19)4.5.1 设计水量 (19)4.5.2 沉淀池面积 (19)4.5.3 池体高度 (20)4.5.4 复核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20)4.5.5 配水槽 (21)4.5.6 集水系统 (21)4.5.7 排泥 (22)4.6 V型滤池 (22)4.6.1 设计参数 (22)4.6.2 池体尺寸 (23)4.6.3 反冲洗管渠系统 (24)4.6.4 滤池管渠的布置 (26)4.6.5 冲洗水的供给(反冲洗水选用水泵供水) (29)4.7 普通滤池型活性炭滤池 (33)4.7.1 设计参数 (33)4.7.2 滤池面积及尺寸 (33)4.7.3 滤池高度 (34)4.7.4 大阻力配水系统 (34)4.7.5 冲洗排水槽 (35)4.7.6 管渠计算 (35)4.7.7冲洗水箱 (37)4.8 加氯间 (37)4.9 清水池 (38)4.10 送水泵站 (39)4.10.1 选泵 (39)4.10.2 水泵吸水管水头损失 (40)4.10.3 水泵压水管水头损失 (41)4.10.4 泵房高度 (41)4.10.5 水泵房内设备 (42)4.10.6 选择真空泵 (42)4.10.7 排水泵 (42)4.10.8 吸水井 (42)4.11 污泥处理 (42)4.11.1 回流调节池及回流泵房 (43)4.11.2 污泥调节池 (43)4.11.3 污泥浓缩 (44)5 给水处理的总体布置 (46)5.1 水厂平面布置 (46)5.1.1 水厂的基本组成包括两部分: (46)5.1.2 水厂平面布置的要求: (46)5.1.3 水厂绿化布置: (47)5.1.4 水厂平面布置: (47)5.2 水厂高程布置 (48)5.2.1 各构筑物之间损失的计算 (48)结论 (50)参考文献 (51)致谢 (52)1. 绪论1.1 前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絮凝池及其搅拌机的设计

絮凝池及其搅拌机的设计

絮凝池及其搅拌机的设计(总4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摘要完成絮凝过程的絮凝池(一般常称反应池),在净水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然水中的悬浮物质及肢体物质的粒径非常细小。

为去除这些物质通常借助于混凝的手段,也就是说在原水中加入适当的混凝剂,经过充分混和,使胶体稳定性被坏(脱稳)并与混凝剂水介后的聚合物相吸附,使颗粒具有絮凝性能。

而絮凝池的目的就是创造合适的水力条件使这种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在相互接触中聚集,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絮粒)。

因此,絮凝池设计是否确当,关系到絮凝的效果,而絮凝的效果又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的沉淀效果。

絮凝搅拌机是絮凝池机械搅拌的装置,它主要用于废水处理的搅拌过程。

本设计提到了絮凝池的设计,搅拌机的设计以及其工艺流程。

关键词:絮凝池混凝剂沉淀效果絮凝性能AbstractAccomplish flocculation process flocculation pool (call reaction in general often pool) , handle middle in clean water occupying important position. Natural water suspension matter and limb matter grain diameter are very to dislodge these matter being backed by the means drifting along curdling generally , that is ,add the appropriate coagulant , blend through sufficiently in raw water, let colloid stability be spoiled the polymer (coming off after steady) and being situated between with coagulant water looks at and appraises an adsorption , makes a pellet have the flocculation function. But, that flocculation pool purpose is to create appropriate waterpower condition makes this have flocculation function pellet assembling, to form bigger flocculation body (catkin granule) in contacting middle mutually. But therefore, flocculation pool designs thinking that indeed or not, effect being related to a flocculation,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has direct impact to follow-up treatment precipitayion effect. The flocculation mixer is flocculation pool mechanical rabble device , it is used for the waste water treatment mixing process mainly. Design the design having mentioned flocculation pool originally, the mixer design and whose process flow.Keywords: Flocculation pool Coagulant Precipitayion effect Flocculation function目录1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册给排水专业案例模拟题及解析(一)

注册给排水专业案例模拟题及解析(一)

度指泵轴中心与吸水井的水面高差。本题中因为是直接取水,即水泵的吸水管直接伸入河
流,此时的水泵安装高度就是指泵轴中心与河流设计最低水位的高差。
5.某地表水厂设计规模10万m3/d,设计网格絮凝反应平流沉捷合建池1座(共2格〉,沉
淀池进水区设置穿孔配水花墙,墙上设150mm × 150mm进水方孔若干,沉淀区
CA) 2.8 CB) 2.6
CC) 2.5
CD) 2.4
答案:【B】
主要解答过程:
设计最低水位注11.00 + 0.3 = 11.30m
f可床最高标高三10.50 - 0.3 = 10.20m
泵轴中心与取水头部处河床的高差注1.5 + 11.30 - 10.20 = 2.6m
解析:
参考《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3-2018)第5.3.12、5.3.15条。考点:水泵的安装高
管径、管长互混,DN200、DN300的管道比阻分别为10.7、1.24 0
25.5 - 23.5
_
128.3 - 23.5
_
则用户用q水A =量为1100.0.743×21+000.1=6O0阳 6 = 02.时 20s3/8m3
qa /s
=
./ 1.24
×
150
=
0.1606时s/
4.某城市给水系统取水泵房,采用河床式淹没取水头部侧面进水、离心泵直接取水方

ρ一s一 一一 ρ p
×
一 G/一 V ρs

2650-1000 1000
×
一 G /一 V 2650

0.7
求得地密度C/V = 1124kg/m3
解析:
本题综合考核了膨胀后滤抖层水头损失 、 孔隙旦在公式,尤其是引入了滤抖层堆密度和单位

絮凝池设计计算方案

絮凝池设计计算方案

絮凝池的合理设计前言完成絮凝过程的絮凝池(一般常称反应池),在净水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然水中的悬浮物质及肢体物质的粒径非常细小。

为去除这些物质通常借助于混凝的手段,也就是说在原水中加入适当的混凝剂,经过充分混和,使胶体稳定性被坏(脱稳)并与混凝剂水介后的聚合物相吸附,使颗粒具有絮凝性能。

而絮凝池的目的就是创造合适的水力条件使这种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在相互接触中聚集,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絮粒)。

因此,絮凝池设计是否确当,关系到絮凝的效果,而絮凝的效果又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的沉淀效果。

当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絮凝效果,混凝剂的合理选择是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絮凝池设计的重要性。

在生产实践中,不少水厂由于改进了絮凝池的布置,从而提高了出水水质,降低了药耗,或者增加了制水能力。

在混凝沉淀的设计中,也出现了宁可延长一些反应时间以缩短沉淀时间的看法。

这些都说明絮凝反应在净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高效能沉淀以及过滤装置的出现,使水厂的平面布置(包括构筑物尺寸及占地面积)大为缩小。

相对来说絮凝池所占比例就有所增加。

例如,在原平流式沉淀池中,絮凝只占较小的体积。

然而在斜管沉淀池中,絮凝部分的体积几乎与沉淀部分的体积相仿。

为此,国内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着如何改进絮凝构筑物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设想。

对设计工作者来说,亦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以解决如何合理选择絮凝形式的问题。

絮凝反应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絮凝池水力条件的控制,而且还与原水性质、混凝剂品种和加药量以及混和过程都有密切关系。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尚没有一个能定量地反映絮凝过程的完整数学模式,甚至作为定性分析,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情况就给具体设计工作者带来很多困难。

严格地说,目前不少絮凝池的设计,仅是水力的验算,并没有对絮凝过程作完整的分析。

因此,往往出现即使原水的絮凝性质很不相同,而其絮凝池的布置却完全相同的情况。

根据规范或设计手册规定的设计数据,进行水力计算,是目前絮凝池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高密池培训

高密池培训
主要设备及仪表
2.主要仪表及作用
进水流量计:检测进水流量调节污泥循环量及投药量。 进水浊度仪及PH计:检测进水水质。 进水液位开关:检测进水液位。 泥位计:检测澄清池内泥位。 出水浊度仪及PH计:检测出水水质。 污泥循环流量计:检测污泥循环量。
辅助系统
主要辅助设施
混凝剂系统:主要药剂为聚铁,聚铝或三氯化铁等,投加点是前混合池。 絮凝剂系统:高分子聚合物(PAM),投加点为絮凝池。 石灰及碳酸钠系统(除硬度需要):石灰投加点为前混合池,碳酸钠投加点为絮凝池。 冲洗系统:主要是为污泥泵,PAM及石灰碳酸钠投加泵管道冲洗。
排泥量不足
检查矾花外形,污泥床高度,絮凝剂投加管压力,稀释水
絮凝剂投加量不足
通过取样管检查高密池污泥位,如必要提高外排量
检查进水水质分析结果,故障排除参见“排泥量不足
进水悬浮物过高
在提高水量前,检查絮凝剂投加量及污泥层高度
进水量增加
检查它们,如可能复位后重新启动
搅拌器或刮泥机停止
-
-
-
-
-
-
-
-
物化工艺
3.絮凝
混凝工艺后是絮凝。通过投加絮凝剂致使微絮体及其他颗粒结合,从而产生较大的絮体,称之矾花。
污泥
物化工艺
3.絮凝
在这个过程中,如胶体一样悬浮物被去除。
矾花颗粒间的水
污泥未
絮凝
絮凝的
污泥
通过机械搅拌有助于增加微絮体,悬浮物及循环污泥间的接触机会进而提高絮凝的效率。
控制参数
7.污泥回流
在絮凝反应区,污泥体积代表了污泥的浓度~1,0 g/L。
3 to 10% 污泥
只有一个污泥回流且连续运行。 通常,污泥循环量为原水流量的3%-5%,该值取决于污泥数量及反应器及沉淀池要求的污泥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浓度絮凝沉淀池
容积絮凝是脱稳胶体颗粒相互碰撞,相互凝聚,凝聚的固体颗粒(矾花)逐渐由小变大的絮凝过程。

在絮凝过程中,固体颗粒(胶体和絮凝体)逐步变大,但浓度逐渐变小,容积絮凝的特点是絮凝速度慢,对低温低浊度原水适应性差。

接触絮凝是胶体脱稳后在于与宏观固体表面接触时被吸附而产生的絮凝现象,接触絮凝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宏观固体接触表面。

而回流沉淀浓缩后的污泥,投加微砂或粘土都是保持足够宏观固体的有效方法。

接触絮凝的特点是絮凝速度快,受原水浊度和温度影响笑小。

接触絮凝是澄清池和现代快读过滤的基本原理。

高密度沉淀池的技术原理与污泥循环型澄清池基本相同,其絮凝形式为接触絮凝。

二者都是利用污泥回流,在絮凝区产生足够的宏观固体,并利用机械搅拌保持适当的紊流状态,以创创造最佳的接触絮凝条件。

3技术特点
高密度沉淀池与普通平流式混液沉淀池以及污泥循环型澄清池相比,有以下特点:
1、絮凝到沉淀的过渡不用管渠连接,而采用宽大、开放、平稳、有序的直通方式
紧密衔接,有利于水流条件的改善和控制。

同时采用矩形结构,简化了池型,便于施工,布置紧凑,节省占地面积。

2、混合与混凝均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便于调控运行工况。

沉淀区装设斜管,以进
一步提高表面负荷,增加产水量。

3、采用池体外部的污泥回流管和循环泵,辅以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控制絮凝区
混合絮体浓度,保持最佳接触絮凝效果。

4、絮凝区设有导流筒,不仅有利于回流污泥与原水的混合,而且筒外和筒内不同
紊流强度有利于絮体的成长。

5、沉淀池下部设有污泥浓缩区,底部安装带栅条刮泥机,有利于提高排出污泥的
浓度,不仅可省去污泥脱水前的浓缩过程,而且有利于絮凝区造成的悬浮固体浓度。

6、促凝药剂采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投加助凝剂PAM,以提高絮体凝聚效果加快泥水分离速度。

7、对关键技术部位的运行工况,采用严密的高度自动监控手段,进行及时自动调控。

例如,絮凝—沉淀衔接过渡区的水力流态状况,浓缩区泥面高度的位置,原水流量、促凝药剂投加量与污泥回流量的变化情况等。

4性能特点
1、抗冲击符合能力较强,对进水浊度波动不敏感,对低温低浊度原水
的适应能力强。

2、絮凝能力强,絮体沉淀速度快,出水水质稳定。

这主要得益于絮凝
剂、助凝剂、活性污泥回流的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机械混凝手段。

3、水力符合大,产水率高,水力负荷可达23m³/㎡*h,因为沉淀速度快,
絮凝沉淀时间短,分离区的上升流速高达6mm/s,比普通斜管沉淀池和机械搅拌澄清池高出很多。

4、促凝药耗低。

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药剂成本较平流式沉淀池
低20%。

5、排泥浓度高,一般可达20g/L以上,高浓度的排泥可减少水量损失。

6、占地面积少,因为其上升流速高,且为一体化构筑物布置紧凑,不
另设污泥浓缩池,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占地面积比平流式沉淀池少50%左右。

7、自动控制程度高,工艺运行科学稳定,启动时间短,一般小于30分
钟。

8、由于引进型是专利产品,所以其设备、材料价格贵,投资也很高。

有资料显示,原水浊度较高(超过1500NTU)时,此种沉淀池将不再适用。

表1 高密度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
名称代号单位取值范围
混合时间t
min 0.3~2
1
s-1 500~1000
混合区速度梯度G
1
min 10~15
絮凝时间t
2
s-130~60
絮凝区速度梯度G
2
过渡区流速v m/s 0.05~0.1
沉淀区表面符合q m³/㎡*h 10~15
mm/s 0.3~0.6
颗粒沉降速度μ
污泥回流比R % 1.5~3.5
kg/㎡*h 6
沉淀池内固体负

浓缩污泥区深度m 0.2~0.5
5关键部位设计
决定高密度沉淀池工艺是否成功的关键部位和技术是:池体结构的合理设计,加药量和污泥回流量控制,搅拌提升机械设备工况调节污泥排放的时机和持续时间等。

1、布水配水要均匀、平稳,在池内应合理设置配水设施和挡板,使各
部分布水均匀,水流平稳有序,特别是絮凝区和沉淀区之间的过渡衔接段设计,在构造上要设法保持水流以缓慢平稳的层流状态过渡,以使絮凝后的水流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区。

例如,加大过渡段的过水断面,或采用下向流斜管(板)布水等。

2、沉淀池斜管区下部的空间为布水预沉和污泥浓缩区,沉淀过程分两
个阶段。

首先是在斜管下部进行的深层拥挤沉淀(大部分污泥絮体在此得以下沉去除),而后为斜管中的“浅池”沉淀(去除剩余的絮体绒粒)。

其中,拥挤沉淀区的分离过程应是沉淀池几何尺寸计算的基础。

3、沉淀区下部池体应按污泥浓缩池合理设计,以提高污泥的浓缩效果,
浓缩区也可分为两层,上层用于提供回流污泥,下层用于污泥浓缩外排。

4、絮凝搅拌机械设备工况的调节,是池内水力调节的关键。

该设备一
般可按设计水量的8~10倍配置提升能力,并采用变频装置调整转速以改变池体水力条件,适应原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

5、污泥回流泵的能力,可按照设计水量的1.5~3.5%配置,采用变频调
速电机,根据水量、水质条件调节回流量。

6、合理设计絮凝区导流筒,筒内流速控制在0.6m/s左右,以利于回流
污泥的混合,筒外流速控制在0.15m/s以下。

7、严格调控浓缩区污泥的排放时机和持续时间,使污泥面处在合理的
位置上,以保证出水浊度和污泥浓缩效果。

污泥浓缩机的外缘线速度一般为20~30mm/s。

高浓度沉淀池尚无设计规范,其主要设计参数列于表1,仅供参考。

6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高浓度沉淀池专利技术引进,在我国应用时间尚短。

对其某些关键部位的科学性具体射击计算参数和方法尚不明了。

例如,絮凝—沉淀衔接段如何控制水流的平稳,弗洛德数的大小应如何选取和控制,絮凝区污泥浓度最佳范围是多少,如何确定沉淀池底部污泥浓缩区的停留时间等。

对这些问题需进一步摸索研究。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气候悬殊如何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风格特点的池型,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