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研究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

2014.05临床经验1111 选择手术方法1.1 脊柱结核病理治疗脊柱结核与其临床病理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通常脊柱结核病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发阶段,该阶段结核病变进展不快,没有任何合并症,临床中具有较轻的症状,影像学检查中没有典型征象或只发生脊柱序列或椎间隙改变病变发展状态是可逆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大部分能够治愈;二是合并症阶段,该阶段病变发展比较快,逐渐中断病灶区与临近组织血运,破坏椎体骨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症状比较明显,单纯保守治疗已难以控制病变,应采取手术对病灶进行清除,才能彻底治愈;三是病变稳定及治愈阶段,该阶段将对于一些遗留问题采取有关治疗措施。
1.2 选择手术方法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法进入病灶或应用微创技术清除病灶,可采取窦道清除术、单纯脓肿清除术、内窥镜下微创病灶刮除术及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术等具有较小创伤的手术,比较适合早期病变较轻的患者,这时病灶没有完全中断与临近组织的血运,药物可以有效进入病灶,无需实施较大创伤的手术就能治愈。
另一类直接进入病灶并将其清除。
针对发生严重病变且产生合并症的患者,由于操作视野有限,不能实施较小创伤的手术,对于病灶也难以进行彻底清除,因此可对病灶采取开放式手术进行清除。
2 清除病灶彻底清除病灶是相对的,清除病变就是清除彻底,将患者病区内脓液、死骨、坏死液化组织等病变组织进行清除,不能扩大切除范围,以免对骨质造成损害,使创伤加重,不利于修复病变及愈合。
在临床中,椎体硬化性改变通常分为活动性病变硬化与静止稳定性病变硬化两种情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赵殿宏明水县结核病防治所 黑龙江省明水县 151700【摘 要】在临床中,脊柱结核患者数量近年来增长很快,而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针对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常见问题及效果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对于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临床疗效况,活动性病变为不稳定硬化,随病变能够发展为死骨及液化组织坏死,通常临床中具有明显症状的应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清除。
脊柱结核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 e od】 Si l br li; Sri lr t et Id i ai dhr y K yw rs p at e uo s ug at a n ; nid le e p n c s u c e m vu z t a
2 1 ,9 2 ) 1 — 1 0 2 (9: O l2 l
【 btat Ob ci : sr ie n srcl e os n icl fcc i bru s. to : t f 6cs i ie A s c】 j t e o be e fr tug a m t d dcn ae i yos n t e l iMe d t ao e wt s n r e v T o v d fe i h a l i a fp e u c o s h A o l 7 a s h p
Co cuso Du oa ao c l i fd ma ei a yn e r e n ec mp iae yv ro o lc to s t es i lt b ru o i h ud b n l in: et n tmia t o a g nv r igd g e sa d b o lc td b a iusc mp iain , h pna u e c l sss o l e se
大小便功能 。本组 病例经 随访 1 个月以上 无一例 出现复 发。 2 结论 : 近年来脊柱结 核在临床有增多趋势,其 手术人 路的选择仍存在很 多争 议 , 只要根据 患者发病部位 、 脊柱破 坏的程度、脊 柱破坏节段 的多少、手术熟练 的程 度和工作经验 的积 累,实行 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 的治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及病变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单纯脊柱结核切开引流术组(A组)、前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B组)与后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组(C组)。
对三组患者病灶治愈、畸形矫正率、植骨融合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A组、B组、C组患者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54.21±11.61)%、(46.81±11.48)%、(63.82±21.0)%,B组与C组比较,Cobb 角矫正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69%,B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C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患者病灶及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均能起到清除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
此外,后路固定术相比其他手段,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Cobb 角矫正率)上有着明显优势。
标签:脊柱结核;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疗效骨关节结核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最危险的一种结核类型是脊柱结核,主要是因为脊柱最常受累,一旦受损则易导致后凸畸形,严重时截瘫,致残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1]。
相关文献表明脊柱结核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治愈病灶,矫正畸形,恢复脊柱功能,且不同病灶部位及不同病情采取的治疗方法不一[2]。
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如前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根据不同病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3]。
本研究主要探讨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旨在给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脊柱结核诊断标准。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7例。
A组实施病灶前路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手术;B组实施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手术;C组实施病灶侧前方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实施病灶后路清除手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及植骨融合术。
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47.5±11.8)%明显低于B、C、D组的(61.5±18.6)%、(58.7±15.9)%和(59.9±17.4)%(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64.8±19.3)%明显高于B、C、D组的(53.6±15.6)%、(56.9±11.8)%和(54.9±5.4)%(P<0.05)。
结论治疗脊柱结核要依据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将病灶清除、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证明同前路固定手术方式相比,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标签: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脊柱结核是对患者造成威胁最大的骨关节结核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将病灶进行切除,使治疗结核的药物能够更好的被人体吸收[1]。
本文对成年胸腰椎以及腰骶段结核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男80例,女108例,年龄15~70岁,平均(36.7±5.3)岁。
病程3个月~4.5年,平均(8.2±3.1)个月。
伴有脊髓受压症有28例,依照Frankel进行分级,12例C级,16例D级。
12例连续4个椎体受累,46例3个椎体受累,100例2个椎体受累,其余30例1个椎体受累。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z Ho i l rnet u Di ae. ee 70 9C in Hee s t f I ci s s ssH z 42, h ) pa o f o e 2 n
l b tat O jc v os d p r d e o s osi l b r l irm v lsi l od eo pes n sc s o e rffs n xt n i ri l A s c bet e T u yI e o s n n e uo s e o a p a c r d cm rs o ,u h n a i a o t s g a r l i t i l i d p at c s u , n i ab g tu o f i w hu c i
2 ・论 2 8
著 ・
O tbr 0 V 1, o 8 c e 1,o. N 。 o 2 1 9 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刘 江 雷
( 山东省菏泽市传染病 医院 ,山东 菏泽 2 4 2 ) 7 0 9
【 要 】 目的 研 究脊柱 结核 行 I 病灶 清 除、 脊髓 减压 、植 骨 融合 内固定 术等 外科 治疗 配合 抗 结核 药 治疗 的效 果 。方法 选 取 山 东省 菏泽 摘 期
中图分 类 号 :R 2 . 59 2
文献标 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7- 14 (0 1 8 0 2- 2 6 1 89 2 1 )2— 2 8 0
Cl c lR e e r h fS na i a s a c o pi lTube c o i r i a e t e ni r ul ssSu g c lTr a m nt LI J a g-e U i n li
Folw —p o te t t se at rtsfu d b t o rf,b n eo miisg i o rcin f in Co b An l . 。~ a e a e O n a e a e 4 O l o u fpain swi o to rh i o n oh b neg a h i t o e d f r te an c re to uso b ge 55 v rg o v rg ,1 , n u o o ia ls ic to 5 fr B e e a e, lv l4c s s D e e a e , rd 3 ains Co cuso S ia bec l ssusn e r td e l gc lca sf ain9. o : lv l2c s s C e e a e , lv l c ss g a eE 5p te t. n l i n pn l r i 9 u t ru o i igt i gae he nt te t n ,s r ia o peae a tv l e ia ni b rulrte t n a ban go u ai fe t i nfc nl i r vep te t t y p o , r ame t u gc lc o r t ciey m d c la tt e c a r ame tc n o ti od c r t u ve e c,sg iia t mp o ain swi s m t ms y h i r veteq ai f i . mp o u ly o f h t le
脊柱结核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术前经过严格的化疗后,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节段破坏的多少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死亡和病情加重现象。
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130 min。
出血量100~2000 ml,平均800 ml。
在9例截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后分别在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下肢和大小便功能。
本组病例经随访12个月以上无一例出现复发。
结论:近年来脊柱结核在临床有增多趋势,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只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破坏节段的多少、手术熟练的程度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近几年来脊柱结核的患病率有所上升,在脊柱结核的治疗方面,虽报道很多,但对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问题仍存在很多争议[1]。
如何针对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做到个体化治疗,是脊柱外科医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就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9例,女27例,年龄14~76岁,平均35岁。
病程3个月~6年,平均1.3年。
病灶部位:胸椎11例,胸腰段脊椎43例,腰椎22例。
入院时血沉30~110 mm/h,平均58 mm/h。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低热27例、盗汗18例、乏力21例、消瘦10例、贫血9例,同时有肺结核的5例、并有胸膜结核的2例。
伴随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肝炎11例。
入院后常规X线片、CT、MRI检查,伴有脊柱后凸畸形23例,侧凸17例,椎间隙变窄29例,并椎旁脓肿69例,椎管内脓肿13例,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脊柱结核。
截瘫9例,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6例、D级2例。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比较单纯病灶清除术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疾病的疗效,研究其利弊。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在2007年1月~2010年1月进行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治疗病例,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2组患者术后疗效均显著,但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病灶清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脊柱结核疾病的治疗,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但同时也有适应症。
【关键词】脊柱结核稳定性植骨融合【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19-02我国的结核病患者例数位居世界第2位,仅仅次于印度,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率国家之一,据结核菌感染率为45.5%。
据统计,我国结核病患者有6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于结核病的有13万人,患者年龄大多在25岁以上,平均死亡年龄55.2岁,其中以脊柱结核患者最多,约占骨关节结核的75%[1-2]。
脊柱结核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提倡以外科治疗为主,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以病灶清除、单纯脓肿引流为主。
本科开展了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疾病对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1.2(12~58)岁。
患者平均病程6个月(3个月~1.5年)。
60例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表现有椎体破坏、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间隙变窄、塌陷、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受压。
胸椎受累28例,腰椎22例,胸腰段(T11~L2)12例。
合并后突畸形10例。
Frankel[3]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18例,D级24例,E级9例。
术前Cobb角18~32.7(25±9)度。
临床表现主要有倦怠无力,食欲减退。
脊柱结核手术方法选择

脊柱结核手术方法选择【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14岁-77岁(平均35岁);上颈椎采取一期后路侧块螺钉椎板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胸椎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经肋横突胸膜外入路达病变椎体椎间盘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腰椎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腰骶椎结核骶骨螺钉难以固定者将螺钉固定在髂骨后方。
结果46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6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10.3%(4/39),3例经二次手术治愈,1例经第三次手术后治愈;术后后突畸形矫正率57.9%。
11例有神经症状者中10例获得随访,6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60%),3例改善,1例无好转亦无加重。
结论脊柱结核出现脊柱明显畸形、神经受压或损害、寒性脓肿形成以及窦道形成等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以及术者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可以起到三柱坚强固定,减轻了前柱即病变部位的应力,有利于植骨融合,可以防止后突畸形加重;彻底清除病灶、严密止血、正规应用化疗药物是防止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复发;后突畸形;内固定脊柱结核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1],Pott首先描述了胸椎结核与截瘫的关系,所以后来将脊柱结核称谓Potts病,该病目前在临床上仍不少见。
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占脊柱结核的50%,颈椎和腰椎分别占25%左右[2]。
脊柱结核引起不同程度瘫痪者占10%左右。
因此脊柱结核的治疗尤为重要,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均可能影响到脊柱结核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14岁~77岁(平均35岁);颈椎3例,胸椎20例,腰椎结核17例,腰5骶1间隙及骶骨结核6例;11例有不同程度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脊柱后突畸形0°~70°,平均38°;合并窦道形成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研究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 分为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对两组术中的基本情况、术后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具有降低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标签: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骨外科中較为常见占骨关节的结核为脊柱结核,又以第一腰椎的结核居多。
而后路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以及前路术式等为目前脊柱结核开放式外科的手术中经典手术方式[1]。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同时,脊柱结核新的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亦随之出现,其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微创手术的创口小等优点。
我院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6~70岁,平均(39.4±3.0)岁;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71岁,平均(40.0±3.1)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在手术前予以两组患者CT扫描的定位治疗。
研究组给予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具体做法为对患者进行局部的麻醉后,按照CT检查的结果将病灶具体的位置确定。
腰椎结核予以经过安全三角椎弓根的外侧入路治疗,而一般的胸椎结核予以椎弓根间与肋骨入路治疗。
如果手术中发现较大的脓肿,进行引流时要选取适宜引流管。
如不具明显脓肿可以将中心静脉的导管放置其中,作为进行药物化疗时进入的通道。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按照结核的大小以及部位,对较为适宜手术方案进行选择。
而后路术式、前后路的联合术式以及前路术式等为目前临床较为常见手术方式。
在两组患者的手术之后为了避免发生术后感染,皆予以广谱抗生素的静脉滴注,但注意1w左右为较为适宜选择。
且手术前后要依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常规的化疗。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x±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的基本情况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的基本情况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临床较为常见骨结核疾病为脊柱结核,其在骨结核所占比例大约在49%左右。
由于其为结核杆菌的全身感染造成局部的表现,所以治疗基础为全身抗结核的治疗。
全程、规律、联用、适量以及早期原则是抗结核药物正规治疗应遵循原则。
进行手术治疗仅为脊柱结核治疗必要的辅助方式,而并不是所有脊柱结核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例如对于无神经功能的受损、无脊柱畸形与不稳、脓肿较小或者无冷脓肿、骨破坏轻、临床症状较轻、心肺功能较差、年龄较大以及诊断确切等患者可予以保守的治疗方式。
只有对脊柱不稳或者畸形、神经的功能受损、长久不愈的窦道、具较大脓肿或者死骨块患者才应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
彻底将坏死结核病灶清除,将脊髓或者神经受压解除以及将脊柱畸形矫正,对脊柱稳定进行重建为手术主要目的。
随着脊柱结核治疗方法不断前进,其治疗效果亦取得较大提升。
而目前对脊柱结核病进行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以及药物保守治疗两大部分。
大部分人认为药物化疗具有延长骨融合的时间、使患者神经受损等缺点[2]。
所以当前治疗的首选即为手术治疗。
而开放式的手术存在术后卧床的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术中出血量、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较长等弊端,其明显增加患者痛苦,且使患者经济压力大幅增加[3]。
近年来,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微创手术取得长足发展,其由于具有降低术后感染、恢复较快、出血少以及创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具有降低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0):819-820.
[2]郝定均,郭华,许正伟,等.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0):806-807.
[3]余宏程. CT 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3(18):476-477.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