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组性能验证报告
细胞str鉴定报告

细胞str鉴定报告细胞STR鉴定报告概述细胞STR(Short Tandem Repeat)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细胞系的身份和纯度。
本报告旨在介绍细胞STR鉴定的原理、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原理STR是指短串联重复序列,即由2-6个碱基组成的重复序列。
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许多这样的STR位点,并且不同个体之间的STR位点序列也存在差异。
利用PCR扩增这些位点,可以得到一个由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组成的电泳图谱,称为STR分型图谱。
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分型图谱可以确定它们是否来自同一来源。
方法1. 提取DNA:将待检测细胞系中的DNA提取出来,并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测量其浓度和纯度。
2. PCR扩增:选取一组标准化的STR位点进行PCR扩增,通常包括16个核心位点和1个性别鉴定位点。
PCR反应体系包括模板DNA、引物、dNTPs、Taq聚合酶等成分。
3. 电泳分离:将PCR产物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在荧光染料或银染剂下可视化。
4. 数据分析:将样本的STR分型图谱与数据库中的参考样本进行比对,确定其身份和纯度。
常用的数据库包括ATCC、DSMZ、JCRB等。
结果解释细胞STR鉴定结果通常以一个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序列来表示,每个数字代表一个STR位点上的长度,字母代表该位点上的等位基因。
例如,“13, 14 / 12, 13”表示在D13S317位点上,该样本有13个重复单位长的等位基因和14个重复单位长的等位基因;在D7S820位点上,该样本有12个重复单位长的等位基因和13个重复单位长的等位基因。
根据STR分型图谱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判断不同细胞系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污染或混合污染。
如果两个细胞系存在共同点,则它们很可能来自同一来源;如果两个细胞系完全不同,则它们来自不同来源;如果两个细胞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认和排除可能存在的污染情况。
结论通过对待检测细胞系进行STR鉴定,可以确定其身份和纯度,并且排除交叉污染和混合污染的可能性。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DNA复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分子水平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E. coli)细菌菌斑、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琼脂糖、琼脂糖电泳试剂、PCR扩增仪、电泳仪等。
2. 实验步骤:
a. DNA提取:取一支含E. coli细菌菌斑的移液管,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b. PCR扩增:将提取的DNA加入PCR试剂盒中进行PCR扩增反应。
c. 原核表达:将扩增后的DNA片段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
d. SDS-PAGE电泳:将蛋白质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通过电泳进行蛋白质分子量的分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E. coli细菌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DNA的带型。
2.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目标DNA片段,并经过验证测序结果正确。
3. 原核表达: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目标蛋白质,通过SDS-PAGE电泳观察到目标蛋白质的条带。
4. SDS-PAGE电泳:观察到蛋白质的分子量差异,验证了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DNA提取、PCR扩增、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分离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从而全面了解了分子生物学过程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可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无。
分子实验学报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第三次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的插入片段的大小;2、学习并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1、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将含有外源DNA的转化子的E.coliDH5α菌株进行培养,并用试剂盒提取其质粒DNA,将所提取的DNA用切pUC19质粒的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以验证所插入的外源DNA 的大小。
2、PCR原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1986 年由Kallis Mullis 发现。
这项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等方面。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验证重组质粒插入片段大小。
(1)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CR是一种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合成特异的DNA 片段的体外方法。
反应过程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然后反复进行,使目的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
置待扩增DNA 于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DNA 模板,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分别与目的片段两侧的两条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DNA 新链。
由于每一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所以PCR 产物以指数方式增加,经25—30次周期之后,理论上可增加109倍,实际上可增加107倍。
PCR 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对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等优点,但由于所用的TaqDNA 聚合酶缺乏5'—3'核酶外切酶活性,不能纠正反应中发生的错误核苷酸掺入,估计每9000个核苷酸会导致一个掺入错误,但是错误掺入的碱基有终止链延伸的作用倾向,使得错误不会扩大。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重组质粒的pcr验证(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姓名:xxx学号:xxx专业:xxx界别:xxx同组者:xxxx一.实验目的(1)自学掌控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1.pcr基本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在体外快速扩增dna,类似dna的细胞内复制过程:由一对引物介导,通过温度的调节,使双链dna变性为单链dna、单链dna能与引物复性(退火)成为引物-dna单链复合物、以及在dntps存在下dna聚合酶能使引物沿单链模板延伸成为双链dna(引物的延伸);这种热变性-复性-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pcr循环;一般通过20-30个循环之后,就可获得大量的要扩增的dna片段。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dna的天然激活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与靶序列两端优势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淬火--延展三个基本反应步骤形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0~95℃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淬火(复性):模板dna经冷却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到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优势互补序列接合融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复制链。
经过“变性—淬火—延展”三个过程就可以赢得代莱dna分子,而且这种崭新dna分子又可以沦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因此,变性、淬火和延展循环反复25~30次后,即可从少量的模板dna中扩充出来大量的目的产物。
pcr引物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对合适的核苷酸片段,使其能有效地扩增模板dna序列,因此,引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pcr的特异性与成功与否。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PCR扩增HBV-S1.实验原理1.1采用PCR扩增出HBV-S基因。
PCR是一种体外由引物介导的特定DNA序列的酶促扩增技术。
其前提是一对人工合成的15-20bp的寡核苷酸引物,其序列与待扩增的DNA两侧的碱基序列互补。
PCR包括下列三个基本步骤:变性、复性、延伸。
经过上述变性、退火、延伸步骤的25-35次循环,导致特异的靶序列的2n指数扩增。
1.2此次扩增的目的基因用于后续的表达,为了保证碱基不发生错配,不采用无矫正功能的Taq酶,而用高保真酶。
1.3为了使目的基因能和载体正确连接,本次实验选择在目的基因末端加尾(A)的方法。
2.实验目的获得HBV-S基因,为后续克隆做准备。
3.实验材料3.1模板3.2 PCR扩增引物3.3二甲基亚砜3.410×PCR 缓冲液(含Tris-HCl 100mmol/L; MgCl2 15mmol/L 、KCl 500mmol/L, pH8.3,0.1%明胶)3.5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配成10mM- dATP,dTTP,dGTP,dCTP各10mM,用NaOH溶液调节至pH8.3。
)3.6水:要求不含DNA聚合酶抑制剂,不含离子,一般为去离子二蒸水(ddH2O), 灭菌以后即可使用。
4.实验仪器4.1PCR仪Thermo Hybaid4.2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槽4.3恒压电泳仪Bio-Rad4.4凝胶成像仪JY04S—3C北京君毅东方4.5垂直流超净工作台上海智域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4.6微量加样器5.1获得模板5.1.1取100ul血清,加入50ul裂解液,颠倒混匀,100℃金属浴10min;5.1.2 12000rpm的转速下离心5min;取2ul作为模板。
5.2扩增HBV-S基因(PCR)5.2.1PCR体系材料体积5*buffer 2.5mMdNTP Phire模板HBV-S1 HBV-S2 ddH2O总体积4ul 1.6ul 0.4ul 2ul 1 ul 1 ul 10ul 20 ul5.2.2 PCR设置参数1)98℃预变性30s;2)98℃变性5s、60℃复性5s、72℃延伸10s,循环30次;3)72℃终延伸1min.6.琼脂糖凝胶电泳6.1量取100ml5×TBE电泳缓冲液加蒸馏水至1000ml,配置成0.5×TBE电泳缓冲液;6.2称取琼脂糖3g,加入0.5×TBE电泳缓冲液200ml,加热熔化,当凝胶冷却至60℃左右时,加入溴化乙锭溶液5ul,充分混匀;6.3先用透明胶带封固胶托边缘,放好梳子,然后再倒入凝胶(凝胶厚度在5~10mm左右);6.4在凝胶完全凝固后,小心移去透明胶带,将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电泳缓冲液,再小心取出梳子;6.5取已制备好的DNA样品10ul,加入染料2ul,充分混匀后用移液器将样取加入点样孔,在另一点样孔中,加入maker10ul;6.6盖上电泳槽,打开电源,电泳40~60分钟;(注意:DNA样品从负极向正极泳动);6.7将凝胶置于紫外仪下观察;将剩余的10ul保存于4℃扩增的HBV-S基因片段长度为750bp框内所标识的条带为本组实验结果(从左置右,前两管的引物体积为1ul,后两管的引物体积为0.5ul)。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基因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达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DNA模板:提取自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质粒DNA。
2. DNA聚合酶:用于合成新的DNA链。
3. 引物:用于DNA聚合酶的引导和定向合成DNA。
4. dNTPs:脱氧核苷酸三磷酸盐,提供新的核苷酸单位供DNA聚合酶使用。
方法:1. DNA复制反应:将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和dNTPs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缓冲液和镁离子,并在适温条件下进行DNA复制反应。
2. DNA扩增:通过PCR技术,利用引物的特异性,从DNA模板中扩增目标序列。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于分离和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迁移率差异判断扩增产物的大小。
实验结果:1. DNA复制反应成功进行,获得了新的DNA链。
2. PCR反应成功扩增目标序列,观察到明显的放大带。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PCR产物的大小符合预期。
实验分析与讨论:本实验通过模拟DNA的复制过程,成功合成了新的DNA链,并通过PCR技术扩增了目标序列。
这一结果验证了基因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是关键的酶类。
DNA聚合酶能够识别DNA的模板链,并根据模板链的信息合成新的互补链。
在实验中,添加了引物和dNTPs,引物可以定向和引导DNA聚合酶的合成,dNTPs则提供了能量和碱基单位,支持DNA聚合酶的复制活动。
PCR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技术,其通过引物的特异性识别和引导,扩增目标序列。
实验中,选择了适当的引物序列,使其能够与目标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并保证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PCR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大量的目标DNA序列,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样品。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电场驱动DNA分子在凝胶中迁移,根据分子大小的差异来判断扩增产物的大小。
在实验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出明显的PCR产物带,与预期的目标序列大小相符,说明PCR扩增反应成功,目标序列得到了扩增。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二从 cDNA 文库中靶片断扩增( 4h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
2.掌握移液枪和PCR 仪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经典的PCR 过程包括:变性(denaturing step )、退火(annealing step )和延伸(extension step )三个步骤。
变性过程,即在高温94℃ ~98 ℃下,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DNA 解离,使之形成两条单链ssDNA 。
随后,模板DNA 与引物的退火(复性)过程中,温度降至55℃左右,特异序列的引物与模板DNA 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之后,引物的延伸过程,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耐热的DNA 聚合酶(如:Taq 酶)的作用下,以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 分钟,2~3 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PCR 反应的成分和作用:总体积:一般为25μ l ~100 μl(一)无Mg2+buffer :由纯水、kcl 、Tris 组成。
Tris 用于调节反应体系pH 值,使Taq 酶在偏碱性环境中反挥活性。
kcl 可降低退火温度,但不能超过50 mmol/L ,否则会抑制DNA 聚合酶活性。
(二)Mg2+: 终浓度为 1.5 ~ 2.0mmol/L ,其对应dNTP 为200 μ mol/L ,注意Mg2+ 与dNTPs 之间的浓度关系,由于dNTP 与Taq 酶竟争Mg2+ ,当dNTP 浓度达到 1 mmol/L 时会抑制Taq 酶的活性。
Mg2+能影响反应的特异性和产率。
分子生物组(PCR)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标准操作程序

1目得确立分子生物组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标准操作规程,使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操作规范化、2适用范围采用基因扩增检验方法检测得所有项目。
3职责或责任人3.1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并审核报告;3.2本组工作人员负责对适用范围内得检测程序进行验证操作,并撰写报告;3.3技术主管负责监督本规程得实施;3.4质量主管参与对检验程序有效性得评价及指导;3.5检验科主任负责批准检测程序得实施。
4内容定量检测方法与程序得分析性能验证内容至少应包括精密度、正确度、线性、测量与/或可报告范围、抗干扰能力等、定性检测项目验证内容至少应包括测定下限、特异性、准确度(方法学比较或与金标准比较)、抗干扰能力等。
4.1正确度指该检测程序测定得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得程度。
4.1.1验证方法:本组采用对照试验,将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或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得能力验证/室间质评得质控品、或已获认可得实验室得标本作为样品,以所用得检测程序对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与质控品靶值或比对实验室检测值进行比较,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即可接受。
4.1.2样品数量:至少5份,包括正常与异常水平或不同常见基因突变型;4.1.3频率:至少每年2次;4.1.4判定标准:对于定性试验,阴阳性应该一致;对于定量试验,应有≥80%得结果符合要求,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能力与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验证评价界限靶值分别为0。
4与0.5,实验室间结果比对合格标准就是偏倚〈±7.5%。
4.2特异性指在可能其它成分(如其她病原体、内源物质等)存在得条件下,采用得方法能正确测定待测物得特性、对于核酸检测得特异性,主要就是指核酸扩增过程中得特异性。
4.2.1验证方法:取一份阴性标本,加入其她常见病原体高浓度核酸样本,进行10次独立得检测、4.2.2判断标准:观察并记录检测结果为阴阳性得差异。
4.3精密度指在规定得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得接近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组检测系统/方法分析性能验证评估报告检验科分子生物组检测依据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对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相关要求,对2台ABI 7300 Real Time PCR System 荧光定量仪进行性能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度、精密度、临床可报告范围、线性范围等。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目的:
对2台ABI 7300 Real Time PCR System 荧光定量仪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生产厂家给出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来验证生产厂家给出的性能指标是否能满足检验科的要求。
若无厂家性能指标则与卫生部室间质评计划表提供的标准比较,判断仪器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 原理:
2.1 正确度评价
评价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本组参加室间质评的项目一律用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2.2 精密度评价
采用EP15-A《用户对精密度和准确性能的核实实验-批准指南》的性能要求,通过检测每个项目低浓度混合血清和高浓度混合血清,计算项目的批内精密度和批间(日间)精密度。
并与厂家声明的批内精密度及批间(日间)精密度进行比较,核实是否与厂家声明的一致。
2.3 临床可报告范围评价
临床可报告范围上限为分析测量范围上限乘以最大稀释度。
结合最大稀释度以及分析测量范围确定临床可报告范围。
2.4 线性范围评价
因为每次实验都做标准曲线,并要求其R值在0.98以上。
因此,本项目不需要进行线性验证。
3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4 方案:
4.1正确度评价方案(卫生部室间质评样品)
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2011年第二次室间质评和2012年第一次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判定标准:绝对偏倚≤±0.4
4.2精密度评价方案
根据NCCLS EP15-A文件,每个项目使用2个浓度(高值和低值)的病人混合血清进行测定。
采用2个浓度的样本(已分析过的病人混合血清标本),每天分析4批,每批间隔两个小时,连续测定5天。
所检测所有数据超出3SD的数据不能超过2个,否则应分析失控原因纠正后重新进行试验,统计数据,计算批内精密度和批间(日间)精密度,进一步计算批内CV(%)、批间(日间)CV(%),与允许范围或厂家声明的批内精密度及批间(日间)精密度比较,判断验证是否通过。
判定标准:
●批内精密度:厂家声明值低值CV≤10.0%,高值CV≤10.0%;
●批间(日间)精密度:厂家声明值低值CV≤10.0%,高值CV≤10.0%;
●将批内CV(%)、批间(日间)CV(%)与厂商声称精密度值比较,若试验的精密度小于等于厂
商声称精密度值,则验证通过。
●如果试验的精密度大于厂商声称精密度值,需要进一步计算该项的验证值,如果批内、批
间(日间)小于验证值,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核实了与允许范围的一致性,验证通过。
如二者数值很接近,为可靠起见,可以添加2个批次测量,将所得数据与以前数据合并再计算,可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如批内、批间(日间)大于验证值,精密度验证未通过,应与厂家联系并取得帮助。
4.3临床可报告范围评价方案
依照NCCLS的EP6一A[s]文件的要求,取评价项目的高、低值病人标本各一份,(高值标本为接近线性范围上限或高于线性上限 10%~15%的标本,低值标本为接近线性范围下限的标本)。
低值标本为1 号,高值标本为6 号,低高值标本4:1 混和为2 号,3:2 混和为3 号,2:3 混和为4 号,1:4混和为5号。
每个编号标本重复测定2次,记录结果。
所有样品应在一次运行中或几次间隔很短的运行中随机测定,最好在一天之内完成。
统计数据,剔除离群值,单个离群值可直接由数据组中剔除并进行重测,全部样本无需重新测定。
如发现多个离群值或数据点过于分散,需检查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对可能原因进行纠正后,对全部样本进行重新测定。
求出2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每一稀释度的预期值。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预期值为X,以按比例稀释的实测均值为Y,得线性方程Y=bX+a,得到a、b及R2值。
X和Y分别为自变量和应变量,b为斜率,a为Y轴截距,R2为相关系数的平方,判断其是否线性。
制作线性差异图:计算出每一稀释度测定均值和预期值的差值。
以预期值为横轴,差值为纵轴,做图。
判断标准:
●若b在0.97-1.03范围内,R2>0.95,作a与0有无显著性差异的t检验,若P 值>0.05,
直线回归方程可接受,可直接判断线性范围在实验已涉及浓度;
●若b 不在0.97-1.03 范围内,a 较大,舍去高值或低值组数据,另作回归统计。
直至缩小
的分析范围其回归方程中a 和b 的判断符合要求,该范围为线性范围。
●线性差异图:如果在每一浓度处的实测均值与预期值的差异值都在厂家声明的允许差异限
之内,可进一步确认厂家声称可测量范围是可接受的。
4.4 线性范围评价
因为每次实验都做标准曲线,并要求其R值在0.98以上。
因此,本组项目不需要进行线性
验证。
5 器材
2台ABI 7300 Real Time PCR System 荧光定量仪,详见附表一。
6 结果:验证结果符合相关规定,详见附表一。
7 结论:
2台ABI 7300 Real Time PCR System 荧光定量仪定量项目在正确度、精密度、临床可报告范围、线性范围等方面符合要求。
报告人:刘波
2012年6月8日
湖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生物组检测性能验证评估报告附表一检测系统/方法的分析性能验证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