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水稻叶龄模式理论和同伸规律

合集下载

寒地水稻叶龄判断方法

寒地水稻叶龄判断方法

寒地水稻叶龄判断方法寒地水稻叶龄判断方法水稻叶龄判断方法一秧苗谷种方向判断法:在秧田当秧苗第1、2片叶死亡不易数清叶片数目时,可观察叶片长在谷的哪一个方向来判断秧苗叶龄。

一般情况下,秧苗奇数叶片长在和种谷相同的方向;偶数叶片长在和种谷相反的方向。

可根据这一规律判断秧苗的叶龄。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二第一双零叶法:两叶叶枕重叠称为双零叶。

水稻移栽时,由于植伤使栽后长出的第一片叶与移栽秧苗最后一片叶的叶枕重叠形成第一双零叶,用它可判断本田分蘖期叶片叶龄。

例如某水稻品种在5叶期移栽,则第5叶与第6叶叶枕重叠形成第一双零叶,由第一双零叶向、2、3等叶,分别是分蘖期长出来的第7、8、9叶。

上数第1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三第一类葫芦法:叶片距尖端几厘米处,两边边缘明显皱缩似葫芦开头称为葫芦叶。

水稻移栽植伤使插后长出的第一片叶叶鞘生长受阻,卷抱变紧,造成移栽后长出的第二、三两片叶被前一叶枕箍勒而形成葫芦叶。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四植伤叶法;正常情况下,水稻叶片长度一叶比一叶长,直至倒3叶达最长。

由于移栽植伤导致稻株插后长出的第二片叶比前一片叶明显缩短、变小,称为植伤叶。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五第二双零叶法:主茎总叶数14片以下的水稻品种,在幼穗分化前后倒4叶与倒5叶的叶枕长时间重叠在一起形成第二双零叶,由此向上数第一叶就是倒3叶,第二叶就是倒2叶,第三叶就是剑叶。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六第二类葫芦叶法:水稻拔节后,由于稻叶紧抱茎秆,嫩叶受前一叶叶枕的箍勒而形成葫芦叶。

因为第二类葫芦叶的出现与拔节有关,具有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与倒二叶生长同步,因此,第一片葫芦叶为倒2叶,第二片葫芦叶为剑叶;具有5个伸长节间的水稻品种,拔节与倒三叶生长同步,因此,第一片葫芦叶为倒3叶,第二片葫芦叶为倒2叶,第三片葫芦叶为剑叶。

水稻叶龄判断方法七伸长叶枕距法;稻株拔节后出生的叶片,叶枕距很长,称为伸长叶枕距。

由于穗颈节上不着生叶片,伸长叶枕距个数比伸长节间数少1,具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3个伸长叶枕距在例三叶与例4叶之间形成第一个伸长叶枕距。

水稻根茎叶同伸关系

水稻根茎叶同伸关系

水稻根茎叶同伸关系
水稻根、茎、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水稻根、茎、叶的生长状态和形态结构之间存在着同伸关系。

即,在水稻生长期间,根、茎、叶的生长量和形态变化存在相似性和同步性,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水稻正常生长的基础。

具体来说,水稻的根、茎、叶生长量和形态结构之间的同伸关系表现为:随着水稻生长期的推进,根系的生长量逐渐增加,茎、叶的生长也逐渐加速;根系、茎、叶的形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如根系的主根逐渐向深处生长,侧根逐渐发达,而茎叶的主脉和侧脉也在逐渐加粗和增多。

此外,水稻的生长环境也会对其根、茎、叶的同伸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水稻的生长水分、养分、温度等环境条件若不适宜,就可能导致根、茎、叶的生长量和形态结构失衡,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总之,水稻的根、茎、叶同伸关系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对于掌握水稻生长规律和科学管理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1 -。

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要点

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要点

Z i x u n t a i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是以叶龄进程的调查、预测生育进程,通过对水稻叶片的长势、长相,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实现水稻已安全抽穗期为中心的计划生长,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叶龄诊断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叶龄诊断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的叶片生长与其它叶片、蘖、茎、穗等器官的生长发育之间,存在较严密的相互关系———器官同伸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叶龄进程的调查,可推测出其它器官的生育进程。

这就是生育进程的叶龄诊断。

2、叶龄诊断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某时的叶龄进程,推测以后一段时间的叶龄进程,从而推测出幼穗分化、拔节、减数分裂、抽穗等关键时期,预知抽穗早晚。

为了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必须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和病、虫、草、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按主茎叶龄进行管理,是确保各项生产技术措施及时性、准确性和减少盲目性的最好方法。

这是在过去按节气、日期指导和安排生产的基础上,在水稻生产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方法。

对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叶龄诊断的方法叶龄跟踪苗的选择和标记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从池埂边向里数三行,选择穴距均匀,穴株数相近的10穴为调查对象,每穴选择苗质好、叶片健全、有代表性的秧苗一株,共选10株,并在两边插上标志物。

在每株的主茎叶片上进行叶龄标记。

起始叶要从第3叶开始,并且跟踪到齐穗期。

标记点要点在单数叶片上,每个叶片要用不同标记符号点在叶片中间部位上,如:第一个标记叶片点一个点,第二个标记叶片点两个点,或用其它方法标记。

原则是叶龄跟踪叶片标记要有区别,确保叶龄跟踪的准确性。

4、叶龄计算方法:要计算某叶从露尖到叶枕露出过程,首先估算这片叶的长度。

以这片叶下一叶的实际长度加5厘米为这片叶的估算长度,然后测量这片叶抽出的实际长度,再除以估算长度,做为这片叶长度的比例。

如计算第5叶抽出过程的叶龄,首先估算5叶的长度。

如果4叶定型长度为11厘米,加上5厘米为16厘米,这就是5叶的估算长度。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是由技术人员给出目标产量下的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标准,要求种植者对自已的稻田进行诊断,并与标准对比,及时采用施肥、灌溉、植保等进行调控。

从而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技术于一体的栽培技术体系。

技术宗旨:就是在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在直接决定产量构成要素的阶段有目的地实施调控,以利于塑造和保持抽穗至成熟期各项指标全面优化的高产、优质群体。

技术思路:是根据叶片与其他各部器官的同伸、同步和相关的原理,应用水稻主茎叶片与器官(根、茎、叶、蘖、穗等)的同伸规律,来诊断和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促”“控”措施。

叶龄诊断的技术途径是“控叶扩库”,在技术上控制茎、叶的无效和低效生长,以利在适宜的叶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库”强度和“源”强度。

具体讲是在满足适宜穗数的目标下,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主攻穗部质量来实现。

这是一项利于全面提高光合质量最直接、易诊断掌握的综合性指标——这是因为,在达到适宜穗数的目标上,要提高成穗率,促进大穗,也就意味着在促进早发、完成穗数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群体的最高茎蘖数,并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为后期的栽培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根据寒地水稻的生育特点,将叶龄模式理论发展为诊断、预测、调控于一体的实用系统技术是项目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健身栽培、计划栽培提高抗灾能力。

把科研、推广与生产结合成为技术人员,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是本项目的另一个创新点。

第1页共1页。

叶龄诊断技术

叶龄诊断技术

叶龄诊断技术叶龄诊断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

叶龄:主茎已生出的完全叶数叶龄值:主茎已生出的完全叶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叶龄余数:主茎叶数-当时叶龄伸长节间数=总叶数÷3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的盛蘖叶位=总叶数÷2拔节期的倒数叶龄值=伸长节间数-2同伸规律:叶的生长与内部叶、蘖、根、节间、穗的生长发育有着规律性的同生关系N 叶内部叶N+1N+2N+3N+4叶片伸长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始生长点蘖N-3N-2N-1 N N+1N+2出现分蘖分蘖分化发育分蘖芽根N—3N—2N—1N节根发生节根原基发育节根原基分化节拔节期:倒数叶龄值:伸长节间—2穗倒4叶后半叶定长倒3叶出到定长倒2叶出到定长第一苞分化一、二次枝梗分花颖花分化剑叶出到定长孕穗期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完成诊断技术是高产再高产的关键,做好诊断,首先明确各叶龄期生长发育标准,其次诊断方法灵活多样,最后肥、水、植保、化控措施及时。

秧田素质诊断、叶龄诊断、叶长诊断、叶色诊断、茎数诊断、幼穗诊断、减数期诊断、节间长度诊断、水层诊断、杂草诊断、病害诊断。

叶片的重要性水稻产量的三个90%以上。

一是水稻产量95%以上来自空间营养(光合产物),仅有5%来自土壤。

二是水稻产量90%以上是叶片制造的。

三是水稻产量90%以上是抽穗后形成的。

后四片叶对产量的贡献率,剑叶:52%;倒二叶:22%;倒三叶:7.7%;倒四叶:17.7%;穗、叶鞘:0.6%。

管好后四片叶,增强各功能叶片的活力,提高结实粒率、增加千粒重,确保穗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5-7天。

叶片长2厘米左右,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鞘叶节根5条,苗高5厘米左右。

管理重点: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地下促发鞘叶节根5条生长。

水稻叶龄模式

水稻叶龄模式

一、水稻叶龄模式的来源
1. 水稻分类方法
表2 水稻新分类法
类型
小类
熟期
(2)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分类
特早熟
◆ 比例型(普通型)
早稻
这类品种的主茎伸长节间数通常为主茎总叶数的1/3,
国内原有的常规品种多属此类。
◆ 稳定型
这种品种和组合,伸长节间数相对稳定为5个,成为稳
早、中熟
迟熟
比例型
(普通型)
一致。
主茎叶数:
1 2 3 … N-n

穗 轴 分 化 期:N-3.5 ~ N-3叶龄期
叶龄余数:3.5~3.1
一次枝梗分化期:N-3 ~ N-2.6叶龄期
二次枝梗分化期:N-2.5 ~ N-2叶龄期
叶龄余数:3.0~2.6
叶龄余数:2.5~2.1
颖 花 分 化 期:N-2 ~ N-1.6叶龄期
雌雄蕊 分 化 期:N-1.5~(N-0.9~N-0.8)
配合以相应的密、肥、水调控技术,均能获得高产,但其中有最适叶龄值。
适宜秧龄的范围及最适叶龄值,因品种的总叶数而不同。
(2)壮秧的形态指标
◆ 叶蘖同伸。秧田期保持叶蘖高度同伸是最能反映秧苗健壮度(移栽后的发根力、抗植伤力和分蘖力)的形态生理
指标,可作为4叶龄以上壮秧的共同诊断指标。秧田期的叶蘖同伸一旦停止(称分蘖滞增期),是苗体开始弱化的信号,
起始叶龄期
5
(可作为各类品种拔秧移
栽的起始叶龄期)
拔秧移栽
芽苗移栽
(包括二段育秧)
1.2~1.5
塑盘穴播
机插小苗
(只适于带土移栽)
3(机插)~4(塑盘)
最大上限叶龄
旱 秧:6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 纹枯病及小球菌核病防治: 选用30%的爱苗15毫升/亩。 • 并与水稻健身防病相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方针。A级绿色稻米,病害要 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抽穗期诊断
• 最晚抽穗期 11叶品种在7月25日左右,初穗到 齐穗期7天左右。 • 抽穗期的高产长相为:后四叶的叶片长度及 叶长序为:倒 2≥倒 3 >倒 1 >倒 4 ;叶面积指 数应达到7以上;基部节间短,剑叶节高度应 在株高的1/2以内。根系发达,无根垫现象。
• 生育转换期的调节肥(接力肥): 11 叶品种 7.1-8.0叶龄,根据功能叶片颜色酌施调节肥, 防止中期脱氮,施肥量不超过全生育期施氮 量的10%。 • 在 7-8叶期易发生药害,药害症状主要表现是 心叶筒状、扭曲、黑根、抑制生长、不分蘖 等。解救措施:喷施叶面肥(爱丰、丰业 等);喷施天然芸苔素或康凯等;施生物肥 等。 • 预防稻瘟病: • 8%好米得:使用技术: 6月20日一6月23日, 水稻叶龄 7 叶一 7.5 叶,毒土撒施,水层 3— 5cm,保水 5—7天以上。推荐剂量应根据当地 品种对稻瘟病抗性选用 1.5—2.5kg/亩。
• 3 、结实期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实期 是最终确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常因 抽穗开花期的不良气侯条件而影响受精、 子房发育;因环境条件及病、虫害等因 素影响灌浆结实过程中物质生产、运输, 进而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影响品 质、产量。 • 4 、结实期栽培管理目标:养根、保叶、 防早衰,保持结实期旺盛的物质生产和 运输能力,保证灌浆结实过程有充足的 物质供应,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稻谷品 质和产量。
• 此期是防治穗颈瘟和褐变穗、褐变粒的关键 时期。 • 1 、稻瘟病防治:选用 2 %的加收米 80-100 毫 升/亩; 25%施保克,75-100ml/亩。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叶龄模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叶龄模式)

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须掌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 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
(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
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
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以16-
17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为例,17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
颖花数(朵/穗) 结实率(%)
155 140 125 110
95 80 65 50
-2 -1 0 1 2 3 4 5 相对叶色差(%)
武香粳14号
武香粳9号
金南风
越光
白稻
H97-322
图 倒2叶期RSPAD与颖花数的关系
100
95
90
85
80
75
-2 -1 0 1 2 3 4 5 6 相对叶色差(%)
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
病虫害严重。
因此,提高产量有3个途径,即增穗、增每穗颖花数和增 粒重。
理论上,任何途径都能提高产量,但现实并非完全如 此。
(1)粒重主要受环境影响,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正常 年份是比较稳定的,奇异年份才有较大变动。除非有重大 栽培失误,如缺肥早衰或过肥贪青倒伏,又如病虫为害。
武香粳14号
武香粳9号
金南风
越光
白稻
H97-322
图 齐穗期RSPAD与结实率的关系
④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2.7%(2.5%) 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 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3)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 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 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群 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水稻种植区无旱田,可在水田中选择高出地面 50 厘米以上的高地做秧田,挖好截 水、排水沟,确保旱育。
旱育秧田场地选定后,要做好秧田的基本建设,确定水源,修建晒水池,在棚间及周围 挖设排水系统,修建宽 3~4 米秧田道路便于运输,在场地周围栽植防护林。
根据棚型划定苗床地,建设标准化大棚,大棚高度 2.2 米左右,宽 6 米、长 60 米,此 类大棚具有覆盖容积大、昼夜温差小、防冻能力强、阴雨天不影响作业、管理方便等优点。
【旱育壮秧】旱育秧田规范化
为了切实保证旱育壮苗的要求,旱育苗的秧田建设必须规范化。防止旱育不旱、前旱后 湿、以湿代旱、秧田分散、管理不便,秧苗不壮等问题。旱育秧田规范化主要包括选地和规 划设计两部分,
本着确保旱育、便于管理、利于培育壮秧、照顾运苗方便等要求,育苗场地应选择交通 方便,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偏酸,比较肥沃且无农药残留的地 块。
【旱育壮秧】置床处理、床土配制和播种摆盘
1、置床处理 在浸种的同时进行置床处理,春季扣棚时间以计划播种期前20天左右为宜,确保旱育, 做成规整、高出地面8~10厘米的置床。棚间要有排水沟,并与场区大排水相连接。 2、施肥 根据置床有机质含量和质地情况,每平方米施用腐熟有机肥8~10公斤、尿素20克、磷酸 二铵50克、硫酸钾25克,均匀撒施在床面上,反复混拌在3~5厘米的土层内,做到床平、土 细、肥匀。 3、调酸和消毒 在摆盘播种的前一天,每100平方米置床浇1%浓度的硫酸水300公斤,使置床土壤 PH 值达到4.5~5.5,并用杀菌剂消毒。 置床施肥、调酸和消毒,为旱育壮苗和防御立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保证。 4、床土配制 水稻生产上采用的壮秧剂分为固态、液态两种,固态壮秧剂在床土配制上已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液态壮秧剂也是壮秧剂的一种,由于其简便的操作,突出的效果,近年来得到了广 泛的推广。 5、摆盘播种 摆盘时床土厚度应确保在2.5厘米左右,摆盘要平,相互间要靠紧,四周用土封严。播 种期一般以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准,一般在4月中旬为宜。 播种量按不同秧苗类型的播量精确播种。机插中苗每盘播芽种100~125克,手插中苗每 平方米播芽种250~300克,钵苗移栽每钵穴3~5粒。机插中苗播量的诊断方法:每盘播芽种 4000~4400粒,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6~7.5克。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均属于早熟和极早熟粳稻类型,感温性强,营养生长期对温度敏感, 此时期以水保温、以水增温可促早熟。生育类型上属于重叠生长,最高分蘖期出现在幼穗分 化后。产量主要来源于抽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为非蓄积型。因此在栽培上必须将水稻抽穗 期安排在当地光温最充足的季节,保证抽穗后有 25 天以上的良好光温条件。
1叶露尖,地下部生长种子根1条。种子根发育期株高应控制在2cm 左右。 诊断及调控措施 水份 在大棚内观察,如发现地膜与床面粘连,苗床土壤明显过湿,应白天揭膜散水,晚间覆
膜。如床土变白,种子在干土里,应该适量补水,与底墒相接即可。 病情 由于水多、缺氧、有机质过多、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料和气温较低等原因,会造成芽腐病
盐水比重,确保选种质量。目前水稻种衣剂推广面积较大,使用种衣剂需要用比重清选机进 行选种达到比重1.13盐水选种的效果后再进行包衣。
浸种消毒 盐 水 选 种 后 开 始 浸 种 消 毒 , 浸 种 水 温 11~12℃ , 需 要 7~8 天 , 大 体 浸 好 需 活 动 积 温 80~100℃。采用浸种和消毒同时进行的方法,把选好的种子用25%咪酰胺乳油10毫升兑50 公斤水,浸40公斤种子。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25%时即可发芽,达30%时即为饱和。浸好 种子的标志是: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米粒易捏 断,手碾成粉状,没有生心。 催芽 将浸好的种子捞出,控去种子间的水分,采用催芽泵或蒸气催芽箱催芽,在高温 (30~32℃)下催芽破胸,露白后控制在25℃适温催芽,芽长2毫米以内为宜,然后在阴凉处 晾芽等待播种。
因此要根据气候及品种特点选择适合的主栽品种,目前主茎 10 叶、11 叶、12 叶品种为 垦区应用主要品种。
10 叶品种有,垦稻 9 号、垦稻 19、三江 1 号等; 11 叶品有,空育 131、垦稻 16、垦稻 17、垦稻 20、垦稻 21、垦鉴稻 13 号、垦糯 2、 龙粳 26、龙粳 27 等; 12 叶品种有,垦稻 12、垦稻 15、垦鉴稻 6 号、龙粳 21 等。
旱育中苗壮苗标准为:叶龄 3.1 ~3.5 叶,秧龄 30~35 天,苗高 13 厘米左右,地上部
茎叶结构为“3、3、1、1、8”,即中茎长不超过 3 毫米,第一叶鞘高 3 厘米以内,1 和 2 叶 的叶耳间距 1 厘米左右,2 和 3 叶的叶耳间距 1 厘米左右,3 叶长 8 厘米左右;地下部根数 为“1、5、8、9”即种子根 1 条,鞘叶节根 5 条,不完全叶节根 8 条,第 1 叶节根 9 条分化 待发。百株地上干重 3 克以上。
的发生。导致秧苗根系活力减退,病菌浸染芽谷,造成烂芽。禁止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 用30%瑞苗清1.25ml/m2兑水3Kg 喷施进行防治。
温度 大棚内温度控制在35℃以内,若棚温高于35℃时,开棚头通风降温。环境温度低于0℃ 时,应注意防御冻害,外界温度低于0℃时,采用熏烟等办法,保持棚内温度。 虫、鼠害 播种后,封棚前,在苗床上使用鼠药防治鼠害。 2、第一叶伸长期 种子根发育期后水稻生长进入第一叶伸长期,此时水稻地上部增生第一叶,地下部增生 鞘叶节根5条。第一叶鞘高度为3cm 左右。 诊断内容及调控措施 一叶叶鞘高度:第一叶叶鞘高度一定要控制在3cm 以内。当一叶叶鞘高度达到2cm 左右 时,开始注意棚内调温、苗床控水。 温度 大棚内叶尖下一厘米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不能高于28℃。如果温度高于28℃应 及时开棚头通风降温并多设通风口。 冻害诊断 秧苗出现冻害时,最初叶片颜色变深,逐渐失绿、萎蔫。发生冻害后,早晨应提早通风, 以缓解冻叶枯萎,并喷施含 SOD 酶的生物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 水份 观察苗床,确保育秧田保持旱田状态。观察鞘叶节根,如根数少,但白根多,说明水分 过量应通风晾床;如土表发白、根多,说明水分不足,应适量补水。 3、离乳期 第一叶伸长期后进入离乳期,包括二叶露尖到三叶展开两个叶龄期,约经12~15天,是 秧苗生长由胚乳营养转向根系营养的转折期。 (1)二叶期诊断 地上部增生第二叶,叶长小于5cm。第一叶鞘高度为3cm 左右,1、2叶叶耳间距1cm。 地下部增生5条鞘叶节根,并开始生出不完全叶节根,但未长足8条,2叶定型株高应达到9 厘米。 叶耳间距、叶长诊断:1、2叶叶耳间距1cm,2叶叶长小于5cm,叶片挺拔,不弯不披。 当1、2叶叶耳间距超过 1 cm 时,2叶长超过 5 cm 时,开始注意棚内调温、控水,防止徒长。 草情
【基础知识】北方寒地气温气候特点
寒地气侯比较独特,生育日数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 温快、低温冷害频繁、冬季严寒等。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在黑龙江省寒地、长日照条 件下栽培,从品种到生态条件均与南方有很大差异。因此要选用适于当地熟期品种,以安全 抽穗期为中心,确定生育界限时期,实行计划栽培,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促进水稻健 壮生长,防御低温冷害,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
二叶期观察苗床杂草情况,判断杂草种类及大小,对于稗草或阔叶草,一般在水稻1.1 叶前,用20%敌稗300~500ml/667m2兑水15升喷雾灭草;在水稻1.5叶期,10%千金60ml+48% 排草丹180~200ml/667m2兑水15升喷雾灭草。
温度 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超过25℃及时通风。 注意预防冻害。 水份 由于叶片增加,蒸腾量增大,严格按照“三看”管理水分,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 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 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吐水水珠变小,心叶卷曲,即可浇水,一定要在早8点左 右,一次浇足。 立枯病防治 立枯病症状为秧苗枯萎易断,茎基部开始腐烂,逐渐失绿,成片死亡。 出苗后到1.5叶浇酸水一到二次,使 PH 值在4.5~5.5之间或使用土壤杀菌剂进行土壤消 毒。也可以使用30%土菌消3~4ml/m2、3%育苗灵15~20ml/m2或30%瑞苗清 1~1.2 ml/m2 进行土壤消毒。 (2)三叶期诊断 地上部增生第三叶。地下部不完全叶节根达到 8条,1叶节根9条待发,3叶定型株高为 13厘米左右。 叶耳间距:第一叶鞘高度为3cm 左右;第二叶,1、2叶叶耳间距1cm,叶长小于5cm; 第三叶,2、3叶叶耳间距1cm,叶长小于8cm。 控制2、3叶叶耳间距,3叶长及保证根数,当2、3叶叶耳间距超过 1 cm 时,注意棚内 调温、苗床控水。 草情 诊断及调控措施与二叶期相同。 温度 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之间,当温度超过22℃及时通风;2.5叶后根据环境温度 情况,逐渐转入昼开夜闭,最低气温高于7℃时可以昼夜通风。注意预防秧苗冻害。 水份 按照“三看”标准管理,在水稻2.5叶期注意预防立枯病。 养分 观察秧苗是否变黄,如变黄,则生长量不足。2.5叶后发现缺肥症状,每平方米施用 (NH4)2SO4 1.5~2g,稀释100倍喷施,而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适龄秧苗在移栽前3~4天,进入插秧前准备期,进一步调温、控水,加强炼苗。做好“三 带”下地,带药:水稻叶龄在3.1~3.5叶期(水稻移栽前)带药下地,使用 70%艾美乐6g/100 ㎡,防治初期潜叶蝇。带肥:插秧前一天,施用磷酸二铵,每平方米125~150克(不易过早 施用,防止产生肥害)。带生物菌肥:一些生物菌需在植株体内繁殖后才能起作用,因此应 早期带入本田。
【旱育壮秧】种子处理
晒种 一般在播种前15天左右进行晒种,选择晴天晒种2~3天,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有 利于吸水和发芽整齐,增加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晒种完成后进行盐水选种工作,采用12.5公斤盐兑水50公斤配成比重1.13的盐水选种。 选好的种子需经过清水2~3次清洗。通过盐水选种可以去除不饱满种子,每选一次都要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