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详细知识

合集下载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迟熟粳
“强-强-短”型: 华中晚稻籼
“弱-中-长”型: 华中中熟籼, 及粳、云贵的迟熟籼及粳
中籼稻主要类型
“强-中-中”型: 华南晚稻的
“弱-强-长”型: 华南及云贵
迟熟粳、云贵的迟熟籼
的冬稻籼
“强-强-中”型: 华南一季粳
“中-中-短”型: 华北的中、
(三)水稻发育特性理论的应用
1.在栽培技术方面的应用
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 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 必要的养分。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
(1)幼苗期: 从稻种萌动开始至3叶期。
(2)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 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 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3)分蘖期: 从4叶长出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 节为止。返青后分蘖不断发生,到开始拔节时, 分蘖数达到高峰。杂交水稻由于稀播,通常在秧 田即开始分蘖。
部分组成。
分蘖节或根节: 稻茎基部的节间不伸长, 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习惯上称它为
分蘖节或根节。
茎秆: 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6.穗的发育 (1)形态结构
小穗 稻 二次枝梗 穗 一次枝梗
小穗梗 穗轴
(2)稻穗的分化发育
稻穗分化时期的检查: ①第一苞原基分
化到花药形成以前, 以全穗发育为对象划 分发育时期;
分蘖位: 分蘖在母茎 上所处的叶位。
(2)分蘖特性
1)分蘖叶位数: 凡分 蘖叶位数多的品种,分 蘖期长,生育期一般也
较长。
(2)分蘖特性
2)对环境条件敏感: 在分蘖叶位数相同的品 种间,但对温、光、水、肥等条件敏感的品种, 当条件不适宜时,分蘖芽处于休眠状态,分蘖发 生率低。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完整版)水稻基础知识

2.品种的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
• 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 • (C两优华占在江汉平原与襄阳随州地区生育
期差别)
• 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 • 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 • 不同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
营养生长期的差异。
• 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种,一般生育期长
及粳、华南晚稻的中熟籼
“强-强-短”型:华中晚稻籼
及粳、云贵的迟熟籼及粳
“强-中-中”型:华南晚稻的
迟熟粳、云贵的迟熟籼
“强-强-中”型:华南一季粳
(三)水稻发育特性理论的应用
1.在栽培技术方面的应用
早稻:因其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 秧龄不能长,以防早穗减产,但可短秧龄翻秋栽培。
中籼稻:感光性弱或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较 长,在播期变化后,营养生长期较稳定,产量形成 的变化也小,所以适播期的幅度较宽。
水稻的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稻相似, 从而可以认定水稻是基本型,陆稻是变异型。
深水稻(右) 浮稻(下)
低地雨育稻
灌溉稻
陆稻(旱稻)
有氧稻——改良旱稻
Aerobic Rice: improved upland rice developed in IRRI
4.粘稻和糯稻 糯稻
米粒色泽 乳白色、不透明
第一章 水 稻
Rice
晚季稻
(基本型) 籼亚种
(基本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晚季稻
粳亚种 (基本型)
(变异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水稻的科学知识

水稻的科学知识

水稻的科学知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5000年,至今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本文将从种植到产量方面介绍水稻的科学知识。

一、水稻的生长环境水稻是一个喜温潮湿的作物,它需要充足的阳光、温度、水分和适量的营养成分。

水稻的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都比较适宜水稻生长。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温度为20℃至30℃之间,最适宜的湿度为60%至70%,最适宜的光照为每天10个小时以上。

二、水稻的种植方式常见的水稻种植方式有直插法、深松法、薄播法、梯田种植法等多种。

其中直播法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效率最高的种植方式之一。

直播法就是在开垦好的土地上,把水稻种子直接播种在泥土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将其转移到水田中进行管理。

深松法就是在种植前先将土地松动,然后再进行种植。

薄播法可以使每块土地都能够为水稻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有效地提高产量。

三、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水稻的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

目前,水稻的品种越来越多,新的高产水稻品种不断被育种出来。

同时,对土壤的调整和改良也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例如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条件都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

四、水稻的种植技术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例如,选用适宜的品种,正确施肥,及时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在种植初期,适当地浇水可以刺激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植株的繁荣成长。

在收割后,要及时地对水田进行再生,这样可以为下一年的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总之,水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了解水稻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植和管理水稻,提高粮食产量,造福人民。

与水稻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水稻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水稻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水稻的生长习性1.生态适应性强:水稻适应性较强,能适应较广的生态环境。

一些品种甚至能生长在海拔约3000米的地区。

水稻的栽培分布范围很广,可生长于纬度11°-40°之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需水量大:水稻是一种水生作物,对水分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生长季节,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分。

在成熟期,水稻要求不怕臭12毫米以上的降水量的地区,又要求土壤保水量在90-120毫米,是所有农作物中对水分需求最大的作物。

3.温度要求较高:适宜生长温度在20-38℃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在细胞分裂活跃,竞争性之大。

4.光照要求: 水稻的光照要求不严格,一般对光照充足速适应。

但不耐阴蔽。

5.肥料要求:在生长初期,水稻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其次是磷肥和钾肥。

生长期间,更是需要充分的肥料供应,否则将极大地影响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的分类1.按生长习性分类:水稻可分为纯水稻和混合水稻。

纯水稻以耐淹的水稻为主,耐淹水稻是在泽地中长大的水稻,它生长期需要越淹越好,一般种植在水稻一年两熟的地区。

龙泰二号、黑龙二号、安徽丰实一号耐淹水稻;遭淹水稻是在台润地长大的水稻,一般种植在水稻一年一熟的地区。

红海蜀农一号适于遭淹水稻。

混合水稻以耐淹性弱的稻米和耐淹性强的稻谷为主(或其他混交作物)。

2.按成熟期分类:水稻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早稻是指生长周期短,播种到收获期间不超过110天的水稻;中稻是指播种到收获期间为111-135天的水稻,它一般是晚稻和早稻的中综品种;晚稻是指生长周期较长,播种到收获期间超过一百五天的水稻。

三、水稻的主要品种1.籼稻:籼稻是中国栽培面积最广泛的水稻品种,经济效益较高,其米质糯软,适宜制作寿司、粽子等,深受人们喜爱。

籼稻粒形被称之为眼对眼,垂直的基粒形对粒,个头偏长。

2.粳稻:粳稻是国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栽培在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香米就是粳稻。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一、水稻生育期水稻的生育期一般为120-140天左右。

根据不同阶段生育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生长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时期。

生长期:一般为种子萌发至二、三叶完全展开的时期,即从播种后5~10天至15天左右。

主要特点是,幼苗迅速生长,根系增长迅速,初期生长迅速,日增长率较高,生长状况较稳定。

分蘖期:两叶及两叶以上分蘖至旗叶全展开之间的生育时期,即从15天至35~40天左右。

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之一,水稻在分蘖期的增长主要是由分蘖和叶片生长发育引起的,这一时期是穗粒形成与发育的重要阶段。

拔节期:主茎第1节细胞分裂停止至主茎第2节开始分裂之间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40~50天至70天左右。

拔节期是水稻分蘖停止再生的时期,茎秆的许多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同时,叶片和根系也加速生长。

这一阶段是稻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最高峰期。

抽穗期:稻株穗部形成和分化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70-85天左右。

抽穗期的重要任务是花荚的形成和分化,是形成高产主茎的前提。

水稻进入抽穗期后,茎秆高度开始逐渐增长,最高花序的花荚开始形成和分化,茎秆粗度逐渐增加,花序逐日加重。

灌浆期:从颖花开花后开始至稻谷完全灌浆成熟的时期,一般为55~70天左右。

灌浆期是谷粒大小和水分含量调控的关键时刻,稻谷水分占全谷重的80%以上,各项化学成分也在这一阶段发生巨大变化。

成熟期:稻宽叶开始变黄,稻粒开始呈褐色而形成死亡的时期,即从110~125天左右。

稻谷的水分含量要求在12%-18%,坚实度在90%以上。

成熟期稻谷愈合力增强,出现愈合缝,稻茬熟透、脆性降低、易于割取。

二、我国主要水稻产区分布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水稻主产区。

此外,云南、贵州的坝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海滨平原,以及台湾省西部平原,也是我国水稻的集中产区。

关于水稻的知识

关于水稻的知识

关于水稻的知识一、水稻的概述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

水稻属于禾本科,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籼稻和粳稻。

籼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和多雨的地区,而粳稻则适宜生长在寒冷、干燥和高海拔的地区。

二、水稻的起源与历史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7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水稻进行了不断地改良和培育,使其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已经出现了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社会。

三、水稻的生长习性1. 生长环境水稻喜欢温暖、湿润和充足阳光的环境。

对于温度来说,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之间;对于湿度来说,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并且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供给。

2. 生长周期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4-6个月,其中包括了发芽、分蘖、抽穗、开花、结实等多个阶段。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给予不同的养分和管理方法。

3. 生长要求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PH值。

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和保持适宜的湿度。

四、水稻种植技术1. 土壤准备在种植之前,需要将土壤进行深耕松土,并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节土壤PH值和保持适宜的湿度。

2. 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一般有直播、秧田插秧和机插三种方式。

其中直播是指将水稻种子直接撒在泥田里;秧田插秧是指先把水稻种子在育秧田里育苗,然后再将幼苗移栽到泥田里;机插则是采用农用机械将幼苗直接插入泥田里。

3. 管理技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浇水、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同时还需要注意及时修剪、调整密度和保持适宜的湿度。

五、水稻的营养价值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碳水化合物是水稻最主要的成分,占据了其总重量的70%-80%左右。

此外,水稻中还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如钾、镁、锌等。

水稻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水稻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水稻农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水稻的生长习性1. 生长期和温度要求:水稻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幼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水稻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摄氏度,其中对于花序分化和开花的温度要求较高。

2. 光照需求: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水稻对光照要求较高,光照充足可以促进生长和光合作用,有利于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3. 土壤要求:水稻适合的土壤酸碱度为5.5-6.5,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并且排水良好。

4. 水分需求:水稻是水生植物,对水分需求较大。

适宜的湿润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但要防止积水。

水稻的品种分类1. 根据成熟期的不同,水稻可以分为早、中、晚熟品种。

2. 根据稻谷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

籼稻籽粒较长,粳稻籽粒较短。

3. 根据生态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旱地稻、水稻和深水稻。

4. 根据植株的株型特点,可以分为直立型和匍匐型。

5. 根据谷粒含硬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硬粳和软粳。

水稻的播种和管理1. 水稻的播种方式:水稻可以直播、移栽和直播与移栽结合的方式进行播种。

2. 施肥管理:水稻的常规施肥有基肥和追肥两种。

基肥主要是在耕种前施用,追肥主要是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追肥施肥。

3. 病虫害管理: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有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等,需要及时采取农药防治措施。

4. 灌溉管理:适时合理的灌溉对于水稻生长十分重要,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进行灌溉。

5. 除草管理:水稻的除草主要通过化学除草剂和机械除草进行。

水稻的收获和加工1. 水稻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籽粒成熟后进行,要确保籽粒完全成熟。

2. 收获方式:水稻的收获可以使用收割机械进行,也可以进行人工收割。

3. 水稻的加工:水稻的加工主要包括脱粒、碾米、磨粉等步骤,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和米粉等成品。

水稻的栽培技术1. 水稻的育种技术:通过育种工作繁育出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2. 水稻的栽培密度:不同品种和生态类型的水稻,其密度有一定的要求。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1. 水稻形态特征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水稻的茎直立,高度在30-200厘米之间,叶子狭长而尖,叶鞘紧贴于茎上。

水稻的根系发达,具有多根性。

水稻的花结为穗状花序,穗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呈两性花。

水稻的果实为谷粒,谷粒表面光滑,色泽丰富。

2. 水稻的种质资源水稻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共有60000多种水稻的品种,可以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三大类。

籼稻主要产于亚洲东南部地区,适应长日照和高温多湿的生长条件;粳稻主要产于亚洲国家和地区,适应于丰水充沛的气候和环境;糯稻主要产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

3. 水稻的主要培育原则水稻培育的原则主要包括选择优良种质,进行杂交育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等。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 水稻的育种方法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自交育种、杂交育种、同源系选择和分子育种等。

自交育种是指在自花授粉的情况下进行选种和繁殖,杂交育种是指利用两个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同源系选择是指通过多代自交育种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同源系,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育种选择和识别。

这些育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

5. 水稻的优质育种水稻的优质是指水稻的风味好、口感佳、糙米产率高、淀粉含量低等特性。

水稻的优质主要与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有关。

水稻的优质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的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种质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选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6. 水稻的抗逆育种水稻的抗逆育种是指培育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抗旱水稻是指可以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涝水稻是指可以在涝灾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病虫害水稻是指可以在病虫害侵害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逆性水稻是指具有抗灾性和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概述一.起源、演化与传播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禾本科稻属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

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

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

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

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

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 vjez)、T.K.沃尔夫(Wblf)等。

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

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

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

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其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稻米或茎叶遗存的有30余处。

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都在7000年左右。

比印度发现的炭化稻谷的年代早。

另外,中国是、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

云南省海拔在175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米以上为籼稻地带。

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二.栽培史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

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

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三.分布全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约1.45亿公顷,各大洲都有稻的栽培,以亚洲为最色占总面积的90%以上。

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据1984年统计,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317.8万公顷,印度4280万公顷,盂加拉国10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970万公顷,泰国970万公顷。

以上亚洲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的70%以上。

此外,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洋洲各占1%以下。

在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的栽培因地而异。

其中有灌溉水源的计7700万公顷,望天田(雨养田)3300万公顷,旱地1900万公顷,海涂湿地500万公顷。

中国稻区辽阔,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北部,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线以北则以粳稻为主。

在此线以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亦种粳稻。

台湾省籼、粳稻约各占一半。

糯稻各地都有,有粳糯(又名大糯)与籼糯(又名小糯)之别,而以粳糯为主。

自长江流域双季连作稻兴起之后,多以早籼与晚粳搭配,所以粳稻在长江流域各地有所增加。

按省统计,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栽培。

其中,种植面积在400万公顷以上的有湖南和广东两省,330万公顷以上的有四川和江西两省,250万公顷以上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和江苏省,200万公顷以上的有浙江、安徽两省,150万公顷以上的有福建省。

形态1.根属于须根系,有种根和不定根之别。

种根又称初生根,只有一条,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在幼苗期营吸收作用,以后枯死。

不定根又称永久根,由茎基部的茎节上生出,其上再发生支根。

陆稻、早播稻湿润管理时,嫩根伸长区之上表皮细胞外壁延伸出多量根毛,但在水层中生长的水稻不长根毛或根毛极少。

根的顶端有生长点,外有帽状根冠保护。

根的数量、长度、分布、伸展角度等因环境条件而变化。

根的横剖面由中柱、皮层和表皮等三部分构成,中柱内有木质部的大导管十余个成辐射状排列,韧皮部与后生木质部相间排列。

皮层细胞间隙扩大呈空洞,形成裂生通气组织,以进行气体的输送。

2.茎一般呈圆筒形,中空,茎上有节。

叶着生在节上,上下两节之间称节间。

茎基部有7~13个节间不伸长,称为蘖节;茎的上部有4~7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茎节数和伸长节间数较多,生育期短的品种较少。

节表面隆起,内部充实,外层是表皮,细胞壁很厚,节组织中的厚壁细胞充满原生质,生活力旺盛,比其他部分含有较多的糖分、淀粉等。

节的髓部与其上下节中心腔分界处具有肥厚细胞壁的石细胞层,称横隔壁,将两个中心腔隔开。

叶、分蘖及根的输导组织都在茎内汇合,因此节内维管束的配置比较复杂。

节间的横剖面可分为表皮、下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各部分。

内部有中心腔,外部有纵沟,每个节间下部幼嫩部分有分生组织,称居间分生组织,由叶鞘保护。

茎节是稻株体内输气系统的枢纽,各方面的通气组织在此相互联通,节部通气组织还与根的皮层细胞相连,所以这种从叶片到根系间以茎节部通气组织为枢纽的完善的输气系统是旱生禾谷类作物所没有的。

3.叶互生于茎的两侧,为1/2叶序。

主茎叶数与茎节数一致,其数目多少与品种、生育期有直接关系。

早熟品种约有9~13片叶;中熟品种约有14~16片叶;晚熟品种的叶数在16片以上。

稻叶可分为叶鞘和叶片两部分,在其交界处有叶枕、叶耳和叶舌。

发芽时最先出现的为芽鞘,其次在茎基上长出一片不完全叶,没有叶片,呈筒状,以下顺次长出有叶鞘和叶片的完全叶。

叶鞘分表皮、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等部分。

整个叶鞘卷抱在茎的周围,在鞘的两缘重合部分为膜状,鞘呈绿色或红、紫色,也能营光合作用。

叶舌为膜状,无色。

叶耳较小由较肥厚的薄壁细胞组成,边缘有茸毛,在叶鞘上端环抱茎秆,叶枕与叶片主脉连接成三角形。

叶片上有平行的叶脉,剖面分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等部分,表皮有表皮细胞、茸毛、气孔和泡状细胞。

气孔排列整齐,茎秆上部的叶气孔较多,同一叶中亦以先端较多,表面比背面多。

叶肉细胞中含很多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

叶片的长短、大小、弯直和叶色浓淡,都因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4.穗为复总状花序,由穗轴(主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间或有三次枝梗)、小穗梗和小穗组成。

穗轴上一般有8~15个穗节,穗颈节为最下1个穗节。

每个穗节上着生1个枝梗。

每个枝梗上着生若干个小穗梗,小穗梗末端着生1个小穗,即颖花。

小穗基部有两个颖片,退化呈两个小突起,称副护颖。

每个小穗有3朵小花,只有上部1朵小花发育正常,下部两朵小花退化,各剩1个颖片,称为护颖。

水稻颖花包括内外颖各1个,雄蕊6枚,浆片2枚和雌蕊1枚。

雄蕊有花丝和花药两部分,雌蕊由二裂的帚状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5.谷粒和米粒颖花受精结实成谷粒。

谷粒一般内部含l粒糙米,即颖果。

复粒品种含2~3粒甚至更多。

糙米外部有内外颖包被的谷壳,其边缘互相钩合,钩合的缝线在扁形稻粒的中间而不在两边,此为稻属的分类特征。

颖色因品种而异,一般为秆黄色,也有黄、棕、褐、红、紫、条斑等色,颖的顶端为颖尖,有秆黄、黄、褐、淡黑褐、紫黑褐等色,为品种重要特征。

颖的表面有钩状或针状茸毛。

米粒与谷粒形状近似,有椭圆形、阔卵形、短圆形、直背形、新月形等。

米色有白、乳白、红、紫等色。

米粒构造分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部分。

米的色素在种皮内。

胚乳在种皮之内,占米粒最大部分,由含淀粉的细胞组织构成。

胚由卵细胞的卵核同精于受精后发育而成,为新的有机体的原始体,由胚轴、盾片、胚芽、胚芽鞘、胚根等组成。

生长发育一.幼苗阶段稻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整个一生可分为两个生育时期和四个生育阶段。

幼苗阶段和分蘖阶段,是根、茎、叶、分蘖节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期,合称为营养生长期;长穗阶段和结实阶段,除营养器官继续生长外,主要是穗花、谷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合称为生殖生长期。

一般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早稻在拔节前分蘖尚未停止时,幼穗便开始分化,称为重叠生育型;中稻在拔节的同时,分蘖停止,幼穗也开始分化,称为衔接生育型;晚稻是在拔节后分蘖已停止若干天之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称为分离生育型。

稻种萌发时,盾片膨大。

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由于酶的作用而分解为糖类和氢基酸等可溶性物质,通过上皮层,进入胚部,于是胚中各部分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使种根、胚轴、芽鞘破颖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