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雨巷语文教案(通用8篇)

雨巷语文教案(通用8篇)

雨巷语文教案(通用8篇)教学目标: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整体感知,正字音(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 pǐ(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柳永《雨铃霖》(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整体解读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6个。

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

人物形象——我、姑娘具体解读意象雨巷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经典诗作《雨巷》,出自教材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深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情感、韵律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背景、意象、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雨巷》中的关键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意象分析情感解读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名为《夜》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通过对比白天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表示认可 ,认为这些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 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
学习心得
01
学生们在《雨巷》的学习过程中 ,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和对美的追求。
02
学生们通过学习《雨巷》,对诗 歌的创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 鉴赏能力。
对教学的建议
部分学生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诗歌对比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也有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增加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建议与改进
加强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 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 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拓展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诗歌作 品,拓展视野,提高文学 素养。
05
学生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 价,认为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 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例如,“雨巷 ”、“丁香”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象征等手法,将情感与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艺术效 果更加突出。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和美感。
结构特点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象征等手法,将情感融入雨巷的景 象中,使得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丰富。

《雨巷》教学实录范例两篇

《雨巷》教学实录范例两篇

《雨巷》教学实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对于如何教学《雨巷》,老师总有制定一个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老师。

《雨巷》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的内涵。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作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中主要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歌思想感情的探讨教学方法:借助朗读和意象的分析去感受诗歌的美,通过讨论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一首很优美的现代诗歌,在上课之前先布置了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丁香的诗歌和图片,并通过查资料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老师(以下简称师):上课!学生(以下简称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首经典之作,作者因为发表了这首诗而一举成名,很多读者因为读了这首诗而对诗歌的形象向往不已,这首诗就是《雨巷》。

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一个同学来简单谈谈自己对《雨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就象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节目一样给人一种震撼。

师:我也看了那个节目《小城雨巷》,这个同学用词很准确。

震撼,我觉得是这样的,那样的美确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既然提到了《小城雨巷》,我们干脆再来欣赏一下这个节目的片段吧。

(播放视频《小城雨巷》片段。

学生一边看,一边赞叹。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生:美,简直是太美了。

师:是啊,灯光,舞美,动作,表情,背景音乐,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这是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享受,这个舞蹈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雨巷》这首诗的。

虽然诗歌不像画面不像音乐不像舞蹈那样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到美,但文字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请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一遍全诗。

(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背景介绍《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故乡台湾深巷里的雨景,墨墨婆婆、老鼠、凉亭、画眉等细节形象生动。

该诗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可用于启发学生的美学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余光中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雨巷的基本意境•理解雨巷中描述与心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老师可以在每位学生阅读《雨巷》诗歌之前在黑板上先预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诗人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从标题和诗歌的基调入手思考一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集体朗诵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分组朗读全诗,再分段集体交替朗读。

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掌握要素,如读出每一字、吐字清晰、语调抑扬有致等。

3.阅读解析在集体朗诵之后,老师可以选取关键词条、名词、形容词逐一讲解,形成创新、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严谨性。

如:墨墨婆婆、皮靴、老鼠这些词的作者用意。

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碰撞出各自的想法,总结出学习的目的:如何从“雨巷”这个题目引发阅读,并通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意象化设置等反映出诗人想表达的主题。

4.引导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诗人是如何描写雨巷的?以什么方式描写呢?•雨巷中有哪些形象?他们都有什么特点?•诗人要表达什么信息?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情感的描写?5.写作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提示或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如写感悟,让学生透过自己的心灵,思考雨巷所传递的信息,结合平日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之类等等。

总结通过对余光中《雨巷》的阅读及其分析,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诗歌本身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同时还将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整个教学实录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雨巷》,主要针对教材中现代诗歌欣赏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背景了解、词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体验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雨巷》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对词句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诗歌词句的赏析,以及对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想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词句分析: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详细解读,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5.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7. 例题讲解:以一首与《雨巷》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欣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1)戴望舒(2)词句分析:撑着油纸伞、悠长、寂寥(3)意境:雨巷、孤独、期待(4)情感:忧郁、哀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以“雨巷”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雨巷。

(2)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雨巷优质课堂实录

雨巷优质课堂实录

雨巷优质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师板书课题)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消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消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一生朗读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表达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生思考,沉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及课堂实录一、教学内容《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一种朦胧飘忽的诗风,意象朦胧、含蓄。

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

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设计思想(1)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2)把《雨巷》作为诗歌单元的结束课,进一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

(3)鉴赏现代诗应牢牢地抓住意象不放,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中渗透课题意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积累,做到“问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及师生互动。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感悟法、交流式。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师生互动(1)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多媒体)。

学生自主介绍《雨巷》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适时补充。

(2)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多媒体)。

学生自由朗诵,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3)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多媒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析疑、答疑。

(4)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多媒体)。

课前选了一首戴望舒后期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体味诗人前后期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感,进而全面了解一位诗人。

(三)小结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赏读现代诗的基本要领及写现代诗的要求,培养学生读、赏、写的兴趣和能力。

九、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老师投影第一幅画面)师: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读诗得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生1: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

主编《星岛日报》副刊……师:不错,看来你对戴望舒还是很了解的,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生1:上网查到的。

师:老师觉得你很注重他的经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有谁替她补充一下?生: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孤寂惆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寻和不能实现的深深失落。

师:非常好。

我们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综合起来,再来诵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师:投影第二幅图片。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老师:(补充)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忧郁的梦中惊醒。

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投影第三幅图片)。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

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

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

师:请同学默诵一遍(学生默诵)。

师:诗歌要反复诵读。

理解如何,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

(投影第四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师:先请我们班女同学来朗诵几段。

生:(朗诵)师: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

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一女生开始朗诵,语调低沉,老师巡视)(朗诵完毕)师:大家感觉怎么样?生:声音小了一点。

师:语调节奏轻重处理怎么样?生:节奏把握很好,语调也符合感情。

师:轻重音处理得好不好?生:不太好。

师:老师觉得有些地方也需要改改。

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一遍,注意老师刚才说的几点。

生:(自由朗诵)师:(巡视,个别指导)生:(朗诵完)师:朗诵时要注意语调、节奏、轻重,下去以后再好好体会。

师:同学们现在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能否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诗人笔下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试着画一画。

师:(放《雨巷》的朗诵带)大家耳朵里听,心里想,手中画。

有没有同学到讲台上来画?生:(有一男生和女生自告奋勇上来画,其他同学边听朗诵边画)师:巡视,观察。

我看到有些同学把丁香般的姑娘画成了魔鬼一样。

生:(笑)生:(讲台上的一女生先画完)师:大家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画出雨巷的韵味?生:好像没画出下雨的感觉。

生:(笑)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一下子发现了问题,你画的有没有这种感觉?生:有呀。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拿自己的画作展示)师:雨巷的韵味基本画出来了。

(在投影仪上投影)撑着油纸伞,悠长悠长的雨巷,这些特征体现得很好,不错。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余学生看后大笑)师:他画了两个人物一前一后,很写意,请大家欣赏。

生:(学生发笑)师:没看见雨巷,只见到小辫。

生:(大笑)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他们的作品展示后,其余学生看后大笑)师:雨巷在哪里?生:(笑)师:哦,找到了,在后面,他的这幅画,人物的比例过大,景物的比例太小,看起来就不太协调,有点头重脚轻。

生:(笑)(讲台上男生画完了)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他的这幅画用笔繁杂,画了两间相对的房子,但悠长悠长的雨巷不见了,女同学画的虽然只有几笔,但雨巷的韵味出来了。

生:(聚精会神地看)师:把文字的东西转化成画面,这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读诗赏诗的基础。

诗人是把自己的情感(愤怒也好高兴也好)转化成文字,转化成画面。

愤怒了就有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就有了风雨雷电,高兴了,就有了鸟语花香、春暖花开。

我们读诗就要反过来,要透过一幅幅的画面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师:(投影第五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女生: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师:这个问题很有意味,老师再重复一遍她的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

生:(前后讨论,小组讨论。

)师:好,有没有哪个小组有自己的看法,想好了,可以先说。

男生: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是因为丁香的颜色是白色或紫色,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而《雨巷》中就表现出诗人的忧伤,诗人的情与景刚好切合。

师:哦,诗人找到了很好的对应点,我觉得诗人最难的不是抒发情绪,而是以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情绪,太熟了,大家都用过,太生了,大家都没见过,不能引起共鸣。

好,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投影丁香的五幅图片)生:(看图片)师:看,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

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

请同学一起看图片。

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

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再来看李宝欣同学的第二个问题,请李宝欣同学再重复一遍。

生:丁香般的姑娘是实指还是有什么象征意义?师: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生:不存在。

师:何以不存在?生:是诗人虚构出来的。

师:诗人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人物?生: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作为理想的化身。

师:他的理想是什么?生: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心中充满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确,虽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笔下的姑娘既美丽又飘忽不定。

师:我看他想法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觉得怎样?生:我觉得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

师:你有什么根据?生:我上网看过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与一位姑娘热恋,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热恋的对象。

师:所以你认为他是写实的。

生:对呀。

师: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也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生:老师,那你的看法呢?师: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

大家别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背景知识,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诗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笔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飘过。

好,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把《雨巷》写得那么悲凉?师:注意她用了一个“悲凉”,有没有同学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男生:我想这和诗人写此诗的心境有关,诗人内心的寂寞惆怅与雨巷的寂寞刚好吻合,因而给人感觉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