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宇宙观,谈谈神学、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爱恨情仇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宇宙观,谈谈神学、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爱恨情仇一,从盖天说到地心说古人由于对宇宙的认知并未到今天所拥有的信息量,所以尽管不同文明都有各自对世界的解释,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确实很初级阶段的。
中国古代人类最开始的宇宙观非常简单——盖天说,或者叫做天圆地方说,也就是他们认为大地是一个托在神龟背上的平板,天空像一个穹窿一样扣在地上这叫天圆地方说,直到今天我们还把地点还叫地方。
而西方的地球观念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尽管古代有浑天仪的模型,但那个概念不是球的概念,地动仪也是一样,本质只是具象的演示,只是今天人拿地球球体的观念去看那东西,以为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个球,这个很容易证明,查一些古代的资料,你看看他们的原文描述就知道。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认为地球是个球呢?这跟文明类型有关,想想最开始原始部落的那些人抬头看天,站在自己的房子门口看待大地、该如何理解眼前的世界和看待宇宙?他总是从具象去推导具象,他看一眼自己的房子就明白了,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房子,这是他在感性直观上建立的宇宙观,毫无疑问是盖天说。
这个盖天说的宇宙观跟什么匹配?跟当年采集狩猎生存方式匹配,跟当年小范围领地化生存相匹配,而后来的中国农业文明建立的独特天命观将这套对世界的理解体系化了。
后来也有了其他的说法,但是始终没有到地心说的阶段,原因是没有西方的一神教,即没有神学。
这一点我们后文会谈到。
中国是直接进入了日心说,即1840年之后,全面学习西方,抛弃古文化阶段的时候,人们开始逐步接受对宇宙的新模型。
而西方那么西方认为地球是个球啥时候开始的呢?不是从托勒密时代、大航海时代才开始的,是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代一直到柏拉图时代,他们经常观察天象,他们在观察月亮盈亏和月食的时候,认为这实际上是地球弧形影子投在月球上的一个表现,而我们则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这是两方不同的观念。
他们建立了地球说,后来发展到西方的地心说,这就是著名托勒密的《数学汇编十三卷》,他用多个精巧的数学模型组合来解释自然现象与天文,为什么是多个?因为地心说漏洞很多,可人们的神学观念导致无法打破人类中心论,上帝宠儿等自恋,于是得用多个数学模型将这些漏洞进行合理解释,无论西方的地心说还是东方的盖天说,人类根据长时间观察的直观经验总结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及其需要所匹配。
自然辩证法报告-从辩证法角度看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摘要:地点说和日心说都是科学史上著名的解释天体运行规律的学说。
这两种学说的激烈交锋不单单属于科学上的学术之争,也是哲学上两种思想体系的交锋,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科学与哲学发展。
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看待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辨证法。
关键字:地心说;日心说一、地心说的发展与演化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让托勒密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300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月球运行轨道)、水星天(水星运行轨道)、金星天(金星运行轨道)、太阳天(太阳运行轨道)、火星天(火星运行轨道)、木星天(木星运行轨道)、土星天(土星运行轨道)、恒星天(其他恒星运行轨道)和原动力天(天体运动的动力所在),此外空无一物。
人类居住的地球,则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
希腊科学家是阿波隆努斯发展了这套地心说理论,他取消了神秘的水晶球,而已两条集合曲线来代替,提出来“本轮均轮系统”,行星在一个称为本轮的小圆圈上作匀速运动,而本轮的中心又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均轮上作匀速运动。
托勒密是希腊晚期亚历大城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地心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高,使之发展称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托勒密体系的核心在于球型的地球不动的位于全宇宙的中心,由近及远地按照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最后是恒星天球的顺序,五大行星在本轮上运动,但日、月没有本轮,水星、金星的本轮始终位于地日连线上,这说明该星只能作为晨星和昏星出现的天象;日、月、行星除了做复杂的轨道运动之外,还和行星一起,每天做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地心说及日心说

地心说和日心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大纲】经过对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比较解析,说明地心说能够存在很长时间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依照,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曲折性。
辩证的说明地心说有其值得必然之处,日心说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地心说与日心说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人们素来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太阳、月亮以及众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托勒密在公元 2 世纪建立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系统,直到哥白尼重建日心说系统,这个系统在西方素来占统治地位。
托勒密的地心说不是揣摩,也不是先验的坚决,更不是巫者的邪说,而是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和当时实践水平相适应的理论。
第一,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对先人思想和学说的总结。
在他从前,欧多克索认为地球是万物的中心,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都在同心透明体中绕地球而运转的看法。
随后,天文学家阿波罗尼提出了本轮、均轮的看法,用来讲解天体和地球距离的变化。
稍后的喜帕恰斯又继承了阿波罗尼的本轮、均轮理论,并进一步用独爱圆来讲解太阳的不均匀性运动。
他还发现了岁差,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以及一份包括 1000 多颗恒星地址和亮度的星表。
托勒密正是沿着欧多克索、阿波罗尼和喜帕恰斯的道路,并集古希腊天文学的大成,形成了他的完满的地心说系统。
其次,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建立在他长远观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他不但继承了先人积累的天象资料,而且自己作了二十多年的勤奋观察,并在此基础进步行了浩大的计算。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地心系来描绘天体运动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吻合认识发展逻辑的。
日心说其实不是哥白尼的独创,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个叫做阿里斯塔克的学者就提出过日心说,但由于和人们的直观感觉相差甚远而没什么大的影响。
而且,日心说还有两个致命的问题是阿里斯塔克所无力解决的。
幽默的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转论》初版此后,也碰到了和当初阿里斯塔克同样的问题,这成了其他天文学家们反对日心说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人类的平常经验。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西方哲学的重要转折之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艰苦探索历程西方哲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在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长河中,包含着对宇宙、世界、人的精神、思维、认识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提出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观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激烈的争辩,也可以感受到哲学家们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作出的种种牺牲。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争论、不同观点,才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才使得整个西方哲学史呈现出一个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局面。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这个转折推动者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近一步发展,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探索与发展。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漫长而又曲折,西方哲学关于自然、宇宙的探索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从泰勒斯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了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研究,不同时期的不同派别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前人的观点提出了批判、继承、改良等。
直到古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才正式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地心说就包含在他的宇宙观之中。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元素、性质和宇宙模式。
[1] 他认为天界是恒星的世界,恒星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其运动是一种匀速的圆周运动。
亚里士多德坚持地球中心说,认为圆球形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天体则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关于宇宙的结构模式,他认为地球的表面是水,水上面是气,气上面是火,火之外存在着多层天。
[2]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宇宙观中对于地心说的阐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地心说就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权威性解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成为人们心中普遍认同的观念。
到了公元2世纪,托勒密把地心说加以系统化。
他认为日、月五大行星都在绕地球的偏心圆轨上运转,并各有其轨道层次。
从而将地心说的理论更加精细化,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地心说理论体系。
到公元13世纪中世纪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遵照教皇的旨意,把已经趋于成熟的地心说溶入到了基督教神学之中,宣称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把人所居住的地球摆在了宇宙的中心,万事万物都是上帝为人而造的,日月星辰也都在绕着地球旋转。
太阳的故事(三)地心说vs日心说

我们已经知道, 天上的日月星辰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从它们的东升西落中所能得到的最直 接、 最直观的结论, 就是所有天体都在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球上, 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几乎出现在所有早期文明中的猜测是地心说 (Geocentrism) 的雏形。
但世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常常给你一点希望, 似乎一个简单图像就能让你抓住点什么, 但稍稍细究一下却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妥帖。
拿日月星辰的运动来说, 星星的运动倒是的 确能用一个天球的转动来描述——因为它们只有周日运动, 但太阳、 月亮及五大行星却除 了周日运动外还各有各的 “私活”: 太阳有周年运动, 月亮有月相变化, 五大行星更不象 话, 不仅各有各的周期, 甚至还每隔一段时间就 “倒行逆施” (逆行) 一番。
区区一个天 球是无论如何摆不平那么多运动的。
怎么办呢? 古人们想到了一招, 那就是把天球当成 礼物派发, 让太阳、 月亮及五大行星各占一个, 乖乖听话的其它星星们则共享一个[注一]。
但这还不够, 因为行星的逆行还无法解释。
有人也许会说, 那有什么难的? 让天球一会 儿正转, 一会儿逆转不就行了? 打住! 万万不行。
要知道, 从古希腊开始直到十七世 纪之前, 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 人们对天体运动的描述一直遵守着两个要素: 一是 天球必须为球形, 二是它的运动必须有某种类型的均匀性。
这几乎是当时对 “解释” 一词 的定义, 非如此不能算是解释。
让天球象眼珠子那样乱转是万万不行的——文雅点说是不 完美的。
天球必须完美, 行星却要倒行逆施, 这就让人伤脑筋了。
在被伤了脑筋的人当中就有古 希腊先贤柏拉图 (Plato, 428/427BC-348/347BC), 他给后人留了一道思考题: 如何 用均匀有序的运动来描述看起来不规则的行星运动? 要说历史上的聪明人还真不少, 柏拉图的思考题一出, 很快就有人按下了抢答键。
抢答 者不是外人, 而是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斯 (Eudoxus, 400/408BC-355/347BC)。
科学革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

科学革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科学革命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科学革命中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并分析其背后的重大意义。
一、地心说的提出与稳固地心说是指古代的天文学理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太阳、其他行星以及恒星等物体都围绕着地球进行运动。
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
在托勒密的体系中,地心说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得到了长期的认可和稳固。
地心说的稳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首先,它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
观察天空,太阳似乎绕地球运动,月亮也是如此。
其次,地心说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观测数据,如行星的运动、日月食等现象,使人们认为它是科学的合理解释。
二、地心说的困境然而,地心说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一些异常现象无法被地心说解释,如行星在天空中表现出的“逆行”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开始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应运而生。
三、日心说的提出与接受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他的这一观点首次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然而,哥白尼的理论并没有立即获得广泛的接受。
一方面,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在解释实际观测现象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
此外,日心说还被认为与《圣经》中的地心说观念相悖,因而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
然而,日心说最终赢得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伽利略、开普勒等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数据不断证明了日心说的合理性。
其中,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的仔细观察和数学分析,提出了行星椭圆轨道的椭圆定律,进一步巩固了日心说的地位。
四、转变的重大意义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过程中,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分析来验证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即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方法。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人类宇宙观的变革当看到“天外有何奥秘?”这类字眼时,我最先想起的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哥白尼》,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哥白尼的学说不止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的思想也是极深刻的。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在那个时代却像是一场腥风血雨的变革,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心。
在很久以前,人类眼中闪耀着智慧之光时,就是对浩瀚天空的无限渴望。
公元前4世纪,一群希腊人得出了一个宇宙模型,即地球静止与所有行星之中,为宇宙的中心。
这个模型符合人的直觉,但是是错误的,却被大多数人接受,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达千年之久。
到了17世纪初,政权与宗教更替的黑暗混乱时代诞生个近代科学的火种。
奇怪的丹麦贵族第谷·布拉赫通过20多年的努力收集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揭示行星运动奥秘的证据,这些证据将会为冲击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体系提供原始证据。
之后,一个最终改变人类宇宙观的人——尼古拉·哥白尼,最初是想简化地心说里的复杂圆轨道,却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靠占星术维持生计的约翰内斯·开普勒在为第谷·布拉赫打工时获取了大量关于行星运动的数据,当看到哥白尼的学说之后对宇宙开始了重新的思考。
最终经过了五年多的工作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颠覆了屹立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思想解放,技术革新的时代,给知识的传播以及解放思想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给日心说带来了生机。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就有伽利略。
伽利略是一位数学教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磨出望远镜的镜片,从技术层面把日心说重新带到了人们的面前,然而宗教神权的根深蒂固,使得伽利略遭受牢狱之灾,然而真理的光芒凋零,最终在伽利略蒙冤360年后获得了平反。
从哥白尼著书提出日心说到伽利略监禁后人们的普遍接受,竟然相隔百年,这说明思想上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艰难的。
地心说被推翻、日心说被确立,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地⼼说被推翻、⽇⼼说被确⽴,对当时的欧洲产⽣了怎样的影响?中世纪传教⼠形象⾃15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运动展开后,许多欧洲国家都卷⼊到了这场活动中来。
宗教改⾰运动不仅是对宗教的改⾰,还是对思想的解放运动。
再加上⽂艺复兴运动也在同步展开,欧洲⼈的思想开始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并针对教会⽤来迷惑世⼈的⼀些未经科学验证的说辞发起了挑战。
公元1513年,波兰天⽂学家尼古拉·哥⽩尼提出了⽇⼼说,认为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
但在此之前,教会⼀直认为地球为宇宙的中⼼,太阳则是以地球为中⼼运转。
虽然该事件为天⽂学内部的学术之争,但哥⽩尼的⽇⼼说⼀经提出就被教会认定为是异教徒,⽽他的⽇⼼说也⽆疑是向教会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佛罗伦萨为⽂艺复兴的⼼脏可惜的是,当时教会的势⼒依然庞⼤,哥⽩尼⼏次争辩但毫⽆成果,最终被判定为异教徒并被处以⽕刑。
但是世⼈并没有因哥⽩尼被害⽽放弃对真理的追寻,意⼤利天⽂学家承继了哥⽩尼的思想,继续验证着⽇⼼说的真实性。
不仅如此,德国天⽂学家开普勒也加⼊到了这场活动中来,但⼆⼈最终都⾛上了和哥⽩尼⼀样的下场,被教会施以⽕刑。
到了16-17世纪时期,意⼤利天⽂学家伽利略终于验证了哥⽩尼的⽇⼼说为真理,并拿出了许多证据。
⾃此,教会的权威便因⽇⼼说被验证⽽遭到了严重打击。
被教会烧死的哥⽩尼哥⽩尼⾸先提出⽇⼼说⾃公元14世纪开始,意⼤利就展开了⽂艺复兴运动。
随后不久,西欧的许多国家也都卷⼊了这场复兴运动中来。
当时的⼈们认为,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出现以及其主张的禁欲主义的推⾏,才导致中世纪欧洲的繁荣程度远远不及古典时期的希腊和罗马。
事实上,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暗,⽂明也出现了些许倒退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味怪罪于基督教的教义,⽽是多⽅⾯因素共同作⽤下造成的结果。
随着⽂艺复兴运动如⽕如荼地展开,反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声⾳越来越⼤。
渐渐的,⼈们不再相信教会的任何说辞,开始⾃⾏寻求真理。
这股风潮很快就刮到了天⽂学领域,许多天⽂学家也开始质疑教会所谓的地⼼说是否真实,于是逐渐摆脱教会的影响和⼲扰,对未知的宇宙展开了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
赵宁
在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新的理论体系代替旧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必然的鲜为人知的哲学定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地心说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后又经过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我们人类所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和地两层,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的天层,依次分别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在此之外空无一物,而我们宇宙中所有天层的运转,是上帝推动的,人类居住的地球则静静的屹立在宇宙的中心。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宇宙模型,其中某些思想含有宗教色彩,或多或少是由于当时社会宗教风气盛行,亚里士多德受到宗教思想的一些影响的缘故,我们抛开上帝在此模型中的地位,得到的就是古朴的地心说模型。
后来,古希腊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宇宙中某些行星出现的逆行现象,也就是某些时候,人类从地球上观看行星的运行轨道时,这些星体有时会向反方向行走,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上的缺陷,托勒密提出了本轮的思想。
托勒密的宇宙思想体系是这样的,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比太阳,月球要复杂些,行星在一些小的圆上运动,这些小圆托勒密称之为本轮,而本轮的中心又在一个称为偏心均轮的大圆上运动。
如图所示:
我们从图中看到,地球并不是位于均轮的中心,而是偏离中心,这是就是所谓的偏心均轮。
图中还有一个等分点,行星在偏心均轮上运动,并不是匀速的,但相当于这一点,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均匀的。
这些就是托勒密宇宙模型的中心思想。
这一思想坚持了一段时间,到了中世纪的后期,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的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行星的实际位置与这个模型所计算的结果出现了一些偏差,这时托勒密体系的端倪已经显现出来了。
但是信奉地心说正确性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方法来补救地心说。
在开始,这种方法还凑效,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的计算出行星的位置,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不止是在于它那像时钟一样的空间繁琐布局,还在于它已经不再起作用了。
日心说
托勒密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这个宇宙模型经过托勒密人为的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和行星的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验结果相符。
随着时代的进步,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托勒密地心说模型已经无法再增加本轮进行补救了,人们也在寻求一种更好的理论来替代他解释宇宙。
这时,哥白尼出场了,哥白尼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最大的太阳上,不过哥白尼为了解决行星运动的不规则问题,还是用到了一系列的本轮和小本轮,一共是34个圆。
虽然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相比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要简洁的多,但是他的日心说理论,直到16世纪才得发展开来,这是由于,当时人们一时无法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中把思想扭转过来,他的智慧不被认同。
后来通过与观测得到的行星位置与运动数据比对吻合的很好,人们才看到日心说所散发的光芒。
哥白尼在发扬日心说期间,有人欢呼哥白尼用34个圆就解释了宇宙复杂的行星运动,这和托勒密修正后的模型相比,少了50多个圈,事实上,哥白尼的伟大并不是在本轮的多少上战胜了托勒密,而是他发现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人们还发现以往在托勒密体系中,无法解释水星和金星为什么会出现在太阳附近,火星经常出现逆行现象等问题,在哥白尼日心说体系中都成了自然的结果,日心说理论比起地心说理论无疑占据了优越的地位。
关于日心说的提出者,我们记住了哥白尼,然而忘却了历史上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0年),他是历史有记载的首位提倡日心说的天文学者,古希腊时期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从日食、月食中月球和地球的阴影比例大小,推测出太阳实际比地球大的多,月球比地球小。
他认为一个大的物体不会环绕小的东西转动,于是他提出来日心地动说。
可是由于他被希腊人控告有渎神之罪,之后,他的理论就被埋没了,直到哥白尼的出现,日心说才重现光芒。
历史意义
地心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虽然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从诞生到至今的1500多年历史中,它带给西方人的东西远比哥白尼的日心说多,它塑造了西方人独特的思维分析方法,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与证明。
地心说曾经在一定的时期里,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正确的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但它在后来,被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并成为维护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地心说和《圣经》一样被教会奉为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这成为了阻碍日心说发展的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但是真理是早晚会暴露在阳光下,它不会因为势力的干预而埋藏在黑暗中。
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对后期天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不可估量的。
2011-11-02于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