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地心说和日心说

哥白尼眼中的天体运动
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 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 本思想撰写题为《短 论》的论文。他规定 地球有三种运动:
• 一种是在地轴上的周 日自转运动
• 一种是环绕太阳的周 年运动
• 一种是用以解释二分 岁差的地轴的回转运 动。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 》一书中认为天体运动必须 满足以下七点: 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 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 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 中心 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 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 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 ,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 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 起的 7.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 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
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指: 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 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 星满盈的发现也暴露了托 勒密体系的错误。然而, 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 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 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 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 不具优势。直至开普勒以 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 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 在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 得了真正的胜利。
• 古希腊天文学晚期最著 名的是亚历山大学派, 阿里斯塔克斯是这一学 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 叙述了从日食、月食中 月球和地球的阴影比例 大小,推测出太阳实际 上比地球大得多、月球 比地球小。又由月球在 上弦和下弦间的夹角, 推测出太阳距离地球是 月球距离地球的十倍。
阿里斯塔克斯认为太阳, 月球和地球在每个月的 首个或最后的四分之一 时期内,构成了一个近 似的直角三角形。他估 计最大角约为87°。 尽管他应用的几何理论 没有错,但由于观测数 据有偏差,他得出了日 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 20倍的结论。事实上, 前者是后者的390倍。
自然辩证法报告-从辩证法角度看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摘要:地点说和日心说都是科学史上著名的解释天体运行规律的学说。
这两种学说的激烈交锋不单单属于科学上的学术之争,也是哲学上两种思想体系的交锋,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科学与哲学发展。
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看待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辨证法。
关键字:地心说;日心说一、地心说的发展与演化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让托勒密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300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月球运行轨道)、水星天(水星运行轨道)、金星天(金星运行轨道)、太阳天(太阳运行轨道)、火星天(火星运行轨道)、木星天(木星运行轨道)、土星天(土星运行轨道)、恒星天(其他恒星运行轨道)和原动力天(天体运动的动力所在),此外空无一物。
人类居住的地球,则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
希腊科学家是阿波隆努斯发展了这套地心说理论,他取消了神秘的水晶球,而已两条集合曲线来代替,提出来“本轮均轮系统”,行星在一个称为本轮的小圆圈上作匀速运动,而本轮的中心又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均轮上作匀速运动。
托勒密是希腊晚期亚历大城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地心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高,使之发展称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托勒密体系的核心在于球型的地球不动的位于全宇宙的中心,由近及远地按照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最后是恒星天球的顺序,五大行星在本轮上运动,但日、月没有本轮,水星、金星的本轮始终位于地日连线上,这说明该星只能作为晨星和昏星出现的天象;日、月、行星除了做复杂的轨道运动之外,还和行星一起,每天做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地心说及日心说

地心说和日心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大纲】经过对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比较解析,说明地心说能够存在很长时间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依照,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曲折性。
辩证的说明地心说有其值得必然之处,日心说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地心说与日心说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人们素来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太阳、月亮以及众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托勒密在公元 2 世纪建立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系统,直到哥白尼重建日心说系统,这个系统在西方素来占统治地位。
托勒密的地心说不是揣摩,也不是先验的坚决,更不是巫者的邪说,而是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和当时实践水平相适应的理论。
第一,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对先人思想和学说的总结。
在他从前,欧多克索认为地球是万物的中心,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都在同心透明体中绕地球而运转的看法。
随后,天文学家阿波罗尼提出了本轮、均轮的看法,用来讲解天体和地球距离的变化。
稍后的喜帕恰斯又继承了阿波罗尼的本轮、均轮理论,并进一步用独爱圆来讲解太阳的不均匀性运动。
他还发现了岁差,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以及一份包括 1000 多颗恒星地址和亮度的星表。
托勒密正是沿着欧多克索、阿波罗尼和喜帕恰斯的道路,并集古希腊天文学的大成,形成了他的完满的地心说系统。
其次,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建立在他长远观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他不但继承了先人积累的天象资料,而且自己作了二十多年的勤奋观察,并在此基础进步行了浩大的计算。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地心系来描绘天体运动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吻合认识发展逻辑的。
日心说其实不是哥白尼的独创,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个叫做阿里斯塔克的学者就提出过日心说,但由于和人们的直观感觉相差甚远而没什么大的影响。
而且,日心说还有两个致命的问题是阿里斯塔克所无力解决的。
幽默的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转论》初版此后,也碰到了和当初阿里斯塔克同样的问题,这成了其他天文学家们反对日心说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人类的平常经验。
太阳的故事(三)地心说vs日心说

我们已经知道, 天上的日月星辰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从它们的东升西落中所能得到的最直 接、 最直观的结论, 就是所有天体都在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球上, 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几乎出现在所有早期文明中的猜测是地心说 (Geocentrism) 的雏形。
但世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常常给你一点希望, 似乎一个简单图像就能让你抓住点什么, 但稍稍细究一下却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妥帖。
拿日月星辰的运动来说, 星星的运动倒是的 确能用一个天球的转动来描述——因为它们只有周日运动, 但太阳、 月亮及五大行星却除 了周日运动外还各有各的 “私活”: 太阳有周年运动, 月亮有月相变化, 五大行星更不象 话, 不仅各有各的周期, 甚至还每隔一段时间就 “倒行逆施” (逆行) 一番。
区区一个天 球是无论如何摆不平那么多运动的。
怎么办呢? 古人们想到了一招, 那就是把天球当成 礼物派发, 让太阳、 月亮及五大行星各占一个, 乖乖听话的其它星星们则共享一个[注一]。
但这还不够, 因为行星的逆行还无法解释。
有人也许会说, 那有什么难的? 让天球一会 儿正转, 一会儿逆转不就行了? 打住! 万万不行。
要知道, 从古希腊开始直到十七世 纪之前, 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 人们对天体运动的描述一直遵守着两个要素: 一是 天球必须为球形, 二是它的运动必须有某种类型的均匀性。
这几乎是当时对 “解释” 一词 的定义, 非如此不能算是解释。
让天球象眼珠子那样乱转是万万不行的——文雅点说是不 完美的。
天球必须完美, 行星却要倒行逆施, 这就让人伤脑筋了。
在被伤了脑筋的人当中就有古 希腊先贤柏拉图 (Plato, 428/427BC-348/347BC), 他给后人留了一道思考题: 如何 用均匀有序的运动来描述看起来不规则的行星运动? 要说历史上的聪明人还真不少, 柏拉图的思考题一出, 很快就有人按下了抢答键。
抢答 者不是外人, 而是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斯 (Eudoxus, 400/408BC-355/347BC)。
地心说与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 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 革。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 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 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 木星 心,而不是地球。 地球 哥白尼努力了30年,取得了 土星 太阳 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 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不朽名著 水星 《天体运行论》。
金星 火星
√
√×Leabharlann 你们想先了解 哪一个?克罗狄斯· 托勒密 地心说 判断观点 尼古拉· 哥白尼 日心说
判断观点
克罗狄斯· 托勒密(古希腊语: 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语: 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年),又译 托勒玫或多禄某,相传他生于埃及的一个希腊化 城市赫勒热斯蒂克。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和光学家。托勒密写下一系列科学著作,当中三 部对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的科学发展有着颇大的影 响。第一部是《天文学大成》 (古希腊语: ΗμεγάληΣύνταξις,意谓“巨著”)。第二部是 《地理学指南》 ,是一部全面探讨希腊罗马地区 地理知识的典籍。而第三部是有关占星学的《四 书》 ,书中尝试改进占星术中绘制星图的方法, 以便融入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 × ×
尼古拉· 哥白尼(拉丁语: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 24日),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 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通晓多国语言,了 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 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40岁时提出了 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 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 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是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他用毕生的 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 产。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弗龙堡辞世, 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 重新下葬。
科学革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

科学革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科学革命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科学革命中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并分析其背后的重大意义。
一、地心说的提出与稳固地心说是指古代的天文学理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太阳、其他行星以及恒星等物体都围绕着地球进行运动。
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
在托勒密的体系中,地心说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得到了长期的认可和稳固。
地心说的稳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首先,它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
观察天空,太阳似乎绕地球运动,月亮也是如此。
其次,地心说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观测数据,如行星的运动、日月食等现象,使人们认为它是科学的合理解释。
二、地心说的困境然而,地心说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一些异常现象无法被地心说解释,如行星在天空中表现出的“逆行”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开始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应运而生。
三、日心说的提出与接受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他的这一观点首次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然而,哥白尼的理论并没有立即获得广泛的接受。
一方面,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在解释实际观测现象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
此外,日心说还被认为与《圣经》中的地心说观念相悖,因而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
然而,日心说最终赢得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伽利略、开普勒等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数据不断证明了日心说的合理性。
其中,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的仔细观察和数学分析,提出了行星椭圆轨道的椭圆定律,进一步巩固了日心说的地位。
四、转变的重大意义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过程中,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分析来验证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即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方法。
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

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在人类历史上,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两种相互竞争的天文学理论,尤其是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间,这两种理论的争论达到了顶峰。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虽然地心说是古代希腊哲学家提出的观点,并得到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支持,但日心说在科学革命时期重新得到了关注,并最终推翻了地心说。
地心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天文学家提出。
根据地心说的观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包括太阳、月亮和行星都绕着地球旋转。
这一理论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被广泛接受,尤其在天主教会中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地心说也被纳入到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
然而,随着科学观念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进步,日心说的理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日心说的最早支持者是古代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
然而,阿里斯塔克斯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直到日本天文学家丰臣秀吉的时代,日心说才逐渐成为了天文学界的主流观点。
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间,尤其是哥白尼和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贡献,推动了日心说理论的发展和推广。
哥白尼撰写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并通过观测和数学计算来支持自己的理论。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察结果证实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
这些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发现,打破了地心说的思维定势,给日心说理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推动力。
然而,地心说并非一蹴而就被推翻。
许多人,特别是天主教会的长期支持者,持续地坚持地心说的观点。
这导致了与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论和冲突。
最终,日心说的胜利来自于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日心说理论的更加准确和简洁。
地心说难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例如行星运动的逆行和不规律性,而日心说则能够提供更好的解释。
推翻了地心说意味着科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科学思维上的进步。
它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地心说和日心说

地心说和日心说地心说和日心说【摘要】通过对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比较分析,说明地心说能够存在很长时间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根据,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曲折性。
辩证的说明地心说有其值得肯定之处,日心说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地心说与日心说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太阳、月亮以及众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建立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直到哥白尼重建日心说体系,这个体系在西方一直占统治地位。
托勒密的地心说不是臆测,也不是先验的武断,更不是巫者的邪说,而是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和当时实践水平相适应的理论。
首先,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对前人思想和学说的总结。
在他之前,欧多克索认为地球是万物的中心,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都在同心透明体中绕地球而运转的观点。
随后,天文学家阿波罗尼提出了本轮、均轮的概念,用来解释天体和地球距离的变化。
稍后的喜帕恰斯又继承了阿波罗尼的本轮、均轮理论,并进一步用偏心圆来解释太阳的不均匀性运动。
他还发现了岁差,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以及一份包括1000多颗恒星位置和亮度的星表。
托勒密正是沿着欧多克索、阿波罗尼和喜帕恰斯的道路,并集古希腊天文学的大成,形成了他的完整的地心说体系。
其次,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建立在他长期观察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积累的天象资料,而且自己作了二十多年的辛勤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浩繁的计算。
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地心系来描述天体运动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合乎认识发展逻辑的。
日心说并非哥白尼的独创,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个叫做阿里斯塔克的学者就提出过日心说,但由于和人们的直观感受相差甚远而没什么大的影响。
而且,日心说还有两个致命的问题是阿里斯塔克所无力解决的。
有趣的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之后,也遇到了和当初阿里斯塔克同样的问题,这成了其他天文学家们反对日心说的理由。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经验。
人们会想,如果地球是运动的,那么,一个向正上方抛出的物体会由于地球运动在落地时落到抛出点的后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人类宇宙观的变革当看到“天外有何奥秘?”这类字眼时,我最先想起的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哥白尼》,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哥白尼的学说不止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的思想也是极深刻的。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在那个时代却像是一场腥风血雨的变革,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心。
在很久以前,人类眼中闪耀着智慧之光时,就是对浩瀚天空的无限渴望。
公元前4世纪,一群希腊人得出了一个宇宙模型,即地球静止与所有行星之中,为宇宙的中心。
这个模型符合人的直觉,但是是错误的,却被大多数人接受,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达千年之久。
到了17世纪初,政权与宗教更替的黑暗混乱时代诞生个近代科学的火种。
奇怪的丹麦贵族第谷·布拉赫通过20多年的努力收集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揭示行星运动奥秘的证据,这些证据将会为冲击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体系提供原始证据。
之后,一个最终改变人类宇宙观的人——尼古拉·哥白尼,最初是想简化地心说里的复杂圆轨道,却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靠占星术维持生计的约翰内斯·开普勒在为第谷·布拉赫打工时获取了大量关于行星运动的数据,当看到哥白尼的学说之后对宇宙开始了重新的思考。
最终经过了五年多的工作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颠覆了屹立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思想解放,技术革新的时代,给知识的传播以及解放思想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给日心说带来了生机。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就有伽利略。
伽利略是一位数学教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磨出望远镜的镜片,从技术层面把日心说重新带到了人们的面前,然而宗教神权的根深蒂固,使得伽利略遭受牢狱之灾,然而真理的光芒凋零,最终在伽利略蒙冤360年后获得了平反。
从哥白尼著书提出日心说到伽利略监禁后人们的普遍接受,竟然相隔百年,这说明思想上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艰难的。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当新的思想出现时,总会被旧的观点和旧的势力打压遏制,还会不断地有人牺牲。
然而就像日心说最终被人们所接受的那样,认知真理的过程中,总是艰难先祖,技术革新和思想启蒙也会为真理提供一片沃土,以促使其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