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 英语造诣颇高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其文学成就已被世人公认。
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一生的爱情。
今天,天道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她和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多年前,钱锺书给了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句评价很贴切,在他们留学英国时杨绛便担任着“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默默地支持着钱锺书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也在不断学习。
我们就来看下杨绛的英国留学时光,缅怀这位百岁老人吧。
1935年春,钱锺书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杨绛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她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同去英国。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留学。
钱锺书到牛津大学,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杨绛本打算进不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接洽入学时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
她不愿意,于是决定不入学院,而在牛津大学旁听几门文学课程,自修西方文学。
杨绛和钱锺书在校外租得一间较大的房间,做卧室兼起居室,窗临花园倒也幽静。
房主姓金Mr.King,提供三餐和下午茶,房间卫生由老金的妻女负责打扫。
钱锺书是我国庚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commoner),自费的男女学生都穿一件黑布背心,背上有两条黑布飘带。
男生还有一只硬的方顶帽,但谁都不戴。
领奖学金的学生穿长袍。
牛津女生都戴软的方顶帽子。
在牛津小城街上到处可见穿黑布背心的学生,这道街景曾使杨绛当时心里难受,有失学儿童之感。
她因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宁愿做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钟书简介最开始听说钱钟书这个名字是上学时学的那篇叫《围城》的文章,接下来就说说钱钟书简介,钱钟书简介说的是钱钟书一生的简要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创作了四篇散文,一篇小说和十五篇学术著作。
钱钟书,1910年的时候江苏无锡出生,他家是一个教育世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在钱钟书十五岁那年,他开始系统的阅读,这么过了四年,好习惯也带来了好的结果,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系。
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又过了三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钱钟书遇到了未来的另一半,杨绛,恋爱一年,两人就订婚了,订婚后的钱钟书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就在1935年,钱钟书第一名成绩成了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另一半也跟着去了。
去了英国,钱钟书更发奋了,仅过了两年,钱钟书就获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而就在这一年女儿钱媛出生。
这样的一个人才,在1938年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国了,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次年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出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文章对后人的影响那是非常大的。
1998年的时候,残忍的疾病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人物,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他的这一生真可谓,重于泰山。
钱钟书和杨绛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中国的栋梁,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但是他们有一点不同的是杨绛还是一个戏剧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朝代,命运让两个人成为校友,最后又成为相濡以沫。
钱钟书是1910年出生在江苏,而杨绛则是1911年出生在北京。
钱钟书和杨绛在1932年之前那就是两个个体,钱钟书少时是跟着大伯的,在他十一岁那年,大伯就去世了,虽然他还有父亲,但是父亲只能支付得起一部分钱,钱钟书就靠着自己的懂事度过了那段日子。
名人留学英国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
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钱钟书-牛津大学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学成归国后著就《围城》经典一书,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这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坛泰斗钱钟书,也是“牛津出品”。
徐志摩-剑桥大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是徐志摩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让许多中国人对剑桥大学生出向往情结,也让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始终闪耀着唯美的光芒。
徐志摩于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在那里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日后成为“新月派”掌门人,谱写了出中国诗歌华丽的篇章。
龙永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龙永图于1973至1974年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修国际经济学。
他是中国入世的功臣,他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
董建华-利物浦大学董建华是最受国人欢迎和喜爱的香港特首,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香港顺利的回归和过渡,与这位和蔼可亲但颇有作为的香港特首有很大关系。
八年的执政之路,从面对金融风暴、到SARS严峻考验,从民主发展争论,到坚定执行香港基本法八年,董建华无疑是香港稳定过渡首屈一指的功臣。
张国荣-利兹大学他是一位成功的歌手,演员,音乐人;他是一位达到演艺界巅峰地位,而且屹立二十年不见褪色的亚洲顶级巨星;他迷人的忧郁气质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张国荣,离开我们八年之久,仍能让人久久怀念。
其实,张国荣只在利兹大学上过一年学,但是,这里仍是“张国荣曾经上学的地方”,张国荣仍是利兹大学引以为傲的校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博学鸿儒钱锺书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钱锺书是江苏无锡人,1910年生。
钱锺书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9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钱锺书学习能力极强,就是在藏龙卧虎的清华,也表现得极富传奇色彩。
他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把130万册藏书从甲字第一号(中文)和A字第一号(外文)通览一过,还要批注。
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有时还浏览其他书籍,一到考试时稍加复习便能考出优异成绩。
据查他清华毕业成绩单,令人瞠目。
钱锺书读书4年,修了33门课。
29门必修,4门选修。
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
除第一年体育和军训课吃了“当头棒”,其余绝大部分是“金齿耙”和“银麻花”。
当时记分法分五类:超,上,中,下,劣。
分以E(金齿耙),S(银麻花),N(三节鞭),I (当头棒),F(手枪)标志。
分值分别为 1.2,1.1,1.0,0.9,0。
看钱锺书第二学年成绩单:英语,超;法语,超;西洋文学概要,超;西洋小说,超;英国浪漫诗人,超;西洋哲学史,超。
钱锺书这样的成绩,在文学院乃至全校是罕有其匹的。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钱锺书,可谓艺高人胆大,学富志不群。
钱锺书自小就喜欢臧否人物,现在到了清华园,看清了许多所谓学术名流的真面目,就更狂了。
他敢于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也敢于质疑博学的父亲,断言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
毕业时,清华大学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证如此!但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
当然,这种“狂”是由渊博的学识作基础的,据说,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凡是画线的都是钱锺书所为。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锺书,伦敦大学请他去英国,他也没有应允。
钱锺书的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就这样,钱锺书暂别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研究院读书的未婚妻杨绛,来到了光华大学。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钱钟书与博尔赫斯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上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
0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意义
创新与独树一帜
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如《围城》等,通过幽默、机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社会的种种弊病,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933年毕业后,钱钟书考取了英国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牛津大学埃
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在清华大学期间,钱钟书广泛涉猎文 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打下了坚实 的学术基础。
1937年,钱钟书回国后先后在暨南 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任 教,并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 著作。来自02文学创作与成就
跨学科融合
钱钟书的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钱钟书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对人格培养与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钱钟书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 求,不随波逐流,为后人树立了 人格独立的典范。他的文学作品 也传递出对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 的崇尚。
文化自信与传承
钱钟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 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通过自 己的创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魅力,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 出了贡献。
外界干扰。
勤奋好学
他具有极高的学习热 情和毅力,不断深入 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谈中国诗——优秀实用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 文学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 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 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 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研究外国 的诗会使自己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解决字词
笼统lónɡ 梵文fàn 颦pín蹙cù 饶恕shù 数shuò见不鲜xiān 精髓suǐ 轻鸢yuān剪掠 撩人liáo 叫嚣xiāo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 握其本质。 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再见
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 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 中国诗的?为什么他要用这个方法?
比较文学
阅读课文2-8段,抓住关键句,筛选出和 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特点。
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 的需要。
“诗心”“诗体” 指什么? 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 (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 形成了诗的特点。诗歌形式和内容是恰当的配合。
第三层:
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 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 文意作简要回答。
①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 ②诗意不了了之; 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语言艺术
大量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 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课外阅读】钱钟书当年是怎样读书的

【课外阅读】钱钟书当年是怎样读书的20世纪中国有几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钱钟书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是一位中外公认的才子,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精通英、法、意、拉丁、西班牙等多国语言,其著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学问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
钱钟书这样的一代才子是如何成就的?一方面,因为钱钟书有着惊人的天赋;另一方面,这与他极其用功勤奋分不开。
本书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态度作了介绍。
现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打出来的“八行书”郑朝宗先生在《但开风气不为师》一文中说:“钱(钟书)先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除本身条件之外,家庭和学校教学对他无疑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尊人子泉(基博)老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豪。
钱钟书幼承家学,在钱老直接指导下,博读群书,精于写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
进入学校后,他念的中学、大学及国外的高等学府全是第一流的。
”钱基博对钱钟书影响之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钱基博是一位极其保守的儒家学者,不顾时代潮流,对于20世纪排山倒海的西学东渐新思潮视若无睹。
可是时代变了,在钱钟书出生前五年,清廷已停考乡试、会试。
科举废除,一切士子都要从新式学堂出身。
钱基博仍希望他的子弟也像他一样能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这该怎么办呢?钱基博要钱钟书在学堂放学后跟他念古文。
所以钱钟书从识字开始未脱离过正统的儒家教育。
他开蒙亦早,幼时读过《毛诗》。
据钱钟书在《槐聚诗存》序文里回忆说:“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
”钱钟书伯父去世后,由父亲钱基博直接管教,而他父亲,正如钱穆所说:“子泉提倡古文辞”,是“负盛名”的大师。
据钱钟韩(钱钟书弟弟)回忆说,当他们两人在东林小学读书时,每天下午放学后,钱基博(时在无锡第三师范任教)就要他们去他办公室自修或教读古文,等到在校学生晚餐后,才带钟书和钟韩两兄弟回家。
钱钟书除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得读古文名著。
钱锺书杨绛(4):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就是牛!

钱锺书杨绛(4):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就是牛!相爱:诗书酬和两依依这部分,我用了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我想了很久,也一直犹豫着。
爱情影视剧,大家都喜欢吧?所谓相爱似乎就是结婚前的恋爱,结婚了还恋爱吗?爱情喜剧,演到相爱的双方结婚了,戛然而止。
如果相爱双方不能在一起,那就是爱情悲剧了,该收场的时候也要收场。
喜剧,皆大欢喜,悲剧,让人涕泗滂沱。
至于结婚以后的生活,实在与相爱挂不上边,俗话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
电视连续剧《金婚》,许多人喜欢看,因为太贴近生活了。
结婚以后,磕磕碰碰,小吵+大吵,无休无止,稍一平淡,就来了轰轰烈烈的婚外恋,闹闹腾腾,不打不相识,然后,改邪归正,相容相谅,携手漫步,头发就白了。
爱情都去哪儿了?我看,都去吵吵闹闹了!钱锺书夫妇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婚后生活,很温馨,很平淡,很书斋,以诗书为伴,不求闻达,不管社会风雨,只求安静,读书,教书,写书。
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赵明诚和李清照式的诗意,诗书相和,把玩金石,收藏古董,多么惬意啊!所以我觉得他们一辈子都在恋爱,就用了“相爱”一词,我羡慕他们的这种生活,又找不出一句有来历的话,就信口胡诌一句:诗书酬和两依依。
1935年,两年实践期满,钱锺书的出国梦要腾飞了。
他瞄准的是英国文学专业,这专业只录取一人。
吴宓有个研究生,叫吴仲贤,成绩很好,中英文俱佳,也向往英国文学,吴宓得知钱锺书已报名,忙劝他报考别的专业。
吴仲贤后来改学畜牧,获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学哲学博士,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以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拼不过钱锺书,照样可以成大器!不是吗?你如果读不了北大清华,照样可以是民族精英的,你要相信自己。
果然不出所料,钱锺书第一名。
借此机会,我还是想晒一下这次考试的结果:本届考上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的,有24人,钱锺书平均成绩87.95分,遥遥领先,平均分80以上者,仅此1人,接着平均70-80的3人,60-70的14人,50-60的6人,分数摆在这里,比较看看,钱锺书算不算学霸中的学霸?试卷是外国教授批阅的,钱锺书的高分,震撼了这些外国教授!理所当然,钱锺书被录取到英国文学专业,远赴牛津大学,偕同自费留学的妻子杨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英语造诣颇高
钱钟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大家,很多人常常将其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提并论。
都是集大成者,在学术方面的造就万人仰止。
同时皆有出洋的经历,作为早期的海龟,两位都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求学经历。
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时是破格提升的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开了三门课:“欧洲文艺复兴”、“当代文学”和“大一英文”,他当年的学生许国璋先生,曾回忆钱钟书当时上课情形说:“钱师讲课从不满足讲史实、析名作。
凡具体之事,慨括带过。
而致力於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是思想史。
师讲课,必写出讲稿,但堂上绝不翻阅。
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制放、无取沉长。
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
”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先生曾感慨说:“钱钟书在《管锥编》内的西文雅言翻译,可以作为哪位翻译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尚绰绰乎有余,恕我不赘。
我只好向同好推荐一个词的翻译:oxymoron被钱钟书译作‘冤亲词’,何其精辟又何其妙远!”(46)现从钱著中拈出几则译例,以佐证其译文之雅:
This is an art/Which does mend nature,change it rather,but/That art it self
is Nature(语出莎士比亚《冬天的童话》,《谈艺录补订本》,页61页)
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Agenius differs from a good understanding,as a magician from an
architect;that raises his structure by means in visible,this by the skilfuluse
of common tools.(爱德华?杨论诗语,《谈艺录补订本》,页411)
天才与聪慧之别,犹神通之幻师迥异乎构建之巧匠;一则不见其施为,而楼台忽现,一则善用板筑常器,经之营之。
Form
enwhoarefortunatealllifeisshort,butforthosewhofallintomisfortuneonenightisin finitetime(古希腊诗人语,《管锥编(全五册)》,页671-672)
幸运者一生忽忽,厄运者一夜漫漫
Withoutcontrariesisnoprogression.AttractionandRepulsion,ReasonandEnergy,Love andhate,arenecessarytoHumanexistence.
(布莱克语,《管锥编(全五册)》,页446-447)
无反则无动:引与拒、智与力、爱与憎,无之人不能生存.
在钱钟书的英文论文中,时时可见其对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及佛经如《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的片段译文,下面录一首他所翻译的古诗:
All day long I looked vainly for a sign of Spring
My grass shoes raising clouds from the dust of all fields
Returning home, I Smilingly pick a plum-blossom and sniffit
Andlo! here on the spring is Spring in its fullness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鹤林玉露》卷六梅花尼子悟道诗,译文出自钱钟书
《还乡隐喻与哲性乡愁》,见附录二)
除了译艺颇受推崇外,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也深受重视。
其“化境”论(“文艺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更被视为对翻译实践具有“深远意义“的译学思想。
倘若以上举译文与“化境”论相对观,不难看到,钱钟书在避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的方面,几近完美,在精确传达原意方面,也无可挑剔。
但钱钟书的译文是否达到了“完全保存原作风味”的目标,则见仁见智,颇难定论。
平心而论,翻译的“化境”作为“文艺翻译的最高理想”,几乎是高不可攀的审美境界,让人向往,却不易企及。
以英国文学汉译而论,朱生豪先生倾尽毕生心血所译之莎士比亚戏剧,庶几近之。
前文曾提到明徐光启的如下观点:“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这无疑提示着“翻译”(以及与之相应的对原著的注解和阐发)作为引进外来文明的手段,在发挥沟
通中外文化的功能之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即,通过引进外来文明以改造本土文化,从而达到超越自身传统(“旧学新变”)乃至超越外来文明的目的。
对于这一点,“缘起”部分已有论述,兹不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钱钟书作为一名在会通中西的实践中隐含着改造旧学的深层意图的人文学者,并非乌托邦式的“世界公民”,而是有着深切民族关怀的文化赫尔墨斯。
沉冰:难道钱先生就没有讲错的时候吗?
大师也犯错?
许渊冲:偶尔也有。
比如有一次,他给我们讲爱伦·坡的作品《一个凶手的自白》,其中有这么一句:”Mymindtodosth”。
某位同学问:这个句子怎么没有动词?钱先生答:名词后面省略了动词(be),原句本应作:”Mymindwastodosth”。
后来我们一查原书,原来是名词前面漏了一个动词,原句是”Imademymindtodosth”。
当然,钱先生的解释也通,但毕竟不及原作来得圆融。
钱先生肯定读过爱伦·坡的作品,但也做不到句句都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