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4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整章复习课。

教材章节包括: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放大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光线演示仪、放大镜、望远镜。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知识讲解:(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光的折射、透镜和放大镜、望远镜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透镜放大镜和望远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 )(4) 望远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2. 题目:选择题(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A. 向正上方偏折B. 向正下方偏折C. 向垂直方向偏折D. 向原方向偏折(2) 下列选项中,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_4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_4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凸透镜(焦距10cm、5cm各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玻璃球、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过程】【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

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板书设计】§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教学反思】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还较弱,有些学生进行这样相对复杂的探究实验还存在很多困难,故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

在实验数据分析及得出结论环节,由于实验数据较多,分析归纳的数据、现象较复杂,故需教师准确引导,应杜绝教师分析学生记录的现象发生。

当堂检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为 20厘米时,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象,此时像距为13厘米,则凸透镜的焦距是[]A:f>20cm B 13cm<f<20cmC 10cm<f<13cmD 6.5cm<f<10cm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如图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分别将蜡烛放在a、b、c、d、e、f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观察蜡烛在光屏上成的像,则(1):当蜡烛放在()点,屏上出现最小的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光的折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的教学方式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他们自己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观察并描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观察并理解光的折射现象,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的有透明水杯、彩色的卡片、激光笔等。

学具则是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杯和一张彩色卡片。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先拿出激光笔,让孩子们观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况,然后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入透明水杯中,让孩子们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3. 观察与讨论:让孩子们观察光在射出水面时是否发生了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观察并理解光的折射现象,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拓展延伸则是让孩子们在家里试着用其他材料,如玻璃、塑料等,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家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光的折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操作环节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光在射入水面和射出水面时的情况,让他们自己发现光的变化。

这一环节的难点在于让孩子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二、观察与讨论环节在观察与讨论环节,让孩子们观察光在射出水面时是否发生了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光的折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2. 掌握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在折射现象中保持不变。

3. 学习光的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水、玻璃棒、光具座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

4.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等。

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1. 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2. 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在折射现象中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并画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

2. 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眼镜和放大镜的原理。

3. 思考光在其他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如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掌握了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海市蜃楼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弯曲的现象。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折射率的定义。

3. 折射现象的应用:介绍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2. 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光的折射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水杯、玻璃棒、激光笔、白纸。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折射定律实验仪)、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透明水杯、玻璃棒和激光笔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弯曲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现象。

3. 讲解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折射率的定义。

4. 例题讲解:利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角。

6. 学生实验: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折射定律的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概念: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弯曲的现象。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n=sini/sinr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广泛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角。

答案:根据折射定律,可得折射角为arcsin(sini/n)。

2.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4.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5. 眼睛的视物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2. 掌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能辨别各种透镜。

3.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眼睛的视物原理,能解释一些视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透镜成像规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镜、光线演示仪、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

2. 学具:透镜、光具座、刻度尺、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定律。

3. 介绍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导学生观察和辨别各种透镜。

4. 讲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幻灯机和实物投影仪,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5. 讲解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凹透镜成像的实验,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6. 眼睛的视物原理:讲解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的形成过程。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 眼睛的视物原理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第15题。

答案:1. 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4.1光的折射一、自主先学活动1: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自己后退到恰好不能看见硬币为止,并保持观察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或家长配合,用一根玻璃棒(或筷子)压住硬币,再慢慢向杯子中倒水,你能看到了什么现象?活动2:再仔细观察,插入水中的玻璃棒(或筷子),从旁边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合作助学活动3: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1、 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实验,用一只激光器向杯底中射出一束光,,保持这束光不动,再向杯子中加入肥皂水,观察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1 图22、 阅读并思考课本P81页【信息快递】内容,在上图2中,光线AO 是__________________,OC 是反射光线,OB 是__________________,过折射点O 且____________于分界面的直线NN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α叫做__________________,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列有关光的现象归类:A 、你看到别人的背影;B 、平静的水面中的倒影;C 、礼堂里放电影;D 、月光下的树影;E 、透过玻璃看窗外的景色;F 、观看电影屏幕上的画面;三、拓展导学1.演示实验1):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的角度斜射入水中,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到水中的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通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根据“逆向思维法”,你猜,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到空气中,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呢?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可能将向哪个方向偏折?演示实验2):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方形玻璃砖,改变入射角大小,请同学们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有何变化?比较入射光线和从玻璃砖另一侧射出的光线,你有何发现?2.实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O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一、光的折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一、光的折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一、光的折射教案我设计这节《光的折射》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以及折射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的内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管、水、激光笔、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报告册,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用激光笔射出一束光线,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然后,我将透明玻璃管装满水,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入玻璃管,让学生观察光在玻璃管中的传播路径。

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实验一:光的垂直入射。

我将激光笔的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管,让学生观察光在玻璃管中的传播路径。

然后,我将光线逐渐倾斜,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光在垂直入射时,不会发生折射。

3. 实验二:光的斜入射。

我将激光笔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管,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光线在进入玻璃管时会发生弯曲。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光在斜入射时,会发生折射。

5. 巩固练习:我给出几个有关光的折射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度,求折射角。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

2. 活动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眼镜片、水杯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设计:我选择了使用透明玻璃管、水和激光笔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既直观又易于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光的折射透镜》自主空

教学目标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
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

3、眼睛有短暂的记忆力。

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之后,视神经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秒左右,眼睛的这种特征叫做。

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眼睛可以通过周围的肌肉的
视网膜上。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镜。

8、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9、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10、显微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通过目镜成、的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的像。

11、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更广,特别适宜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叫做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放大实像 B 倒立缩小实像 C
正立放大实像
12、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 望远镜被送入太空,使我们观测太空的能力空前提高。

13、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超分辨率 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原子,1982年发明的 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还可以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科学迅即兴起。

二、典型例题
1.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1】有A 、B 、C 三只凸
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
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 、B 、C 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
A.f A >f B >f C
B. f C >f A >f B ,
图C. f A <f B <f C D. f B >f C >f A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图像法
(2)列表法
【例题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 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距u
和焦距f 的关系 像的性质 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
或倒
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同侧或异侧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 <u <2f
实像 异侧 幻灯
机 u =f
不成像 u <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

〔〕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
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
上得不到像
教学反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