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表达特色拟定的探究文本意蕴的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

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

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教学目标1、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2、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3、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教学过程一、掌握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

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

“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

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

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巧妙入手挖掘文本意蕴——例谈文本主旨理解的技巧

巧妙入手挖掘文本意蕴——例谈文本主旨理解的技巧

巧妙入手,挖掘文本意蕴———例谈文本主旨理解的技巧钱 琼(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 摘 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阅读中的一个难题,学生能理解文字层面的内容,却很难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

本文尝试着从作品中的意象以及作者在作品中的留白与“多余”入手,结合苏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研究归纳文本主旨理解的技巧,以期对文本主旨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文本主旨;意象;留白;“多余”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43-2  阅读似乎一直以来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本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对文本的分析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学生似乎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然而面对一篇新的文本,学生对文本内涵还是不能理解或者流于肤浅。

那么,该如何深层解读文本,本文结合苏教版相关课文,尝试着从新的角度作一下探究。

一、挖掘浅显中的深刻艺术可以分成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美学家桑塔耶那)对看似简单直白的文本,多加追问,正面剖析,反面映照,联系现实生活,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力争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或给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以苏教版模块一“月是故乡明”板块中老舍的《想北平》为例。

老舍作品的语言通俗却极富表现力,《想北平》也不例外,也因此,学生阅读并不存在困难。

粗读文本,并套用把握主旨的一般技巧:抓标题,抓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想,于是本文的立意也就很轻易地被揭示出来:作品通过对北京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一般的写人或是写某个地方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用上述主旨的格式套上去,几乎放诸四海而皆准。

这样的主旨固然非常正确,但《想北平》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本,恰恰在于它在平实朴素的语言背后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也是上述主旨中无法体现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而要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历史背景和阅读体验三个方面探讨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路径。

一、文本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蕴首先体现在文本之中。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意义和情感。

首先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者通过这些元素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文字的语言运用上也要仔细分析,探究作者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这些都是作者表达意蕴的重要方式。

还要关注作品的结构安排、节奏感等方面,这些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作品内在的意蕴。

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它还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理解其意蕴的重要路径之一。

首先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作者的创作。

要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蕴。

还要考虑作品在当时的文学流派和风格,这些都是作品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三、阅读体验要说到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路径之一就是阅读体验。

每个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会因为个人的经历、情感和认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阅读体验是理解作品意蕴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者可以通过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个人的思索和联想,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与作品进行对比和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借鉴他人的观点和体验,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文本分析、历史背景和阅读体验是其中的主要途径。

文本主旨深意解构维度探究

文本主旨深意解构维度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日常的语文实践,离不开阅读的浸润熏陶,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养成。

无论是“整本书阅读”还是“群文阅读”, 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的理解能力无疑应成为提高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

但在实际阅读实践中,学生往往以了解大意为主,停留在“浅阅读”状态,思考不能更进一步向深处展开,走向 “深度阅读”,而阅读并能形成对文字背后的领悟,这才是真阅读。

王荣生教授说,在阅读起点走向阅读终点的过程中,“学生现在的阅读状态”如何跨越“学生要抓住的文本关键”之间的落差,这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作为阅读引导者肩负的重任。

如何跨越?怎样才能抓住文本的关键?“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爬梳,获取于阅读有所助益的信息,才可习得文章精髓。

解构文本主旨深意,应教给学生几个切实可操作的抓手,我尝试着从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探究。

一、言语传情话深意叶圣陶指出:“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

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

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

”阅读过程就是透过文本的语言,感触作者的“思想”。

因此,理解主旨深意,获取有价值的文本信息,言语是主要的入门之径。

如在《陈情表》“推敲语句循情识忠孝” 教学环节中,我发现“臣”字出现频率很高,共二十九个,除去两个(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不是自称,其余二十七个都是李密自称。

古人表自称的代词很多,李密为什么独独选择了“臣”字?溯源考察“臣”字造字法,它是一个特殊指事字,在甲骨文字形中像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在低头之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

文本细读,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

文本细读,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37期(总第461期)▲课程教学【摘要】细读文本,是相对于粗犷式文本教学而言的,它既关注文本整体,又深入文本微观,注重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和二度开发,从而使学生感悟文本深层意蕴。

文章在探讨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文本细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本细读;深层意蕴;价值;策略文本细读,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东成小学 宁 珊部编版教材在整合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对多个板块进行了创新,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

教师应根据部编版教材越发清晰的载体价值定位,深耕教材文本,与教材编写者对话,与文本创作者对话,最大程度发挥教材文本资源的价值,通过文本细读,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受到有益的滋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生长。

一、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文本细读是相对于粗犷式文本教学而言的,它既关注文本整体,又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和二次开发,对于提高教材文本的载体效应,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多重意义。

(一)发挥文本的载体效应文本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深入挖掘文本资源,从而使文本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更好地发挥文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载体效应。

(二)促进语言素养自然生长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基本的语言素养作为支持。

文本细读将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入手,深入分析文本语言的运用特点、规律等,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渐入文本,感悟深层意蕴,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生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小学语文具有奠基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

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能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载体价值,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规律,培养文本阅读习惯和语感等,为培养自主建构能力奠定基础。

二、文本细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文本细读视角下,教师应基于文本体系优化语文教学实践,深度挖掘文本细读的着力点,落实文本细读。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教学方法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教学方法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教学方法文本阅读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和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挖掘文本深层含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1. 意义推测法意义推测法是一种通过理解上下文和文本信息,猜测词语、短语或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句子结构、词义、词组搭配等信息,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理,猜测目标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2. 反思讨论法通过反思讨论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思考。

在此方法中,教师提供一个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文本中的主题、态度、隐喻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视觉化解读法这种方法通过图像、图表或其他形式的可视化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文本。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图表或相关图像,以呈现文本的结构、主题和情节。

学生通过视觉化解读,可以更直观地把握文本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他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每个小组成员阅读不同的部分,然后通过合作讨论整理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相互补充和扩展彼此的理解。

5. 主题分析法主题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整体理解文本,确定文本的主题并分析其中的细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词,然后帮助他们推断和总结文本的主题。

通过主题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总结:挖掘文本深层含义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意义推测法、反思讨论法、视觉化解读法、合作学习法以及主题分析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文学文本是作者通过语言艺术手法,描写人生、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悟情感的艺
术作品。

理解文学文本意蕴,需要注意以下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解读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整篇作品的
精华所在。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事件、情节等因素,可以找出其所揭示的主题。

例如,
查理·翁的《三个火枪手》中,人物之间的友谊、勇气与信任,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而孙犁的《呐喊》中,则主题是作者对中国现实的强烈反感。

第二条路径:解读象征。

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各种象征物体、行为、
语言等传递特定的含义。

例如,红色袍子在中国文学中常与忠诚、正义相联系;荒野则象
征着孤独、无奈等情感。

了解这些象征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例如,
诗人杨炼的《摇篮》中,“无数飞鸟都成金色”,暗示着婴儿在爱的庇佑下,快乐成长;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田小娥,则是对家庭、爱情的象征。

第三条路径:解读语言。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作者表达意蕴的途径。

通过仔细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可以发现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用了大量讽刺、自嘲等伎俩,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讽刺意味;亦或者是《天
龙八部》中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语言简洁含蓄,更能彰显其高贵情操。

总之,理解文学文本的意蕴需要注意不同的路径,从主题、象征和语言角度进行深入
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刻感悟。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

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文学文本意蕴是指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要深入探究文学文本意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来源于作者的创作经历和思想倾向。

因此,要深入探究文学文本意蕴,必需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

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表达。

例如,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思想、余华的边缘文化和震撼的生命体验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在意蕴。

二、解读作品的表象和隐象文学作品中表象和隐象的区分是深入探究作品内在意蕴的重要路径之一。

表象是指作品中明显可见的情节和人物描写,而隐象则是指隐藏在作品之下的深层含义。

作品的隐性意蕴往往是通过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出来的。

譬如,鲁迅的《药》描绘了陈独秀暴毙后家人所采取的种种方式,但隐含的意义是对于那个时代政治和道德的揭示。

三、阅读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都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进行。

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尽可能地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如果想深入理解《红楼梦》,就需要了解清代封建社会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示的封建贵族文化的虚无、虚荣和空洞。

总之,要深入探究文学文本意蕴,需要从作者的生平、作品表象与隐象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领会文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探究性试题是在考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表达特色拟定的探究文本意蕴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

这类试题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形成答案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要求考生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后做出分析判断。

考试大纲(说明)对“探究”的说明: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是作品固有的,只是要求读解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深一层,因此,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既然这样,那么如何把控新课程下的探究性的答案呢?我认为必须根据探究性试题的特点,科学规划评分标准。

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

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等,根据性试题这一特点,好的评分标准应该具有以下因素:一要合理,能够有效地评价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水平;二要明确,利于评卷,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三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考生的限制不能过死。

依据以上理解,对内容的评分标准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的观点。

答题的第一句话要亮出自己的观点。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从题干来。

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

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

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

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

其二,选一型。

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其三,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如,(2008年广州一模20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

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6分)参考答案:(6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3分)[6分。

观点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1分;分析5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

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其四,自创型。

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比如2004年北京高考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比如可以确立这样的观
点:(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

(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

(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要看理解本身能否自圆其说,是否有足够的依据,以及合理和深刻的程度。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

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其一,观点+文本。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

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如:( 2007年北京卷) 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阮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分)答案:20岁离开与在阮水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看起来矛盾,其实很准确。

(观点)“在阮水上”是虚实结合,实质是:20岁前生活在阮水上,20岁后则用文字抒写在这里形成的理想,而且一生都带着阮水给与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的滋养。

20岁以前生活在阮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阮水的记忆里。

(文本分析)
其二,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如,2004年北京高考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

(观点)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

(事例)
其三,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中,被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吗?有的学者指出易中天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我认同作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

(观点)诚然,文章中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想象成分,并非现实的直接再现。

艺术来源生活,但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不可能等同于生活现实,相反,运用虚构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更能反映事件的本质。

(理论)(运用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等写作理论)。

其四,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

此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如,(2007山东卷)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

(现实)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文本)失败
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观点)。

(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答出观点)
三、要看表述层次是否清晰,语言是否通顺流畅,书写是否规范工整。

在高考探究性试题中,表述能力一般不作为主要评分依据,但由于近年来简答题的增多,对考生的表述能力的隐含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考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将直接影响考生的得分情况。

例如,2009年湖南卷第20题: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应。

如果想的不清楚,表达势必文不对题;如果“考生为了怕丢分而杂然并陈,多多益善,不顾及表述,那么就不会条分缕析,明白畅达。

因时间有限,阅卷者不会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寻找考生答案的要点上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如上题要求考生赏析的文字在300字左右。

如何组织这300字,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语句表达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考生得分的因素,也可以成为客观的评判标准。

总之,虽然探究性试题,强调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既然是试题,就必须是“庐山”,就要有评分依据,这样才能公正、公平,不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以上就是本人对如何把控新课程下探究性试题的答案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