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
实验室制取氧气

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
现象
结论
木条复燃
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 氧化锰迅速产生氧气。
步骤3: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 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带有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
现象 结论
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仍然起作用 。
• 反应后对二氧化锰进行过滤,洗涤, 干燥,称量,发现和加入前的质量 一样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KClO3 =
MnO2
2KCl + 3O2↑
过氧化氢 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加热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以上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与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共同点: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 或两种以上其他的物质,即“一变 多”。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即 “多变一”。
8.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 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 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 管,塞入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 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 ②③①④⑥⑤ 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氮气 液态氧(贮存于钢 瓶中)
课堂练习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C ) A.加热氯酸钾 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 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C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实验07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卷版)

【同步实验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2.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实验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弹簧夹、火柴【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
(2)向锥形瓶中加入。
(3)塞好带有分液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
(4)向分液漏斗中加入。
(5)滴加液体: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慢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1. 反应原理(1)文字表达式:(2)符号表达式:2. 催化剂(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一变两不变”①一变:;(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①两不变:。
(物理性质可以改变)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注意】①催化剂(填“能”或“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①催化剂(填“能”或“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①同一化学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只有一种催化剂;同一物质可以在的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3)验证某物质是催化剂的方法①改变反应速率:设计实验,观察加入该物质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改变。
①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称量该物质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①化学性质不变:一般进行实验,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
3. 分液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方法①:连接装置后,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再将导管的末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若,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方法①:连接装置后,夹紧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活塞,一段时间后,,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发生装置的评价D.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典例03】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产生的氧气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B.加发泡剂和催化剂后反应减缓了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D.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典例04】某小组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B + C+……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定义 形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
的物质生成另一种 种或两种以上其他
物质的反应
物质的反应
A+B→C(多变一) A→B+C(一变多)
参加反应的 物质种类
两种或两种以上
化学
【例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C)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
练习: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 质。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
步骤3: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 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 的现象。
带有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化学
现象 木条复燃
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二氧 结论 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化学
【思考1】在第2个实验中,是不是过氧化氢 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了氧气呢?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2】二氧化锰好象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 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化学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引言氧气是生活中常见的气体之一,它在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文将介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及相关过程。
二、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产生氧气和水。
过氧化氢在储存和运输时需要特殊的注意,避免其分解或爆炸。
三、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1. 催化分解法过氧化氢可以通过催化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一种常用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MnO2),它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当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接触时,会发生以下反应:2H2O2(过氧化氢)→2H2O(水)+ O2(氧气)2. 热分解法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利用过氧化氢的热分解。
当过氧化氢受热时,其分子内的氧气键断裂,分解为水和氧气。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例如使用催化剂加热或通过电加热。
3. 光解法光解是指利用光能使化学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的方法。
过氧化氢也可以通过光解来制取氧气。
当过氧化氢受到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时,会分解为水和氧气。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室中小规模制取氧气的需求。
四、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1. 准备实验装置:需要一个适当的容器来储存过氧化氢,可以使用试管或烧瓶。
同时需要一个催化剂,如二氧化锰,以及一个收集氧气的装置,如气球或气体收集瓶。
2. 加入催化剂:将适量的催化剂加入容器中。
3. 加入过氧化氢:将过氧化氢缓慢地加入容器中。
4. 观察反应:观察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进行,可以观察到氧气的产生。
5. 收集氧气:将产生的氧气通过管道或导管引导到收集装置中。
6.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过氧化氢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应避免与易燃物质接触。
同时,实验操作要小心,避免剧烈分解或爆炸。
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应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常用于小规模制取氧气的需求。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步骤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个超有趣的实
验步骤哈!
先得把那些实验器具都准备齐全咯,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得带好自
己的武器一样重要呢!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一个都不能少呀!
然后呢,把过氧化氢溶液倒进锥形瓶里,就好像给它喂了一顿“大餐”。
这时候你就想象一下,这些过氧化氢分子们都兴奋起来了,准备
大干一场呢!
接着,把长颈漏斗插进橡皮塞里,再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锥形瓶瓶口,就像是给瓶子戴上了一顶严实的帽子,可不能让那些气体偷偷跑
掉呀!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制取氧气啦!打开长颈漏斗的活塞,让过氧化氢溶液慢慢地滴下去。
这就好像是给这场化学反应按下了启
动键,哇哦,奇妙的事情就要发生啦!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开始分解啦,产生了氧气。
这些氧气
就像一群小精灵,欢快地从溶液里跑出来,顺着导管一路向前冲。
导管的另一头呢,要伸到集气瓶里哦。
看着氧气一点点地充满集气瓶,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呀?就好像自己是个神奇的魔法师,在创造着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呢!
等集气瓶里装满了氧气,就可以把它从水槽里拿出来啦。
这时候你可得小心哦,别让好不容易制取到的氧气跑掉啦!
哎呀,这整个过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就像一场小小的冒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和惊喜。
通过自己的双手,亲眼看到氧气被制取出来,这种感觉简直太棒啦!
所以呀,大家都可以自己动手试试这个实验哦,亲自感受一下科学的魅力。
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这个过程,说不定还会从此对化学实验着迷呢!别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1. 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实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这个实验可不只是简单的化学反应,它可是有点儿科学小魔法的感觉!你知道吗,过氧化氢其实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化学物质,我们在家里洗伤口时常用的那种小瓶子里的液体,就是它!它的化学式是H₂O₂,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它的结构就像水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氧原子。
想象一下,如果把水里的氢氢俩个小伙伴和氧氧俩个小伙伴合在一起,再多来一个氧,那就是过氧化氢,真是神奇吧?说到分解,它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拆成两个或多个小东西。
在我们的实验里,过氧化氢分解成了水和氧气,简单说就是H₂O₂变成H₂O和O₂。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团子,突然变成了两个小团子——一个是水,一个是氧气!这可有趣了,氧气可是咱们呼吸的宝贝儿,没了它我们可活不成哦!所以,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能让我们了解氧气是如何产生的,简直是边玩边学,一举两得!2. 实验原理2.1. 反应方程式咱们再来聊聊实验的原理。
分解过氧化氢其实是个化学反应,反应式是这样的:2H₂O₂ → 2H₂O + O₂。
看,这个反应式就是我们实验的“名片”,简单又明了!听起来简单,但是要让它发生可得费点功夫。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分解的,它就像个懒汉,总需要一点“推动力”。
2.2. 催化剂的作用这时候,催化剂登场了!催化剂就是那些神奇的小帮手,能加快反应速度,而不被消耗掉。
实验中,我们常常用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MnO₂)。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反应中的“火箭推动器”,只要一加进去,过氧化氢就像喝了兴奋剂,迅速开始分解,冒出大量的氧气!反应开始的时候,液体会起泡泡,像是小朋友们在洗澡时的泡泡浴,热闹得很!一会儿工夫,整个实验室就充满了氧气的香气,简直让人想大喊“太好玩了!”3.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3.1. 实验步骤现在来讲讲这个实验怎么做。
首先,准备好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然后找一个烧杯,慢慢把过氧化氢倒进去。
氧气的生成实验

氧气的生成实验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等。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来生成氧气。
原料和仪器:1. 过氧化氢(双氧水)2. 氢氧化钠溶液3. 蒸馏水4. 气压瓶5. 导管6. 碎冰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气压瓶,清洗干净并晾干。
2. 在气压瓶中加入20毫升过氧化氢,并加入1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
3. 用导管将气压瓶和水槽连接起来,确保导管的两端都浸泡在水中。
4. 将气压瓶倒置放入水槽中,确保瓶口向上。
5. 用碎冰冷却气压瓶,以提高实验反应速度。
6. 等待片刻,观察气压瓶中的气体产生。
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NaOH → 2H2O + O2 + 2Na当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时,氧气被释放出来并聚集在气压瓶中,从而产生氧气。
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室实施所有实验时都应戴上适当的防护眼镜和实验手套。
2. 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避免接触皮肤和衣物。
3. 实验期间不能吸入生成的气体,因为氧气的浓度较高可能导致瓶口周围的爆炸。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进行实验时,可以观察到气压瓶中逐渐产生气泡并慢慢增多。
随着实验的进行,氧气的聚集会逐渐上升,直到顶端的气体开始逸出。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实际观察到氧气的生成过程。
氧气的制备有很多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于展示氧气生成的原理和过程非常直观。
同时,这个实验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可以简单而快速地产生一定量的氧气供实验使用。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可以产生氧气。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气压瓶来聚集氧气,并观察到氧气的产生过程。
这个实验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初学者以及化学实验的展示。
同时,我们也顺利遵守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无)。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要素。
在化学实验室,人们习惯使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还原性氧化剂,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可以将水中的氧(O2)还原成氧气,从而获得更高浓度的氧气,这种方法被称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下面我们将一步步介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首先,在一个容量为500mL的实验室烧瓶中,将300mL的纯净水和200mL的过氧化氢倒入,然后再加入一小勺的铁粉。
接下来,将烧瓶的塞子紧塞,再将它悬挂于一个热湿的热水浴盆中。
在这样的热湿环境中,过氧化氢将开始进行分解,铁粉将助长分解反应,二者反应可以用下列化学方程式来表示:2H2O2(aq)→2H2O(l)+O2(g)由此可见,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水被氧化为水,而过氧化氢则被分解为氧气,即二氧化氧(O2)。
当反应结束后,即可获得纯净的氧气,该过程可以通过下列化学方程式来表示:2H2O2(aq)→2H2O(l)+O2(g)在一般的实验室环境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速度是可控的,因此,可以轻松控制出气口的氧气浓度,从而有效地满足实验室安全操作的需要。
此外,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氧气体积,节约存储空间,减少实验成本。
综上所述,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H2O2(aq)→2H2O(l)+O2(g),可以有效减少实验室氧气体积,节约存储空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满足实验室安全操作的需要。
如果采用正确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就可以有效地制取氧气。
因此,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实验操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进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复习知识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那么当时我们用什么药品制
取了氧气?制气装置是怎样
的?收集装置呢?书写比较三
个化学方程式
(回忆)用高锰酸钾
作药品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
内容,也为下面的新知识
打下埋伏。
2.课题引入
对比之后发现由过氧化氢制
取氧气比较简单环保,认真听讲学生能比较出用高锰
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制
取氧气实验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
为下面的实验方案选择
提供依据。
3.学习活动1通过实验方程式2H2O2MnO2
2H2O+ O2↑,分析理论实验
步骤。
【提问1】打开漏斗的活塞
会看到什么现象?
认真思考做笔记
代表上台观察,描述
现象
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方法
现象:过氧化氢接触二氧
化锰,反应剧烈,导管口
有气体产生。
学习活
动2
【提问2】在实验室氧气的收
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
(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
从下图中选择:
小组的成员回忆、讨
论
希望同学们记住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制取
氧气的方法。
并注意能与
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
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
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
收集。
并得出“气体收集
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气体
的密度和水溶性”的结
论。
教师要补充说明:在“塞”好带
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后
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若
为分液漏斗,则打开塞子,缓慢
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
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
回忆固、液试剂加入
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们想到先“固”
后“液”
的顺序。
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
水法收集气体。
【若为分液漏斗,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
出导管。
】
清理实验台。
学生体会制取到氧气
时的快乐
体验分液漏斗与长颈
漏斗在制取气体过程中
的不同之处。
同时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6.小结评价
能力拓展
在这一节课题中,我们主要学
习了在实验室如何用过氧化氢
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以下主要的
“查、装、塞、加、收”几个步
骤。
不管从安全、环保还是节能、简
便的角度来说,它都是实验室制
取氧气的最佳方法。
在课后,同学们预习一下高锰酸
钾和氯酸钾制取实验的方法完
成学案。
学生完成课本有关练
习。
要求在课后完成有关的
作业。
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并让学生知道用过氧化
氢制取氧气的优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
对比学习
三、教学反思
(一)知识点的过渡和连接:本节内容是探究氧气的制取,以氧气的制取为例,对学生教授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虽然过氧化氢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化学试剂,但学生对过氧化氢一点都不了解,它为什么会分解生成氢气,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分析是不合理的。
(二)对催化剂的相关概念如何让学生去理解的问题,这里提到过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如何提高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参加反应了吗?实验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做相关的解释,是不到位的。
(三)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之相联系的重要知识发散,缺少学生互动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