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的绝唱——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纲要宋衍申读书笔记1000字

“乌鹊嘶吟,天道崩殂”——读《中国史纲》有感。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生在乱世中的人们才能写乱世,才能写出那种让人看了万般震惊而又热血沸腾的作品。
但是张荫麟——这位生于中国“千年来未有之浩劫”的民国乱世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悲凉之感,其中以他的著作《中国史纲》尤为甚。
“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锤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它是周朝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力统治诸侯的导火索,从那一刻起,有什么在黑暗中渐渐腐朽,又有什么在微光中得以重生。
张教授一定最清楚那个时代,一定是这样的场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人类内心的惊恐也抵挡不住这乱世的骚动,那些所谓的礼教和斯文都通通死去,陪葬了曾经盛世里精美的建筑、鲜花和凉亭。
贪婪、杀戮、残忍、淫欲、背叛……等等这些最邪恶的东西,却成了那个时代理所当然且司空见惯的场景。
血腥充斥了整个世界的嗅觉,没有人奢求长命百岁,所有人只有麻木、疲惫和绝望。
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多么相像。
东周以前,人们相信神明眷顾周朝,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分封制是颠扑不破的,诸国的盟誓是上达天听的。
1840年以前,人们相信天朝上国是世界最强国,科举为官才是最好的出路,只有华夏才是正统,其余都是蛮夷小国不足为惧的。
然而却有了弭兵大战和鸦片战争。
旧制度就这么被破坏,它不仅在政治方面,弭兵大会以前的长期混战除摧毁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外,还摧毁了许多的迷梦。
它证明了“昊天不惠”,它证明了“渝盟无享国”一类的诅誓只是废话,它证明了“牲牷肥腯,粢盛丰洁”无补于一国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
当郑子产昌言“天象远,人事近,它们是不相及”的时候,理智的锋刃,已冲破传统迷信的藩篱。
从前尽人相信一切礼法制度是天帝所规定的;现在有人以为它们是人所创设而且是为人而设的了。
从前尽人相信王侯是代表天帝(君,天也)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恶君被弑或被逐,有人公然说他罪有应得,并且对叛徒表同情了。
评中国史纲

评《中国史纲》摘要:《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的一生留下来的唯一一部著作,他是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人,这一本虽是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问。
张荫麟先生的所书的这本《中国史纲》,主要把着眼点放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的方面,来讲述和分析了从商至东汉这一历史阶段的事。
这本书整体来说,易读易懂,见解深刻,意味深长。
关键字:张荫麟;《中国史纲》;古代社会进程与发展“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煞是无情。
大江东流不止,潮起潮落,风行的未必就能传承,精粹遭遇冷落亦时或有之。
所幸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砂砾还是金子总会逐渐分明。
真正的金子,即使因缘种种不幸遭际,被尘土无辜掩埋了,或迟或早都能再见天日。
”○1而张荫麟先生及其所书的《中国史纲》绝对经得起筛洗,配得上如此之赞誉。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张荫麟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
十八岁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哲学。
1933年11月,陈寅恪致函傅斯年举荐:“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
”1934年回国后,应清华大学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其后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5年,暑假后应教育部之聘,编撰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出“上古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张荫麟只身南下,应浙江大学所聘,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为新生讲中国通史课,不久辗转南迁,返回东莞,收集资料撰写《中国史纲》。
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任浙江大学国史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史学组主任导师。
1942年10月24日,年仅37岁的张荫麟因病去世,学术界为之震惊,诸多人士深表遗憾悼念称其“宓素以荫麟为第二梁任公”○2,赞誉其为“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
《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

《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一代英才,天才的史学家,英年早逝(年公37岁),学界扼腕,国人叹息。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品。
《中国史纲》在其逝世时尚且写到“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故为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其人其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恰恰相反,在张先生逝世之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史纲》在国内的相继出版,更加明证了张荫麟的史学天才和《中国史纲》的史学价值。
一、关于《中国史纲》史料的选择偌大一部中国史画卷,每人每日每事都可以成为历史,如果细大不捐都写进去,姑且不说集任一时代所有史学人之力不可能完成,即使那样勉强完成那还能称其为“通史”吗?那不成了“中国史百科全书”。
所以,张荫麟在写《中国史纲》之前,首先确立史料选择的着眼点和选择的“笔削”即标准。
选择着眼点即主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著作的立足点。
张荫麟在自序中就说明,《中国史纲》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化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因为,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所以,本书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再看“笔削”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张荫麟主张在五个方面,即:新异性的标准、实效的标准、文化价值的标准、训诲功用的标准和现状渊源的标准。
他继而指出,除第四种外,其他四种皆是今后写通史的人所当自觉地、严格地合并采用的,这为后人撰写通史类历史著作提供了一种方法范式。
二、关于《中国史纲》主要内容《中国史纲》以商朝为起点,向前延伸至夏朝,向后仅说到东汉的中兴。
从相对较完整的时期来划设,大致覆盖夏、商、西周、东周(春秋)、东周(战国)、秦、西汉、新朝及东汉等九个时期,每个部分遵照“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化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①商朝。
主要讲了商代的文化,包括: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
读《中国史纲》体会

读《中国史纲》体会一《中国史纲》这本书是张荫麟先生所做。
提到张荫麟先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不像钱穆先生那样广为人知,《中国史纲》这本比较薄的册子也不像《国史大纲》那样流传广泛,但是《中国史纲》却能与其相媲美,遗憾的是这本书不像《国史大纲》那样完整,张荫麟先生写到两宋时,就因病撒手西去。
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亦常做笔名,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192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9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四年,修完应修课程,未带期满,已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提前回国。
1934年,应聘清华大学,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
1935年,着手编写当时教育部计划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第一部。
为此,他专门请了两年长假,潜心策划《中国史纲》的体例和细节。
当时张荫麟先生专写先秦至唐以前的部分,其余部分计划由吴晗、千家驹、王芸生等分别撰写。
这本书是讲述中国历史的,虽然不能将历史全部的内容囊括进去,但是张荫麟先生用粹美流畅的语言将上古的大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述的绘声绘色,因此可称之为中国通史。
但由于此书只写到东汉的建立,没有像《国史大纲》那样一直写到清末的除旧与开新,故又不能称之为通史。
因此我说这本书是不像通史的通史,虽不完整,但也对中国的历史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过此书,使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将从书的文字、内容、框架以及价值角度来说出我的认识。
二读过《中国史纲》的,多会惊羡它的文笔流畅粹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唯钱穆《国史大纲》可相匹敌)。
全书没有累赘冗烦的引文考证,不故作深奥高奇,史事都以“说故事”的方式从容道来,如行云流水,可令读者享受到一口气读完不觉其累的那种爽悦。
①刚买回来这本书时,大概翻看了一下,当时觉得读这本书应该会很累,等到我认真阅读第一章后,反而没感觉到累。
作者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不像一般的就历史教科书那样,整篇排列各种人名和年号,让人很是头疼,毫无新意。
新史学的绝唱――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新史学的绝唱——xx《中国史纲》读书报告曾福泉清末民初几十年间,乃学问盛世,大师辈出。
自梁任公、陈寅恪二先生以降,窃谓可称大史学家者有三:一曰钱宾四(穆),一曰吕诚之(思勉),一曰张荫麟。
三者皆著有中国通史传世。
钱著《国史大纲》,至今广受各阶层欢迎,时有人置于案头翻阅;吕著《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亦颇有口碑;张荫麟君于国难之时草撰《中国史纲》,书未竟而身先去,留下薄薄一册石印本,竟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野。
如今翻开这部几乎早为世人淡忘的中国史著作,只需细看几页,必先惊叹于其文笔的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复讶异于作者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里谈一二心得,请师长指正。
《中国史纲》乃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为高等中学所撰的国史教科书。
张君为此遍咨通人,商订体例,“析四千年事为数十目”。
其友人王焕镳曾谓:“自xx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张荫麟君间属号“素痴”,可见其个性。
张君治学扎实,成名之作皆为考据的力作。
但其治史不以考据为底止,更注重推出义理。
因而《中国史纲》一书,殊无繁冗的考证,多有隽永的断语。
试摘数例:例一:‚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
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期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
‛(第2章第1节)例二:‚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好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第5章第1节)例三:‚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着的空前大问题,且看他如何解答。
‛(第7章第3节)这些断语,是基于对史实的深刻分析而阐发。
其中蕴藉着作者的匠心,反映了张君的历史哲学。
《中国史纲》的历史哲学,归结起来有如下二条:一曰线性史观和目的史观批判,而认为“人类历史是人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一切超于个人心智以外之先验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中国史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作者张荫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同时也对作者张荫麟的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析。
张荫麟在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而且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
其次,张荫麟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同时,他也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这种划分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此外,张荫麟在书中还注重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他认为,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没有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变量。
此外,由于这是一本比较古老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可能已经过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总的来说,《中国史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虽然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经典的史学著作的地位。
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收获。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荫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出生于广东东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 是“文学院四才子”之一,曾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其代表 作有《中国史纲》。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逝,享年37岁。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3
第十一章改制 与“革命”
4
附录
5 《国民阅读经
典》(平装) 书目
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商代文化 第二节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 第三节庶民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家庭 第六节士 第七节宗教 第八节卿大夫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的兴起 第二节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晋楚争霸 第四节吴越代兴 第五节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秦的变法 第四节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撰写的书籍,该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从夏朝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学、哲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战争、外交等方面,中国古代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史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非常独特的通史。
这本书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建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阅读《中国史纲》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
张荫麟先生对于历史的描绘既有宏观的视角,又包含深入的剖析。
他以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引导,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史学的绝唱
——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曾福泉
清末民初几十年间,乃学问盛世,大师辈出。
自梁任公、陈寅恪二先生以降,窃谓可称大史学家者有三:一曰钱宾四(穆),一曰吕诚之(思勉),一曰张荫麟。
三者皆著有中国通史传世。
钱著《国史大纲》,至今广受各阶层欢迎,时有人置于案头翻阅;吕著《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亦颇有口碑;张荫麟君于国难之时草撰《中国史纲》,书未竟而身先去,留下薄薄一册石印本,竟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野。
如今翻开这部几乎早为世人淡忘的中国史著作,只需细看几页,必先惊叹于其文笔的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复讶异于作者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里谈一二心得,请师长指正。
《中国史纲》乃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为高等中学所撰的国史教科书。
张君为此遍咨通人,商订体例,“析四千年事为数十目”。
其友人王焕镳曾谓:“自任公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
张荫麟君间属号“素痴”,可见其个性。
张君治学扎实,成名之作皆为考据的力作。
但其治史不以考据为底止,更注重推出义理。
因而《中国史纲》一书,殊无繁冗的考证,多有隽永的断语。
试摘数例:
例一:‚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
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期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
‛(第2章第1节)
例二:‚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好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第5章第1节)
例三:‚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着的空前大问题,且看他如何解答。
‛(第7章第3节)
这些断语,是基于对史实的深刻分析而阐发。
其中蕴藉着作者的匠心,反映了张君的历史哲学。
《中国史纲》的历史哲学,归结起来有如下二条:
一曰线性史观和目的史观批判,而认为“人类历史是人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一切超于个人心智以外之先验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
”
二曰突变史观批判,而视历史为一种“演化的发展”。
历史发展有其先决的“目的”吗?倘认为有,则必亦认为世界各地的民族竟会沿着一个模式发展,竟奔向了同一的结局。
张君曾著《传统历史哲学之总决算》,深刻批判此类机械进化史观,坚持由中国社会历史遗留的痕迹去重构其本身的特点,“其能立与否,全视乎事实上之从违”。
试看本文例一,于周代社会的分析,相比今日教科书惯言的“奴隶社会”,殊为不同。
“奴隶社会”一说,乃是照搬对西方历史的研究模式,硬生生地加在生动鲜活的中华文明史之上,无视历史事实,将其阉割划分。
张君在第2章“周代的封建社会”,详细分析了周代的社会组织:奴隶、庶民、都邑与商业、家庭、士、卿大夫等。
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周代乃一散漫的封建社会,阶层判然,上下难以交通,存在着纯乎的“贵族阶层”。
无论是从经济状况,社会文明还是政治构架来看,均与当时西方的奴隶社会不同,又如何可以硬说是一致的?诚如钱穆先生言:“要把中西历史一一相拟,这中间是有绝大出入的。
”
而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演化五阶段说”的理论在史学界甚嚣尘上,掩盖了其他的声音,不能不说是史学研究的倒退。
历史不是为概念活着的。
中国社会,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其独特的演进历史,极具个性。
史学家应当承认这种个性,并认为历史乃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并非有一冥冥悬设之目标。
在此基础上方始考量我们民族的发展与命运。
窃以为张君在此方面的见地,远胜今人。
所谓突变史观批判,仍然是反对刻板的、机械的历史研究方法。
张君明言:“……各时代新事物之出现,虽或有疾迟多寡之殊,惟无一时焉其面目顿改……”张君反对突变史观,则必反对将历史做截然之划分,似乎各个时期前后殊无联系,一切只因在理论上应该有的一次跳跃。
试看本文例二,描述春秋战国间的社会演化,即印证此理论。
而中国社会自秦汉以降,是一个混一的郡县制大帝国。
中国古代的体制,不在长期停滞,妙在最富弹性。
秦汉、明清,历史的两头差异何殊,岂是突变而来?倘无视这中间种种演化,又何来一部中国史呢?
再看本文例三,张君轻轻一句,即已将本书后文的纲领条目点明:一个饱尝“大”的好
处、也数遭“大”的痛苦的民族,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考量着宽猛、收放、和战、治乱等等难题,维系两千年的社会秩序,逐步演化发展的历史。
写到这里,不免要说说当今高中的历史教育。
予就读文科班,深感历史教科书刻板可憎,因循着目的史观和突变史观的思路,将生动的历史变为乏味的教条。
发散的思维再不见容于课堂,我们何日可再有如张荫麟这样的史学大师呢?史学之出路,盖全在于这样一种极其活跃、极其开阔之史学思维和史学视野欤?
《中国史纲》作为张荫麟传世的唯一一册书,系统地诠释了张荫麟的历史哲学。
张君久治考据,然而不为旧框架所拘。
自清华学堂卒业后,游学美国,饱览西洋哲学社会学——盖皆为治史之预备。
张君尝言:哲学将广我以超放之观,社会学将喻我以人事之条贯也。
观张君已实践者,几可以无憾矣。
融通斯宾塞以来社会学理论,张君得以一活物的观念来考察人类社会,深知社会秩序是一个有机体:此即社会学在张君治史中作用的一例。
《中国史纲》作为一部没有完成的通史,可以管窥张君于写通史方面的心得。
张君认为通史的任务,绝不在于罗列史料,做一“中国史料百科全书”而已;乃在乎“记新异以显时空之变,述因果以明递嬗之迹,陈流极以示时效之殊,溯往事以穷现状之源,撷精英以张人文之重,别善恶以昭法律之严”。
以此为纲目,《史纲》既重社会组织之变迁,亦写社会思潮之流转;既重面的铺叙,亦有点的刻画。
第3章第5节,专门为子产做传;第4章更是命名为“孔子及其时世”,由孔子而带出整个春秋季世。
其文笔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而体例又使人感觉有条不紊,可以为鉴。
《中国史纲》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国史教科书,深蕴义理于平易生动的文字之中。
故而本书的特色和价值并不在考据,而在其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
张君文字之粹美,前文例子已可见一斑,其特色正体现在作者论史的精辟性往往与语言的隽永相结合,润物于无声。
现摘抄一段论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的评论:
‚……它(旧秩序的破坏)证明了‘昊天不惠’,它证明了‘渝盟无享国’一类的诅誓只是废话,它证明了‘牲牷肥腯,粢盛丰洁’无补于一国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
当郑子产昌言‘天象远,人事近,它们是不相及’的时候,理智的刀锋,已冲破传统迷信的藩篱。
‛
张君著书之时,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刚刚涤荡了旧的污秽,正在淬炼新的光晶。
“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一代史学家的理想,因为
新时代新史观的感召而日益勃发。
张君虽不似钱宾四一样,太息民族文化的枯萎,明言要为我民族做一新史学——但其用心已深蕴于本书之中。
宾四先生尝言:“张君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止。
然则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
”呜呼,倘天假荫麟以年,宾四斯言可为一完整《中国史纲》之序也哉!
参考文献: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张荫麟,《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