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课件《改革开放的起步》

------感知改革· 改革的尝试:小岗村的故事------
地委批准你们干三 年,我批准你们干 五年。
凤阳农民喜庆丰收
2.经 过:
不同时期的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1979年
陈永贵
大寨是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 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 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 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 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 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 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 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 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 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工业学大庆”开始于1964年初的工业学大 庆运动,即号召当时的工人阶级发扬“大庆精 神”。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 座谈会上发出号召:“要鼓起劲来,所以,要学 解放军、学大庆。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 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 机关的好典型。”此后,“工业学大庆”的口号 在全国传播。
------感知改革· 改革的尝试:小岗村的故事-----一年后的小岗村
年份
油料卖 出
粮食产 量
人均口 粮
人均收 入
还贷款
交售粮 食
1976
100多 斤
35000 斤
230斤
20元
0
0
1979
多斤
3 万多 13万多 800斤 13万 3万 斤 斤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步练习

《改革开放的起步》分层练习基础题1.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
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2.下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农村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展开C.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国有企业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民主与法制建设D.土地改革5.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
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
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力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伟大的历史转折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B. 毛泽东、邓小平C. 邓小平、江泽民D. 江泽民、胡锦涛【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领导者是毛泽东;“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领导者是邓小平,所以答案选B。
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
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 粉碎“四人帮”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所以答案选A。
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B. 曲折探索C. 历史转折D. 动荡岁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诞生是1921年;曲折探索的时间是66年;历史转折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是1978年;动荡岁月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1976年,ABD不符合题意时间,所以答案选C。
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作用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经过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导学案

7.改革开放的起步导学案设计:赵永强审核:任绪峰任蕊【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通过对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典型的学习,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3.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记住第一次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
4.了解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设立时间。
5.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特点及其作用和影响。
【学习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预习热身】细读课文,将下列问题的序号和标题标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并对下列内容进行勾划,填空部分划双横线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时间及典型代表:1978年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队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搞“___________”的一个典型。
与此同时,________也实行了包产到组。
2.内容:建立和普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调动了______________,解放了______________,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其他: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活跃农村经济。
5.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积极推动_____________进步,发展______、_____ _、______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支持农村___________ __合理有序地向________流动。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1.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___________的政策。
_______年4月,_________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2.建立:1980年,国家决定试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四个经济特区。
3.特点:特区实行_______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国家为外商提供优惠的证词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选择题1.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①③④②D. ②④①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1992年初;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1980年,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1982年中共十二大;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
2.不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点是()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B. 明确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C.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D. 会议地点在北京【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ABD 项都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
故选C。
3.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B. 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思想里的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新中国诞生;选项B土地改革;选项C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
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 粉碎“四人帮”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川教版习题精选三十六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川教版习题精选三十六第1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哪项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A、聘任制B、下岗C、绿色食品D、铁饭碗【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C、早晚喝菜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最能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A、以大米为主食B、肉禽蛋奶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D、食品在总消费中的支出比例下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6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逐步调整到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小时;职工每年的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
工作日时数的变化反映了( )A、就业制度的变化B、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C、养老保险制度的改善D、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B、改革开放C、人民建设热情高D、平均主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
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是在( )A、19世纪末B、20世纪末C、21世纪初D、21世纪中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就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活动课上,小明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张泰州市1987年发行的购粮券和柴油供应票(见下图)。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改革开放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等基本信息;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照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的历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知识点的理解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过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改革开放时期的纪录片、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案例分析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改革开放时期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的起步》分层练习
基础题
1.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
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2.下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土地改革
5.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
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
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能力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
材料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
因此“松绑”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1)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在什么地方?与此同时,还有哪个省也突破了“左”的农村政策的束缚?
(2)这种“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试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农村改革制度?
(3)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提升题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下图为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标语牌。
1958年、1959年、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亿吨、1.7亿吨、1.435亿吨。
材料三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1)材料一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哪一部法律文件?
(2)在1958年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材料中数据说明了什么突出的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3)哪一项政策给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变化,就政府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D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迅速发展是由于该举措符合农村的实际,得到了农民的认可,适应了广大农民的生产需求。
A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B、C两项说法错误,可排除。
故选D项。
2.D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与1950—1952年实行的土地改革相关,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
4.A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5.D
◆能力题
6.参考答案(1)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四川。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政府过多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
国有企业改革或者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提升题
7.参考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了破坏,造成三年粮食产量下降。
原因: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内容: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