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气候悬殊,风光迥异。

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

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

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

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

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

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

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

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

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

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龙慧摘 要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9它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进行思想 交流 0然而 9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等值对译 9在许多时候将牵扯到文化的移植问题 0若处理不当 9将让人贻笑大方 0因而 本文旨在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问题 9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9来保证文化的 传真 9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 0关键词 语言 文化 翻译 文化移植 应对策略一~翻译~语言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 9也被人认为是的 0我们喝的 红茶 9英国人叫做 b l a c k t e a;我们吃的红糖 9他们 叫做 b r o w n s u g a r ;我们谈到皮肉受伤时 9说 被打得青一块 9紫 一种 文化移植 9这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9是文化信息的一块 9而美国人则说:b e b e a t e nb l a c ka n db l u e ;我们谈到嫉妒 9 载体 0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9而文化与语言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9语 言 是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9而 且 是 极 其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0因此 9可以说 9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9文化反映在语言文 字中 0同时文化又存在于使用该语言文字民族的知识结构中 0人 说是 红眼病 9而英文则是:g r e e n e y e d ;g r e e n w i t h e n v y 0不同 的民族所使用的颜色词文化内涵就不尽一致 9如果不了解这一 点 9就容易在翻译中产生误解 0(3).称赞 们在交际时 9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意识相作 用 9由此完成交流的任务 0一旦改变或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环 称赞语或恭维语的形式及用法 9都存在着一些东西方差异中 国学生会把英语中出现最频繁的称赞 句 或 名 词 词 组 + i s /境 9或者文化因素得以寄托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 9这种联系就 l o o k r e a l l y + 形容 词 仅 仅 当 做 客 观 评 论 0 把 另 一 常 用 句 式 I要中断 0单靠语言本身的概念意义 9交流的任务可能难以完成 9甚至完全失败;反过来 9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9也是文化的载 体 0人类的各种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播 9而我们在语言当中 处处都可以看到文化的烙印 0在翻译中 9文化因素的处理便成为 十分重要的任务 0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与历史悠久的汉语言 文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0无论是汉语译成英语 9还是英语译成汉 语 9文化的载体都发生了变化 9而且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 了:首先 9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原语中的文化因素 9形 成了词语空缺 0其次 9译文由于众人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文化 背景知识 9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原文 9造成误译 0 为了 r e a l l y + l i k e /l o v e + 名词词组 当成说话者对某事物的一般看法 0那么 9在翻译中势必会忽略其中的感情色彩 9从而不能传递 正确的信息 0除了形式差异给理解~翻译造成困难以外 9汉语和 英语等西方语言在称赞的内容以及对称赞的反应方面也有很大 差 异 0男性在公众场合下赞美女性的容貌 9西方人看来是礼貌 的 9被恭维者则欣然受之 9而中国人则视之为轻佻无礼 0(4).称谓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一般都较笼统~模糊 9如今更流行不论辈 份大小 9一律按名称呼;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却十分讲究 9尊卑 老幼 9总要分得清清楚楚 0所以汉语中的称谓词很难在英文中找避免发生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9译者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 到直接的对应词 0英语中的 g r a n d f a t h e r 9汉语中可以是祖父 修 养 9而 且 应 尽 量 多 了 解 该 语 言 的 文 化 背 景 知 识 9在 翻 译 时 要或 外 祖 父 ; u n c l e在 汉 语 中 可 以 是 叔 叔 ~ 舅 舅 ~ 伯 伯 ~ 格外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 9力争翻译的同等效果 0 本文就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来谈谈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姑 父 ~ 姨父 ; b r o t h e r 可以是 哥哥 也可以是 弟弟 0 除了 亲属称谓 9英~汉民族在社会上的称谓也有很大差异 0在英语国的关系 0家中 9日常交往人们很少互称全名 9免姓称名的情况非常普遍9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几点比较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9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 9而英语民 族偏爱分析思维 9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 0反映在时间与空间 概念的表达上 9两种语言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0具体表现为:地 名排 列 9汉 语 由 大 到 小 9英 语 由 小 到 大;年~月~日 排 列 顺 序 9汉 语为年~月~日 9英语一般为日~月~年 0汉语思维总的来说注重的 是整体效果 9对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严谨并 不十分重视 0与汉语相反 9英语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 0了解了这个差别 9我们在翻译时就 第一次见面就可以这样称呼 0与英语文化相比 9中国文化对免姓称名的用法更加谨慎 0此外 9风俗中还在打招呼和问候~时间观念~日常 寒 暄 用 语 等方面差别很大 9翻译者在处理翻译原文时必须认真谨慎 03.历史典故的差异 (1).习语 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等 9是定型的词组成句子构 成的 语言块 9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 0它具有强烈的 文化特征 9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 0由于不同的文化史背景 9中西 文化在习语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有时意义相似 9但表达的形式 要注意词语与句子顺序的调整~关联词的增减和句子结构的调 不同;有时形式相似 9但意义不同;有时甚至形式和意义都不同 0整 0下面我们再看两个例句:D 原文:虚心使人进步 9骄傲使人落后 0 D T h e g r a s s i sa l w a y s g r e e n e r o n t h e o t h e r ss i d e o ft h e 译 文:M o d e s t y h e l p s o n e t og o f o r w a r d 9w h e r e a sc o n c e i tm a k e s o n e l a gb e h i n d. f e n c e. A s p o o r a s a c h u r c h m o u s e . (增加关联词) 在句D 里 9它想说明的是 别人的东西看着总比自己的好0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0译文:B e a u t y i s i n t h ee y e o f b e h o l d e r.(词序调整)原文:我和老师译文:t e a c h e r a n d I;(生活礼仪)原文:东西南北译文: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9e a s t a n d w e s t;(逻辑顺序)2.风俗习惯的差异(1).数字汉语中有许许多多以数字开头的成语9其中尤一~二~三~四等自然数组成的成语为最多0如一目了然~七嘴八舌~三长两短等0如果将这些一一直译成英文9那就势必难于被英语文化所接受所以不能将上述成语一一译为:o n e e y e s e e s i t a c l e a r-l y;s e v e n m o u t h sa n d e i g h t t o n g u e s;t h r e e l o n g sa n d t w s h o r t s0 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是由语义信息加形式所的信息构成0翻译过程不是翻译词汇9而是翻译句子;不是翻译形式而是翻译意义0英文中使用的喻体是草那么在翻译时9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中的喻体不太一样的事实0要想使读者真正体会到这个句子的内涵9我们就必须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喻体9那么D这个句子就应翻译成这山望着那山高0在句中c h u r c h m o u s e教堂老鼠这一形象也很有文化特点0中国庙里的老鼠是绝不可能象西方教堂的老鼠那样沾不到一点油水的0由此可见9这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情况是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陷阱9应特别小心0(2).典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0汉语中的典故主要来自文学~历史~传说~神话~体育~佛~道教等9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将他一军等0大部分的外国人遇到这样的典故时9就会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0那么上面三个典故我们可以作如下处理:将他一军t op u t s o m e o n e i n c h e c k;(2).颜色此地无银三百两as a y i n g t h a t m e a n sa g u i l t y p e r s o n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9不同的民族9对颜色的偏好是不同g i v e s h i m s e l f a w a y b yc o n s p i c u o u s l y p r o t e s t i n gh i s i n n o c e n c e. 114我们在碰到这类典故时,只需说一个意思大体相似的英语对应词或简短的解译G不要详细介绍典故背景,以免顾此失彼,影响主要内容G(3.宗教信仰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都大量地存在着G中国普遍信奉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G信佛的人相信6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6借花献佛~6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G如;G o dh e l p S t h o S e W h oh e l p t h e m S e l v e 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 o d t o h e l l这样的诅咒G几乎在所有的英文小说或报刊杂志中都会出现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尤其是来自<圣经>G对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所以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熟悉<圣经>G 三~不同文化下的翻译策略1.直译原文中某些词语的民族色彩浓重,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直译保留民族色彩,丰富译入语的表达力G 如S t r i k e W h i l e t h e i r o n i S h o t.-趁热打铁;h o t d o g-热狗;a n e y e f o r a n e y e,a t o o t h f o r a t o o t 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G2.音译~音译加注对于民族文化性较强的人名~地名~术语,可采取这种策略翻译G其意才能较好地为国人所明白G如c o c o a可可,t y p h o o n 台风,S o f a沙发,h u m o r幽默,r a d a r雷达G3.或增或舍在译文中作解释增译~增词或加译,旨在译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却不知道的意义G如;守株待兔;S t a n db ya S t u m p W a i t i n g f o r h a r e S t o c o m ea n dd a S h t h e m S e l v e S.4.意译对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无法准确传达意义,增词太多无异于解说,此时可用意译法,即完全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式和内容G译者既要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又要照顾读者的感受G实践中可跳出原文,寻找跨文化的6对等词语,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G如;I t W a S F r i d a ya n d S o o n t h e y'dg oo u t a n dg e t d r u n k. 译;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G如果译为6星期五到了,他们--,读者会产生迷惑G原来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可将F r i d a y具体化,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G四~结语正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很大,决定了处理这种差异的翻译方法的多样性G对于翻译方法国外有奈达的6形式相当和6功能对等 ,马克的6语义翻译 ,国内既有传统的6直译~6意译;也有现代的等值等效~6形式相当和6功能对等等方法G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翻译,都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G众多的译家都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方能使译作再现原文之美G参考文献[1]刘重德.文化-语言-翻译[J].外国语,1992,21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3]柯平.加注和增益[J].中国翻译,1991,11[4]侯维瑞.文学形象的民族性和翻译[A]耿龙明.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21[6]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1[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8]杨熙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弱的词汇去译原文要传达的信息G如;[9]杨宪益.A D r e a m 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M.P e k i n g;F o r e i g nC a t c h22S i t u a t i o n S,y o u'r e d a m n e d i f y o ud o a n d y o u'r e d a m n e d i f y o ud o n't.译;这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G L a n g u a g e P r e S S,19781[10]许钧.<红与黑>.翻译的理论与实践[A].耿龙明.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释义[11]耿龙明.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释义不是逐字逐句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的一种手段G如;E a r l y R e a g a n W a S a m i r r o r i m a g e o f e a r l y C a r t e r译;里根上台时在做法上跟执政初期的卡特毫无二致G 6.虚实转化英汉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意义相当具体或抽象,实则它们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1998,1[1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4]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治疗工作者条例.心理学报,19932;223224.更正2007年第9期189至190页,李南樱老师的论文因排版疏忽出现一些纰漏,现更正如下;例1;电平触发型D触发器的V H D L描述L I B R A R Y I E E E;US E I E E E.S T D-L OG I C-1164.A L L;E N T I T Y d f f1I SPO R T(C L K;I N S T D-L OG I C;D;I N S T D-L OG I C;G;O U T S T D-L OG I C; E N D d f f1;A R C H I T E C T UR E b e h O Fd f f1I SB E G I NP R O C E S S(C L K,DB E G I NI F C L K='1'T H EN G<=D ;电平触发型D触发器E N D I F; E N D P R O C E S S;E N D b e h;例2;边沿触发型D触发器的V H D L描述L I B R A R Y I E E E;US E I E E E.S T D-L OG I C-1164.A L L;E N T I T Y d f f2I SPO R T(C L K;I N S T D-L OG I C;D;I N S T D-L OG I C;G;O U T S T D-L OG I C; E N D d f f2;A R C H I T E C T UR E b e h O Fd f f2I SB E G I NP R O C E S S(C L KB E G I NI F C L K'E VE N T A N DC L K='1'T H EN G<=D ;边沿触发型D触发器E N D I F;E N D P R O C E S S;E N D b e h;115。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作者:王国桥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1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代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它具有语言交际、文化交流等多重属性,诺德曾指出: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多层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迁移现象,汉英文化迁移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层面的文化迁移,造成交际中文化信息的缺失、增值和信息的曲解与误解。

所以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文化差异,运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消除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力求实现译文与原文表达效果的等效。

一、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问题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会造成各民族人民价值观念的差别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并且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的使用上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学习者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的语文化上,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及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迁移”。

在翻译时如果译文使读者将原语文化认同于本国、本民族文化,忽略其差异性,就会造成原语文化因素与其在目的语中的译文之间的距离,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不同程度地缺失或被曲解,原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产生全部或部分失真,最终导致读者“误读”或“误解”。

例如:若把英语习语“togotolawforasheep,youloseacow”译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面上看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意义上相同,实际上两者在蕴涵的文化层面上并不对等。

英语习语除含有“得不偿失”的意义外,还影射出贪婪的律师趁打官司的机会从原告和被告那里敛财。

这个习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诉讼成灾,稍有纠纷就诉诸法律,而人们往往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的心态。

但汉语中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并不具有这样的文化联想和附加意义,只是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和言语规约。

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_唐振华

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_唐振华

作者简介:唐振华(1958 )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收稿日期:1999 102000年第11期总第13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 eign L 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2000, 11Serial 139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唐振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教育系,广东深圳 518060)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11-0047-04迁移 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

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称为 正迁移 ,消极影响称为 负迁移 ,或 干扰 。

我们用这一概念来讨论翻译中的文化影响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文化中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转化成目的语文化中的语言符号,这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

莱督(R.L ado)在L inguistics A cr oss Cultur es 一书中指出: 我们把生活变成经验并赋予语言以意义,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参差 。

莱督的这一论述旨在阐明:属于特定文化圈的人们,其文化意识乃至语言心理自然而然地打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因而,涉及到两种语言代码转换的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规则和模式不可避免地会 迁移 到外来民族文化中去,这种文化迁移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翻译研究中,人们既注意到文化的正迁移现象(posi tiv e transfer of culture),但更具实际意义的乃是 文化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of culture) 。

文化负迁移 ,指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来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图式及尺度对新东西加以砍削, 削 外来文化之 足 以 适 本土文化之 履 ,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

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

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

- 17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青岛科技大学/李书琴【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由于文化差异,一种文化现象在原语中通过某一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在翻译中合理的运用教学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翻译 文化负迁移 语际负迁移 语言 教学对策翻译就是指语言之间的转换。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

”关于翻译的本质,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更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和对象的翻译活动。

一、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由于不同的民族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上有着不同的“背景设置”或“文化预设”,即语言翻译的参与者遇到了其文化的系列知识和理解(模式),这些知识和理解(模式)通过语言表达和传播。

文化预设的复杂性决定了语义认知模式的复杂性,所以翻译时就会产生障碍,而这种障碍就会妨碍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文化负迁移。

当两种文化出现差异时,文化负迁移无疑会给我们翻译目的语文化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对翻译文本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1.认知模式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的差异,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语言在词义和句法结构上往往会存在差异,进而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的影响。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具体形式,势必与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息息相关。

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认知的同一个世界,所以翻译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在表达的语义和语法方面也就不尽相同,势必会对翻译造成很大的障碍。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关键词 : 英汉翻译 ; 文化负迁移 ; 含义; 原 因; 解 决 对 策
[ 中 图分 类号 ] H3 1 5 .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2 8 3 1 ( 2 0 1 7 ) 0 2 — 0 1 6 1 -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2 8 3 1 . 2 0 1 7 . 0 1 . 0 6 0
1 6 1
疯 狂英语 理 论 版 函
CR AZYE NGUSH P R0
调义务与责任 。 2 . 3 文 化 渊 源 差 异 文化渊源存在 的巨大差 异导 致 了东西方 之 间进行
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 使得东西方之 间可 以进 行更好 的交
流与融合 。
3 . 2 克服 先人为主思维 我们需要克服先人 为主的思维方式 , 提 升交流 与沟 通的质量 。在英汉 翻译 中 , 先人 为主的思维 方式有 时会 造成彼此之间 的误会 。就像 是 我们 在前 文 中所 举 的例 子一样 , 文 化上 存在的差异造成 了彼此之 间称谓存 在较
在英汉 翻译 教学中 , 众 多人 群从跨文 化交际方 面入 手, 全面分析与研究两种语 言 , 并且进行 有效 的融合 , 解
在两点 。第一 , 东 方文 化非 常注重 集体 主义 , 即充 分 的
发挥出集体 的智慧与力量提高工作 的质 量和效率 , 为促
进社会 的发 展进 行服务 。而西 方文化 中非 常 注重个 人
差异 等 , 使 得两国文化在进行交流与沟通 中存在 彼此的
干扰与抑制 问题 。这一点 在进 行 英汉 翻译 中表 现得 非 常突出 , 需要我 们进行 有效 性 的分析 与研究 工作 , 最 终 可以应 用有效的方法 降低 两种 文化 交流 与沟通 中存 在

“显性”与“隐性”——翻译中的迁移现象

“显性”与“隐性”——翻译中的迁移现象

理论探索文化的交流和撞击过程中,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往往是不平衡的。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据主导的强势文化地位,而另一方则居于次要的弱势文化地位。

于是,强势文化势必入侵弱势文化。

但后者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英汉互译也是同理。

从19世纪中叶到如今,浩如烟海的英文词语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沙发”(sofa),“可口可乐”(Coco Cola),“麦当劳”(McDonalds),“维他命”(vitamin),“英特网”(Internet),等。

同时,Kungfu(功夫),Confucius(孔子),等汉语英译词语也为外国人所熟知。

这些可看作是不同文化的趋同性。

然而,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能只拘泥于表面性状的类同,更要重视其深层的含义等同和对接。

于是,近几十年来,翻译领域出现了从重视语言技能的转换到更加重视文化传承的转换,即从“显性”向“隐性”的迁移。

翻译中“显性”向“隐性”的迁移翻译不可能是目标语对源语简单的直接折射,而是比较曲折的、不完全吻合的反映。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习俗的浸染,读者与译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理念和背景知识,这就要求后者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到前者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文化,用其能够理解或达到的语言能力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谚语和习语,进行翻译时,就要更多地从“隐性”角度加以考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surnamed Weng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hors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对于不了解该谚语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可能会有云雾笼罩之感,倒不如通过“隐性”的手段简单处理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这样,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也许更加微小些。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及其翻译策略4100字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及其翻译策略4100字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及其翻译策略4100字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背景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采用文化移植手段来解决翻译难题,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移植;文化现象;翻译策略一、引言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正确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是翻译语言,而是翻译文化。

翻译时需要有意识地关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照译者意想的方式译成另一种文字。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是一种交际行为,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移植手段。

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类文化要通过语言才能传播。

不用语言文化之间的交际过程(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语义空缺现象,文化移植是有效弥补这些语义空缺重要手段。

二、文化移植翻译理论研究概述传统翻译观认为译作必须绝对忠实于原作,忠实成为检验翻译效果的唯一标准。

这种以忠实为原则的翻译思想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也低估了译作应有的文化价值。

当代翻译家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理念和思想,下面从国内外主要翻译思想窥见翻译中的文化移植思想。

1.国外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从新的视角阐发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对等”强调译者的主观创造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信息,这种改变可能会掩盖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

但是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空缺是无法弥补的,有时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中并不存在对应词语,或者在一种文化中很通俗的词语却不能被另一种文化所理解。

如果一定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表达,这就可能会造成文化意象间的曲解。

例如,文学语言表达的意义往往蕴含于字里行间,译者很难在译文中传达出中的艺术意境,所以文学作品翻译尤其难以实现功能的对等。

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以近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运用了传统交际功能理论以及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把语言按照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和表层、修辞层、深层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57203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张晶晶1,王治江2(1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1河北理工大学外事处,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迁移摘 要: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现象的形式及影响,目的是通过分析研究翻译与文化迁移的内在关系,对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迁移现象做初步的探讨,为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迁移现象及认识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一 文化迁移概述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迁移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 ri or knowledge)(M atlin,1989);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篇章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王克非,1997:5),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迁移’,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林艳华,曹赛先,2003:103)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迁移”既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迁移过程,也包括译文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文化迁移结果。

具体体现在翻译过程,译本本身和翻译后果几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或干扰。

二 文化迁移的形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翻译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动态过程,因而依据不同的标准,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按迁移的方向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分,有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按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分,有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是有方向性的,在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将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视为顺向迁移(f or ward transfer),如将“面包车”翻译成“bread car”,而在英文中对应的翻译应该是“m inibus”,译者在翻译时很显然是受到了源语文化的影响;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以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称为逆向迁移(back ward transfer)。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的翻译:I’m taking$24,562147(我带来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块四毛七分),“毛”的翻译就是受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逆向文化迁移的现象。

顺向文化迁移和逆向文化迁移会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影响或干扰译者的思维。

在处理相同的文化因素时,能使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并翻译原作;但在处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时极容易将原有母语文化概念移植到译作中,出现文化误读,误译,影响文化交流。

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则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造成文化冲击。

2 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观文化因素及纳入译者思考范围的文化因素对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及不稳定性。

因此,我们只能将之视为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trans2 fer)。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表层文化迁移的结果。

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客观的。

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J・Bennet和M・Bennet (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Denial(否定),②Defense(防备),③M ini m izati on(低估),④Accep tance(接纳),⑤Adap tati on(适应),⑥I ntegrati on(融合)。

在阶段①,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别的文化,他们一切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在阶段②,他们能感觉到人收稿日期:2009203213类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不同的文化,却对自身的文化深信不疑,也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到了第③阶段,人们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却视而不见,对异文化存在恐惧心理,因为不能预见其对自身的影响,因而故意“低估”其存在。

因此①—③乃是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 m)。

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多为封闭性的或者开放性较弱的,因此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就会很少。

但一旦超越这一阶段,人们便会认同人类存在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方式及不同价值观念,为了适应这一差异,人们一边感觉对方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念,一边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念,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即阶段⑤);最后,人们会承认对方文化与自己一方文化的平等地位,继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将对方文化中的长处吸收,为己所用。

由此可见,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过程是复杂漫长的,翻译活动的中介作用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和实现的。

翻译史告诉我们,一种文化中的东西要在另一种文化中被理解、被接受并且扎根下来,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的作用,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

因此,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及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文化迁移(deep transfer)现象。

马列思想论著的翻译使中国革命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中国民众中起到了巨大的思想文化鼓舞作用,可以说是翻译引起的深层文化迁移中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

表层文化迁移会影响到作者的翻译过程及译作的形态;而深层文化迁移则会使一种异域文化深刻的影响或植根于另一种文化之中,并且这种深层的文化迁移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3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文化是有层次的,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和相互影响也是有层次的。

西班牙学者Stephan Dahl(1998)将文化分成这样三个层次:表层:人类的各种产品,即器物或物质文化,包含所有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如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各种艺术品等;中层:规范与价值观,包括人际关系、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等。

水平迁移(horizontal transfer)是指同一文化层面上所进行的文化迁移形式。

表层文化内容的水平迁移在翻译中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通过翻译引入了许多外来物质概念和产品并将它们加以“本地化”,比如:KFC(肯德基)、Potat o chi p s (炸薯条)、m ini2skirt(迷你裙)、taxi(的士)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中层文化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平行移入目的语中。

中层文化包括规范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等。

比如英美文化中尊重个人隐私,超前消费等观念通过一些影视翻译作品而得以在我国深入人心,就是中层文化迁移的例证。

内层文化的内容同样也可以通过翻译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

古代的佛经翻译就是内层文化迁移很好的例证:作为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形式,佛经翻译引入了佛教思想,之后,不仅是在当时,在以后的朝代,直至现在,佛教思想都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但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并非总是在同一层面平行进行的,表层文化内容进入目的语后,也许会继而影响到目的语环境中的中层以及内层的文化内容。

比如,人们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渐渐的年轻人中开始有人过这样的西方节日,然后到现在的全国普遍性的情人节文化,“情人节”从一个简单的翻译过来的词汇变成了如今在国人心目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满大街的玫瑰花,各大商场的巧克力促销,各餐馆的情人节套餐,各电影院的情人节专场无疑说明了情人节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之中。

表层文化内容并不只是在被引入新的文化中后就止步,它会继而影响到更深层的文化。

同样,人们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深层内容后,又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表层物质文化内容的摄取和选择。

比如人们了解和接受美国的快餐和自助餐文化后,我国的快餐和自助餐文化也随之兴起,出现了像永和豆浆,好伦哥这样的餐饮连锁店。

可见,某一层面的文化在影响别的文化时往往会涉及到文化的各个层面,造成一种交错复杂的迁移作用,因而是垂直文化迁移(vertical transfer)。

水平文化迁移使译入语文化得到丰富,趋于多样化,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干扰。

垂直文化迁移则是一个由浅入深,或由深及浅的过程,垂直文化迁移过程较之水平文化迁移过程往往较为缓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文化迁移的影响效果文化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就是指通过翻译的作用,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很自然地被目的语文化所吸收和融合,目的语文化因此而有了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源语文化中的信息也通过翻译的桥梁作用实现了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增值和传播。

正如学习中的正迁移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者的新知识学习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一样,翻译对于文化的正迁移也使文化得以丰富、增值、充实和发展,同时,也为目的语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新信息、新观念。

然而,由于翻译的迁移作用,目的语的整个语言文化系统也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干扰,其纯洁性和稳定性也将遭到破坏。

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环境的语言文化更是如此。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与前者正好相反。

翻译中的负迁移现象就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失败情况,即源语文化中的信息和内容未能完全在目的语中体现出来,信息出现了减损;有时甚至会出现信息的变异和误认,目的语的读者不仅没有准确接受源语的信息,反而将信息的意义张冠李戴,从而破坏、扭曲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可见负迁移是一种消极的迁移作用。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句字幕翻译是这样的:Stup id is as stup id does(傻人有傻福)。

851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其实原句的意思是:做傻事的才是傻瓜,不难看出这正是译者受母语文化影响,母语文化负迁移的结果。

三 文化、文化迁移和翻译三者的关系“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十分必要,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