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取第五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 (叙述 部分变 升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整个过程出现的现象) 质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呢?
Na2CO3
酚酞
NaOH和Na2CO3
酚酞
红色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第一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 由无色变红色 升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不能确定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呢?
练习
1.小蓝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来检验NaOH样品中是否混有Na2CO3。 请你对她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做一个适当的评价(即说明方案可行或不可行, 并说明原因):
目的
NaOH
少量 HCl 无现象
NaOH和Na2CO3
少量 HCl 先无明显现象,后 有气泡
少量样品溶于蒸馏水后,滴 不可行 方案 入少量稀盐酸溶液,根据是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先反应, 2 否产生气泡,判断是否含有 因而即使有碳酸钠的存在 混有碳酸钠 也可能看不到气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足量HCl 无明显现象
足量HCl
有气泡产生
足量HCl
有气泡产生
(1)小明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明 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明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并简述理由 不正确,如粉末是③,也有此现象 。
分析3: 排除干扰因素
排干扰思路:只除去干扰物,不引入”要检验的物质” 除掉Na2CO3!
加盐酸 加Ca(OH)2
NaOH+HCl=NaCl+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完整版)NaOH变质问题

(完整版)NaOH变质问题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变质原因与成分分析原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成分分析:没有变质:NaOH;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Na2CO3.2、检验是否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题目: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1)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2)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提出问题】(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实验探究】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填“显”或“不显”)碱性.实验二:(1)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式.(2)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拓展应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化学方程式表示)题目: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那些物质?【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ppt课件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ppt课件
② 取①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
酚酞,现象为__变__红_。其结论是_________
__变__质__的__固__体_中__存__在__N_a_OH___。??????
12
第三站:除去杂质
• 要除去氢氧化钠中变质形成的碳酸钠
NaOH( Na2CO3)
取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氢氧 化钡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然后过滤,就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再蒸发,就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Na2CO3+Ca(OH)2== CaCO3↓+ 2NaOH
17
18
课堂检测
• (1)密封保存 • (2)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3)过量的稀盐酸 ;碳酸钠;白色沉淀
生成;红 • (4)不合理;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
使酚酞变红。
19
_______N__a_2_C__O_3__+__C_a_C__l_2_=__C__a_C_O__3_↓_+__2_N__a_C__l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2_N__a_O__H__+_C__O__2__=_=__N_a__2_C_O__3_+_H__2_O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 水振荡至全部溶解 (2)用PH试纸测(1)溶液的PH值
乙同学的方案及实验:
无色溶液
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没 有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 水振荡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2)向(1)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 现象A,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②另取少许该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充分
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 酚酞溶液,
③部分变质: CaCO3 和 Ca(OH)2 的混合物
向滤渣中滴加 稀盐酸 ,
若 溶液变红,产生气泡,证明部分变质; 若 溶液不变色,产生气泡,证明全部变质;
点拨:检验氢氧化钙是否变质,只需检验是否含CO32;而检验是否部分变质,则除了需检验是否含CO32-外 ,还需检验是否含OH-。
不正确
(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振荡,静置
_
(3)取(2)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__
猜想II正确
__
【讨论交流】某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可以简化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加水溶解,直接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原固体中含有
氢氧化钾;你认为他的方案可行吗?理由是
小组交流
学法指导一
1、独立思考回答: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 否变质的实质是检验有无什么成分?
宏观:即检验溶液中有无Na2CO3;
微观:即检验溶液中有无CO32-
2、分组讨论回答: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变 质的方法,要求选用不同类别的试剂, 并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的规范描 述进行小组展示,时间5min.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方法:先用足量(过量)中性可溶性钙盐、钡盐(如 CaCl2、BaCl2、Ca(NO3)2、 Ba(NO3)2溶液)检验并除 尽Na2CO3,再取上清液(或滤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或CuCl2\FeCl3溶液)检验有无氢氧化钠
注意:不能用Ca(OH)2或 Ba(OH)2溶液代替
因为它们与碳酸钠反应都生成NaOH,干扰原氢氧化钠的检验。
步骤2的实质: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根离子!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不能,因为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请你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检验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写出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于 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样品中含有NaOH;否则不含 NaOH。(合理即可)
巩固练习Βιβλιοθήκη 1. (2019洛阳一模)化学试剂常常要密封保存,但原因各不相同。
(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是什么?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2)氢氧化钠溶液若敞口放置会发生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原因。
(3)如CO何2+检2验NNaOaOHH==溶=液N是a2C否O完3+全H变2O质,请简述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NaOH
3. (2018河南定心卷)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
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若A溶液是Ba(OH)2溶液,现象a为产生白色沉淀,现象b为溶液变红色。 ①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CO3=== 2NaOH+BaCO3↓ ②该实验能否说明样品中含有NaOH,并说明理由。
化学方程式或结论 _N_a_2_C_O__3_+__C_a_C__l2_=_=_=__2_N_a_C__l+__C__a_C_O__3↓_(_或__ __N_a_2_C__O_3_+__B_a_C__l2_=_=_=__2_N_a_C__l+__B_a_C__O_3_↓_)__
②检验是否存 无色酚酞溶 _溶__液__变__红___
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案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案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变质的表现,了解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2.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耐心、进取的习惯和良好的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变质的表现。

2.教学难点: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实验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引入问题1.学生在实验课或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2.请同学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氢氧化钠会变质?Step 2 学生实验观察1.将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混合,然后观察现象。

记录下氢氧化钠在不同时间下的变化情况。

2.学生观察和记录完毕后,进一步讨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Step 3 教师总结1.教师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2.引导学生了解氢氧化钠变质后的化学性质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Step 4 展示应用1.以日常生活中使用氢氧化钠的实际场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氢氧化钠变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提问:如果你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你打算如何避免或减少氢氧化钠的变质?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解决方法。

五、课堂小结1.总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化学性质。

2.总结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3.总结避免或减少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撰写一份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小结,包括原因、化学性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以及避免或减少变质的方法。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倒入烧杯中, 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至
溶解。
将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在烧 杯夹子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冷却后备用。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取适量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并记录实验现 象。
在试管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中,以便后续分析。
05
实验总结与建议
本实验的收获与体会
实验技能提升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使用滴定管、容量瓶等实验器材的正确 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理论知识巩固
实验过程中,我进一步理解了酸碱反应的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以 及滴定分析的方法等理论知识。
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与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团 队协作能力。
02
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的性质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 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 吸收二氧化碳,形成 碳酸钠和水。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形成碱性溶液。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
01
当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时,它 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 成碳酸钠和水。
02
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当增加温度 或降低溶液的pH值时,反应会向 生成氢氧化钠的方向移动。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分析
原因
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分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和水,这个反应是可逆的,生成的碳 酸钠溶液碱性较弱,因此导致酚酞指 示剂的颜色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
结论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分析
通过实验现象和原因分析,可以得出氢氧化钠变质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应将氢氧化钠密封保存,以避免与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而变质。

关于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

关于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

-------------------------------------------------------------
预习 互动 展示 生成 检测
10+25+5
预习 互动 展示 生成 检测
10+25+5
-------------------------------------------------------------
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互动
展示
生成
检测
10+25+5
1
2
3
-------------------------------------------------------------
第五站:分析得出结论
预 习 1号样品变质情况: 互 动 2号样品变质情况:部分变质 展示 3号样品变质情况:完全变质
-------------------------------------------------------------
预习 互动 展示
大显身手:
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一瓶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 的瓶口有白色粉末。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该白色粉 末的成分进行了讨论。 (1)【猜想与假设】猜想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II: 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猜想III:白色粉末是碳_酸__钠_和__氢氧化钠 (2)【查阅资料】CaCl2溶液,Ca(NO3)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白色粉末溶于水形成溶液A,设计如下实 验:
【猜想与假设】猜想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II:白色粉末 是氢氧化钠;猜想II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生成
检测
10+25+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氢氧化钠的性质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是第十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

物质检验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是在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对酸、碱、盐三类物质性质的综合运用。

也为后面复习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的鉴定提供了思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实验探究能力。

可以说容量大、方式活,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写出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及程度的简单方法。

3.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与否、变质程度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运用酸碱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重点、难点:
重点:1、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2、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其变质程度的检验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说学情:
知识基础
1.学生已经具备了氢氧化钠以及酸碱盐的一些简单的化学性质。

2.对酸碱盐物质的转化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障碍分析
在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和变质的程度中涉及较多的酸碱盐的反应,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法
观察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了怀疑,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等问题充满了疑问。

如何知道氢氧化钠是否已变质呢?要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要探究什么的存在?
等待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学生在进行假设和猜想时教师要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避免盲目性。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分析】对学生的几种方案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提问】既然已变质,那么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探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是探究什么物质的存在?
2、直接用酚酞检验行不行?
【收获共分享】
【巩固练习】以砸金蛋形式是检验生成物碳酸钠是否存在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方案(1):取少量久置的氢
氧化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石
蕊),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蓝)
学生方案(2):取少量久置的氢
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过量稀
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氢氧
化钠已变质。

学生方案(3):取少量久置氢氧
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钙
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
氢氧化钠已变质。

学生方案(4):取少量久置氢氧
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氯化钙溶
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氢
氧化钠已变质生讨论:
方案(1)不可行,因为碳酸钠与
氢氧化钠溶液一样呈碱性,都能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方案(2)、(3)(4)可行
此时学生很迷茫,因为据以前所
学题型均为一步鉴别氢氧化钠,
学生讨论方案,经讨论,所以第
一步必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选择
的试剂,应选择能除碳酸根离子。

第二步,证明是否还有OH-存在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积极性高,抢答。

的实验和细致
地观察,为自己
的假设和猜想
提供佐证或者
做出合理的解
释。

教师不要过
多干预和修改
学生的方案
激发学生通过
互相纠错来提
高探究兴趣和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及
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要对探
究全过程进行
考虑,了解物质
间的转化及影

选择近几年中
考题练习,巩固
本节所学知识,
强化重点,让学
生觉得学有所
用,增强自信
心。

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2、学习方式“探究化”——实验探究、科学求证,趣味盎然。

3、学生助学的引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授课后我在不断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便今后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