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协议编写

合集下载

军用无线通信协议书模板

军用无线通信协议书模板

军用无线通信协议书模板甲方(甲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乙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需要军用无线通信设备及服务,乙方作为专业的无线通信设备供应商及服务提供商,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购买乙方提供的军用无线通信设备及服务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合同标的1.1 乙方同意按照本合同的规定,向甲方提供以下军用无线通信设备及服务(以下简称“设备及服务”):(1)设备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2)设备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3)服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4)技术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他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1.2 甲方同意按照本合同的规定,购买乙方提供的上述设备及服务。

第二条合同价格2.1 甲方应支付给乙方的合同总价为(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2.2 合同价格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成本、运输费用、安装调试费用、技术支持费用等。

第三条付款方式3.1 甲方应在本合同签订后______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作为预付款。

3.2 乙方完成设备交付并经甲方验收合格后,甲方应在______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

3.3 剩余的______%作为质保金,在设备及服务保修期满且无质量问题后,甲方应在______个工作日内支付给乙方。

第四条交付与验收4.1 乙方应在本合同签订后______天内完成设备的交付。

4.2 甲方应在设备交付后______天内完成验收。

验收合格后,甲方应出具验收合格证明。

4.3 如甲方在约定时间内未提出异议,视为验收合格。

第五条保修与维护5.1 乙方对所提供的设备提供______年的保修服务。

5.2 保修期内,如设备出现非人为损坏的故障,乙方应负责免费维修或更换。

wifi通讯协议

wifi通讯协议

WiFi通讯协议概述WiFi通讯协议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它使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传输和互联。

历史WiFi通讯协议最早是由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于1997年引入的一项技术,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WiFi通讯协议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无线通信方式。

工作原理WiFi通讯协议基于IEEE 802.11标准,它使用2.4GHz或5GHz的无线电频段进行通信。

设备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无需使用电缆或其他物理连接。

WiFi通讯协议使用一种称为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带有碰撞避免的载波侦听多址)的技术来管理设备之间的通信。

简单来说,它会在传输前先侦听信道,确保没有其他设备正在使用该信道,从而避免数据碰撞。

如果检测到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将会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

特点WiFi通讯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线传输: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不需要物理连接。

2.高速传输:WiFi通讯协议可以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满足大部分应用的需求。

3.灵活性:WiFi通讯协议可以适用于多种设备和场景,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

4.安全性:WiFi通讯协议支持多种安全机制,如WPA(WiFiProtected Access)和WPA2,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身份验证,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5.互联性:WiFi通讯协议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用户可以通过WiFi网络连接到互联网,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应用WiFi通讯协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网络:WiFi通讯协议可以实现家庭网络的组建,用户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到互联网,实现家庭内外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WiFi协议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

WiFi协议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

WiFi协议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WiFi协议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iFi协议是一种用于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协议,它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稳定的无线网络连接。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WiFi协议的基本原理、功能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一、WiFi协议的基本原理WiFi协议基于IEEE 802.11标准,它使用无线电波通过空气传输数据。

WiFi协议运行在2.4 GHz和5 GHz两个频段上,这样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WiFi设备如路由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协议进行通信。

WiFi协议使用的是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技术,这意味着设备会先监听通信信道上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发送。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数据冲突,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WiFi协议的功能1. 网络接入:WiFi协议允许设备连接到无线网络,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

通过WiFi,我们可以连接到家庭、企业或公共场所的网络。

2. 数据传输:WiFi协议可以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用户可以快速下载和上传文件。

无论是看视频、打游戏还是视频会议,WiFi协议都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数据传输速度的需求。

3. 资源共享:WiFi协议使得多个设备能够共享同一个网络资源,比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

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设备之间的文件共享和协同工作。

4. 网络扩展:WiFi协议支持多个设备同时连接到一个无线网络,这为网络的扩展提供了便利。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无线接入点来覆盖更大的区域,或者使用WiFi中继器来增强信号覆盖范围。

三、WiFi协议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1. 家庭网络:在家中,我们可以利用WiFi协议搭建无线家庭网络,将各种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实现智能家居的功能。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与优化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与优化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与优化一、无线通信协议概述无线通信协议是指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协议。

它的设计和优化直接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无线通信协议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方面:(1)传输速率(2)可靠性(3)灵活性(4)能耗二、无线通信协议设计无线通信协议的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物理层设计物理层是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层,它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物理层设计的目标是提高传输速率、降低传输误码率和减少功耗。

物理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调制方式:AM、FM、PM、QPSK、16QAM、64QAM等;②信道编码方式:卷积码、交织技术、Turbo码等;③天线布局方式:单天线、多天线、MIMO天线阵列等。

(2)数据链路层设计数据链路层是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层,它负责数据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数据链路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方式选择:CSMA/CA、CSMA/CD、令牌环、红衫水晶狼、PPP等;②调制方式:编码、调制、数据帧结构等;③纠错码方式:帧检验序列、CRC码等。

(3)网络层设计网络层是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三层,它负责数据的路由选择和转发。

网络层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网络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 IP地址:IPv4、IPv6等;②路由协议:OSPF、RIP、BGP等;③ QoS服务:差分服务、集成服务等。

(4)传输层设计传输层是无线通信协议的第四层,它负责数据的分段和重组。

传输层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数据传输的灵活性和传输速率。

传输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协议选择:TCP、UDP等;②数据分段方式;③恢复机制:重传、拥塞避免等。

三、无线通信协议优化无线通信协议优化是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环境的需求,提高协议的性能和适应性。

无线通信协议优化包括以下方面:(1)功耗优化无线通信设备的电池寿命是一个关键问题,功耗优化是无线通信协议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物联网无线通信协议

物联网无线通信协议

物联网无线通信协议篇一:物联网中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第7讲几种常用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随着轻型移动设备的与日剧增,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固定设备。

由于有线网络连接在空间上的局限性,如何将这些移动设备、高速地联入互联网中呢?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线通信技术消除了有线网络对接入设备的位置限制,同时也节省了光线、电缆等有线信号传输设施的成本。

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且非常方便地在餐厅、教学楼、机场等有无线信号覆盖的区域上网浏览和获取信息。

IT界许多人都认为将来移动通信网络将全面打败现在的互联网。

本讲主要介绍无线网络的分类和几种无线通信技术。

7.1 无线网络简介无线网络包含了一系列的无线通信协议。

例如WiFi (Wireless Fidelity)、3G、ZigBee协议等。

为了更加准确区别不同协议的特性,首先要了解一些组成无线网络的基本元素。

1. 无线网络用户无线网络用户是指具备无线通信能力,并可将无线通信信号转化为有效信息的终端设备。

如,装有WiFi无线模块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者是PDA(个人数字数理)、装有3G通信模块的手机和装有CC2420无线通信模块的传感器。

2. 无线连接无线接入是指无线网络用户与基站或者无线网络用户之间用以传输数据的通路。

相对于优先网络中的电缆、光缆、同轴电缆等物理连接介质,无线连接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光波作为传输载体。

不同无线连接技术提供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

3. 基站基站的职责是将一些无线网络用户连接到更大的网络中(校园网、互联网、电话网)。

无线网络用户通过基站接收和发送数据包,基站将用户的数据包发给它所属的上层网络,并将上层网络的数据包转发给指定的无线网络用户。

根据不同的无线连接协议,相应基站的名称和覆盖的范围是不同的。

例如,WiFi 的基站被称为接入点(AP),它的覆盖范围为几十米;蜂窝电话网的基站被称为蜂窝塔,在城市中它的覆盖范围为几千米,而在空旷的平地中其覆盖范围可达几十千米。

2.4g无线通信协议

2.4g无线通信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4g无线通信协议篇一:无线技术知识2.4g无线技术知识2.4g与其他无线技术对比●从理论上来讲,2.4ghz是工作在ism频段的一个频段。

ism频段是工业,科学和医用频段。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均保留了一些无线频段,以用于工业,科学研究,和微波医疗方面的应用。

应用这些频段无需许可证,只需要遵守一定的发射功率(一般低于1w),并且不要对其它频段造成干扰即可。

●ism频段在各国的规定并不统一。

而2.4ghz为各国共同的ism频段。

因此无线局域网(ieee802.11b/ieee802.11g),蓝牙,zigbee等无线网络,均可工作在2.4ghz频段上。

●大家所谓的2.4g无线技术,其频段处于2.405ghz-2.485ghz(科学、医药、农业)之间。

所以简称为2.4g无线技术。

●2.4g免费频段是什么意思免费频段,是指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尽可能与世界其他国家规定的一致性,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频段,专门用于工业,医疗以及科学研究使用(ism频段),不需申请而可以免费使用的频段。

我们国家的2.4g频段,就是这样一个频段。

然而,为了保证大家都可以合理使用,国家对该频段内的无线收发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功率做了相应的限制。

例如在城市环境下,发射功率不能超过100mw。

●2.4g无线键鼠收发模块挪威著名芯片厂商的nRF24l01无线收发芯片nRF24l01是单片射频收发芯片,工作于2.4~2.5ghzism 频段。

工作电压为1.9~3.6V,有多达125个频道可供选择。

可通过spi写入数据,最高可达10mb/s,数据传输率最快可达2mb/s,并且有自动应答和自动再发射功能。

和上一代nRF2401相比,nRF24l01数据传输率更快,数据写入速度更高,内嵌的功能更完备。

芯片能耗非常低,以-6dbm的功率发射时,工作电流只有9ma,接收时工作电流只有12.3ma,多种低功率工作模式(掉电模式和空闲模式)使节能设计更方便。

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分析

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分析

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分析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效、可靠的无线通信传输,并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机制。

在协议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数据传输的速度、传输距离、连接的可靠性、网络拓扑结构等因素。

本篇文章将对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一、协议设计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因此,设计高效可靠的无线通信网络协议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协议设计的目标是实现数据的快速、可靠的传输,降低丢包率和延迟,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

二、协议设计的基本原则(1)无线信道特性:由于无线信道受到干扰和衰落的影响,协议设计需要考虑信道状态的变化,采用合适的调制与编码方法,以及信道自适应算法,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2)网络拓扑结构:无线通信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网状和混合结构等。

协议设计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拓扑结构,并考虑网络节点的部署和连接方式,以便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输效率。

(3)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无线通信网络面临着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的威胁,协议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加密、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保障通信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性能优化与资源分配:协议设计需要考虑到网络的整体性能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通过设计合适的调度算法和资源管理机制,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用户体验。

三、常见的无线通信网络协议设计方案(1)Wi-Fi协议: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协议,广泛应用于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

Wi-Fi协议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址碰撞避免)的方式,避免了节点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提高了传输效率。

此外,Wi-Fi协议还支持功率控制和信道选择等技术,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抗干扰能力。

(2)蓝牙协议:蓝牙协议适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常用于手机、耳机等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蓝牙协议采用TDMA(时分多址)的方式,实现并行传输,提高了传输速率。

无线通信协议WIFI

无线通信协议WIFI

无线通信协议WIFI篇一:无线传输协议802.11n解析IEEE 802.11n技术解析目录前言 ............................................. 2 1.2. 产生背景 ................................... 2 IEEE 802.11n关键技术 .. (2)1.1物理层关键技术 (3)1.1.1 MIMO技术 (3)1.1.2 OFDM技术 (4)1.1.3 40MHZ绑定技术 (5)1.1.4 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技术 (5)1.1.5 Short Guard Interval (GI)技术 (5)1.2 MAC层关键技术 (5)1.2.1 帧聚合技术 (5)1.2.2 块确认(Block ACK)技术 (7)1.2.3 802.11n速率计算方法 (7)3. 802.11n与802.11b/g的兼容性 (8)4. IEEE 802.11n应用前景 (8)4.1家庭环境 (8)4.2企业环境 (8)4.3校园与城市网络 (9)5. 结论 (9)前言日前百度发布了一款小度wifi,将其插入电脑可以创建一个小型无线局域网,方便大家更便捷的接入互联网。

在这款产品中应用了最新的无线传输协议——IEEE 802.11n协议。

高达600Mbps的传输速率,100Mbps的净吞吐量以及很好的向前向后兼容性,奠定了IEEE 802.11n在无线局域网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更全面的了解一下该无线传输协议。

1. 产生背景在当今各种无线局域网技术交织的战国时代,WLAN、蓝牙、HomeRF、UWB等竞相绽放,但IEEE802.11系列的WLAN是应用最广泛的。

自从1997年IEEE802.11标准实施以来,先后有802.11b、802.11a、802.11g、802.11e、802.11f、 802.11h、802.11i、802.11j等标准制定或者酝酿,但是WLAN依然面临带宽不足、漫游不方便、网管不强大、系统不安全和没有杀手级的应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开发与应用(五)好久没发贴了,这场病病得不轻啊,不过病早好了,这次延误是因为在北京接了个项目,而且正好是关于这套系统的应用,所以干脆就拖了一段时间.
说正题了.前面那么多贴子只是一些外围的制作和设计,但没有外围的建设怎么能做出好东西呢?呵呵,这次给大家发点正经东西,相信这就是大伙儿最关心的部分---通信协议,其实也不能称其为协议,只能叫做射频编码,为了便于理解起见才叫它通信协议的,大家心里清楚这点就行了,免得说我混淆视听.通信协议分成硬件层和软件层,硬件层,即数据的电信号表示方法,而软件层,指的是数据包的处理.由于软件层定义很广,且跟应用场合相关,不同的应用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协议,所以这里就只说说如何传输数据包吧.相信大家都有这能力进行下一步的扩展.我也会在今后的贴子里给出一些应用的实例,以供参考.
我看到论坛上有些朋友之前也做过无线模块的应用,却不成功,例如明浩提过他做的232无线模块,干扰很大,通信不能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要解释这问题,先要说说无线模块的结构和特性: 发射:无线模块使用一个三级管进行射频发射,从说明书上可看到,当连续发送时间高于5毫秒时,发射效率会降低.
接收:超再生电路.超再生电路有一个特性,即在没有信号时会收到大量的白噪声,接收模块已经对该噪声进行了处理,白噪声被大幅度削
弱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噪声就完全消除了,事实上,当信号源停止发射后几毫秒,噪声会再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零电平干扰",根据说明书的提示,这段时间大约为5毫秒.
别外,说明书上也指出,信号发射的宽度不应小于0.08毫秒,占空比也不能太大,否则很容易受到干扰.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析出干扰来源.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设计原则:
1.占空比有限制,我们人为限制到1:4之内.
2.发射时间小于3毫秒.
3.两次发射的间隔小于3毫秒.
4.正式发射信号前要使用前导信号,以消除"零电平干扰".
根据上面几点,我参考红外信号算法,写出了发送一字节的算法:
1.高低信号电平交替使用,与实际被发送数据的电平值无关,而发送宽度及两次发送的间隔宽度,与被发送数据的电平值相关,对应关系在后面作出描述.
2.以宽度为0.6毫秒的宽度表示位低电平.
3.以宽度为1.2毫秒的宽度表示位高电平.
4.以宽度为1.8毫秒的宽度表示数据正文的发送与结束.
以下给出流程:
1.从零电平开始,交替发送/停止宽度为0.6毫秒的信号,数量为单数个,最少要有2个,发送完后信号电平自然回到高电平,这里,我称该组信号为"前导信号",用来清除"零电平干扰".前导信号的第一个信号很可能会丢失,但其设计目的本来就是用来丢失的,所以无须关心接收方实际收到的数量,该信号在接收方接收时只要收到一个即可.
2.发送一个宽脉冲,作为数据引导,指示下一个信号将是数据正文.由于有前导信号保护,该信号不会丢失.
3.发送数据正文的各个位,低位在前,从bit0开始,位的值为0时发送0.6毫秒信号,值为1时发送1.2毫秒脉冲.这里要再次说明,所谓"发送信号",并不等于发送射频信号,关闭射频同样是发送信号.
4.发送一个宽脉冲,作为结束信号,表示数据发送完毕,脉冲结束后射频信号正好自然转为停止发送,即零电平.
上面的文字说明有点复杂,下面给出图示,图示中的字节数据值为十六进制数A6,图中高电平时为发送射频信号:
1 0 1 0 0 1 1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E F
A: 无关信号,可能为任何电平值.此时数据还未开始发送,不关心其电平为何值.
B: 前导信号,交替发送/静默0.6毫秒.
C: 引导信号,静默1.8毫秒.
D: 一字节数据正文,用发送/静默0.6毫秒表示0,发送/静默0.6毫秒1.2毫秒表示1.
E: 结束信号,发送射频1.8毫秒.
F: 无关信号,可能为任何电平值.此时数据已经发送完毕,不关心其电平为何值.
看图是不是清楚多了?如果还不懂,那我也没办法了.
接下来是一个写好的例子,发送和接收例程都有,一次发送或接收24个字节定长数据包.程序使用了并行工作机制,发送和接收可同时进行,但由于发送与接收共用同一个内存块作缓冲区,所以应用时不能时调用,有兴趣的可以自已改改程序,使用独立的缓冲区,这样就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了,但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因为收到的数据就是自已发的数据,没什么实际用处.晶振采用22.1184M,串口通信速率
115200bps如果使用11.059M,232串口通信速率要改成57600.
MCU端源代码下
载:http://202.103.67.224/shaoshan/mu/mcu/rftest1.rar PC端源代码下
载:http://202.103.67.224/shaoshan/mu/mcu/scommtest.rar PC端代码默认端口是COM4,自已改改吧,改成你要的就行了,具体怎么改,去上一讲里面找.
由于单片机的内存限制,数据包不能做得太大,同时,长数据包比短数据包的受干扰机率更大,所以,24字节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值.经测试,发送接收全部不用天线,发射电压为5V时,传输距离5米,如果加上25公分天线,传个几十米不成问题,想要更远则要提高发射电压了,电压上限为12V,理论上应该有300米,由于我自已的应用场合是家用,所以没测试过,不知道实际有多远.
使用例子的时候注意一下,测试程序main()的发送与接收是用条件编译分开的,下面的代码中已有说明.发送与接收要单独编译和烧片,要两套硬件才能完成测试.在正式应用中,应注意一点:收发程序都并非退出后就有数据的,一定要重复调用,直到满足特定条件.并且,每两次调用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50微秒,否则会丢失数据.为什么要将程序写成这样?是因为,写成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在发送和接发数据的同时作一些别的事情,例如键盘扫描,红外发送接收,LED数码管驱动
等.
#if 1 //测试时,发送方写#if 1 接收改成#if 0
//正式应用的话,请将程序插入你自已的应用中,收发不能同时执行.
//调用格式:
// while(w_send_step < 6 + W_BUF_LEN * 8){
// w_send();
// //这里可写些别的代码,例如键盘扫描,LED驱动等,但时间不能超过50uS
// }
// while(w_recv_step == 3 + W_BUF_LEN * 8)
// w_recv();
// //这里可写些别的代码,例如键盘扫描,LED驱动等,但时间不能超过50uS
// }
if(send_over){
for(i=0; i<W_BUF_LEN; i++)
w_buf = out_data++;
START_SEND();
}
w_send();
#else
w_recv();
if(recv_over){
for(i=0; i<4; i++)
serial_out(w_buf);
START_RECV();
}
#endif
测试应注意,例子中用到了串口调试,用于显示接收到的数据,所以得做一个上一节所讲的串口通信线才行,不然看不到效果.再次说明,晶振采用22.1184M,串口通信速率115200bps如果使用
11.059M,232串口通信速率要改成57600.
另外,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只输出了头4个,不要以为是每次只收到了4个字节,因为输出例程没有使用并行工作机制,一次输出24个字节的数据会占用大量时间,使射频接收程序错过数据接收时机,造成数据包丢失.事实上,以程序中用到的115200bps为例,每次最多只能向串口输出10个左右数据.后面的数据显示出来意义也不大,只要头几个字节接收正常,后面的数据一般都不会有问题,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数据包内再加上校验和.
例子中的引脚定义原来的设计有些不同,我原来的设计是P3.5接接收模块,后来改成P3.2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已实际的接法改一下程序,也可以直接改一下接线,由于程序工作于查询模式而不是中断方式,所以接哪个脚都可以.其它引脚和第一讲里的图上所画的相同.引脚都在程序的开头定义,想改的话自已改改吧.代码如下: sbit LED1 = P1^2;
sbit LED2 = P1^4;
//sbit LED1 = P3^6;
//sbit LED2 = P3^7;
sbit W_IN = P3^2; //接收模块所连引脚
sbit W_OUT = P3^4; //发射模块所连引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