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鉴定

合集下载

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是一个关键的过程,该过程旨在评估和确认从供体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和适用性。

在临床移植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概括而言,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是通过检测和评估供体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的多个参数来确定其质量和功能。

这些参数包括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活力、增殖潜能以及免疫学特性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全面评估,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并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过程包括多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如流式细胞术、核酸检测、微生物学检测等,这些技术能够对造血干细胞进行详细的表征和评估。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和功能,为移植前的预处理和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扩大,对于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对基本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其遗传稳定性和功能表达进行评估。

因此,不断提升和完善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技术和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临床移植实践的迫切需求。

总之,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在临床移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全面评估和筛选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减少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并为患者的康复进程提供更好的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大的支持和推动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具体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概述部分可以简单介绍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和作用,以及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目的部分可以阐述本文旨在探讨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意义和影响。

2.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性和造血干细胞质量鉴定的意义两个方面。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细胞鉴定是干细胞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确定细胞的纯度和特性,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干细胞研究中,细胞鉴定的主要目的是检测细胞的多能性和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培养中常用的细胞鉴定方法,以及在干细胞培养中细胞鉴定的重要性。

一、细胞鉴定的重要性在干细胞培养中,细胞鉴定是确保所使用的细胞符合实验要求的关键步骤。

干细胞的特性和功能对于各种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再生医学、药物筛选、疾病模型的构建等。

因此,细胞鉴定的准确性对于确定细胞的纯度和特性是至关重要的。

细胞鉴定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确认所使用的细胞群体中是否存在其他非目标细胞类型的杂质。

通过检测细胞上的特定标记物,可以确定细胞的起源和特性,从而准确判断细胞的多能性。

此外,细胞鉴定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排除异常细胞。

细胞鉴定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后续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解释。

准确地进行细胞鉴定可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而不准确的细胞鉴定可能会导致误导性的结论或不可靠的实验结果。

因此,在干细胞培养中,细胞鉴定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有助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常用的细胞鉴定方法在干细胞培养中,常用的细胞鉴定方法包括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和多能性的评估。

1.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确定细胞类型和特性。

常用的细胞鉴定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和细胞表面蛋白质鉴定(surface protein identification)。

流式细胞术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蛋白质标记物的表达情况。

通过特定的抗体与细胞表面标记物结合,并使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来实现对标记物的定量检测。

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标记物,高通量检测,准确鉴定细胞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类型。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何黎顾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云南[摘要]目的:探索实验条件下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方法:利用细胞工程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及细胞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表皮干细胞的相对特异标识分子——CK19对其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表皮自真皮较完整分离,电镜及免疫组化证实培养细胞为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反应阳性,部分细胞CK19阳性,表明有表皮干细胞存在。

结论:体外分离、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成功,且分离得到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有表皮干细胞存在。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表皮干细胞细胞培养角蛋白——19对于烧伤、急性创伤、某些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尤其是大面积烧伤一直以自体皮移植作为首选方案,而自体皮肤不足是临床遇到的主要问题。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出现,使许多脏器或组织体外重建成为可能。

人工皮肤的研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这一技术中,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以及体外分离到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是否有在体外能大量增殖的表皮干细胞决定了能否成功构建人工皮肤。

为此本课题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及细胞培养方法进行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分离及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人广谱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CK19对体外培养细胞中是否有表皮干细胞进行检测。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取材选择6-26岁健康男性,行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

2、主要培养基及试剂(1)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D-Hank’s液):(2)培养基:K-SFM(Gibco公司),编号:37010,内含2.5ug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25mg小牛垂体(BPE):(3)分离酶:dispase(4)胰蛋白酶;(5)抗人广谱角蛋白单克隆抗体;(6)CK19单克隆抗体;(7)SP 超敏免疫组化试剂盒。

二、方法1、取材将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放入50ml离心管中(内装10mlDMEM培养基,含青、链酶素及硫酸庆大酶素)。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

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与鉴定方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对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干细胞研究中,如何鉴定细胞的特性和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细胞是否具有干细胞特性以及是否处于特定分化状态。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培养中的细胞鉴定和鉴定方法。

细胞鉴定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方法是通过检测特定标记分子的表达来鉴定细胞的特性和状态。

间接方法是通过检测细胞的功能或特定的生物学特征来进行鉴定。

一、直接方法1.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特定标记分子的表达。

例如,使用抗伊普西岛素抗体(insulin)来检测胰岛干细胞的分化状态。

2.免疫荧光染色:利用荧光探针或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细胞的表达。

例如,使用CD34抗体来检测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3.流式细胞术:通过标记特定的细胞表面标记物,然后用荧光染料进行细胞表达的定量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标记物,非常适用于复杂的细胞鉴定。

4.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质谱技术鉴定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细胞特性信息。

5.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来鉴定细胞的特性。

例如,使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特定基因的mRNA水平。

二、间接方法1.功能鉴定:通过检测细胞的特定生物学功能来鉴定细胞的特性。

例如,使用CFU-GEMM(巨噬细胞-粒系-巨核细胞)分析来鉴定造血干细胞。

2.分化潜能鉴定:通过检测细胞向不同细胞类型分化的潜能来鉴定干细胞。

例如,使用胚胎体外培养(EB)法来鉴定胚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3.遗传学鉴定:通过染色体分析或SNP分析等遗传学方法来鉴定细胞的遗传特性。

例如,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来鉴定细胞的倍性和染色体异常情况。

以上方法在干细胞培养中可以互相结合使用,以鉴定细胞的特性和状态。

同时,为了确保细胞的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污染和非特异性反应。

干细胞细胞形态鉴定-显微镜法

干细胞细胞形态鉴定-显微镜法

干细胞细胞形态鉴定-显微镜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重塑组织和器官的潜在能力。

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在医学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为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而要对干细胞进行研究和应用,首先需要对干细胞进行形态鉴定,以确保所使用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

本文将主要介绍干细胞细胞形态鉴定中的显微镜法。

一、干细胞的概述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不断地分裂产生自身的同源细胞,同时也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根据其来源和分化潜能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种类型。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具有最广泛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

成体干细胞则存在于成体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

由于其多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在进行干细胞形态鉴定时,需要注意观察其形态特征。

胚胎干细胞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较多,胞核较大,胞浆与核浆比例较小。

胚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潜能,通常呈现为较为松散和不规则的形态。

成体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则因来源不同而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常为纤维状或星状,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浆较多。

而神经干细胞则具有较小的细胞体积和较长的突起,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在进行形态鉴定时,需要结合干细胞来源和性质来进行综合分析。

三、干细胞的显微镜观察干细胞的形态鉴定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显微镜和镜头,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以便观察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在显微镜下观察干细胞时,需要先将干细胞标本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再借助激光或透射光源对干细胞进行照射,观察其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干细胞的细胞核、胞浆、细胞膜等部分的形态特征,并结合细胞染色技术进行细胞器的染色观察。

四、干细胞的形态鉴定标准干细胞的形态鉴定标准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器结构、细胞膜完整性等方面。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ISCT)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SC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鉴定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ISCT进行深入探讨,并重点介绍其鉴定标准的理论说明。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ISCT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实践应用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关于ISCT鉴定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实践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ISCT表面标记物使用、功能性特征评估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应用等方面原理的介绍,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展望ISCT鉴定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临床转化前景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等方面也将进行讨论。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该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接下来将继续展开描述ISCT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标准相关内容。

2. ISCT间充质干细胞2.1 定义与特征ISCT(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定义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类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细胞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

ISCT认为,MSCs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标准:1) 在培养条件下,MSCs应具备黏附能力;2) MSCs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标记物,如CD73、CD90和CD105,并且在同时应该缺乏(或仅有极低水平)CD34、CD45、HLA-DR等造血和免疫相关标记物;3) MSCs应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此外,ISCT提出了额外的功能性特点来进一步确认MSCs。

这些功能性特点包括:1) 免疫调节作用:MSCs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调节作用;2) 细胞迁移能力:MSCs具有从注射部位向受损组织迁移的能力;3)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MSCs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对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人胚脑组织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人胚脑组织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人胚脑组织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广泛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处于分化的非终末状态,可通过对称或不对称分裂出新的干细胞或分化潜能逐渐变小的子细胞,终于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三种主要细胞,即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采纳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法可从人胚脑皮层中分别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并采纳免疫荧光染色对其举行鉴定。

【材料】 1.组织来源胚龄10周自然流产的人胚胎。

2.培养用试剂(1)无钙镁PBS (CMF-PBS )。

(2)消化液:0.25%和0.02% EDTA混合消化液。

3.培养基配方和制备(1)人胚脑组织干细胞培养液:DMEM/F12 (1:1)无血清培养基,含有2% B27,20ng/m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 EGF) ,20ng/ml bFGF。

(2)人胚脑组织干细胞诱导培养液:添加20%的DMEM/Fl2 (1:1)。

4.试验器材眼科直剪、眼科直镊、眼科弯镊、玻璃平皿、200目尼龙滤网、50ml和15ml离心管、手术刀片。

【办法】 1.取材无菌条件下分别出胚胎大脑皮质组织,剥除脑膜及表面血管,在PBS液中漂洗3次。

在含有DMEM/F12的培养液中,用眼科剪将其充分剪碎。

2.消化用0.25%和0.02% 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细胞团5分钟,吸管将细胞团打散,加入含10% FBS的培养液终止反应。

3.分别细胞将细胞悬液移入离心管中,10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用巴斯德吸管反复吹打组织碎块至彻低散开,离心洗涤后吹打制成细胞悬液,经100目不锈钢滤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

4.接种与培养细胞计数,将细胞以2x106/ml密度接种至培养板上。

置37℃,5% C02饱和湿度的孵箱中培养。

直至NSCs增殖形成神经球后再换液。

首次传代后每3天半量换液。

干细胞鉴定方法总结

干细胞鉴定方法总结

干细胞鉴定方法总结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的特性的细胞。

由于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干细胞研究成为了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然而,干细胞的鉴定一直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干细胞鉴定方法进行总结,并评估其的优缺点。

首先,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常用的鉴定干细胞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通过选择性地标记干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可以识别和鉴定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具有高效、快速的优点,能同时检测多个标记物。

然而,该方法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并且对于一些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选择可能存在争议。

其次,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是常用的干细胞鉴定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来确定细胞类型。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可以鉴定干细胞。

免疫染色方法简单、直观,可同时检测多个标记物,同时还可以通过染色程度的强弱来评估其表达水平。

但是,免疫染色方法对于标记物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信号显著性和特异性取决于抗体的选择和特异性。

此外,多能性基因表达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干细胞鉴定方法。

通过检测干细胞特有的基因表达模式,可以确定其干细胞的特性。

例如,Oct-4是一种常用的标记干细胞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可以用于确定细胞的多能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多能性相关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来鉴定干细胞。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定量的结果,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高度专业的基因分析设备和操作技术,并且不适用于检测所有类型的干细胞。

最后,体外分化能力是一种常见的干细胞鉴定方法。

通过将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在细胞功能和形态上的改变来鉴定干细胞。

例如,对于胚胎干细胞而言,其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三胚层中的不同类型细胞。

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是干细胞的重要特性之一,可以通过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来确定。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实际的细胞功能信息,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n Kossa染色
确定细胞外基质矿化的方 法,只有成骨细胞在体外 培养时能形成矿化的细胞 外基质,一般培养至 6~8 周即可出现。原理是将矿 化基质中的磷酸盐(钙)、 碳酸盐(钙)转变为磷酸银、 碳酸银,然后用日光、紫 外线或强还原剂使其还原 为黑色的金属银。
I型胶原检测
成骨细胞可合成I型胶原, 是成熟成骨细胞的标识物 之一,免疫荧光法检测其 表达在骨细胞核周围。
体外分化
ES
EB
贴壁诱导
约5~7天后出现自主性搏动
Nestin (ectoderm )
Tubulin (ectoderm )
Troponin (mesoderm )
AFP (endoderm)
定向分化
脂肪细胞
神经元细胞
肝细胞
神经干细胞
• 广泛存在于成年或胚胎哺乳动物大脑内 • 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 胶质细胞。
人ES:相对松散、 扁平状集落,集 落内细胞界限隐 约可见
特异性表达
抗原
人ES 鼠ES
Oct-4
+ +
Nanog
+ +
SSEA-1
— +
SSEA-3
+ —
SSEA-4
+ —
抗原 SSEA1 SSEA3 SSEA4
人 ES/EC — +
人EG + +
猕猴 ES — —
鼠 ES/EC/ EG + —
马ES + —
鉴定方法
• 形态学:梭型、纤维样贴壁细胞 • 表面抗原:MSCs属混杂细胞群,其表面抗原也具有非专一性, 它表达了 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主要包括: ①黏附分子, 如 CD166、CD54、CD102、CD44、CD106 等。②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如 白介素21 受体( IL-1R )、IL-3R、IL-4R、IL-6R、IL-7R、C干扰素受体 ( IFN-CR)、肿瘤坏死因子(TNF) -A等。③整合素家族成员, 包括CD49a、 CD49b、CD49c、CD29、CD104 等。④其他如CD90、CD105 等。不表达造血 细胞的表面标志, 如CD34、CD45、CD14、CD3、CD4、CD8 等, 也不表达与 人白细胞抗原(HLA ) 识别有关的共刺激分子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类 分子如HLA-DR 抗原等。 • 多向分化能力:如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细胞、 平滑肌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多种血管内皮细胞,甚至神经 系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干细胞鉴定
Quality Assurance Dept. Jane Chen
Oricell TM 检测项目
• 常规检测:细菌、真菌检测;支原体检测; 内毒素检测;
• 鉴定检测:生长形态、增殖能力、诱导分 化能力、特异性抗原表达、核型分析等
常规检测
项目 细菌、真菌检测 支原体检测 检测方法 直接接种培养法 直接接种培养法 PCR法 内毒素检测 凝胶法 检测对象 培养上清液 培养上清液 细胞 培养上清液 检测标准 阴性 阴性 阴性 ≤50EU
鉴定检测共通项目
• 复苏存活率:台盼蓝拒染法--如果细胞膜不 完整、破裂,台盼蓝染料进入细胞,细胞变 蓝,即为坏死。如果细胞膜完整,细胞不为 台盼蓝染色,则为正常细胞或凋亡细胞。
• 细胞倍增时间:生长曲线测定(计数法或MTT法)
Growth Curve 60
(1X104 ) Cell quantity
猪EG + —
鸡EG + —
鱼ES + —
+
+
+





碱性磷酸酶染色
染色体结构
• 核型分析:正常稳定的二倍体核型。 • 不随传代次数而改变。 • 人(46,XX/ XY ),鼠(40, XX/ XY)
人ES核型分析:46,XX
鼠ES核型分析:40,XY
全能性
• 体内:畸胎瘤实验 • 体外:去除饲养层细胞 拟胚体(EB, embryoid body。为ES 细胞悬浮生长自发 分化形成,含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能 模拟体内的发育过程) 贴壁诱导 特定条件诱导/自然分化(除去LIF) 各 胚层特定抗体免疫组化检测
形态学
梭形、纤维样细胞 原代:克隆样生长 传代后:均质、旋涡状排列
Human
Rat
Mouse
Dog
Monkey
Rabbit
表面抗原(流式鉴定)
1.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名称 检验标准 结论 CD14 ≤5 % 阴性 CD45 ≤5 % 阴性 CD44 ≥70 % 阳性 CD29 ≥70 % 阳性 CD105 ≥70 % 阳性
• 生长增殖要求
细胞类别 间质干细胞 复苏存活率 ≥80 % 增殖速度 按1:3分种率,2~3天可 传代 细胞密度(个/cm2) 人:1.5~2.5X104 大鼠:6x103 小鼠:8x103 兔:2~3x104 狗:1.5~2.5X104 5~10X104 1~5X104 1.5X105
小鼠胚胎干细胞 人胚胎干细胞 大、小鼠神经干细 胞
大鼠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
小鼠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
小鼠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
特异性抗原表达
• ≥ 75% positive for nestin (neural stem cell marker); • ≤ 10% positive for β3-tubulin (neuronal marker);≤ 10% positive for GFAP (astrocyte marker); • ≤ 10% positive for GalC or oligodendrocyte specific protein OSP (oligodendrocyte marker
成骨诱导
• 诱导原理:
地塞米松:通过促进Cbfal mRNA(核心结合因子-1) 和Osterix mRNA(成骨分化必需转录因子)的表达而促进 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β-甘油磷酸钠:提供磷离子作为ALP 作用的底物,诱导 和激活ALP,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为钙盐矿化沉积 提供条件。 Vc: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和氧化还原剂,在骨盐代谢及骨形 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体外,它能增加钙盐的沉积,促进 矿化结节的形成。
体内分化
将细胞注射入(约106个) 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或裸鼠体内,约4周后(人 ES可能需要8~10周),可见 细胞注射处有肿块生成,处 死小鼠,肿瘤固定后做石蜡 包埋,切片,普通HE染色后 观察。 ES可在小鼠体内生 长、分化、形成含有三个胚 层来源的良性畸胎瘤。
畸胎瘤
外胚层:鳞状上皮、神经组织等 中胚层:骨和软骨、横纹肌、骨骼肌、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等 内胚层:柱状上皮、肠管样组织等
成骨诱导检测方法
茜素红染色
成骨诱导过程中钙离子以 钙盐的方式沉淀下来,形成 “钙结节” ,茜素红和钙发生 显色反应,产生一种深红色 的带色化合物,这样成骨诱 导的细胞外沉积的钙结节也 就被染成深红色。
碱性磷酸酶染色
碱性磷酸酶活性是成骨细胞 分化成熟的重要标志。BCIP/NBT 是碱性磷酸酯酶的常用底物。 在其催化下, BCIP会被水解产生 强反应性的产物,该产物会和NBT 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深蓝色 至蓝紫色的NBT-formazan。
4.大鼠脂肪间质干细胞
名称 检验标准 结论 CD34 ≤5 % 阴性 CD45 ≤5 % 阴性 CD11b ≤5 % 阴性 CD106 ≤5 % 阴性 CD44 ≥70 % 阳性 CD29 ≥70 % 阳性 CD90 ≥70 % 阳性
诱导分化能力
• 成骨:茜素红染色 • 成脂:油红O染色 • 成软骨:阿利辛蓝/甲苯胺蓝染色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Day
5
6
7
细胞倍增的时间区间即细胞对数生长期,细胞传代、实验等多应在此区间进行。 可在细胞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找出细胞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即倍增时间。
• 细胞周期测定: 碘化丙锭(PI)染色流式检测法
由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DNA 含量不同,通常正常细胞的G1/ G0 期具有二倍体细胞 的DNA 含量(2N) ,而G2/ M 期具有四倍体细胞的DNA 含量(4N) ,而S 期的DNA含量 介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因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对细胞内DNA 含量进 行检测,由此可知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并确知细胞的倍体是否正常。
成软骨诱导方法
贴壁诱导:后续检测较为简便, 但不适用于增殖过快或贴壁性 较差的细胞。
三维培养法:能容纳高密度的细胞 (与胚胎体内软骨发育的过程类似), 细胞外基质也可良好地固定在细胞附 近,细胞之间的粘附、增殖,有利于 细胞间信号传导,为维护细胞的代谢 活动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可以说,在 离心管三维培养法中细胞外基质对细 胞增殖分化及代谢的调节作用得到了 充分地发挥,是构建组织块的良好方 法。但后续需做石蜡切片后方可进行 染色鉴定,较为繁琐。
成脂诱导检测方法
• 油红O染色 成脂肪诱导的过程中,细胞在胞浆中不断有滴的累积, 并不断的增加变大,最后整个细胞的胞浆中都是油滴。
Oil Red O染色的方法是对油滴的染色的一效果
Human
Rat
Mouse
Rabbit
成软骨诱导
• 诱导原理
TGF- β可促进软骨细胞基质的合成代谢,诱导间质细胞 形成软骨前增加软骨前体细胞的凝聚,使软骨的形成增加, 促进软骨基质的合成、分泌。但它的诱导作用与剂量相关, 且与地塞米松、维生素C有协同作用,从而对软骨的生长代 谢起调控作用。
鉴定方法
• 形态学特征:可做悬浮培养或贴壁培养 • 特异性抗原表达:Nestin • 分化能力: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 胶质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