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引言中国工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工业起步阶段(1840-1949)1.中国工业前现代化状态在1840年前,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工业化程度较低。
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和手工业,其中手工业以纺织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代表。
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
2.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工业起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
这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和建立工厂。
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工业技术和产品,这为中国工业的起步提供了契机。
3.自主创新与民族工业兴起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行自主的工业创新。
包括胡雪岩、章太炎等人在内的一批爱国商人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各地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的开采、轻工业以及一些诸如造船、造纸等行业。
工业化进程(1949-1978)1.新中国成立与计划经济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调控,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也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到1962年,中国相继实行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这两个五年计划主要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包括钢铁、石油、机械等行业。
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的技术和援助,大力发展重工业。
3.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农业集体化的推进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
这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食品,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同时,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提供了农机具和化肥等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国的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小型企业的兴起,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来源。
一些以纺织、食品、家电等为主的轻工业企业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业化历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影响 • 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Biblioteka 01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工业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 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升级。
02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期工业化起步
总结词
洋务运动的开展
清朝末期,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但发展 缓慢。
清朝末期,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 方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如 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开始产生,一些民间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 代工业企业。
产业结构的变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逐步从以轻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重化工业、高新技术 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工业 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占比提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 重要支撑。
技术进步与创新
01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 收
特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通常伴随着人口城市化、 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 化。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
01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开始接触近代工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02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开始自主发展近代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停滞阶段:1966-1978年,城市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发展缓慢
加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 口迅速增加
稳定发展阶段:2001-至今,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经济效益: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经 济效益和产业附加值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 丰富劳动力。
技能需求提升:工业化对技能人才 的需求增加,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 技能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机遇:绿色发展成为未来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 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强 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
保护
智慧城市:利 用信息技术提 升城市管理效 率和服务水平
城乡融合:促 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
创新驱动:鼓 励科技创新, 提升城市核心
竞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然而,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和现代化努力。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方案,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政府也实施了一些措施,如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试图恢复和加强国家力量。
这些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有限。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
首先是1860年至1911年的近代中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
这个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兴起,诸如纺织、造纸、铁路和采矿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外国投资也进入了中国,加速了一些工业化进程。
第二个阶段是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分裂和战乱,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一些建立在近代中国初期的工业基础上的企业得到了发展,如上海的纺织和钢铁工业。
然而,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工厂和企业被关闭,生产中断。
在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经济,开放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和开放政策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工业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厂就业。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住房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最后,工业化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19世纪末开始的初期工业化到现代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使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和制造业中心。
中国工业化道路

全球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 平。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对外贸易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市场的管制,推动了国有 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效率。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 扩大了对外开放。
创新阶段
总结词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详细描述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 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资源短缺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 需求量大,但人均资源拥 有量相对较少,如水资源、 耕地、森林等。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环 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包 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 壤污染等。
生态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 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技术瓶颈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等 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工业化道路
目录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与优势 • 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总结词
起步晚、基础薄弱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2023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析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历史经验。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工业化阶段、加速工业化阶段和后期工业化阶段。
初步工业化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化水平处于相当低的阶段。
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和长江、黄河沿岸。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防和民生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等。
加速工业化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工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78年,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为导向。
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并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这个时期,中国在制造业、钢铁、煤炭、电力、纺织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后期工业化阶段:200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进入了后期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到更广泛的领域,涉及到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通过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加大了投资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寻找技术和合作伙伴。
这个时期中国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经验在工业化发展历程中,中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经验。
1.注重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中国一直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2.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保持了产业结构健康均衡发展。
3.积极利用国内和外部市场。
中国抓住国际市场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使中国的工业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下面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1.西方殖民时期(1840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
压迫。
西方国家通过推动工业革命将中国变成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市场,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遏制。
2.新政运动(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工业
化进程。
此时期建立了许多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并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
3.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1937年-1949年):抗日战争与内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
济崩溃,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巨大挑战。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一
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集中资源和国家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这个时期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市场经济的方
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并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特别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工业化经历了从西方殖民时期到新政运动、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最终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
以下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历程和参考内容。
1. 20世纪初的工业起步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工业技术,工业规模仍然较小。
- 中国在此时期主要依赖传统工业生产和手工业,如农业和纺织业。
- 1927年至1949年间,由于内战和外部干扰,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被中断。
2. 1949年至1978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 1953年,中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很多国有企业,如钢铁、化工、冶金、机械等领域。
- 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和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
3. 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与工业现代化:-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迈入了工业现代化的阶段。
- 市场经济机制逐渐引入,外商投资和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 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转让成为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结构逐渐转向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和航空等领域。
4. 1992年至今的工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1992年,中国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加强市场调节作用。
- 工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升级的重点政策。
- 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了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电子、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
5. 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 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显现。
-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推动创新和技术升级,努力实现高端制造业发展。
- 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产业等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②三座大山的压迫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④科技教育落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启示: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③重视科技和教育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略)二、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6.改革开放以来1976—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决定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1987)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1992年)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成就: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建成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三、新的起点──新型工业化道路(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即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来看,它是综合科学技术应用的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得以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适应世界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特点(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下面几点)①是充分这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动力),“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学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基本要求),“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子。
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和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特色)“新”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既不改变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资金密集型,又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转移农村劳动力。
④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工业化(目的)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一)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1.近代企业:(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二.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2、工业化方面的特点:主要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工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3.原因: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基础;八大;曲折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工业化的重大挫折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2、工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工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1、工业化主要成就:2、工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沿海——内地3、主要原因: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C.对外开放D.重视科技教育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